分享

华东战事(3)——陈毅两淮败因

 金色年华554 2024-05-10 发布于江西

​陈毅1945年10月5日抵达临沂。

10月18日开始发动了津浦路战役歼敌2.8万人。

6月7日发动了山东讨逆战役,至6月16日结束,共歼伪军3.4万余人。

​7月27日至29日发动了朝阳集战役,歼敌5000余人,我军伤亡800人

​8月7日发动了泗县攻坚战,歼敌3000多人,我军2700人伤亡,以22个团兵力没有歼灭第7军的这2个团,最后不得不撤出战斗,战略上完全失败。

​其间,还发生几次消耗战、击溃战。

​1946年9月19日张灵甫攻占了淮阴,两天之后又攻占了淮安。两淮的失守,华中野战军部队将所有的不满都指向了陈毅,因为陈毅丢失了他们的两淮,使七战七捷的苏中成为了敌后;山东野战军也埋怨陈毅不该离开山东来进行外线作战。部队士气低落,战场形势严峻。

​​​前一段时期​​网络上一些人开始造神,把粟裕、韩先楚等人捧抬到无上高度。于是,陈毅不会作战的言论甚嚣尘上,为突出苏中七战七捷,有心人炮制出所谓的陈毅入鲁以来统军三月六战五败,在不明真相的人传播下似乎形成定论。贬损陈毅是个只会统战的政工干部,主席为让​粟裕放开手脚把陈毅最终调出华野。

粟韩都是军事天才,立下无数战功,为新中国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回顾历史,颂扬先辈,纪念功臣是我们这些享受太平的后辈们的本分。可为了突出一些开国者的伟大,至历史事实于不顾,极力贬低其他开国者的历史功绩,承担起历史的裁判人角色去无限度颂扬或贬损对中国革命有巨大贡献的开国者,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甚至​为维护自己的观点不懈余力地争论,以致于失去理智,显得歇斯底里。

​我们有必要正本溯源,还历史之本实,迎网络之清风。​​

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客观求实的观点来分析探讨这一阶段我军在战场上失利的主要原因:

一、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各个战场都占据绝对优势,双方交锋结果,我军败多胜少。

​国共停战的1946年上半年,美国政府就向国民党政府提供了价值13.5亿美元的各种物资。国前后为国民党军队训练了军官15万人,重新装备了45个陆军师(旅),为空军配备了各类飞机936架,移交了舰艇131艘。从日本投降到1946年6月,由美国海、空军帮助输送到内战前线的国民党军队达54万人。

​国民党兵力总数达430万人,其中正规军约200万人;共产党兵力总数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双方总兵力的对比为3.4:1。

国民党​控制着全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控制着全国76%的土地和71%的人口,控制着几乎全部的现代工业,军火工业也有相当规模。

​共产党只有全国土地的24%和全国人口的29%,除哈尔滨外没有一个大城市,经济上主要依靠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面对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局面,主席​在军事方面强调两个要点:一是“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的是运动战”;二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刘峙、程潜以郑州绥靖公署和武汉行营所属的22万兵力对我大约6万人部队的中原军区发动进攻中原军区由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率部于6月26日晚间分两路突围。

​8月14日,晋察冀和晋绥军区遵照中央军委指示,联合组成大同前线指挥部由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张宗逊任司令员,晋察冀军区副政委罗瑞卿任政委,集结了12万部队对阎锡山部2万余人防守的大同发起攻势,久久不能攻克大同。

​9月3日,傅作义集中3 万多人采取了“围魏救赵”之计和大范围的运动战,奔袭集宁南援大同。9月16日我军放弃集宁,大同、集宁战役失利。9月18日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失守。

罗瑞卿后来评论说:“大同战役,实际上是一次败仗···影响了晋察冀地区在大半年时间内,在对敌作战中都处于被动地位。”

​东北战场也接连失利,四平保卫战战况惨烈,​连林彪都被质疑“林总不会打仗了”。

​因地理位置重要的关系,苏中是悬在南京头上的一把利剑,山东是我党控制的最大根据地,华东战场遭到国民党精锐军队重点进攻,压力很大。李默庵率领12万大进攻军苏中解放区,粟裕的七战七捷歼灭国民党军5.3万余人,战绩骄人

淮北为国民党部队进攻的主要方向,5万山东野战军独击强大的敌人,敌我力量十分悬殊,需要兼顾保卫山东、华中两大根据地,战场上可以选择的自主空间非常有限,任何因素都可能造成战场失利。

二、战略不一致,兵力不集中,指挥不统一是失利的重要原因。

​在解放战争初期,华东解放区局面十分复杂。苏中为主还是以淮北为主、内线作战还是外线作战、保全地方还是歼灭敌人,面临诸多抉择。​

​主席开始的想法是让山东野战军出击陇海路,华中野战军出击淮南,我军外线破解敌人的合围。

而粟裕则认为,在当时情况下,苏中不可丢,可以坚持苏中,在苏中打开局面之后,再向两淮发展。

​​陈毅之所以坚持苏中野战军西进,主要是认为淮南在全局上比苏中重要,而山东、苏中野战军分兵迎敌,即使在海安、东台等地打几个胜仗依然难以退敌。故希望粟裕能率华中野战军主力西进北上,加强两淮解放区的力量。

陈毅和粟裕之间对于战局认识的不一致,焦点是集中兵力在两淮歼敌,还是山东野战军主力和华中野战军分别在两淮、苏中各自作战的问题,并由此产生苏中主力西进还是5旅东调的争论。

主席、陈毅、粟裕进行了反复讨论。主席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实践。因此,他既不反对粟裕在苏中继续歼敌,也不放弃出击淮南的计划。

陈粟在战略目标上存在严重分歧,三块战场各自为战,相互牵扯,给战事发展带来极大隐患。

​​陈毅提出以两淮为主要作战方向是站在全国战略高度和华东战略区高度,华中方面坚持苏中作战是出于战术考虑,在解放区的支持下可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保卫苏中解放区,华中主力到淮南地区外线作战,国军整编第5师、整编第74师等强敌,难以取胜。

粟裕在苏中打得很好,有自己解放区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获得了七战七捷的战果。华中主力不能北上淮南,陈毅在淮北就更加艰难。

如果当初战争爆发时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都出外线在淮北和淮南联合作战,苏中当然会成为敌后,但是也许不会丢失两淮,局面也会比现在好得多。两淮的失守后,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联合作战,在国民党军队占据绝对优势下,寻找到宿北、鲁南、莱芜等战机,运动中在消灭了大量敌人,改变了战场局面。

​假设陈毅也坚持留在山东根据地作战,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败仗,也许就没有​泗县战斗,可苏北将无兵攻防,中央战略也无法实现。

​把一切责任归咎陈毅是陈毅对不公正的,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山东军区各自为战,山东野战军主力叶飞1纵也始终不能归队。这样,陈毅在淮北无法集中兵力,只能以5万部队面对强大的敌人,无法打歼灭战,这也许是选择打泗县2个团桂系军队而非是陇海线两侧有8个旅蒋系军队的原因吧

​陈毅认为:“我兵力胶济线三万余,淮北(指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淮北部队)五万、苏中三万余,每处均难进行连续战斗,以苏中为例,该部一战可解决两个师(旅)或三个师(旅),过此便难继续胜任。我淮北部队数量较多,也只能寻求打敌两个师或三个师的仗,过此不宜轻试。因此,我认为淮南五旅不改东调,乃留淮南,粟部亦宜逐渐向西(即淮南)转移。”

叶飞对​陈毅说:​“你这大司令比我这小司令大不了多少……我建议你,不要受各方牵制,集中三个纵队兵力在手里,就有办法寻求战机,歼敌一个旅或两个旅。否则,兵力不集中,什么仗也打不好!“

​陈毅多次希望华中野战军西调作战但未能实现,这里面固然有战略的考虑,但华中野战军在指挥关系上的相对独立性,使华东战场难以形成高度统一的指挥,也是失利的原因之一。

时任山东野战军司令部参谋主任的王德在回忆当时华东解放区内部形势时说:

​“华东当时是两区(山东和华中)四方(山东军区和山东野战军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又分处在两个前线、两个后方。古人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而陈毅要统一这'两区四方’,真弄得他没法拿主张。

说起集中兵力打歼火战,在理论上,无须争辩,大家是完全一致的;但在集中兵力到哪里、去打哪一个敌人,分歧就难以迅速统一了。陈老总一直在两区四方之间来回奔波,耐心地协调、折中。由于思想认识不一致,兵力就集中不起来,部队长期分散在陇海路南北两三处形不成拳头。

山东的领导说山东重要,要求华中部队迅速北上;华中的领导说华中重要,要求两支野战军主力集中到华中作战。在争论中,有些人个性很强,不那么听从招呼;个别人话很难听,说什么'不到山东当流亡政府’。要在这种情况下,把各个方面的力量集中起来,真是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两淮失利的痛定思痛,山野和华野可能还在各立山头各自为战,不会这么快合并。”

两淮的丢失,给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领导人敲响了警钟:要想战胜国军,分散迎敌是不行的,必须集中兵力,捏成一个拳头才能扭转被动局面。

​三、骄兵悍将难以管理,“山头主义”、“本位主义”成为掣肘。

​曾经,山东内斗十分严重,经过中央大力整顿和罗荣桓的努力才有所改变。山东部队成分复杂,“本位主义”与排外倾向十分严重;将领资深自傲,存在“山头主义”,难以形成有效指挥。陈毅与华东局的关系也不是十分和谐。这些都不是一句“军令如山”所能涵盖了的。​

​1946年6月,陈毅率山东野战军主力约5万人南下进入淮北,叶飞率1纵按照预定部署依次开进。​此时,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指挥5个军约10万余人,在山东向胶济铁路沿线我解放区大举进攻,形势骤然紧张起来。7月l日,华东局根据中央指示,颁发了动员令。山东军区命令叶飞1纵停止南下,北上到胶济线配合鲁中部队作战。两次围城打援都没有打成,无仗可打,叶飞向陈毅和山东军区请示,要求继续南下执行原来的作战部署。陈毅立即回电要求1纵火速南下加入淮北战场,8月2日叶飞1纵立即南下。不料,8月3日山东军区来电,要1纵停止南下,继续在山东内线作战。叶飞正在为难,陈毅催1纵南下的电报又到了,1纵即继续南下。12日,到达临沂附近,山东军区又来电报,据称敌人有进攻临沂的企图,要求1纵留在鲁南保卫临沂。

​​叶飞1纵刚到山东时因为与地方干部关系不好,8个月无法得到补给,部队从25000人减员到21000人,由7个团缩编为5个团。​叶飞1纵曾经提出去东北或者回苏中。

​​华中部队不愿意离开江苏到山东作战,山东也不愿意离开山东到二淮作战。​

陈毅作为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对华中野战军有战略领导权。陈毅为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三调​粟裕而不至。

​四、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后,我方指战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此时的我军,尚处在从游击战向正规战、运动战、阵地战转型的开始阶段,对敌我双方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敌情判断不够准确、​战役组织不够周密等弱点。

​​泗县攻坚战,参谋长宋时轮在敌情分析、战场组织等方面都存在失误;8师对桂系军队的战斗力估计不足,而且侦察和战前准备都不充分,指挥员对雨季、水网等自然条件对战斗行动的影响估计不足,炸药包和手榴弹炸不响,机枪都沉了水底,炮火上不来。

​两淮保卫战,野战军总部没有准确判断敌作战企图和主要作战方向,提前在战役布局上做好准备,造成了战役进程中我军处在被动地位,处处掣肘于敌,失去了战场主动权。

​山东野战军2纵支援行动不够坚决,被敌纠缠贻误战机。​我军作战能力与整编第74师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以上两场败仗有​指挥员决策指挥问题,有前线指挥员决心和能力问题,有部队士兵战斗素养问题。​

​陈毅对战场失利主动承担责任,没有诿过别人。1946年10月4日,陈毅给第8师师长和政委的一封公开信中,言辞诚恳地写道:

​“三月来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旅团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两个错误:一个是先打强,即不应打泗县;一个是不坚决守淮阴。……我应以统帅身份承担所有,向指战员认错。

​陈毅的这封信,把所有的抱怨和责备都揽到自己身上,使其他军事指挥员从自责中解脱出来,也把全体战士的心凝聚到了一起。

​陈毅的这封信,也成为山东野战军内人人称颂的美谈。

​​战斗虽然失利了,但是陈毅的胸怀和气度,是促成山野和华东各方团结,扭转不利局面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战争的关键问题不在于你是否有过失误,有过失败,而在于你能否从失误与失败中重新找回成功,汲取教训,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一个杰出军事家应有的大将风度。

​华东战场存在这些问题,主席十分清楚这一切,也充分信任陈毅的能力,否决了中央准备的山东换帅决定。

这一切​都需要​陈毅通过一段时间去努力解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