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宗元和韩愈:两个最孤独的灵魂,患难见真情的友谊

 雪忆柔 2024-05-11 发布于黑龙江

柳宗元列传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道河东县(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因为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半生孤独的散文大家

柳宗元的祖上是“河东三著姓”之一的河东柳氏,他的母亲卢氏,出身于从汉朝一直兴盛到唐朝的著名大姓——范阳卢氏。

柳宗元在京城长安出生,从小聪明机警,如此良好的家庭背景,加上父母的熏陶,使他对知识充满渴求,对朝政与社会现实也有深刻的了解。

青年时期的柳宗元善于作文,获得众人的一致推崇,前景一片坦途,二十一岁便高中进士,二十四岁入朝为官,前半生过得顺风顺水。

转折发生在805年。这一年,唐顺宗继位。面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顺宗大力重用王叔文实行改革。才华横溢的柳宗元和好友刘禹锡因为政见与王叔文一致,便加入改革大军,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后因顺宗重病缠身,被迫禅位给儿子唐宪宗,改革仅仅持续了一百多天便宣告失败。

同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位于今天湖南省的西南部,崇山峻岭,邻近少数民族聚居区,当时属于蛮荒之地。从京城到永州,无异于从天堂到苦海,况且还不知道何日是归期。

面对这样的落差,柳宗元不仅没有消沉,反而积极主动学习,在哲学、文学、史学等方面努力钻研,同时游历了永州的山山水水。正是在永州,柳宗元的思想日益深邃,文学造诣越发深厚,文学创作也达到了巅峰。

早年在京城的时候,柳宗元、刘禹锡就因共同的志趣,与韩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三人经常在一起探究诗文,讨论国事。柳宗元也积极响应韩愈的号召,共同提倡“古文运动”,因此被世人并称为“韩柳”。柳宗元被贬后,昔日的朋友都避之不及,只有韩愈和刘禹锡与他的书信从未中断。

后来,有位年轻人从长安奔赴永州,想要拜柳宗元为师,柳宗元说:“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根基也比较浅薄,哪里有资格做你的老师呢?”

恰逢韩愈因为写作《师说》遭到抨击,柳宗元便逐个举出《师说》的观点,表示可以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同时也是以实际行动呼应韩愈,要将古文之道传授给更多读书人。

柳宗元在永州创作的山水游记,则集中体现了他作为思想家的深刻智慧,其中尤以“永州八记”为杰出典范。

有一天,柳宗元做了个梦,梦中溪神质问他说:“你为什么给我起名叫'愚溪’?”柳宗元说:“你听说过贪泉吗?人们喝了它的水变得贪婪,难道是泉水的原因吗?你这么美丽,没有被别人发现,却不幸被我这个愚笨的人发现,又偏偏喜欢你,引得我住在这里不想走,你就认命吧!”

原来,柳宗元将一条溪水命名为“愚溪”,并在溪水边结茅居住,不久后写下自娱自嘲的《愚溪对》,以浇心中块垒。

柳宗元四十三岁时,终于收到了重返长安的诏书,这时他已经被贬永州长达十年。

刚抵达长安一个月,柳宗元又因为刘禹锡的一首诗,被贬为柳州(今广西省柳州市)刺史。他不仅没有责怪挚友,反而担心刘禹锡被贬之地太蛮荒,无法携带母亲上任,因此主动请求朝廷为两人调换任地,刘禹锡最终被更换到一个环境稍好的地方。

柳宗元到任柳州之后,积极实践政治理想。柳州有一种流行多年的恶俗,就是买卖人口成风。找别人借钱需用儿子或女儿作为人质,如果到期还不上钱,债主有权将人质扣下,当成奴婢买卖。

柳宗元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借债人赎回儿女。对于特别贫困的百姓,就让债主写下雇佣文书,根据人质的劳动价值折算工钱,定期归还人质。对于已经被卖为奴婢的,他便自己出钱赎回。

在柳宗元的治理下,柳州人民安居乐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一创举也被推广到其他州县。

819年,连续被贬十四年的柳宗元带着满腔的遗憾和未尽的抱负病故于柳州,享年四十七岁。他的不朽诗文却成为永恒的经典,穿越时光,扑面而来。

韩愈列传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道河阳县(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因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愈挫愈勇的百代文宗

韩愈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祖父辈都曾经在朝为官。韩愈三岁时父母过世,他便跟着大哥大嫂一起生活。十岁那年,大哥也病故后,韩愈只好与寡嫂相依为命,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童年的不幸经历,使年幼的韩愈自小便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在学习方面从来不需要鞭策。

韩愈长大后,走的也是官宦世家子弟的老路——通过科举考试,以求入仕为官。他十九岁来到京城长安,二十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先后三次都失败了,直到第四次才金榜题名。

根据唐朝的制度,考中进士并不能直接做官,还要通过吏部的选拔考试。于是,从二十六岁开始,韩愈连续三次参加吏部举行的博学宏词科考试,三次均失败。其间,韩愈大胆地给当朝宰相写信举荐自己。

韩愈在信中说:“周公爱惜人才,哪怕正在吃饭,听说有人才前来拜访,都会立刻放下筷子出去迎接。有一次,他一顿饭竟然停下来三次,你看人家多爱惜人才啊!”然而,韩愈的热切没有得到回应,先后寄出三封书信都石沉大海。愤懑的韩愈有感而发,创作了《马说》,将怀才不遇的幽怨化成了文字“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至今依然广为传颂。

796年,韩愈得到一位节度使的推荐,得以试任官职。其间,他利用教导青年学生的机会,率先提出倡导古文、反对骈文,全面改革散文创作。

原来,我国的文学领域,从三国时期起,写文章开始讲究声律、辞藻、对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骈文一度极其兴盛,但到后来,逐渐变得形式很僵化、内容很虚无,并且严重脱离现实,成为文学发展的障碍。

于是韩愈高举反对骈文的大旗,主张效仿先秦时代的散文创作,要求内容质朴、形式自由,以利于反映现实、表达思想,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

韩愈不仅口头提倡,而且联络柳宗元等一大批有识之士,积极从事古文创作,写出了大量优秀的古文作品,使文坛的面貌迅速焕然一新,这便是我国文学史上影响力十分巨大的“古文运动”。韩愈也因此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十四岁那年,韩愈终于通过了吏部考试,正式成为朝廷官员。韩愈忠勇耿直,才高八斗,深受唐宪宗重视。也因此常常得罪勋贵,屡次遭贬。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韩愈将荣华、官位全都置之度外,遇到皇帝做错了事,他都敢于直言进谏。

819年,唐宪宗派遣使者迎佛骨入京,长安城内瞬间掀起了佛学狂潮。向来崇尚儒学的韩愈不顾个人安危,以《论佛骨表》上书宪宗,言辞十分激烈,宪宗勃然大怒,将他贬为潮州(今广东省潮州市)刺史。

到了潮州后,韩愈见当地鳄鱼成灾,便和鳄鱼打起了“嘴仗”。他洋洋洒洒写下《鳄鱼文》,痛痛快快地与鳄鱼宣战。鳄鱼们非常识趣,一看是韩大人亲自下场,乖乖地搬家,从此潮州再也没有鳄鱼为患。

824年,五十七岁的韩愈在长安病逝。留下了七百多篇诗文,其中散文近四百篇,诗三百多首,创下了三百三十个成语,不愧为“文章巨公”的称号。他的超级粉丝苏轼评价他说:“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九册《新唐书》,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