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枫:《论语》课程再次提上日程,我决定对它重构再升级!

 风雨黄昏后 2024-05-13 发布于河南
一 最近的一些想法
 
又到了排课的季节,掐指一算,竟然已经是专门做《论语》课程的第五年了。

这五年里,光是给学生讲《论语》,就讲了八遍。而自己读,不说有几十遍,但十几遍总是有的。

书架上,《论语》相关的书籍林林总总摆了几十本。横着翻,竖着翻,看得多了,也就腻了。腻了,就总想换换口味。但又总觉着自己做得还不够,还不够融会贯通,还不够游刃有余,还不够深入浅出……

于是惶恐,于是继续读,甚至为了逼迫自己读得更深入一些,在视频号上开直播,不知道第几遍逐则逐字逐句地细读。(欢迎关注,欢迎参与,纯免费,无回放)

结果就是再次印证了一句话——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余生,大概就是要这样与诸子百家厮混了。

但与之相伴的,是无论如何努力都还不够的无力感。越是无力越是努力,越是努力越是无力……得,死循环了。

蓦然想起《论语》中的一则,才终于有些安慰——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达不到颜渊的境界,是难以理解孔子的境界的。

我的无力,我的惶恐,我的怀疑,也许正是因为我已经登堂入室了,而不是“不得其门而入”了吧?

其实,怀疑自己的时候,我也会去看看其他人的《论语》课找找自信;趁着有点膨胀,埋首纸堆,继续惶恐。

司马迁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概就是这种感受吧。

达克效应(网图)

这漫长的、艰难的“觉悟之坡”啊!

这样的过程很累,也很兴奋。但说到面向少年们的《论语》课程,仍然难免深深的倦怠。

为何倦怠?

因为重复,因为不愿意简单重复。

要么开拓新的领域,要么将旧有的东西继续更新,更上一个台阶。唯独不愿意重复。重复两遍三遍,勉强还可以接受,本身也是完善的必须。四遍五遍,也还可以忍耐。再多,就像死了一样难受。

想当年,辞职西去过太行,不也是因为一眼望穿了三年一轮的重复而不能接受吗?

二 《论语》啊《论语》

新的领域肯定是要面对要去开拓的,如更入门的文言初阶课程,如完善和更新《三国志》课程、《古文观止》课程、《水浒传》课程等。但《论语》《庄子》等,肯定是不能放下的。儒家的开端,道家的精华,是值得一读再读的。

问题是怎么读。

读经式的?不可能,目中无人,戕害人命!

逐则细读?很传统也很规矩的读法,至少《论语》是一定需要这么读一两遍的。但对于少年来说,时间成本太高,不现实。而且,读完了,可能也还是茫茫然的。毕竟,语录体的格式,本身也是一地闪光的碎片,进入少年人的脑子里,恐怕只能剩下一些碎片闪烁的光影了。

除非你能把这些碎片串成手链。

目前看来,唯一值得考虑的专题式阅读了。不需要对每一则细究,而是径由这些条目抵达对核心理念的理解。在对核心理念的反复接触中,即使有所损失,所得也是不少的。

问题就又来了,怎么组织专题的框架呢?

过去的这几年,我采取了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将整部《论语》按照孔子思想的不同侧面重新组织。不少解读分析《论语》的书籍就是这个思路。

这是去年的课表——


清晰是足够清晰了,但总觉着有所不足。像是一块又一块石碑矗在你面前,厚重是足够厚重,但到底是显得冰冷,生硬,缺乏温情。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硬着头皮向干老师请教,干老师却是一贯的态度:“你现在在专供《论语》,按照你的灵感走就对了。”

好吧,这很“群龙无首”。

“群龙无首”是干老师一贯的主张。好多好多好多年前,不知道说到什么课程,干老师就是这个态度。课程内容大体是一致的,但你如何去带给学生,每个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方式。课程本身决定了学习的下限,但老师却决定着上限。

左思右想,翻到了往年介绍《论语》课的一段文字——

 
肯定不是读经的。这是完全不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
 
也不能是批判的或者启蒙的。不管怎样,《论语》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比起批判,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也是理解自己的重要一环。如果没有达成理解就展开批判,只会造成学生在这个世界上的迷失和扭曲,甚至充满戾气。而如果有了理解,批判就会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甚至会成为对“理解”的调适和纠正。
 
也不能是原教旨主义的,将《论语》奉为圭臬,奉为真理。这和批判《论语》一样,只不过走了另外一个极端。
 
好吧,那我们怎么读《论语》?
 
尽量地还原一个历史场景中的孔子,将孔子的言语放在历史场景中去理解。
 
好吧,其实方向是早就明晰了的,但是做得还不足够。“历史场景中的”,其实就是发生的,孔子生活在怎样的时代,孔子的思想是在怎样的思想中诞生,这就是洞穿《论语》的读法。只是以儒家理念为框架的架构更侧重于回答孔子的思想“是什么”,而难以充分照顾到“为什么”。

理清楚了这个问题,新的结构其实也就呼之欲出了——

2024版《论语》课程

当然,这还是不成熟的方案,但大体如此,其余的只能留待备课的时候再细化完善。

其实,这仍然是专题学习的方式,只不过是将不同的主题与孔子不同人生阶段的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变的是结构,是大问题的提出与回应,具体的学习方式其实是没有变的。

三 如何学《论语》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文言是一门需要专门学习才能掌握的语言,如同外语一样。因此,解释和翻译成为文言学习的重中之重。这条路线,是精确学习的路线,教材内的文言课文基本都如此学习,释字译句分析语法

但实际上,文言文是我们的母语汉语的一部分,即使在我们现代汉语乃至于口头语中,文言其实也大量存在着。也就是说,一个熟练的汉语阅读者,天然具有文言阅读的能力。字词的障碍,其实永远都是个别的。绝大多数文言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是不需要翻译而神会其意而又不失其美的

而且,有意义的学习一般是从整体开始,经过某部分的精确,最终实现透彻的理解,即“浪漫-精确-综合”,或“整体-部分-(新的)整体)”这样的过程。精确学习固然不可缺少,但作为文言课程,更关注的是经典书籍本身的意义,而不是其语言现象。如《论语》中儒家的人格、为人处世的理念,如《庄子》中超越的态度,如《史记》“天人之际“”古今之变“中的人格光辉。

语言学习从来不是文言课程的重点,而只是抵达对其主题理解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些小障碍。我们将文言还原到它原始的语言工具的位置,而不将它作为学习的目的。而语言学习其实也并没有舍弃,——在大量的文言语言素材的反复接触中,读者不知不觉中已经习得了。要知道,任何工具的熟练掌握,都是在反复使用它的过程中习得的。文言课程中,每一课,文言都作为工具被我们反复使用着。上万字的断句练习,持续不断的朗读打卡,所带来的将是文言能力的质的飞跃。

我们的学习流程如下:

1.前期阅读

  学生自主选择《孔子大历史》《国史讲话:春秋》等书籍完成阅读,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了解孔子生平。

其实,如果已经有一些历史背景的话,我更推荐杨照《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的前两册,能更直接地了解孔子的时代特征。

2.断句、注释、初步思考

开课前,学生将收到一份精心编排的资料,如图——

左侧为去除标点的原文,原文中,人名、地名、国名、官职等以专名号标出,学生需依据自己的理解完成断句;

右侧为必要的注释,学生需结合上下文,解释标记而未注释的词语

结合文本内容,部分条目会给出思考题,需要学生批注回答

少年还需要将自己的疑问与思考批注下来。

以上内容须在规定时间前完成并提交,断句和注释内容由学员自行对照书籍修订。

这样的预习注定是要花费不少时间的,加上课堂,每天少则3个小时,多则五六个小时。但持续半个月的沉浸式学习,注定了将是一段非凡的学习之旅。

3.训诂、对话、义理

虽然不特别注重文言现象,但在课堂上,老师仍然将带领学生判断字词句的确切含义,在反复运用中练习训诂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深入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并观照自身、联系现实,发现经典的现代意义。

4.朗读打卡

课堂对话结束的第二天,学员需完成相应内容的朗读打卡。

朗读打卡作为文言学习的一部分,对培养文言语感特别重要,因此我专门邀请了助教对朗读打卡进行点评。

5.写作巩固

课程中,我会布置三次写作,给出若干个参考题目。借助写作,少年将回顾、梳理、深化之前所学。

学生提交的写作,我都将精批细改——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学员作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少年将——

  1. 完成对《论语》绝大部分篇目的深入阅读,思辨性地理解源初的儒家的理念。

  2. 扎实提升文言断句、训诂等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3. 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思辨写作的能力。

四 思辨理解的一个示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
 
这一则是关于“学”的。
 
学,繁体“學”,篆书如图,是指一个孩子(子)依着桌几,前有双手向他摆弄“爻”,“爻”与《周易》息息相关,是人理解人与天地关系的一种方式。因此,学,就不仅仅是学习某些技能,而是学习如何处理人与天地的关系,即人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
 
再看这一则,总共是三句话,每一句,我都将通过追问来带领少年深入理解。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关于“习”,有多种解释,如“温习”“演习”“践习”等,你认为是哪一种呢?当出现对字词的意思的争议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字源——一个汉字最初产生的那一刻去理解。
 
习,旧作“習”,关于它,有一个浪漫的解释:小鸟在晨间的太阳之上练习飞行。但如果我们把“羽”下面的“日”理解为射箭的靶子,即“的”,将“习”理解为射箭,这显然也是可以的。射箭如何才能射中呢?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反复练习。

这都启示我们,“学而时习”,就像是鸟练习飞翔最终却忘记飞翔一样;就像是拉弓射箭的那一刹那,自己处于一种由技艺所规定的状态之中,技艺与自身的生命是融为一体的,就像鸟的存在状态就是飞翔一样。

于是,我们明白,“习”并不只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是将所学习的内容、技艺等内化为自身生命的某一部分。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就是这个意思。
 
学,进而成为美好的中心;习,进而自身成为美好事物。这样的状态,难道不是令人“满心喜悦”的吗?
 
而我们现代的词语“学习”,将两者结合在了一起,岂不妙哉!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为什么呢?因为朋友来了有好酒,可以吃喝玩乐?
 
非也非也!酒肉朋友从来不是朋友,真正的朋友是什么?
 
想要理解这一则,我们需要引用《论语》的其他条目,或者儒家其他经典的条目。有些时候,也会引用道家的,比如《老子》《庄子》,毕竟,儒家和道家是相互启发过的。(这就是“研究”)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论语·子路)
 
朋友之间是要相互勉励又和睦相处的。勉励什么?当然是学习啊!
 
《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如果自己一个人学没有朋友交流切磋,就会孤陋寡闻。朋友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通过他们,我们与外在世界保持着联系,而不至于成为一个狭隘的人。
 
郑玄为《论语》作注,解释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一起学习、志同道合的人才是朋友。
 
好啦,为什么朋友来了就开心了?可以互相砥砺互相督促,又可以互相切磋交流,这不是很值得开心吗?哪怕他不是你的朋友,又多了一个人有志于学,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是谁?任何一个其他人吗?
 
通过与其他条目的对比,我们发现,在《论语》中,“人”和“民”不是一个概念——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公冶长)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
 
民,是百姓,那人呢?指掌握统治权力的君主卿大夫等。
 
可是,学,不是为了做官吗?不被赏识任用,为何不怨怒呢?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宪问)
 
你看,一句意思相同的话,孔子反反复复说了很多遍,要不然不会有这么多个弟子留下不同的记载。——不应该担心“人”不了解自己,而要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匹配(不了解别人)。
 
不被别人认可,难道就不是君子了吗?——是否为君子,重要的是自身的德行与能力是否符合君子的要求,而不是是否被他人认可。
 
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断地上达于天,成为更美好的自己,这也是“君子”。
 
每一主题结束,会有一个小小的总结。
 
“学而时习之”这一则,看起来很简单,但既告诉了我们学的目的,为君子,又向我们指出了学的方法与学应该拥有的一种追求——所学内容的不断内化,进而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五 关于报名
 
任何一本经典又有其时代性与永恒性,我想,只有“还原”的,追根溯源,从他们所产生的历史场景中去理解它,才是打开它的正确方式。
 
如何还原?
 
首先就是拨开我们自身的偏见,尤其是对某些字词的固有认知。一个词语,流传了上千年,其词义早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
 
次之就是揭开我们在读《论语》之前就已有的种种标签,去看一个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孔子,一个与学生语重心长又嬉笑怒骂的孔子。
 
最后,就是尽量将孔子的发言放在对话的语境之中去理解

而这样的《论语》课,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而手机屏幕前的你,能够读到这里,说明你是我的一个合格读者。

不过,我还是要唠叨几句。

本课程适合有一定文言基础的中学生,敢于挑战的,零基础也可以。本课程具有相当的深度,所以不适合小学生报名,不过你真要报,我绝对不拦着。

因为,一次报名之后,你就将同时享有本课程的后续版本。大白话就是,今年你觉着学得不过瘾,可以明年继续跟着学;明年还不过瘾,后年继续……

毕竟,《论语》是经典之中的经典,经典不厌百回读。如果经由我的《论语》课程,有人将《论语》读了一遍又一遍,并且践行之,我不就是在积德行善嘛~

而且,借由此,我也能真正地建立起来一个围绕《论语》的混龄的学习共同体。这个混龄不是指年龄差异,而是说《论语》的学龄差异,一刷二刷三刷的所得是不一样的。学生之间的相互刺激,很多时候比老师的刻意引领要重要得多。

共计划16次课,8月1日开始这个课时可能是不够的,但如果需要补课时,也不需要补差价。

每次课90-120分钟,19点开始上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