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九九:匈奴被中国赶到了欧洲?

 独角戏jlahw6jw 2024-05-11 发布于江西

赵九九:匈奴被中国赶到了欧洲?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最近在蒙古杭爱山终于发现了班固写的这篇《燕然山铭》了。“铭”是一种夸赞性质的文体,早在西周时期,在青铜器上就有青铜铭文,胜利者往往将战功刻在青铜器上,以记功。《礼记》说“铭者,自名也”,把功劳记下来,用青铜器祭祀以告诉祖先,又可以将青铜器流传后世,让自己的光辉事迹广为人知。

在周厉王的时候,《多友鼎》上的铭文记载说,匈奴的先民(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当时被称为猃狁(xiǎn yǔn),侵扰周王朝,王命武公出击,武公的手下,多友打败了敌军,还追回了被敌人抓去的俘虏,王赏赐了武公,武公又赏赐了多友,多友做了这个鼎,把功劳记下来,希望子子孙孙永宝用。当然,和碑刻铭文不同的是,青铜上的铭文往往表现个人的功绩,是一家一族的荣耀。

赵九九:匈奴被中国赶到了欧洲?

周厉王也曾自己做过青铜器,这很少见,一般都是贵族大臣们才被赏赐作青铜器用来记功,从青铜铭文来看,周厉王也是很厉害的一个君主,他战功卓越,可是我们看《诗经》,里面很多赞美贵族大臣抗击敌人的诗篇,可就没有人给周厉王唱赞歌,估计周厉王等不及了,没人赞美我,我自己夸自己还不行吗?于是他自作青铜器,刻下铭文,告诉自己的祖先,我打退了敌人,征服了淮夷,自己很牛,很成功。面对天下即将大乱,在铭文中,周厉王依旧要粉饰太平,装作若无其事,不让祖先知道自己的困境。

在宣王时期,猃狁(xiǎn yǔn)屡屡进攻周朝,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指出,宣王时期,西北地区连年干旱,因而北方发生猃狁(xiǎn yǔn)内侵。《诗经·六月》歌颂了尹吉甫抗击猃狁内侵的功劳,然而,周王朝对于猃狁,一直是处于防守的姿态,“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只是把敌人赶出我们的领土。周人农耕文明的养成,造就了周人安土重迁、不事扩张的文化心理与观念。而也正是因此,往往养虎为患,最终使得一个犬戎部族灭亡了西周,逼迫周平王不得不东迁。

赵九九:匈奴被中国赶到了欧洲?

东周也一直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周围的人群交替进攻中原诸侯,中原文化的命就悬在一根线上。《论语》中记载了一句孔子评价管仲的话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可能会被蛮夷统治,就不得不和他们一样,穿左衽的衣服了,“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春秋以后,北狄经常侵扰中原诸侯国,邢国和卫国差点灭亡了,多亏了管仲辅佐齐桓公“存邢救卫”,才又帮助卫国重新复国。


到了秦朝,《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秦始皇派人到处找仙人,找不死之药。有一个卢生回来交差,说他虽然没有找到不死药,但得了一本神奇的书,上面写着“亡秦者胡也”,预言灭亡秦朝的是“胡”。秦始皇以为这个“胡”指的是北方的胡人匈奴。于是秦始皇就派将军蒙恬率兵三十万去攻打北方的胡人,夺取了黄河以南的土地,以绝亡秦之患,又修筑万里长城,以防胡人南侵。秦始皇死后,李斯等人擅改遗诏,拥立秦始皇少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秦二世暴虐无道,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应验了“亡秦者胡”的预言。秦始皇怎么也不会想到,原来“胡”并非指的是“胡”族(匈奴),而是名字里带有“胡字”的他的儿子胡亥。

赵九九:匈奴被中国赶到了欧洲?

到了汉初,刘邦也想靠武力解决匈奴,可不想没打过,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史称“白登之围”,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走夫人路线,向冒顿单于的妻子行贿,才得脱险。从此汉朝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打算搞和平演变,每年输送“岁币”,顺便输出“中国礼节”,以经济和文化的手段入侵匈奴,另外“和亲”,匈奴王取了汉家公主,生的儿子必然就是太子,将来当了匈奴王,那就是大汉的番臣了。可二十多年后,大汉奸中行说一语惊醒梦中的匈奴人,中行说是西汉文帝时人,原为宫廷太监,后因陪送公主到匈奴和亲而对汉王朝怀恨在心,转而投靠匈奴,成为单于的重要谋臣。中行说竭力劝说匈奴不要太看中汉朝衣服食物的精美,增加匈奴对自己食物、器械、风俗的自信心,保持民族的独立性,就是不让你大汉国把他们同化了。

赵九九:匈奴被中国赶到了欧洲?

汉武帝以前,汉与匈奴往往总是打嘴仗,在中行说的鼓动下,老上单于在给文帝回书中口气傲慢,对汉朝使臣也威逼利诱,动不动就索要钱物金银,不给就威胁秋熟后大发兵马侵入没有争议的汉边境。贾谊《陈政事疏》则说:“料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大县”,匈奴的人众,顶多和汉朝的一个大县差不多。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经过文景之治的财富积累,国家有了实力。匈奴阻挠汉朝在西域修路,这是破坏“一带一路”啊!汉武帝终于下定决心,让卫青、霍去病带领一县之众与匈奴去拼命,《史记·匈奴列传》说:“当初,汉朝的两位将军大规模地出兵围攻单于,杀死和俘虏八九万人,而汉朝士卒也死了好几万,汉朝的马匹死了十多万。匈奴虽然搞得疲惫而远去,但汉朝也因为马匹少,无法再去追击”,汉朝这真是拼了命了。和亲忍让只能换来一时的妥协,汉武帝跟匈奴人拼命换来的,则是两汉繁盛的文物,以及得以滋长的和平。

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匈奴的元气,到了东汉,匈奴分为了两部,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投降了汉朝,后来被渐渐融合而汉化,最终消失了。东汉汉和帝时,又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当时班固任中护军随行,《燕然山铭》就是这时候写的。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北匈奴被汉朝打败后,就一路西迁,到了中亚和欧洲,间接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赵九九:匈奴被中国赶到了欧洲?

《燕然山铭》全文记录在《后汉书》中,《后汉书》记载这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杀敌一万三千人,二十余万人投降。《燕然山铭》虽然史书上有记载,但一直没有找到,直到2017年8月份,内蒙古大学才发布消息称终于在蒙古境内找到了石刻文字。

赵九九:匈奴被中国赶到了欧洲?

赵九九:匈奴被中国赶到了欧洲?

附录

原文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燕然山铭》被认为是“边塞记功碑”的源头,公元89年,班固写下了这篇文字。当然,要是从神话小说中来看的话,在边界记功,比班固要早八十年的还有另一人。公元8年,王莽篡汉,有一英雄征战到了天边,他豪迈的在支天的柱子上写下了八个大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