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下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写游记,游记,游记

 左手作文法 2024-05-15 发布于浙江

我觉得五下第七单元的设置有点问题——课文搭配不够合理,文体不清,习作指向不明。

先放两篇我觉得不错的例文,然后再做分析。

【例文】北京故宫

在繁华的北京市中心,坐落着一座历经风雨的古建筑群——北京故宫。这座古老的宫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探访。

故宫,又称紫禁城,其命名源于中国古代星象学说,象征着天帝的居所。它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曾是明清两朝皇宫,拥有着600多年的历史。这座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湛的保存状态,于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从午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侧高大厚实的红漆铜钉大门,门上的铁环紧咬着一只椒图,它形似螺蚌,象征着紧闭与平安。一阵微风吹过,椒图身上的螺壳似乎轻轻颤动,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阳光斜照在大门上,映出斑驳的光影,为这座古老的宫殿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跨过午门,便是太和门前的广场。此时,金水桥上的石狮似乎也在注视着过往的游客,它们的目光随着人们的移动而转动,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宫殿。五座金水桥横跨河上,造型优雅,桥下清澈的河水中,鱼儿在悠闲地游动,偶尔跃出水面,溅起一圈圈涟漪。

继续前行,便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所在的外庭。这里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每一块玉石栏杆的排水口,都可以看到“趴蝮”的身影。它们静静地趴在栏杆上,但偶尔会微微抬起头,仿佛在聆听周围的动静。阳光透过云层洒下,将它们的身影投射在地面上,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是东西六宫,每一处宫殿的房顶上都铺着脊兽,它们或蹲或立,形态各异。一阵风吹来,宫殿角落的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这些脊兽伴奏。脊兽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生机,微微颤动着身体,仿佛在回应着风的呼唤。

穿过御花园,走出神武门,故宫的探秘之旅也告一段落。但这些大怪兽似乎还在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宫殿,它们不仅是祥瑞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在这里,每一砖一瓦、每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生命力和历史的气息。

故宫不仅是一座庄严的皇家宫殿,更是一座充满神秘与传说的文化宝库。在这里,每一个角落、每一块砖石都似乎在诉说着一段古老而神奇的故事。这座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建筑群,期待着人们前来探访,用心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其中的奥秘与传说。

【例文】杭州西湖

在风景如画的杭州市,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杭州西湖。这片美丽的湖泊,以其独特的景致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流连忘返,更是于201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西湖,在城市西边的湖,被誉为“人间天堂”。千百年来,它与杭州城相伴相生,共同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与文化繁荣。

从苏堤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湖面波光粼粼的美景。阳光洒在湖面上,金色的光芒与碧绿的湖水交相辉映,仿佛一幅静谧而壮丽的画卷。两岸依依的杨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婀娜多姿的舞者。这是西湖的静态之美,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沿着湖边漫步,游客会看到著名的断桥残雪景点。在冬日雪后,桥的阳面冰雪消融,但阴面仍有残雪似银,从高处眺望,桥似断非断,这便是“断桥残雪”的由来。而平湖秋月则是一处赏月胜地,每当中秋月夜,湖天平阔,皓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继续前行,便会看到三潭印月和雷峰塔等标志性建筑。三潭印月位于西湖中央,是西湖最大的一个岛,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岛上的建筑错落有致,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而雷峰塔则屹立在湖边,塔身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

在湖畔的公园里,孩子们嬉戏玩耍,老人们悠闲地散步。一阵风吹来,湖边的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这片美景伴奏。湖面上游船穿梭,游客们欢声笑语,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与惬意。这是西湖的动态之美,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走过曲院风荷,穿过柳浪闻莺,西湖的探秘之旅也渐近尾声。但这片美丽的湖泊似乎仍在默默地诉说着它的故事,等待着人们前来聆听与发现。在这里,每一滴水、每一片叶子都充满了生命与活力。

西湖不仅是一片美丽的湖泊,更是一座充满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宝库。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画作。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致都似乎在讲述着一段段动人的传说与故事。这片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美景胜地,期待着人们前来探访与感受它的魅力与传奇。

这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是“我是小小讲解员”。

这个讲解员,就相当于导游啊。

导游是面对面地、身临其境地介绍给别人听。

而这个单元的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虽然也是介绍,但跟导游词又不同,因为你的“游客”不在身边,读者与你不是同在现场。所以,尽管口语交际和习作强调的都是介绍,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写一篇游记,抓住文化遗产的特点,既有准确性、客观性,更要有主观情感的体现。

但是,我们光看习作的要求,写一篇说明文,绝对是符合要求的。

而且,这个单元有一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图文并茂,妥妥的说明文啊。

说明文是偏向于客观的、准确的、科学的。这与主观的情感是不是矛盾了呢?

为什么很多同学写这个单元写不好?老师也糊涂?

第一,不能准确地确定文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二,素材是收集来的,自己没有经历过,又缺乏相应的经验,所以写起来是干瘪的。

我们再来看另外三篇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夕照》,请问:它们是说明文吗?还是游记或散文?

你一定更愿意说它们是游记散文。

如果非要说是说明文,那也得是文艺性说明文——既有说明文的客观性,又有散文的抒情性。

单元的课文,与单元的习作应该是有关联的。

阅读是指向写作的,课文是撬动作文的。

再看单元开头的两句导语。

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动静结合啊!

注意“描写”二字!什么是描写?我大约可以这样理解:描写了带了情感的叙述。

说明文里会用到描写吗?

一般的说明文里很少用。文艺性说明文倒是常用。《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夕照》这三篇课文称之为文艺性说明文,也是合适的。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老师要从《威尼斯的小艇》和《牧场之国》这两篇主要课文中,找到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这个写作方法是要在单元习作中体现出来的。

到此,这个单元习作写什么?怎么写?——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归纳。

【写什么】

写什么已经确定了,大方向已经规定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共有几十处,你选哪一处呢?

在单元习作页,看那第一句话:你游览过宏伟的北京故宫吗?——注意“游览”二字。这提醒的是,最好选一个自己亲身游览过的地方。

游览过了,有记忆,能身临其境地想象,能更好地处理静态与动态描写。

哪怕是已经游览过了,对它的了解也未必全面。所以,还是要执行单元导语的第二条:搜集资料。这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也是有必要的补充。特别注意,这搜集资料,关键要搜集这个景点成为文化遗产的资料。

既搜集了资料,又有亲身体验的加持,那就是有了双保险。

万一这些地方都没有去过呢?难道不能写了吗?——不得不写啊。怎么办?怎么才能写得真?

那真得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想象。比如一座山,不管它在哪里,它们都有相同的特征。

除此,如果条件允许,老师找一个纪录片,或者找一个旅游自拍,透过屏幕获取现场感。就像玩游戏一样,把视频里的角色当成你自己去代入。

还可以看一些写这些地方的例文。不管是作家写的,还是以前的学生写的。

做好这一切,解决写什么。

【怎么写】

怎么写的问题更多些。

第一,确定文体。——游记。

按《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来,它们都不是典型的说明文,而更偏向于散文或者游记的文体风格。它们都收录在作者的游记中出版。

那么,各位同学,就写游记。本单元首页也写着“移步换景”呢。

一定要有一个概念:文体只是一种归纳。不是死板的。

第二,确定叙述者。——“我”。

这里就以“我”的视角来叙述。学习写作必须重视这一点。

在《金字塔夕照》中,有“我”的出现。

在《威尼斯的小艇》中,有“我们”的出现。

在《牧场之国》中,没有“我”的出现。虽然“我”没有出现,但文章一定存在一个叙述者。其实,也是“我”,但是隐藏在幕后了。

所以,这里对叙述者是否出场,就有了选择;用“我”还是“我们”,也可以选择。

我建议,水平高的同学,不要出现“我”、“我们”,藏在幕后,做观察者、感悟者。水平一般的同学,就用“我”来写。这样也有了差异化的选择,各取所需,更好地匹配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用好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在游记散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技巧,可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读者更生动、具体地感受到所描述的景色和环境。

静态描写主要用于刻画景物的固有特征和长久不变的属性,比如山川的地貌、古建筑的风格、自然景观的常态等。通过细腻入微的静态描写,可以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清晰、具体的画面,增强文章的视觉效果。比如,详细描绘一座古老庙宇的建筑风格、色彩搭配、雕刻细节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动态描写则侧重于展现景物的变化和动作,例如风吹草动、流水潺潺、人群熙攘等。动态描写能够赋予画面生命力和活力,让读者感受到场景的动态美。例如,描述山间溪流在不同光影下的波光粼粼,或者人群在市集上的热闹场景,通过捕捉这些动态元素,让读者感受到更真实、生动的旅行体验。

为了更好地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观察细致:在游览过程中,仔细观察景物的静态特征和动态变化,捕捉那些独特的细节和瞬间。

2、用词精准:选择恰当的词汇来描绘景物的特点和动作,让读者能够准确理解你所要表达的意境。

3、融入情感: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对景物的情感和态度。

4、布局合理:在文章中合理安排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比例和顺序,让整篇文章既有深度又有节奏感。

第四,带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去写。

见上面第三点中的红色字体。已经提到了。但还要强调。

在课文当中,这一点是很明显的。

《牧场之国》,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成功地传达了作者对荷兰牧场的热爱和赞赏之情,让读者也能够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美丽和宁静。

《威尼斯的小艇》,从文章的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威尼斯的美丽景色和小艇的优雅姿态,这种描述方式不仅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威尼斯和小艇的特点,同时也传递了作者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如果读马克吐温的原文,更能感受到他的情感与风格。

链接:陆生作:课文撬动作文,音频,5《威尼斯的小艇》写作方法》1878年春至1879年夏,马克·吐温一家去欧洲旅游,到了威尼斯。

有了这几点的把握,那么这一单元就文体清楚,习作指向明确。如果把《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再删掉,那课文的搭配也很合理。

来看看《威尼斯的小艇》和《牧场之国》是怎么写静态和动态的。向它们学习,然后尝试用到单元习作中去。

《威尼斯的小艇》

《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巧妙地运用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生动而鲜活的威尼斯。

动态描写:

1、船夫的驾驶技术:文章中描述了船夫驾驶小艇在河道中穿梭的情景,展现了他们高超的驾驶技术。这种描述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小艇在河道上飞驰的动态美,还凸显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独特交通方式。

2、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描述商人、青年妇女、孩子、老人等乘坐小艇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景,如做生意、谈笑、郊游、做祷告等,文章生动地展现了威尼斯人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快节奏。这些活动都充满了动感和生活气息,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威尼斯的繁华与活力。

静态描写:

1、威尼斯的夜晚:与白天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文章中也描绘了威尼斯夜晚的静谧。当夜幕降临,戏院散场,小艇纷纷停泊在码头上,水面逐渐沉寂下来。这种静态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威尼斯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2、古建筑与桥梁:文章中提到了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和古老的桥梁,这些静态的元素与流动的小艇和忙碌的人们形成了有趣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威尼斯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

通过这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威尼斯的小艇》成功地展现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独特魅力和生活气息。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小艇在河道上飞驰的动感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快节奏,还能够欣赏到威尼斯夜晚的宁静与美丽以及古老建筑的历史韵味。这种写作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置身于威尼斯这座美丽的城市中。

《牧场之国》

在这篇文章中,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被巧妙地运用,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荷兰牧场画面。

动态描写:

1、牛群的活动:文中描述了牛群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在思考,有的牛犊在玩耍,这些都是动态的描绘,展现了牛群在牧场上的日常生活。

2、骏马飞驰:文中提到“成群的骏马,匹匹膘肥体壮。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 这里骏马飞驰的场景是典型的动态描写,展现了荷兰牧场上马匹的自由与活力。

3、人们的活动:到了傍晚,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奶牛挤奶,这也是一种动态的描绘,反映了牧场上的日常劳作和生活节奏。

静态描写:

1、运河与草原:文章中多次提及碧绿的草原和镶嵌其间的运河,这些自然景观在大多数时候呈现出一种静态的美,为牧场的动物们提供了一个宁静而和谐的背景。

2、晚霞与夜晚:文中描述了金色的晚霞渐渐消失,整个天地暗下来的场景,以及夜晚牲畜沉睡、低地无声、只有灯塔微弱闪烁的描绘,都是典型的静态画面,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在这篇文章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动态部分使得牧场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而静态部分则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宁静与和谐的视觉与心灵感受。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荷兰牧场画面。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牧场世界中。

如果老师愿意深入去研究这个单元。

想想,我们的中小学写作,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有一种不匹配:读的是文学作品,写的是应试作文。

想想,这个单元放在整个小学语文中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定位?

可以结合四下游记单元考虑。两个单元都是游记,侧重点各是什么?

可以结合五上说明文单元考虑。课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应该放到这个单元来。

可以思考文艺性说明文与游记散文的区别。

【附1】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共有39项(仅供参考)
  1. 长城:作为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工程技术和军事智慧。

  2. 明清故宫:包括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是中国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的代表。

  3. 敦煌莫高窟:以壁画和塑像闻名,展现了佛教艺术的辉煌。

  4.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展示了秦朝的军事和工艺水平。

  5.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揭示了古人类的生活和历史。

  6. 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藏传佛教的圣地,也是西藏历代达赖喇嘛进行政治、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地方。

  7. 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清代皇家避暑胜地,融合了汉、藏、蒙等多民族文化。

  8. 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纪念孔子的建筑群,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9. 武当山古建筑群:道教建筑的代表,融合了自然与人文景观。

  10. 庐山国家公园:以山水景观和历史文化著称。

  11. 平遥古城: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墙和城市布局,展示了古代城市的规划和生活方式。

  12. 苏州古典园林:以精巧的设计和幽雅的景致闻名。

  13. 丽江古城:纳西族文化的代表,融合了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14. 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清代皇家园林,融合了江南园林的风格。

  15. 北京皇家祭坛-天坛: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

  16. 大足石刻:佛教石刻艺术的宝库。

  17. 青城山和都江堰:青城山以道教文化著称,都江堰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

  18. 龙门石窟:佛教石刻艺术的另一代表。

  19.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展现了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和石刻技艺。

  20. 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分布于吉林集安市和辽宁桓仁县,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和文化。

  21. 澳门历史城区: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

  22. 殷墟: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展现了古代文明的繁荣。

  23. 开平碉楼与村落:广东省的文化遗产,展示了华侨文化的独特风貌。

  24. 福建土楼:独特的圆形和方形土楼,体现了客家文化和防御建筑的智慧。

  25.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等,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

  26.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是元朝的夏都,反映了蒙古帝国的历史和文化。

  27. 大运河:连接多个省份的古代运河,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28.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9. 土司遗址:分布于湖南、湖北和贵州,是中国土司制度的历史见证。

  30.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展现了古代岩画的艺术魅力。

  31.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福建省厦门市的文化遗产,以其历史建筑和多元文化而著名。

  32.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揭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结构和文明成就。

  33.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福建省泉州市的文化遗产,见证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繁荣。

  34.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是哈尼族人民世代耕作的结果,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35. 五台山:山西省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佛教圣地之一。

  36.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融合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著名湖泊,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37. 三清山国家公园:位于江西省,以峰峦秀丽、溪流潺潺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著称。

  38.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体现了古代石刻艺术的精湛技艺。

  39. 天山天池: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湖光山色和传奇的神话故事而闻名。

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附2】课文的写作方法(仅供参考)

《牧场之国》运用了多种写作方法来描绘荷兰牧场的景象,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美丽的荷兰牧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1. 描写与细节刻画:文章通过丰富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荷兰牧场的景象。例如,对牛群、马匹、绵羊、猪群、小鸡和山羊的细致刻画,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这些动物在牧场上的生活。

  2. 拟人化手法:通过将动物拟人化,如描述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阅读的趣味性。

  3. 色彩渲染:文章中多次使用色彩词汇,如“黑白花牛”,“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金色的晚霞”,这些色彩的描述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鲜明。

  4. 时间顺序: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白天的牧场景象过渡到傍晚的挤奶场景,再到夜晚的宁静,展现了荷兰牧场从早到晚的变化。

  5. 动静结合:文章既有对静态景物的细致描写,如草原、运河,又有对动态活动的叙述,如牛群吃草、人们挤奶等,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6. 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在描述牧场景象的同时,作者也抒发了自己对荷兰牧场的喜爱和赞叹之情,这种抒情与叙事的结合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

  7. 结尾点题:文章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作为每段的结尾,既强调了主题,又使得整篇文章结构紧凑、主题突出。

《威尼斯的小艇》运用了多种写作方法,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独特而迷人的威尼斯水上世界。

  1. 生动形象的描写: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威尼斯的小艇、河道、以及城市的景象。比如,小艇被比作“新月”和“水蛇”,这样的比喻使得描述更加生动有趣。

  2.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文章既描绘了威尼斯白天的繁忙景象,也描写了夜晚的静谧。通过这种对比,展现了威尼斯不同时间段的独特魅力。

  3. 叙事与描写相结合:在介绍小艇的同时,也叙述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如商人做生意、妇女谈笑、孩子呼吸新鲜空气等,使得文章既有说明性,也有叙事性。

  4. 运用修辞手法:文章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细节描写:通过对小艇的细致描写,如形状、大小、颜色等,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小艇的特点。

  6. 总分结构:文章先总述了威尼斯小艇的重要性,然后分别从船夫驾驶技术、小艇的用途等方面进行分述,最后又总述了小艇与威尼斯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种结构使得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