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意拳中的松紧

 我好爱你我爱你 2024-05-14 发布于河北

王芗斋先生有一句论松紧的名言“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

意拳站桩中的关键点是放松,站桩就是在意念引导下的身体不断的放松中,求得自身筋膜腾起后的争力、整劲,最终形成自身与外界发生联系的浑圆力,前者之整劲是“自我争力”,后者之浑圆力是“物我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是通过精神、意念的紧,达到形体、肌肉的松。

因此可以说,意拳中的松紧,是精神、意念的紧松与形体、肌肉的松紧相互交替作用的结果,两者间存在相互依附的关系。在意念的放松中,求得整劲的紧,又最终实现既松又紧的浑圆力的那种浑浑噩噩、渺渺冥冥的力,“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也就是过程“勿过正”,结果才能“得中平”。

意拳站桩时,身体保持不动及放松,主要通过意念及精神假借进行锻炼,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形松意紧”。但站桩时,意念也不是一直处于“紧”的状态,很多时候意念是“一想即止”的,在感受到身体的放松以后,就可以暂时忘掉(实际是保持这种状态);而随着站桩时间的持续,如果又发现身体出现肌肉的紧张,就再通过有意识地放松去“松”。

上面说的是意念与身体的松紧关系,其实呼吸与松紧也有极大关系。

比如在发力时要呼,在蓄力时要吸,在这里呼即是紧,吸即是松,但是吸与呼是一个相互转换的过程,吸饱必呼,呼尽需吸,在这一呼一吸之间,自可体会到身体的松与紧的积蓄与消逝之间的转换关系。吸的最开始是松,吸足一口气时身体的状态就变为紧;呼的最开始是紧,呼到最后身体感受到的状态其实是松。松紧就在呼吸中得到锻炼与实现。

另外,在意拳中有“小腹松圆”之说。

小腹实际就是丹田,但王芗斋先生基本不谈丹田,只说小腹,其范围比丹田更大,应也是不希望后学者落入传统说法之窠臼。“小腹松园”里的“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放松,而“圆”其实就是紧,是气充之后产生的充实的紧。因此,“小腹松园”也是意拳里很重要的一对松与紧的关系。应在站桩时时时注意。

我个人体会,无论是精神、意念方面的松紧,还是形体、肌肉方面的松紧都是分层次的,这个说起来非常繁杂,不易表达清楚,可以用“鸟鸣林愈静”做个比喻。家里的小猫常常在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闹我,喂完猫,睡意全无,因此我就常在此时站桩。

春夏之计,鸟儿们起得很早,常有不知名的鸟在微明中发出婉转动听的鸣叫,此时站桩的我就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诗有更深的感悟,同时也更让我对于无论是精神心理上还是身体感官上“松与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就是说,久处于某种环境或者状态,你可能就失去了对这个环境或者状态的感知力,而此时一个外力的介入则可以让你重新寻回那种状态环境,正像鸟鸣恰如其分地提示了山林的幽静。我想“眼耳鼻舌身意”都有松与紧,我们应该全身心地去体悟其中的奥义。

如果是在冬天的四、五点钟,天还很黑,可以看到满天星斗,此时站桩正可以做浑身毛发与满天星斗的搭扶之想,毛发伸展的过程是松,搭扶之后的感觉是紧。站桩就是这样一种松与紧的求索过程,体验的就是松紧在积蓄与消逝的转换中身心的感与知。

王芗斋先生形容站桩时,身体有“过堂风”之感,这样的感觉偶尔在鸡皮疙瘩起来的时候(也就是毛孔张开的时候)可以感知到,此时身心确有一种舒畅感,而我理解其实这就是意拳的“禅”。

印象在《西藏生死书》中,索甲仁波切记述了一段与他的上师蒋扬钦哲的对话,当是他问:禅是什么?而这时他和他的上师蒋扬钦哲正躺在深夜的草地上,此时也是星斗满天,蒋扬钦哲说:此时你能感觉到愉悦吗?那就是禅。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