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业观察 | 如何构建良好的社区基金“多元”生态?

 wyouc 2024-05-13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中,社区基金是一个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它是城乡社区在基金管理平台设立的专项科目,通过基金运营吸纳社会捐赠,为社区导入社会化资源,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搭建社会协同治理机制。

社区基金的主要特征之一为资源来源的社会化和多样性,它以资金为纽带做事聚人,促进多元主体形成利益联结、产生互动。从实践经验看,“多元”是评判社区基金有效性的重要维度,也是社区基金良好生态构建的关键因素,在基金筹集设立、管理运行和监督评估的各个环节,应着力构架各方力量介入社区公共事务的路径与机制,让社区基金发挥出资源平台、治理枢纽的作用。

图片
以社区基金的多元募集探索共建机制

大多数社区基金设立时,社区居委会是发起方,与基金管理平台签订合同,但这并不等于社区基金是社区“两委”的“下设部门”,也不意味着社区“两委”替基金管委会决策管理。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基金各有其使命,彼此配合,形成治理合力。

社区基金在设立时需明确其作为资源平台的定位。社区“两委”作为责任主体积极引导,吸纳捐赠人代表、居民代表、企业代表、驻区单位代表以及社会组织代表加入其中,组建多方参与的社区基金管委会,避免社区基金成为社区“两委”的“下属部门”,最终因缺乏公共基础和社会活力而走向枯萎。2022年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启动的“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社区基金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合作项目”明确要求将乡镇(街道)社工站的社工纳入社区基金管委会成员中,以此推动社区基金管委会构成来源多元化。

社区基金的共建不仅体现在基金设立时管理架构(管委会)的多方组成上,还体现在设立基金的启动资金的多元募集上。社区基金的本地属性决定了其募款对象主要是居民群众、爱心企业、个体商户和驻区单位。在基金启动资金的募集过程中,考验的是社区的公众动员能力和群众基础。通常捐赠人参与社区及基金相关的活动越早、越多,对公益捐赠、在地卷入的认同感就越高,越愿意持续投入社区活动。当然,一个有着良好公益慈善生态的社区基金并不完全以资金数额论成败,还会看重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发起人类型的差异化、发起人数量等反映公众动员效果的综合因素。

图片
▲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社区专项基金支持的“沁心益角”项目志愿者为快递小哥送上炎炎夏日的一份清凉
图片
以社区基金的多元管理探索共治机制

社区基金为社会资源参与社区事务提供了合法合规的平台,借助基金管委会这一机制实现多方合作的管理运行。基金业务活动将捐赠人、社区“两委”、居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一般公众以各种形式、不同程度卷入社区的公共生活,建立多元主体与社区的日常联结,培育基金事务的公众基础,持续构建良好的社区基金生态系统。

一是组织架构。为凸显社区基金的公共属性,社区基金管委会要开辟捐赠人、居民、党员、驻区单位等多主体、多渠道参与基金活动的工作设计,尤其要重视捐赠人维护,建立常态化机制邀请捐赠人了解和参加基金的各类活动,让利益相关方以基金事务为纽带形成联系,促使捐赠人从隐形、遥远的出资人角色走进社区的公共场景,并开始表达意见。

二是资金筹集。在实际操作中,社区基金的常规筹款可借助社区重大活动、时令节庆来开展,通过慈善品牌项目、文创集市、慈善晚宴、互联网募捐等方式聚集人气、扩大宣传、彰显公共性。此外,基金管委会还可探索将筹款工作与社区产业扶持联动,比如资助项目盈利返还、爱心商品销售返点、社区社会企业营收注入、社区资源盘活(如公共活动或场地低偿收费)等,把基金与社区发展挂钩,实现捐赠资金持续注入。基金筹资与社区发展交互作用,不仅落实了持续筹款的业务要求,也让基金进一步成为社区发展的资源和工具。

三是资助体系。资助社区公共事务是社区基金的基本使命。从实践案例看,社区基金的资助体系可分为服务与治理两大板块。服务板块主要服务于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一类是资助扶贫济困类项目,通过对社区中困境人群的关爱慰问,凝聚善意共识,铸造社区基金的群众基础;另一类是资助社区自组织队伍,孵化培育文体小组、志愿者队等,满足居民在邻里空间建立多样联结的诉求,增强居民的社区社会资本。治理板块指基金的资助主要用于提升社区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常见的是资助社区微公益项目,如院落环境改造、文明行为倡导、居民互助培育等,让微小项目的承接主体(个人或社区自组织)学习和操练从公众动员、民主决策、项目实施到财务公开的一整套自治行为,提升其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治理板块还有一类资助是扶持社区内小微创业,推动社区产业发展,基金也能从创业项目获得约定比例的收益分红,保证资金池捐赠源源不断。

社区基金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日常生活开拓出多种渠道,通过基金在管理和运行中的一系列机制设置达到凝心聚力的效果,最终推动多元主体从共建基金走向共治基金。

图片
在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街德安社区慈善基金的支持下,街道社工站驻点社区的社工链接资源为老楼安装楼道扶手
图片
以社区基金的多元监督探索共享机制

社区基金的监督机制是基金管理专业规制与社区事务公开的叠加,接受来自管理平台的专业监管、基金监事的内部监督和一般公众的日常监督。从另一个层面讲,监督和评价也是公共参与的一种方式,每个置身其中的利益相关方都可以通过参与监督塑造并共享基金活动的成效。

专业监管方面,社区基金要按基金管理平台要求执行财务公开、信息透明的业务标准,平台对资金流动进行合规性审查,定期将基金的状况经官方渠道向社会公布。基金监事的内部监督则在管理平台指导下,通过监督委员会或特邀监事的方式落实。同时,社区作为基金的发起主体,可参照政府对公共资金的管理要求对社区基金定期公示,在社区公告栏、居民微信群、社区微信公众号、会议传达等渠道及时更新基金的财务状况。此外,对社区基金的公众监督主要通过利益相关方和普通居民对基金事务的意见反馈来实现。

社区基金构造的机制是各个利益相关方过程与结果、内部与外部的持续互动和多维协同。社区内“个人-组织-社区”形成关联,社区外“捐赠人-本地”建立往来,他们在基金的激发和牵动下,协同参与,共享合作成果,最终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也构造出友善和谐的区域公益慈善生态。

本文围绕社区基金社会化、多元化的特质,基于成都市社区基金的实践经验,简要梳理了其从筹集设立、管理运行到监督评价全流程可探索构建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推动有利于社会公益慈善资源进社区、下基层的良好公益生态形成。社区基金毕竟是一项新生事物,其良性运行和作用发挥仍需一个渐进过程,不仅取决于党建引领、政策扶持、人才培养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也有赖于基层治理体系构架、治理水平提升、地方治理习惯等环境因素的支持。社区基金在成都等地的实践已初步为我们展现出它对于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创新能量,希望各方保持充分的信心和耐心,坚持培育扶持,方可久久为功。

(作者何明洁系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潘语系四川省慈善联合总会副秘书长)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11月上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