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昌工业记忆】系列①:宜昌八一钢铁厂 | 风雨兼程四十年

 宜昌石头书屋 2024-05-13 发布于湖北

图片

宜昌人不会忘记,曾经有一座为宜昌市冶金行业争气的钢铁企业——宜昌八一钢铁厂。该厂位于宜昌市夷陵路408号,主要生产圆钢、螺纹钢、方钢、半圆钢、窗框钢、角钢、线材等产品。经过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艰难历程,广大钢铁工人以钢铁般的意志、钢铁般的骨气、钢铁般百折不挠的奋斗拼搏精神,由伍家岗艾家嘴几座土气十足的小型炼铁炉,在1980年代中后期发展成为宜昌市重点国有企业、全国冶金行业地方钢铁骨干企业,为宜昌市经济发展做出了值得铭刻在宜昌人记忆中的突出贡献。

图片

宜昌大办钢铁(1958.11.25 宜昌某炼铁厂 巴楚旧影图提供

该厂1970年代进行的扭亏增盈、增加短线产品等系列改造,1980年代实行的炼钢车间易地改造,轧钢工艺配套改造,小型厂内铁路运输系统完善改造,以节能为主的加热炉改造等多项技改措施,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节能降耗,改善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上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随着炼钢车间4座10吨电炉、45度无扭线材轧机、650轧机的建成投产,全厂炼钢能力已达20余万吨,轧材能力亦接近20万吨。

如今,宜昌八一钢铁厂虽然已经退出了经济建设大舞台,然而该厂一路风雨一路歌,从历尽艰辛的艰难创业到顾全大局的战略退却,从大气磅礴的收购兼并到陷入泥潭的黯然谢幕,在起起落落、曲曲折折的奋斗历程中,展示了工人阶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壮丽画卷。

图片

1958年八一钢厂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资料图)

在“大办钢铁”热潮中诞生

宜昌八一钢铁厂萌芽于1958年全国“大办钢铁”的热潮中。当时,中共宜昌市委利用湖北省对建厂初期投资的300万元资金,开始筹建宜昌钢铁厂。

这一年5月,市内一部分企事业单位按照市委指示,踊跃派人力,出物资,开始在艾家咀一带修建小高炉。7月13日,以土高炉炼出全市第一炉铁水。10月后,宜昌地、市委为重点加强宜昌钢铁厂的建设,将各铁厂骨干人员集中起来。一时间,万人聚集宝塔河,劳动号子冲霄汉。全市冶炼、机械、建筑系统的职工,以及秭归、宜都、长阳等地的煤炭、炼焦工人,都积极响应号召,前来支援宜昌钢铁厂建设。宜昌钢铁厂职工也开展了劳动竞赛,场面感人,气氛热烈。这样,宜昌八一钢铁厂的前身——宜昌钢铁厂就在大办钢铁运动的后期,于1958年11月正式诞生了。

由于国家冶金地质勘探部门探明宜昌市周边地域铁矿石储量比较集中,尚有煤、白云石、石灰石、石墨、锰、硅、铝、镍、钼、镁、橄榄石、钴、铜等多种冶金工业用矿藏,且宜昌市水陆交通方便,三峡水电站的兴建可为宜昌冶金工业提供丰富的能源。中央和省有关部门,曾多次计划在宜昌建立钢铁企业。

在宜昌钢铁厂建设有了良好开端之后,1959年2月,中共湖北省委决定,湖北军区所属的八一钢铁厂迁往宜昌,与宜昌钢铁厂合并,定名为宜昌八一钢铁厂。钢铁生产“八一”队的加入,使两厂资源重组,宜昌钢铁厂如虎添翼,实力大增。两厂合二为一后,全厂设有15个部、科、室,9个生产单位,有职工3516人,被列为湖北省1959年冶金工业两大项目之一,计划于1961年建成,规模为年产钢30万吨、铁50万吨、钢材20万吨。

图片

七十年代的宜昌八一钢铁厂(巴楚旧影/图提供)

1958年7月,宜昌八一钢铁厂建厂一开始,就坚持一边生产,一边建炉。在生产过程中先土后洋,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通过数十项重大的技术革新,使过去手工操作的碎石、筛矿等工序实行了机械化,厂内码头与平地运输消灭了肩挑人扛。

希望在人们心头燃烧,一家大型钢铁生产企业似乎眼看诞生于宜昌了。然而,宝塔河的创业者们心头却很快被浇了一盆冷水。由于该厂上马仓促,遇到资金、运输、能源、原材料供应、技术等方面的诸多困难,湖北省不得不决定收缩战线,到1959年7月,省军区八一钢铁厂来宜的大多数人员撤离回汉,只留下少量干部、职工,与原宜昌钢铁厂人员共计890人继续在此艰苦创业,厂名仍为宜昌八一钢铁厂。

“八一”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希望的种子却在宝塔河播下了。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钢铁工人们雄心不减,继续建设二十八立方米高炉、八立方米高炉、焦化车间等生产设施,进行生产。当年11月便建成了一座0.5吨转炉,设立了炼钢车间,车间生产工人有283名。

宝塔河畔耸立起一座座炼铁炉

尽管在国家经济形势的大环境下,宜昌八一钢铁厂建设有所“冷却”,但仍然备受省市各级党委的重视。1959年3月,一号、二号二十八立方米高炉安装结束,三号、四号8立方米高炉正在安装。省军区八一钢铁厂又调来20多名技工,也被安排在这些新炉子上操作。燃料、矿石是这批炉子投入生产的关键问题,从省军区八一钢铁厂支援十三辆汽车之外,中共宜都工业区工作委员会(1958年12月撤销宜昌地区而建立宜都工业区)还指定市运输公司固定八辆汽车专门为之运输矿石。

宜都工业区与宜昌市两级党委负责人曾多次到建设工地现场办公、参加劳动。当年参加创业的老人可能还记得,1959年4月的一天,宜都工业区工交战线160多名干部,在工委书记处书记李函若带领下,到八一钢铁厂建设工地,参加红旗二号炼焦炉平整土地的劳动。下午约一时半,他们到达工地,建炉工地连长代表工人表示热烈欢迎,随即给干部们分配了土方任务。李函若、工委工业部部长魏西、行署秘书长郭东俊等人迅速组成了推车运输队,和工地上的青年运输队展开了多装快跑的劳动竞赛。推车劳动之后,又拿起扁担和工人们一起挑土。连长一次次吹响休息的哨子,可他们总是不愿放下扁担,还想多出点力,加快建设进度,让炼焦炉早日投产。直到太阳西下,傍晚时光,收工的哨子响遍工地,参加劳动的干部们才和工人们挥手告别。区机关领导干部到工地参加劳动,鼓舞了工人们的生产热情,这一天工地劳动效率特别高。

图片

七十年代的宜昌八一钢铁厂(巴楚旧影/图提供)

从1958年12月到1959年7月,创业者们建成了4座八立方米和2座二十八立方米的炼铁高炉、一座红旗二号炼焦炉、19座土法炼焦炉、一个大型机械修理车间、12座热风炉、自动化的上料卷扬机和设备完好的变电室,扩建了一个年产一万五千多吨的耐火材料厂。在进行大规模基建工程的同时,炼铁工人们大搞高产优质工期竞赛,生铁产量不断上升,质量也不断提高,7个月生产了1000多吨铁。但是,1958年筹建的两座二十八立方米的高炉,因技术条件和经验不足,在热风炉、瓦斯管等六个系统中尚有40余项达不到要求,一直不能点火生产。1959年8月,按照宜都工业区工委和宜昌市委的指示,要求宜昌八一钢铁厂在兄弟厂矿的协作支持下,改进28立方米一号高炉,保证9月1日出铁。8月25日,中共宜都工业区工作委员会机关报《宜昌日报》发表社论《确保一号高炉“九一”前出铁》,社论指出:“八一钢铁厂是我区钢铁生产的基地,全区钢铁生产的任务,今后主要靠它来完成。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党以钢为纲的方针,确保这个重点工程。”宜昌八一钢铁厂党委多次反复研究并三次召开大会向职工群众作动员,号召职工打破顾虑,职工们根据实践,提出了120多条具体意见。全厂职工以高炉主体改建为主攻方向,在热风炉、卷扬机、鼓风房、碎料等八个方面组成了平行交叉作业,加快了改建工程进度,终于在“九一”前改建成了一号二十八立方米高炉,迅速成功点火投入生产,不到一个月就刷新了产量纪录。

一年以前还是一片废墟的宝塔河畔,竖立起了四座八立方米、两座二十八立方米的洋高炉和两座红旗二号炼焦炉,还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逐步健全了自己的机修车间、采矿厂和运输组织。一个基本自动化、机械化,包括炼焦、炼铁、碎石系统,年产生铁二万多吨以上的八一钢铁厂建成了。它生产的铁除了供全区需要外,还可以将一部分优质铁支援大钢厂炼钢。同时,随着生产的大发展,一支年轻的钢铁生产队伍迅速成长起来,一年以前这些还是农民、市民的新工人,经过一年的现场操作,实地学习,熟练地掌握了生产技术,有的还成了冶炼能手,使高炉利用系数最高超过设计标准的百分之十以上。

难忘的“夺铁大战”

为了响应中共宜都工业区工委的号召,更好地支援全工业区农业机械化和农具生产,1960年春节期间,宜昌八一钢铁厂从运输工人到冶炼工人,从焦化车间到炼钢车间,坚持节日生产。工人们说:“今年全工业区需要的生铁都由我们供给,我们停产一天,农业技术改造就会推迟一天,还影响其它工业生产基建。”节日里,全厂一片紧张而欢乐的劳动气氛,职工们干劲冲天。高炉工人由每班15人减少到8人,但产量不减。他们还在500多度高温下,奋不顾身拔下风管,处理了因停电导致的阻料事故,保证了高炉的正常生产。生铁质量是该厂过去最大的难关,高炉工人认真执行高炉生产“十二字宪法”,大胆试验,提高渣碱度,原料入炉做到干净、粒度细而匀,实行高风温操作,生铁含硫量基本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图片

七十年代的宜昌八一钢铁厂(巴楚旧影/图提供)

这一年6月,宜昌八一钢铁厂组织了“夺铁大战”:大战六月夺生铁高产。厂代理党委书记、厂长杨桂銮深入炼铁车间,发动职工讨论完成生铁生产任务对支援工农业生产的重大意义,组织各工段、班组之间展开竞赛,和工人一起研究高产办法,根据高风温、大风压、精原料的先进经验,实行多机并吹,三台鼓风机同时进风,扩大风嘴,并使热风炉多嘴燃烧,加大进风量;煤气上升管由一个改为两个;扩大水箱,加大走水量,下水均匀,采取2台鼓风机进风,把炉温提高到600度以上;在原料方面实行“细粮热饭”,矿石、石灰石经过焙烧后入炉,用高钙石灰石作熔剂,保持高温、高碱度熔渣,因此迅速提高了日产量。此外,他们还帮助炼铁车间的负责干部按照工段进行了分工,包质包量,负责到底,组织工段和工段之间开展生产大竞赛,促进了高工效。

与此同时,厂里的炼铁高炉和红旗二号焦炉技术改造加紧进行。6月的一天,宜都工业区工委工业部部长魏西、宜昌市委书记张来昇等亲自到宜昌八一钢铁厂,具体部署安排技改战役,组织全市有关单位大协作、大支持。市机械厂、市通用机械厂、市建筑公司都派出了最好的技工到现场施工。没有电焊机,电机厂马上送上门来;缺少耐火砖,耐火材料厂12天就生产出了80吨离心式耐火砖,保证了高炉改造的顺利进行。宜昌八一钢铁厂负责技改的副厂长王希贤在工地现场和工人一起研究,改进炉子的焊接方法,实行建筑安装交叉作业,减少窝工现象,提高了工效。对炼铁高炉和红旗二号炼焦炉全面进行技改,是提高生铁、焦炭质量的关键。二十八立方米高炉技改后,利用系数达到一以上,可全部炼成灰口铁。红旗二号已经改造的8个碳化室投入了生产,焦化时间缩短了20%,基本消灭了“西瓜皮”现象。

图片

七十年代的宜昌八一钢铁厂(巴楚旧影/图提供)

宜昌八一钢铁厂在建炉创业过程中,企业气氛活跃,职工情绪高涨。1960年2月,在中共宜都工业区工委组织召开的全区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该厂党委介绍了开展职工文化活动的先进经验:1959年,职工反映没有文化生活,单调枯燥。党委发动文艺活动积极分子,由党委书记带头,成立了业余文工团,以文工团员为骨干,通过现场表演和歌咏比赛,启发和带动了各个基层生产单位,成立了三个文艺队和25个文娱小组。党委及时提出“生产当先进,文化当尖兵,哪里有劳动,哪里有歌声”和“有先进就唱,有后进就鼓,有经验就传,有成绩就贺”的口号,根据生产中心,布置宣传任务。文艺活动积极分子表示:“生产和宣传,一肩挑两担;生产搞得好,宣传搞得欢;自编又自演,人人动手干;一切为工人,一切为生产。”因此他们的文艺活动都紧密结合生产中心,鼓舞职工生产热情。焦化车间的工人们抢修码头,参加劳动的业余演员们根据现场情景马上编演了一段快板:“……突击队把战挑,一马当先跑,不怕山坡挡行路,攻破大碉堡。猛虎一声吼,上前来握手,填平一块低洼地,好汉不服输。……”快板声中,工地掀起了互相挑战的劳动竞赛热潮。1960年初的两个多月,该厂围绕生产中心自编自演了70多个文艺节目,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

1960年上半年,八一钢铁厂共生产钢锭23.89吨,产品主要用于浇注钢件。由于原材料匮乏、资金严重短缺、技术装备相对落后,1960年的元月至11月,共亏损73651.32元。宜昌市财政已经难以支撑,当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炼钢生产十分困难。在中央1961年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的形势下,该厂终止生产,暂时关闭。

建厂的转机再一次出现了

如果说,湖北省军区八一钢铁厂的来去匆匆,使建设者经历了希望与失望、喜悦与困惑的交织,那么重新开启已经冷却的炼钢炉,则应该算给了宜昌八一钢铁厂创业者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1963年,在国民经济逐步好转的大环境下,宜昌市开始酝酿建设地方小型钢铁厂。经湖北省工业厅派员考察,筹建工作于1965年底启动,计划利用原宜昌八一钢铁厂人员和设备,先上轧钢生产,以满足本市对于小型钢材的急需。

图片

七十年代的宜昌八一钢铁厂(巴楚旧影/图提供)

1966年2月,湖北省计委将宜昌钢铁厂建设项目列入当年省小工业基建计划,计划规模为年产钢材8000吨。经宜昌市委批准,建立了宜昌钢铁厂党支部和行政组织机构,将原宜昌八一钢铁厂耐火材料简易仓库改建为250轧钢车间。

这一年,职工们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已动手,开挖土方,修建加热炉,安装轧机设备,将原简易耐火材料仓库改修成轧钢车间。9月29日,工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在自己修建的轧钢车间用手工操作,轧出了第一根圆钢;年底便投入了批量生产。当年,共生产Φ12mm圆钢185吨,主要规格有Φ10、Φ12、Φ14、Φ16、Φ18、Φ20、Φ22mm等。这个车间是宜昌八一钢铁厂建厂后修建的第一个车间,也是圆钢生产的主要车间,当时称轧钢车间,后来称第三轧钢车间。

当时这个轧钢车间,轧钢机架是老掉牙的旧设备,厂房为木制结构危房。所装配的12.7×1.6m加热炉、40×4m冷床,以及Φ250×5轧机全部靠人工操作,炉后运钢坯也靠人工扛运,生产条件极差。由于没有开坯车间,在以75×75mm方坯的原材料轧材时,生产Φ18mm以上产品可以一次成材,生产Φ14mm以下圆钢则需进行二次成材。这种生产状况,产量低,质量差,消耗高,操作中劳动强度大,易发生烫伤事故。现已退休多年,1966年初招工进厂的该厂女工勾光荣告诉笔者,由于没有行车,她和同时进厂的几名二十余岁的“铁姑娘”,就在这个轧钢车间里用双手“甩” 每件一百多斤重的钢坯,用女孩子柔嫩的肩头扛沉甸甸的钢坯,辛苦却很快乐。

为了提高生产水平,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经济效益,使该车间起到宜昌市冶金行业发展基地的作用,从1971年开始,连年对轧钢车间进行了多次技术改造。人工操作冷床改造为5×4米辊式冷床,初步实现了冷床操作自动化;修建了成品输出铁路,大大降低了工人的运输劳动强度。特别是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加热炉改造成果丰硕,首先将加热炉延长、加宽,改烧煤为烧重油,采用了高压油咀及炉筋水管可塑料包装工艺及绝热复合炉衬工艺;其次将加热炉厂房由木结构危房改为简易钢结构厂房,后又改为混凝土结构,安装了喷油换热器;还通过安装加热炉后进坯行车、出钢机和轧机后围盘,降低了加热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水平。

经过连续多次技改,这个轧钢车间生产发展到较高水平,不仅是宜昌市冶金行业唯一生产省优产品的车间,还拥有了湖北省地方企业中第一个冶金工业部“特等加热炉”称号的加热炉。与改造前的1971年相比,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有大幅度改善,年产量、合格率、成材率、作业率都大幅度提高,坯耗、油耗则大幅度下降。该轧钢车间的圆钢产品后先后被评为省优产品、部优产品。

1970、1971年两年,宜昌八一钢铁厂还先后建设了0.5吨和3吨电炉车间。0.5吨电炉车间于1970年4月动工建设,通过组织会战,于6月投产,主要用于生产铸钢件产品,年产能力为1000吨,当年生产铸钢件1.41吨;3吨电炉于1970年7月建设,1971年7月建成,9月正式投产,当年生产钢锭101吨。其设计能力为0.6万吨/年,以废钢、生铁为主要原料,冶炼钢水浇铸钢锭。除土建工程外,电炉全部由宜昌八一钢铁厂自行设计、安装。

1972年、1973年,又建成1800KVA铁合金电炉车间,同时建成了总配电室、空压机房、简易仓库、锅炉房等生产配套设施,对主要生产车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造。5吨电炉是1975年由3吨电炉改造而成,1976年10月试装成功并投入生产。该炉为5吨全液压炉盖旋转式电炉,生产工艺由废钢原料、电炉冶炼、注锭、精整四部分组成,并设有铁合金烘烤、冒口、渣制作干燥、炉衬打结、耐火砖干燥等辅助工艺,产品主要为8号钢锭。当时在中南、湖北尚属较先进工艺,年生产能力为10000吨。

工厂在建设中生产,在生产中建设,规模在不断壮大,实力在不断增强。到1975年,宜昌八一钢铁厂已形成年产钢7000吨、钢材3000吨、矽铁1200吨的生产能力,并可生产铸钢件、铸铁件、电石等产品。

宜昌八一钢铁厂尽管在建设与发展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宜昌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可是从企业经济效益上看还处于亏损状态,1966至1977年的十二年间,十余年时间总共亏损665万元。亏损金额并不大,在当时却已算得上全市工业企业中的亏损大户。

面对经济效益不尽人意的暂时困难,“久经沙场”的宜昌八一钢铁厂广大职工意志与毅力“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决心卧薪尝胆,背水一战。通过技术革新、企业整顿,解决了运输设施不配套、电力无功损耗大、用水浪费大、各项费用高的问题,逐步改变了设备不配套的状况和“运输靠驴子、冷床靠钳子、加工靠铲子”的落后面貌,为扭亏创造了条件。

1978年,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全厂八大经济技术指标均超过历史最好水平。总产值突破千万元,钢材产量超过两万吨,第一次向国家上交利润3.58万元,实现了扭亏转盈。到1982年7月,全厂积累总额加上自筹资金扩大再生产两笔账,已还清国家历年总投资和1978年前的亏损款,利税积累逐年增加。1986年,冶金部将该厂列入全国地方钢铁骨干企业的行列。

在创业者智慧与汗水中成长壮大

在创建了第一个钢铁生产车间之后,尽管道路艰难而曲折,宜昌八一钢铁厂还是在广大创业者的精心呵护下,一步步成长起来。

——建设开坯生产线。宜昌八一钢铁厂的开坯车间,即后来的第一轧钢车间,始建于1971年3月,当时投资70万元建成了部分设施。由于湖北省对该厂由“省投资地方办”改为“地方为主省辅助”,而地方资金不足,建设曾几度中断。1975年1月成立了开坯会战指挥部,加快施工进程,进行紧张的设备安装,至4月基本完成。5月1日试轧出合格的60钢坯。又经过4个月调整试车,9月份正式投入生产。开坯车间的大部分开坯设备,如重约9吨多的第一列400机架、第二排机架、大型加热炉、冷床,都是本厂工人自己动手制作安装;为适应生产,工人们还改装了400吨液压机,制作了大飞轮、齿接头等设备。在试生产中,技术人员学习天津第三轧钢厂经验,将420开坯机加大轴瓦口,改为460轧机。可将武钢提供的200×200、180×200方坯直接开成轧材生产所需的75、60方坯,解决了由于原材料规格变化而形成的矛盾,也为本厂所炼钢锭成材提供了条件。

此后,从1975年投产至1985年,多次对开坯生产设备进行技改。经过技改,开坯产量从1978年到1985年增长了近5倍。随后,为了解决炼钢、轧材能力大、开坯能力小的矛盾,对开坯主机进行了技术改造,主要设备可轧制50-100方坯,生产能力为35万吨/年。

——建设炼钢生产线。1979年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一直靠吃“调拨粮”的八一钢厂钢坯断源,钢坯市场货紧价扬,宜昌八一钢铁厂的轧钢生产和经济效益改善面临威胁。在生产濒临“无米之炊”情况下,为了生存,厂里决定破釜沉舟上炼钢项目。1982年,厂里通过市场调查,进行可行性研究后,决定全力抓五吨电炉炼钢车间易地改造工程。这年5月,炼钢易地改造项目正式破土动工。工地上,人们挥汗苦干。夜深了,职工们仍在挑灯夜战挖土方,“一个立方一个工时,挖完走人”。多少个日日夜夜,厂党委书记杜荣福昼夜三班和大伙儿泡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1983年2月,第一座全液压炉盖旋转式10吨电炉正式投产;同年12月30日,第二座10吨电炉开始运转。当年产钢1.38万吨。炼钢车间的投产,结束了“钢厂无钢”的历史,奠定了该厂腾飞的坚实基础。

该项目分两期进行,约4年时间共投入1400万元,先后建成4座10吨全液压炉盖旋转式电炉,电炉投产后,钢锭产量增长很快,到1985年达到6.07万吨,加上部分外来钢坯,已能满足开坯、轧材的需求。1984年,该厂还建成了为炼钢工程配套的41000KVA变电站及150m3/n×1制氧站。两项工程投入资金173万元建筑厂房2000多平方米,安装设备132台套。加之1984年建立的原料车间,该厂炼钢生产已具备较完善的供料、供水、供气、供氧设施。

1978年以前,该厂炼钢车间的原料工段,主要靠人力为电炉炼钢输送炉料。炼钢车间进行易地改造后,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原有原料供应设施和工艺均不能满足冶炼需要。1984年元月,在原料工段基础上,组建了原料车间。1985年,炼钢生产对原料供应需求量更大,为配套完善原料车间,除补充人员外,对车间设备也进行了更新改造和添置,原料车间形成了原料配料间、废钢料场、制作工房、地磅房等组成的比较完备的设施。主要原材料废钢多来自川东、鄂西、湘西一带,本厂亦回收一部分钢坯切头、钢材边角料、废钢锭等。废钢铁进厂后,首先要经过分检,将生铁、精料、轻薄料、有色金属分开处理,并剔出冶炼有害物和爆炸物。然后分类入库上堆,按冶炼要求配料处理,供应炼钢生产。

——建设型钢生产线。1979年筹建的型钢车间(后称作第二轧钢车间),设计能力为年产钢3万吨。1980年5月破土动工,由该厂自行设计并安装设备,1981年一季度投入生产。起初主要产品为2.5-4#角钢,当年产量7116吨。随后试产螺纹钢,根据长江葛洲坝工程建设的需要,投资76万元对第二轧钢车间轧机及辅助设备进行了改造,年底试轧出16-25mm螺纹钢,经三三0工程局和市标准局鉴定,产品质量合格,于1982年正式投入生产,全年生产螺纹钢3825吨。1985年,根据市场需求,又扩大了22、24、25 mm螺纹钢生产,共生产螺纹钢5137吨,发展成为该厂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产品。

图片

十年代初的宜昌八一钢铁厂职工代表大会(巴楚旧影/提供)

1983、1984年,为增加品种、改进工艺,对这个生产车间进行了两次大的技术改造,改进了轧制工艺和主冷床输入辊道,延长了冷床;1985年6月起,逐步采用热轧钢筋轧后余热处理新工艺,以提高钢筋的机械性能和工艺水平。1986年6月至12月,将圆钢、螺纹钢、角钢分流,形成了专业精整生产线,提高了工序能力。技改完成后,生产工艺更加合理,年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

螺纹钢生产曾遭遇“尴尬”。1986年9月,经冶金部检查,八一钢厂生产的ф18mm螺纹钢的内经、横筋、纵筋、弯曲度、表面质量、标志包装和质量证明书等不符合标准要求,10月17日,冶金部发出通知,责令八一钢厂轧二车间停产一个月进行整顿。停产整顿期间,车间在厂部统一部署下,作出了具体的整顿安排,修改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工艺制度、操作规程,在关键工艺环节增设了质量控制点,强化职工的质量意识。11月7日,轧二车间经过一个月的整顿,进行了试生产,产品表面质量以及理化性能,都达到了国家标准。12月5日,验收组宣布恢复生产。1987年4月,取得了冶金部发放的首批热轧变形钢筋生产许可证。

——建设线材生产线。以生产线材、丁字钢、扁钢、钢窗料的第四轧钢车间初建于1979年。当年4月,为提供市场上急需的新品种,扩大生产,兴建这座简易小型轧钢车间。工程全部由八一钢厂自行设计和施工,于当年10月投入生产。该车间以各轧钢车间的中间废品、回炉坯及少量成品为原料进行生产,既节约了钢坯料,又为市场提供了紧缺产品,增加了收入。同时还负担了开发、试制新产品的任务。如2507丁字钢、3201、3202钢窗料,都是先在该车间试轧成功,再转入其他车间成批生产。

1986年6月,宜昌八一钢铁厂开始筹备上线材产品。先拟利用这个小型轧钢车间场地进行技术改造,建设复二线材生产线,并得到省市经委的批准。后来通过调研后又提出了建设技术装备更先进的生产线。省经委1987年11月5日专文批准了新的调整方案。

随即,该厂组成了29人的专班,开始设计工作,翌年3月改造工程开工。厂房、设备基础和加热炉,由八一钢厂自行设计和组织施工。轧制、冷却工序由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设计,由市建筑安装公司承建,八一钢厂自行安装。在工程建设期,厂部先后派出55人次到攀钢、沈阳线材厂学习,组织120人次进行上岗前培训。

1987年8月,总投资1500万元的线材车间正式破土动工了。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厂里专门购进了价值240万元的45度无扭高速精轧机,该机能按照国际标准分别轧出直径5.5毫米、6.5毫米、8毫米和10毫米4种不同规格的产品。为了节约资金,厂里决定全部设备自行安装,参加线材车间建设的干部职工自己动手,先后解决了电气设备等方面的100多个问题,节省了安装费120多万元。

图片

生产车间(资料图)

1988年12月,线材车间主体设备安装完工。1989年元月,成立调试指挥部,进行冷热调试。与此同时还制定了线材生产的技术标准和有关管理制度。5月5日,进行了热负荷试车,一根通红的直径6.5毫米的线材,从45度无扭高速精轧机中一次试轧成功,产品尺寸公差达到国内先进标准。当月12日,正式投入生产。这是当时湖北省最先进的一条线材生产线,工程总投资1600余万元。从筹建到投产,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共节约资金100余万元。其安装速度在国内同类轧机中是少见的。这条线材生产线改变了该厂产品“傻大黑粗”的形象,使该厂在全国中小型钢铁企业竞争中又多了一把“杀手锏”。到1990年底,这条生产线已生产产品11869吨,产品畅销省内外。这条生产线还可为市电焊条厂、市自行车钢球厂等企业提供市场上短缺的原材料,为全市工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分枝移苗”硕果满枝

冶金行业曾经发展为宜昌市工业生产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而宜昌八一钢铁厂在全市冶金行业中举足轻重。1966年至1978年,全市冶金行业仅该厂一家;1979年以后,宜昌市冶金行业市直企业发展为7家,其中的市钢窗厂、市钢管厂、市铁合金厂和市冷弯型钢厂都与宜昌八一钢铁厂有“血缘关系”。1980年7月8日建立的宜昌市冶金工业公司(前身为宜昌市冶金工业局),在宜昌八一钢铁厂与有关科室合署办公。由此也可见该厂的重要地位。

1980年代,宜昌市冶金工业以开发产品,“分枝移苗”的方式,用老企业的新产品发展新企业,再以新企业的新产品继续发展新企业。

——宜昌市铁合金厂 1970年代初,我国铁合金产品供应十分紧张,尤其是铬铁,国防民用都非常匮乏,需求迫切。其时,湖北省地质十队在宜昌县太平溪一带发现铬矿资原。1970年8月,宜昌八一钢厂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自制了400kVA简易矿热炉,于9月试炼铬铁成功,填补了湖北省冶金工业一项空白。由5名工人、一名技术人员组成的铬铁班成立后,于1971年用0.25吨小电炉取代了400kVA简易矿热炉,当年共冶炼铬铁1.8吨。1971年,湖北省冶金局首次拨款30万元,在宜昌八一钢铁厂建设铁合金车间;1972年,为加速铁合金车间建设,再次拨款20万元。该厂于6月份建立了铁合金车间。1973年5月建成1800kVA开口式固定矿热炉。该车间于1973年11月停止铬铁生产。除1976、1977年主要用于电石生产外,其它年份主要生产矽铁。产品部分用于本厂炼钢铸造,其余均销至省内各冶金、机械行业,自用和外销比例约为30:70。

1985年11月,因电力供应紧张等因素,该车间停产。直到1988年,宜昌市冶金工业公司决定恢复和扩大铁合金生产,将八一钢厂原铁合金车间易地改造,利用原来的技术力量和管理骨干,另行建设一条年产硅铁9500吨的生产线。1988年8月成立宜昌市铁合金厂,当年10月破土动工,1990年7月23日,市铁合金厂隆重举行第一期工程投产典礼。冶金工业部于1991年4月26日下文,同意将宜昌市铁合金厂并入冶金部宜昌铁合金厂,作为大铁合金厂的一个分厂。

——宜昌市钢管厂 1978年,根据焊接钢管在市场上需求量大,生产厂点少的状况,宜昌市政府为宜昌八一钢铁厂拨款10万元,该厂自筹资金170多万元,发展新产品焊接钢管。7月份组织焊管车间建设会战,12月份建成主厂房,自制了ф63.5mm200KVA高频焊管机、行车,经安装调试设备,于12月26日生产出1#焊管。1979年3月,从钢锹厂、力车厂调入58名职工并招收28名新工人后,建立了焊管车间(对外称宜昌市焊管厂),下设焊管车间、无缝车间、镀锌车间、机加车间,4月正式投产。为了提高电焊钢管生产水平,多次对焊管生产设施进行改造完善。1979年,为解决辅助设备少、劳动强度大、生产水平低的问题,宜昌八一钢厂组织攻关,制成飞锯、水压试验机、切管机、拔管机,并扩建辅助检验车间厂房。1980年,宜昌市将该厂焊接钢管产品分离扩散出来,组建了宜昌市焊管厂。1983年元月,宜昌市钢管厂正式脱离宜昌八一钢厂,成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到1990年,市钢管厂已发展成为有固定资产原值1507.56万元,产值达2178万元,利税积累达434万元,生产无缝钢管、焊接钢管及镀锌钢管的中型企业,焊管产品成为湖北省优质产品。“七五”期间,这家企业共创利税1496.93万元。

1983年12月25日,宜昌八一钢厂在镀锌钢管车间和锅炉房之间的空地上,填土建设无缝钢管车间的工程破土动工。1984年4月2日成立了宜昌市无缝钢管厂,与市焊管厂同为一套班子。1985年4月,市焊管厂和市无缝钢管厂合并为宜昌市钢管厂,无缝钢管成为一个生产车间。1985年12月底全部竣工,两期工程建设共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安装设备76台套,形成了年产无缝钢管3000吨的生产能力。1986年1月批量生产。1987年,全年共生产无缝钢管3501吨。ф16.1-25mm、壁厚1-3.5mm低中压锅炉用无缝钢管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8年无缝钢管产量完成4038吨,盈利22.7万元。1990年,小薄异无缝钢管获省“星火科技”一等奖,市科技三等奖,填补了省内空白,并在中央电视台二台专题播出了该产品的研制和生产情况。

1979年,宜昌市焊管厂为了与焊管产品配套,生产市场上紧俏的镀锌钢管,投资18万元,在宜昌八一钢厂支持下建设镀锌车间。车间由八一钢厂设计施工,于1980年6月破土动工,主要设备7米镀锌机、10吨、15吨行车等也由八一钢厂机修车间制造。1981年6月,镀锌车间建成投产,当年生产镀锌管2785吨。1986年3月25日,在全国倡导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形势下,宜昌市钢管厂为了发挥镀锌厂房和设备的效益,与四川酉阳五金厂合作进行钢管电镀锌加工生产,6月10日正式投产,当年共生产(电)镀锌钢管640吨。

——宜昌市钢窗厂 1979年6月,宜昌八一钢厂根据市场情况,确定炼钢车间转产钢窗后,车间职工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自己动手安装了7台冲床、3台钻床,自制攻丝机、定尺机、钢窗料架,建成简易钢窗生产线。11月,正式成立钢窗钢门车间,当年生产简易钢窗钢门10298平方米。1980年4月,车间又建成1条空腹钢窗、钢门生产线,4月20日一次试车成功。8月,宜昌市钢窗厂在这个钢窗钢门车间的基础上成立,这年共生产简易钢门窗22825平方米。1981年6月,宜昌市钢窗厂与宜昌市粉末冶金厂合并后,钢窗车间由伍家岗宜昌八一钢厂内迁到得胜街原粉末冶金厂内。1982年6月,宜昌市钢窗厂又与宜昌市医用车辆厂合并。钢窗车间迁入金家台医用车辆厂后,把原医用车辆厂的老厂房、老设备改造成了空腹钢窗生产线,并增加了实腹钢窗新产品,“金燕”牌实腹钢窗被评为湖北省优质产品。市钢窗厂1988年成为湖北省先进企业,1990年成为国家二级企业。

——宜昌市冷弯型钢厂 1985年国家开始推广应用轻型薄壁高效钢材发展冷弯型钢产品,由宜昌八一钢厂钢窗车间“分枝移苗”出来的宜昌市钢窗厂一个车间开发这一品种。该厂自筹资金102万元,贷款150万元,建成冷弯型钢生产线,并于1986年组建为宜昌市冷弯型钢厂。1986年,市冷弯型钢厂被国家列为生产冷弯型钢的定点厂之一。1988年,这个新企业又开发新产品冷轧带钢,当年建成年产3000吨的冷带生产线。“七五”期间,该厂共创利税977万元,到1990年已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034万元,产值1237万元,并实现利税243万元。

从“掌声响起”到“黯然谢幕”

1985年是宜昌八一钢铁厂值得骄傲的一年,该厂八大经济指标全面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与1984年相比,总产值增长26.56%;利润增长57.33%;税金增长121.91%;钢锭增长49.85%;钢材增长29.33%;1982至1985年四年积累额达到2864万元。如果与1978年相比,则1985年工业总产值增长2.55倍,销售税金增长9.9倍,利润增长118.19倍,固定资产增长1.98倍,钢材产量增长1.86倍。从这一年到1990年代中期,该厂继续一年登上一个台阶,屡创辉煌,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宜昌市人民政府采取“扶强扶优”政策,对该厂实行“放水养鱼”政策,让企业“滚雪球”式发展。1985年,对八一钢厂实行“定发展目标、定支持发展政策”的经济责任制。从1985年到1987年三年不变,该厂制定了企业炼钢能力由1984年的4万吨提高到12万吨的发展目标,市政府采取优惠措施加以扶持和筹集所需技术改造资金。

实行企业经营责任制,是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新形式,在当时有效地调动了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改善了企业运行机制。在1985年、1986年的两年实践中,该厂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使企业生产不断发展,保证了企业运行符合国家利益和宏观控制的要求,并得到自我发展。在实行经营责任制以前的1984年末,八一钢厂的固定资产总值(原值)为2315.31万元,到1986年末,该厂固定资产原值达到4240.17万元,等于又发展了一个八一钢厂。因此,市政府于1986年9月总结了该厂两年来经营责任制的经验,并将这个经营责任制进一步充实、完善,延续到1990年,以合同形式固定下来。1987年7月20日,市政府委托市经委、财政局和冶金公司,同该厂签订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宜昌八一钢铁厂实行了定“七五”发展目标,定改造措施,定扶持政策的“三定”;该厂则对市政府实行了包上缴利润递增的“一包”。为了给当时设备十分落后的八一钢厂注入新的活力,市政府在承包合同中给予该厂7条优惠政策,其中包括:提高企业折旧基金的流程比例,用于更新陈旧设备;允许企业用新项目增加利润归还专项贷款;将财政应分成的利润留给企业用于技术改造等。

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产生了积极效果。承包4年,宜昌八一钢厂产品产量、利润总额和上交利税三项指标,平均每年递增20%、25%和49%,其中利润增幅在全国同行业58家同类企业中名列第一。该厂把一部分本可用于消费的资金积蓄到发展生产的资金序列,致使该厂固定资产快速增长,4年承包期等于赚回了一个半厂,一些关键工序的生产能力增长了2—3倍。承包期间,该厂筹集7169万元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兴建了一批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关键项目,如期完成了炼钢改造的一、二期工程,建成了4台全液压炉盖旋转式10吨电炉等,使全厂炼钢、开坯、轧材能力分别增长了3.5倍、2.1倍和2.2倍,产品品种由5个系列41个规格发展到7个系列53种规格,被国家冶金工业部授予“技术改造先进企业”称号。

1979年以前,不过是一个钢铁加工企业的八一钢厂,10年后,该厂采取“滚雪球”的做法,把一个年产万把吨钢的企业,改造成了年产11万吨钢材、销售收入一亿四千多万元的全省先进企业,登上了全国58家重点中小型钢铁企业的宝座。

图片

十年代的宜昌八一钢铁厂全景(郑泽凯/摄)

正当该厂职工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986年10月17日,冶金部发出(86)冶钢字第1149号文,通报批评宜昌八一钢厂螺纹钢抽查的质量问题,并责令停产整顿一个月。当这一消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职工们惊呆了。该厂在逆境中开始了新的拼搏。新上任的厂长刘元樵亲自抓产品质量,添置一批质检仪器设备,从技术装备上保证了质量的稳定。

10月25日,宜昌市冶金工业公司迅速印发宜市冶字(86)第69号文件,决定轧二螺纹钢停产整顿;10月29日,冶金公司以经理带队的质量整顿工作组进厂协助整顿。随后,湖北省冶金工业总公司和宜昌市委、市政府也派工作组进厂督促指导整顿工作。在整顿工作中,宜昌八一钢厂坚持“不护短、不泄气,不搞花架子,全面整顿,综合治理。”广泛宣传教育,发动全厂职工群众“揭矛盾、找差距、定措施,提建议”召开用户座谈会听取意见,并于11月份成立了质量管理委员会,增设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全厂各项管理活动。通过调整充实质监机构,重新审定轧制工艺,整顿技术文件,改进轧制孔型,采用电火花刻痕跳槽,改进质保书和标牌,进行合金料烘烤,钢锭钢坯精整,开展全员教育培训,对工人进行岗位练兵,在关键工序、关键岗位建立管理点(33个),加强工序监督检查,补充修订轧二等九个车间和技术、设备、质监、供销等部门的规章制度,健全了质保体系,强化了质量管理,改善了产品质量,使坏事变成了好事。1986年12月,宜昌八一钢厂螺纹钢质量整顿经省总公司验收组验收合格,恢复生产。1987年,该厂在全国第一家螺纹钢生产许可证,厂长刘元樵被冶金部授予优秀质量管理者称号。

1990年,宜昌八一钢铁厂工业总产值、钢产量、钢材产量、利税积累等各项经济指标,分别比1985年增长78%、99%、80%和41.8%,年均递增分别为12.2%、13.9%、12.5和7.2%,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1993年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为:钢产量17.25万吨,钢材产量17.12万吨,工业总产值22966.86万元,销售收入51437.96万元,实现税金2199.9万元。这一年,以八一钢厂为核心企业,由41家企业组成了宜昌八一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公司核心层拥有11个生产厂,4个分公司,1个钢铁设计研究所和1所职业中学。1995年4月,将宜昌飞龙轧钢总厂(含市钢管厂和市冷弯型钢厂)、宜昌市铁合金厂、宜昌钢绳厂等市内钢铁企业尽收囊中,这一年已经拥有固定资产32399万元人民币,职工6700人,固定资产原值4.64 亿元,是当时渝东、鄂西最大的一家钢铁公司。

图片

宜昌八一钢铁厂股份有限公司大门(资料图)

1990年代前期,是宜昌八一钢铁厂蓬勃发展的阶段,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掌声”不断响起,成为当时宜昌市利税大户、全市冶金行业一颗耀眼的企业明星,一时间门庭若市,不仅上门抢购钢铁产品的队伍络绎不绝,千方百计想到该厂工作的宜昌城区青年也犹如过江之鲫。

然而,似乎是应了“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箴言,宜昌八一钢铁厂在宜昌市经济大舞台唱了几年主角之后,在国内冶金行业整体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因种种原因而陷入了困境。1999年,宜昌八一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停产3年、公司负债总额58028.61万元。其中,流动负债4207.57万元,长期负债15812.04万元。公司资产负债率为122.99%。该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近三年严重亏损。1995年亏损8770万元,1996年亏损3273万元,1997年亏损3141万元。

1990年代中期,市场疲软成为几乎所有行业的面对的严峻问题。宜昌八一钢铁厂虽然一度成长性良好,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但是毕竟只是地方中型企业,其竞争力是无法与冶金行业鞍钢、武钢、首钢、马钢等实力超强、技术装备一流的特大型央企相提并论的,在当时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战场”上,该厂与其它类似地方性中小型钢铁企业一样,被击败的命运是无法扭转的。

当时国内钢材行业已连续多年产能严重过剩,达1.4亿吨,钢产量连续三年超亿吨。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那些特大型企业可凭借规模经营实力,将产品价格降到低价位,而小企业则纷纷落马。宜昌八一钢铁厂的主导产品始终是建筑用钢材,建筑钢材市场从1996年的平均2750元/吨,降至1997年的2600元/吨,1998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为2400元/吨。而公司生产的钢材成本每吨在3000元左右,每销售一吨,就要亏损400元左右,如此市场行情使该厂经营难以为继。

同时,该厂作为1960年代投资建设的老国企,基本没有国家资本金,企业的自有资金也很少,国家拨改贷后的大量投入基本上是银行贷款。1998年5月末,其银行贷款及财政借款达26902万元,一年的财务费用需支出2623万元,这是企业根本无法承受的,经济效益再好也只能是“为银行打工”,即利润还不够偿还银行贷款利息。

而从1988年起开始投资建设的高磷铁矿冶炼试验工厂工程及配套工程,先后使用银行贷款和股本金共计10973.1万元,近10年时间里其工程尚无法建成,国家计委已认定该项目失败。整个项目投资共损失了14876.1万元,这使该厂本已过重的债务包袱“雪上加霜”,甚至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临负债过重、设备老化、资金短缺的种种困难,面对国内那些巨型钢铁企业咄咄逼人的残酷竞争,可以说该厂数千名职工已经尽心尽力,但无力回天,全面停产成为当时无法回避而又无奈的选择。

图片

十年代的宜昌八一钢铁厂(郑泽凯/摄)

宜昌市人民政府1998年12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该公司依法实施破产。1999年7月16日,宜昌八一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通报了企业依法破产方案,并向冶金公司提出了破产申请。经宜昌市多方争取,八一破产工作列入了国家核呆计划。1998年8月13日,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该集团进入破产程序。11月23日受破产清算组委托,宜昌国华商品拍卖有限公司公开拍卖了宜昌八一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性资产:土地使用权、厂房、设备及其它部分财产,由夷陵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进行了收购。

宜昌八一钢铁厂曾是冶金工业部58家地方中型定点骨干企业之一,湖北省82家重点企业之一。1980年,该厂产品被用于我国洲际导弹发射工程,荣获国防科委赠送的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和国防科委感谢信;1985年2月,第三轧钢车间在加热炉因节油效果显著,被冶金工业部授予“特等加热炉”光荣称号;1986年,冶金部将该厂列入全国地方钢铁骨干企业的行列;1987年、1988年两年连续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峡江牌φ12-16m/m圆钢产品先后成为湖北省、冶金部优质产品;1990年代初,该厂3号电炉获湖北省全行业地方电炉炼钢竞赛先进炉称号,钢材产品打入了上海市政建设重点项目南浦大桥和苏州河排污工程,并出口南朝鲜、香港、澳门地区7000余吨钢材,在全省服务三峡工程规划中,该厂50万吨钢、43万吨钢材被列为直接为三峡工程服务项目。

宜昌八一钢铁厂走过了一条边生产、边改造、边发展的坎坷道路,在她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过低潮,有过辉煌;有过泪水,有过欢笑。尽管该厂的生命早已划上了句号,但是,她对于宜昌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她在艰苦创业、奋力打拼中形成的精神遗产,都将永存宜昌史册。(作者简介:霜晨,宜昌市人,在宜昌城区工作二十余年,后移居深圳。湖北省、深圳市作协会员。)

《巴楚旧影》申明:本平台原创图文内容未经作者及本平台授权同意,请勿转载!本栏目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相册系列】①百年宜昌解放路之缘起    ②宜昌百年解放路之劫难    ③你是我20年前拍过的三峡?    ④刘家信|三峡里的光影人生    ⑤余晨杨|我与枝城十年    ⑥我与枝城十年下     ⑦王念石|宜昌远去的划子    ⑧宜昌和光里的记忆    ⑨桃花岭的温暖时光     ⑩李志伟|宜昌版《清明上河图》    吕航|南门往事    ⑫ 点军南岸高地争夺战    330工程背后你不知道的事    王念石|宜昌四中往事    二马路天主堂往事    张勇 我的脱贫简史    AI里的百年宜昌老照片    ⑱吕航|铁路坝的前世今生上    铁路坝的前世今生下    宜昌那些叫里的老巷子    我有老照片你有故事吗?    天造地设鬼斧神工    淹没线下的胶片记忆    当年他自制相机拍三峡    宜昌朱家巷的百年风华    温故福绥路上    温故福绥路下    ㉘李志伟|百年前宜昌人是怎么过年的?    宜昌过年风俗上    宜昌过年风俗下    吕航|千年古渡孝子岩    时光之河中的宜昌工业记忆    他带着六艘大轮船逃出宜昌险境    李志伟|探寻百年前宜昌城的学府之秘    三峡胶片摄影的质感与情感的表达    二马路的卢敏记大药房    满意楼|宜昌曾经的商业明珠    寻找家园的记忆    揭秘宜昌小水电背后的故事    宜昌航业市场的争霸风云    三峡酒楼宜昌餐饮业的不朽传奇    ㊷李志伟|东山上的宜昌火车站    长江三峡大事记1    长江三峡大事记2    70年代宜昌民兵    杨宗秀被抓去铁路坝修机场    他用古老针孔摄影术拍宜昌    长江三峡大事记3    宜昌有家响当当的银楼    余晨杨 宜都往事   长江三峡大事记4   (51)曹蓉|桃花岭旧事   (52)发生在宜昌城上空的一场对决    (53)长江三峡大事记⑤   (54)长江三峡大事记(6)......《巴楚旧影》精彩继续中   


《巴楚旧影》申明:本平台原创图文内容未经作者及本平台授权同意,请勿转载。图文版权归作者及拍摄人所有!部分图片仅供学习和交流。咨询及联系邮箱345783530@qq.com

图片

图文版权归作者及拍摄人所有
仅供学习和交流 
联系邮箱345783530@qq.com

图片


宜昌历史老照片专号
关注巴楚旧影
并请置顶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  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