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浦江:方陈今异姓,曾经一家亲

 由感而发 2024-05-11 发布于浙江

  我县北部山区檀溪一带,“陈”姓为多,素有“陈北角”之称。檀溪陈氏的始祖叫陈硕,他来浦江后不久居住在车方村(今檀溪镇会龙桥村附近),所以“檀溪陈氏”又称“车方陈氏”。据《檀溪陈氏宗谱》记载:“车方陈氏”曾经“陈”姓改为“方”姓,后来又复改“方”姓为“陈”姓。在这“陈改方”,“方改陈”之中,有着怎样的故事,且让老汉慢慢为你道来。

  其实,“车方”一带最早的居民是方氏。这一支方姓人家,来自何方,系属何宗何派,至今鲜为人知。

  话说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厮打了二十五年的宋、辽二家决定“休兵”。此后国家太平,生活安定。尤其是江南地广,生产力发展很快,“生育蕃息,牛羊被野”。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浦江仙华方氏始祖方景傅,“不以功名诗书为念,肆志于山水”,来到了浦江仙华山。“徐步峰峦之顶……爰足登眺不已,见诸峰插天,嵚崎历落,环山抱水,接雾连天”,徘徊不忍去。于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从桐庐白云源迁来仙华山麓择地筑居。这方景傅有什么来头呢?原来,他的高祖是“官无一寸禄,名动千万里”,大名鼎鼎的晚唐江南诗人,“玄英处士”方干,方景傅是方干的玄孙(据《仙华方氏宗谱》)。后来,几经迁址,方景傅在现今的仙华街道方宅村扎了根,是为浦阳仙华方氏第一世祖。名动中华的浦江“月泉吟社”组织者之一方凤,就是方景傅的第十一世孙,方干的第十四世孙。在方景傅的曾孙中,有一个叫方应韶的(方干七世孙),随他的父亲方雯通,迁到了车方新田里(今檀溪镇会龙桥村附近),人称“车方”氏。方应韶只有两个女儿,长女年方及笄,尚待字闺中。一天,方姑娘在惠云寺前(现檀溪镇寺前村)遇到了“遨游浙江”的檀溪陈氏始祖陈硕。

  陈硕来自湖州庵画溪(现浙江吴县苕溪),出身官宦人家。父亲陈许国,喜爱浪迹天涯,从浙北到桐庐,一路“吟咏以为乐。尝抵桐江吊子陵,寄迹朱买臣祠”,并“结庐其中”(《檀溪陈氏宗谱》),居然做起了江湖散人。这陈硕也子承父志,一路跋涉,寄迹山水,经富春江,进入壶源江。溯江向东逶迤而行,终于在惠云寺前停了下来。这里祈山苍苍,檀水漫漫;一条苎陈溪自南面山谷中潺潺流经脚下,惠云禅寺中清扬旷远的钟声,从北边山坳里飘过耳际。“秩秩斯干,幽幽南山”,23岁的青年陈硕,品味着《诗经》中的意境,沉醉于山水之间。之后,便在惠云寺前湖田里这块湿地边“安家落户”。他是始居浦江的第一个陈姓,时间是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

  自从陈硕在惠云寺遇到方姑娘后,两人相慕相爱。不久,方、陈两家结了亲,因方应韶无子,陈硕成了上门女婿。再不久,方姑娘生了一个男孩,取名叫“唐”,为续方家香火,“从方姓,顶方氏户籍”,方唐遂成了“车方”方家的第二代传人。

  到了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方家第六代传人方珝的时候,方腊闹事了。闹得惊天动地,“声摇汴都”。

  方腊是浙江青溪县(现淳安县)永平乡碣村人。碣村(已陆沉在千岛湖里)为最早南迁淳安的“南方方氏”共祖方储的活动所在地。其地东北与淳安相邻,西面和歙县接近,“民物富庶,有漆楮林木之饶,富商巨贾,多往来江、浙间”。北宋末年,徽宗昏庸,横征暴敛,穷奢极欲,到后来征搜花石纲,“江南数十郡,深山幽谷,搜剔殆遍,民怨沸腾而思乱”(《青溪寇轨》)。方腊遂利用唐朝初期,当地女子陈硕真造反时流传下来的民谣:“天子基,万年楼,东水向西流,正龙天子迈山头”,作为自己的舆论工具(《宋史童贯传附方腊传》)。迈山在淳安西北六里,那是方姓祖先的墓圹所在。于是,那一年农历十月间,方腊便以“诛杀贼臣朱勔”号召,揭竿起义,果然一呼千应,旬日之间,聚众数万。一个月后打下青溪县衙,十二月初克睦州,月中陷歙州,月底进驻杭州。队伍迅速扩大至百万。真可谓声势浩大,所向披靡。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正月攻秀州(嘉兴)时,朝廷派出待在西北“联金抗辽”的十五万精锐军队,火速赶到。义军因腹背受敌而遭重创。最后,方腊撤出杭城,退守帮源洞。至四月廿六日,由韩世忠“生擒方腊于帮源东北隅石洞中”(《宋会要辑稿》)。官军在梓桐石坑中杀人七万,将方腊家人四十余口斩尽杀绝,族人株连无数。这个家族死了多少人可想而知(据《中华方氏全族统谱》)。这以后,歙州改为徽州,睦州改为严州,青溪县改为淳安县,万年镇改作威平镇。方腊虽然被朝廷剿灭,但也敲响了北宋的丧钟。六年之后的靖康二年暮春,徽、钦二帝成了金人的俘虏,从此北宋王朝关门大吉。

  有关方腊的史料有较多叙述,然而对于其身世却语焉不详,后来竟成为一个谜团。如他的父祖是谁,至今未有定论。细究方腊身世成谜的原因有多个。一是因为方腊曾入道于魔教组织,在起义前明确提出“不事神物祖先”,而要“同党相亲相恤”的主张,这就与传统的宗法观念相违背。所以当他们在密谋策划起义时,被其堂兄弟方有常发现后报官,方腊就毫不留情地杀其家人。相关宗族到后来都认为他是方氏异类,千方百计试图撇清与本支的关系,对他的身世讳莫如深。有的甚至故意捏造事实,混淆是非。如《方有常传》称方腊是其家“佣工”。事实上“腊家有漆园”,有桐子山,在万年镇上开有漆行。他的曾祖方桂是个大地主、大财阀(《方氏全族统谱》)。自古宗法制度,在经济上采用“分户析产,众子等分”的平均主义方法,方腊当不至于沦落为雇工的地步。二是江南方氏,一派牵系,均出于“歙之东乡”淳安,发展到后来,族系繁多,千支百派,互为迁徙,各自立谱,形成谱系混乱。宋濂为方孝孺撰《方氏族谱序》,写到他先祖廿四府君时,就曾遇到过类似情形,“不知系于何房之下”,感叹“不知其源流之详,颇阅勾吴谱”了(《宋学士集》卷七)。不久前,老汉读到近年编纂的《中华方氏全族统谱》,基本上厘清了全球方姓族系的支派。“南方方氏”的共祖方储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方观(字观之),后裔多定居于福建莆田;二儿子方觌(音di,字赞之),后裔多在安徽、浙江等地;三儿子方洪(字弘之),后裔多在浙江等地;方腊的先祖即方储的二儿子赞之(赞之—药师—霆—蒙—忠正—桂—方腊),而“车方”方家应韶的先祖即方储的三儿子弘之(弘之—可晖—干—述—景傅—应韶—唐—顼—祺—珝)。《中华方氏全族统谱》还纠正了方储的二儿子赞之和三儿子弘之世系相混的错误。长期以来,“弘之”一支错植于“赞之”支系中,观宋濂在《方氏族谱序》中,将“玄英处士”方干置于“赞之”系下便是一例。三是方氏族谱中,许多地方出现同名异支现象。譬如方腊先祖赞之名下有“廿二世孙方干”,其系下方蒙,于宋初由淳安迁入安徽歙县,过了三十四年后其曾孙方忠正又迁回了淳安苏村,成为“苏磻派”的始祖。又过了二十五年,方忠正的长子方桂再迁到了六都帮源,方腊即是方桂的曾孙。而有趣的是,弘之名下“廿八世孙方干”(仙华方氏高祖,桐庐白云源派,晚唐诗人)系下同样有方蒙(白云源派十八进士之一,自桐庐迁睦),后裔中也有个方桂,为柘源派始迁祖。这样就难免要造成族系相混淆。方腊便被游离在二个方干、二个方蒙和二个方桂之中。方腊败亡后,受其株连,他的亲族,除了报官有功的方有常这家外,几乎被杀光。而柘源派方桂名下,也“罹永平乡之祸不可胜记”(方愚《柘源始祖桂公传》)。

  经历了这样的血雨腥风,对方氏族人的负面影响是刻骨铭心的。“车方”方氏,系出“弘之”名下白云源派,虽与方腊同祖异宗,却亦沾了族亲之谊。时任都督府参军都事的方珝,为了与他划清界线,便动起了复改陈姓的念头。檀溪《陈氏宗谱歌》说:“或云方腊反睦州,吾宗复姓固所由”。事实很清楚,理由很充分。于是,方珝向高宗皇帝(1127~1163)“据情入奏,复姓归陈”。这以后,方珝便改成了陈珝。在车方、惠云寺前一带生活了一百余年的方姓人,均改称陈姓,车方方氏变为檀溪陈氏,后来居然繁衍成为浦江县的“陈北角”。檀溪陈氏后裔,称始迁祖陈硕为“不毁之祖”,复姓人陈珝为“不祧之宗”,不是没有道理的。历史上发生在檀溪的这一次“方改陈”活动,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方改陈,逃去呒得寻”等民谣,是寄托着对方腊的同情,还是对那段历史的眷念?

  “方改陈”通知到了近族桐庐石阜村。出乎意料之外,这里的方氏族亲们并没有苟同改姓这个意见。他们对方姓先祖,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母祖方氏,并为是方氏的后代而感到自豪,所以没有“复陈姓”。南宋初年,由檀溪方姓第四代方逸,携长子方璇,从浦江迁来此地,族系可衍派为方干第十世孙,为仙华方氏的分支。依附于白云源派,其堂号为“积庆堂”(《石阜方氏宗谱》)。

  《桐庐县志》载有“石阜六贤”,其中明初的方礼,有感于当时的小康社会,绘置了民耕物阜的《耕阜图》。传至京城后,官吏争相传阅,并赋诗赞颂。时任礼部尚书的郑义门同居八世祖郑沂曾题诗:“玄英先生旧名儒,独羡云孙嗣读书。试问客星台上月,年事高节竟何如?”并提出,东汉的严光与唐末的方干比较,谁为高下呢?方礼答诗:“云源高并双台石,今与佳句万古如”,说犹如严陵钓台一样,方干的诗名会万古流传下去。

  石阜方氏和檀溪陈氏的选择并没有错,都会在各自宗族史上留下对方的亲情记载。无论是“陈改方”,还是“方改陈”,都反映了父系的传承和母系的连续。在他们身上,将永远保留着先祖的生物遗传密码,怀有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族亲情愫。他们不应该忘记:方陈今异姓,曾经一家亲。

(作者:老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