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终关怀——哀伤五阶段

 古月映雪 2024-05-14 发布于山东



 Psychology

临终关怀

人生的丧失

不论多么幸福的人生,都免不了面对生离死别,我们的生命中总会出现一场又一场与死亡相关的丧失,但大多数人拒绝关注且回避面对。

我们无意识地避开提醒我们死亡的人,我们拿死亡开玩笑来抵挡恐惧,但死亡和濒临死亡的过程是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的。我们可能照顾过重病将要死亡的家人或爱人,甚至自己的孩子。也许还有些人,自身就在苦苦独立面对死亡本身。

死亡意味着生命中的丧失,我们很难消化复杂的情绪,难免哀伤,难免痛苦,这是一个艰难又缓慢直到逐渐接受的过程。我们慢慢也会意识到,丧失是人生的必经功课。

如果对死亡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就可以帮助我们接受人终将死去并离开这一现实,让我们与亲人做好最后分别的准备,更好地拥有独立生存的心态。

也会因为对死亡阶段的了解,会给予即将死去的爱人、亲人们带去更多的帮助和陪伴,让他们在有生之年有机会充分表达情感,体面而尊严地离开。

哀伤五阶段

专注于临终与死亡领域的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博士提出了“哀伤五阶段”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濒临死亡或亲人死亡时,通常要经历五个阶段的心理过程:否认-愤怒-协商-抑郁-接受。

1.否认(Denial)

我们否认或拒绝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试图告诉自己生活和以前一样,没有改变。

我们的第一感觉是“这不可能!”“这怎么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显得震惊、目瞪口呆、难以置信。会流泪或沉默,内心痛苦、诧异、怀疑的感觉反复翻腾。

这一阶段通常时间较短,当现实改变不了时,我们会很快从否认中清醒。

2.愤怒(Anger)

我们会变得愤怒,抱怨,对自己、他人或上天充满责怪 ,情绪容易变得悲愤和激动。

我们可能会对医生发火,认为他们医术不行;会怨恨老天爷,无情夺走生命;会认为“这一切不公平!”。亲人可能还会怨恨病人或死者,但自己往往感觉不到,而是以直接表达的方体现,例如对着死者的照片咒骂,埋怨他(她)的离开是对我们的抛弃。

这一阶段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容易显得歇斯底里和充满破坏性和毁灭性。

3.协商(Bargaining)

我们会试图与现实讨价还价,抱着推翻事实的希望,好让自己得到些安慰。

协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行为变化或许以承诺,想以此来延长生命。例如“如果我真切地恳求上天,或许他会怜悯,再给几年活着的时间。”

这一阶段是心理的调整期,停留过长容易产生严重内耗,让自己不断地在事实与幻想之间摇摆。

4. 抑郁(Depression)

人们失去了希望,无法改变现实,产生沮丧、悲伤、无力、无价值感。

我们会因为产生强烈的无助感而放声大哭或只是默默伤心,显得无精打彩对生活不再提起兴趣,也有恐惧感和内疚感,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会觉得“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这一阶段是五个阶段中最难渡过的,会有较长的沉浸期和消化期。

5.接受(Acceptance)

我们意识到生活必须继续,承认事实并开始新的生活。

我们恢复了往常状态,但偶而还是会感到痛苦、孤独与绝望。濒临死亡的人常常会感到疲劳与虚弱,会想““好吧!既然我已经没法改变事实了,就好好准备后事吧!”而亲人则对逝者有着思念,甚至梦到死者又回到身边,但也接受了现实,意识到逝者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

这一最后阶段,并非是逃避和忍耐过去,而是从悲伤中走出来,带着美好的回忆,积极面对生活。

对于哀伤的文化差异

哀伤五阶段的发展顺序不是线性且固定的,有些人不会经历所有的哀伤阶段。

哀伤的过程,除了人们个体的不同,还存在不同文化间极大的差异,很多心理学知识都是西方泊来品,不一定适合东方的文化土壤。西方文化主张感情外放、勇敢探讨死亡;而东方文化更多倾向情感收敛、回避死亡。

不同文化和背景下,哀伤者是会有不同的方式和历程来消化与哀悼。像爱尔兰人的葬礼,生者痛苦的情绪可以彻底宣泄。而中国人的葬礼,死者会被称为”往生“,意味着彻底的解脱,前往极乐世界。在中国,八十岁老人的离世,就会被定义会喜丧,全家族欢欢喜喜地送葬,哀伤的氛围很少。中国文化对男性有顶大梁的要求,也会抑制其对哀伤的表达,虽然存在理智化和隔离的防御,但男性大部分会在亲人去世时,直接跳过哀伤五阶段的愤怒、协商这两阶段,更快地接受现实,去处理生活事务。

悲伤和痛苦是每个人独有的经历,重要的是我们去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和场合,对死亡会有不同的表现。

参考[1]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第十版)

参考[2] 《必要的丧失》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