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第76方,半夏泻心汤

 铁毛l 2024-05-15 发布于四川

图片

1癫痫——刘景琪医案

《临证指南》说:癫病或由惊怒;或由饮食不节,或由母腹中受惊,以致脏气不平,经久失调,一触痰积,厥气内风,卒焉暴逆,莫能禁止,待其气反然后已。
《证治准绳》曰:'.或在母腹中受惊,或感受六气,或饮食不节,逆于脏气而成,..古人已认识到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聚生痰,脾胃升降失调,一旦肝气失和、阳亢风动,挟痰上逆,蒙蔽清窍,就会导致癫痫发作。西医也屡有胃肠型癫痫的报道,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可使痞除痰消而风去,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近年来用此方治愈六例,服药三十剂以内临床治愈者四例,六十至八十剂治愈者两例,现举一例。
栾某,女,11岁,1979912日初。患癫痫已九年多。自一岁半开始发生,病情日益加量,屡治未效。脑电图检查为普遍中度异常。血、尿常规化验正常,血钙正常。每天发作十余次,夜间睡眠中亦有发作。发作时两腿伸直;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但口不吐白沫,每次持续约一、两分钟。发作前,先有胃中不适,恶心,发作过后,全身出汗,无力。不发作时常感到心下痞满。舌红,脉左右上关上滑寸尺沉。印象:证。辨证:脾胃升降失调,脏气不和。治则:辛开苦降,健运中焦,涤痰熄风。处方:枳实9克黄连须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竹茹1.2克浮小麦30克生龙牡各9克磁石30克钩藤24克追地风24克千年健24克防风18克。服三剂后,发作停止,但自汗仍多,夜寐易惊。
二诊时在上方中去防风加麻黄根9克夜交藤30克炒枣仁30克。又服三剂,上述症状消失,共服三十六剂,临床治愈。《经方验

2头痛——闫云科医案

李某,男,45岁,市委宣传部干部,中文系毕业,读尽三坟五典,文章锦绣生辉。1984112日初诊。头痛十五年余,时轻时重,时缓时急。轻缓时胀闷如裹,尚可工作;重急时剧烈难忍,伏案少动。每日发二三次,每次持续1小时左右,书不能读,笔难以舞。作脑电图、脑CT检查,未见异常。服药针灸,总不得愈。询知素日脘腹痞闷,恶心嗳逆,头痛剧时,脘胀呕恶尤为突出,纳谷不香,二便尚可,口干,口苦,食冷则脘胀不适。舌苔黄腻,脉象沉缓不足。诊腹心下痞,脐周无压痛。
脉症相参,此中虚而痰湿壅盛证也。《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盖脾胃居中州,主运化,司升降,虚则运化无力,生痰成饮,升降失职,则清浊无序,故有头痛及上热下寒诸症之发生。治宜补胃、化痰饮,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考半夏白术天麻汤有二:一为程钟龄制(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蔓荆子),一为李东垣创(半夏、天麻、白术、黄柏、干姜、苍术、神曲、陈皮、麦芽、党参、泽泻、黄芪、茯苓)。余于体虚脉弱、寒热夹杂者用东垣方;虚弱不甚,热不显者用钟龄方。本案心下痞满,上热下寒,此二方显然不若半夏泻心汤为妥。半夏泻心汤,可健脾胃、化痰饮、调寒热、启结,虽不言治头痛,然中气健运,升降有序,头痛岂能独存?拟:半夏15g 黄芩6g 黄连4.5g干姜6g 党参10g炙草6g 10g生姜6片红枣6枚三剂。并嘱节晚餐,少肥甘。
二诊:头胀痛明显减轻,胃纳增加,脘胀呕恶止,脉舌同前,守方续服三剂。
三诊:头痛止,诸症悉减,苔仍腻,嘱守方续服,苔净药停。《临证实验录

图片

16耳聋——刘景琪医案

造成耳鸣耳聋的主要原因为肾虚精亏和肝胆之火上扰,应以调理肝肾为主。此外,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有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的论点。若病人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心下痞满,则为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致使清窍被蒙。而且,心下痞满,中焦阻滞,则可影响肝之疏泄,致成肝郁,郁久化火,肝胆之火上扰,清窍被蒙,也可致
孙某,男,51岁,干部,1979621日初诊。患者感冒后引起耳聋已三个月,曾在当地医院经耳鼻喉科治疗无效。并有心下痞满,纳呆等。舌红,苔薄白,脉左上关上浮滑寸尺沉,右寸关尺沉。辨证:清阳不升,清窍被蒙。治则,辛开苦降,利窍通闭。处方:枳实9克黄连须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8个石菖蒲9克 服九剂后,听力恢复,能听到手表音,疗后一年复查,情况良好。《经方验
论:感冒后引起的耳聋。多属少阳,少阳中风,也有耳聋提纲。此是少阳之经,脉循两耳,经气上逆,浊气上填也。少阳二十七: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就是浊气不降而上填的病理。类如下条提纲:
太阳九十八: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五脏阴也,阴中有阳,清阳升发,开窍五官,浊阴下降,七窍空灵,故能闻见。汗伤中气,肝脾不升,肺胃不降,清阳下陷,浊阴上逆,浊气湮塞,听宫障蔽,是以聋也。

图片

17耳鸣——沈秒勤医案

陈某,男,42岁,198046日初诊。耳鸣闭塞,头胀30余天。一周前经五官科检查无异常,察其形体尚盛,苔黄腻而润,脉濡数。询其病史,大便不实半年余,多一日两次。辨证:脾胃虚弱,湿热蕴蒸,清窍为之不利。治法:泻热除湿,甘温补脾,以利清窍。处方:法半夏10克,黄连5克,黄芩10克,干姜3克,党参12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陈皮10克。
5剂,耳鸣减少,腻苔渐化。继服7剂,耳鸣消失,大便成形,随访半年未发。[江西中医药1983,(6):29]
按语:本案乃脾胃虚弱,湿热蕴蒸,浊气上升而致耳鸣。《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头痛开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叶天士也曾说:湿与温合,蕴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雍塞,浊邪害清也。故取半夏泻心汤甘温补脾,泻热除湿,加陈皮以调畅气机。待脾胃调和,热清湿化,耳鸣失。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头胀耳鸣,就是头上壅塞,浊降不降,所以耳鸣。濡为中虚(濡为湿脉)肝脾之阳虚,数为火逆,浊气上填。

18中毒性耳聋——刘景琪医案

高某,男,10岁,学生,1979814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因发烧注射青、链霉素各多次而引起耳聋,上课时听不清老师讲话,平时与人言,也很难听清对方的话语。现胃脘常憋闷,纳呆。脉左上关上滑,余脉沉。印象:耳聋。辨证:中焦痞满,清窍被蒙。治则:辛开苦降,利窍通蔽。处方,枳实9黄连须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8克大枣8个石菖蒲9克服三剂。
818日二诊:日前感冒,稍有咳嗽,头痛,咽痛,脉浮。处方:麻黄9杏仁9克石青24克甘草9克桔梗9克麦冬18克生地18克元参18克丹皮9克五味子9克三剂。
822日三诊,服上六剂药后,听力好转,已能听清大声说话。胃脘憋闷和纳呆好转。脉左上关上滑;余脉沉。处方:仍按初诊方服三剂。
825日四诊:听力完全恢复,脉左上关上滑,余脉沉,仍按初诊方服三剂。疗后半年随访,听力良好。
现代医学认为链霉素中毒性耳聋是不可逆的,作者过去也未治过,仅此一例,供读者参考。李东恒曾在《脾胃论》中有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之说。又云:'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据此理,如能调其脾胃升降,则九窍自通,耳能听矣。《经方验
论:脉左上关上滑,关为土位,上关上者,中气虚也。脉滑者,阳气不降,热结为痞也。浊阴上逆,则发耳聋。此又是感冒引起的耳聋。

44术后打嗝——大塚敬节医案

胃溃疡手术后因嗳气而苦恼
五十岁男性,五个月前,在某医院外科行胃溃疡手术。其后不停地嗳气,怎么也没办法。经该院内科医生治疗也丝毫不见效果。
一天,患者向内科医生询问:医生,用汉方怎么样?医生回答说:也许可以呢,那么介绍给你汉方的医生吧。然后就得到了名片。该内科医生是一位内科大家,这么做是很难得的,我很钦佩这位医生的态度。
患者和我讲话时,不断,嗝—”地嗳气。并说,就因为这个,没办法见人。
腹诊,心口窝部痞满,有心下痞硬状。大便一天一次。
于是投予半夏泻心汤,并考虑如果无效的话再试用旋覆花代赭石汤。
但半夏泻心汤很有效,从服药起嗳气就开始减轻,心里变得痛快,进食也比以前多了。
又继续服药一个多月,便痊愈了,遂即停药。其后过了约半年,又感觉有些不适而来诊,服药二周。最终未使用旋覆花代赭石汤。汉方诊疗三十年

图片

45打嗝嗳气——陈亦工医案

魏某,女,48岁,深圳人。200856日初诊。胃脘痞满,嗳声连连,不能自己,影响工作、进食和睡眠一年,胃镜检查报告为浅表性胃炎,服胃复安、吗丁啉、陈香露和中药等,可暂时缓解而反复,哀叹气连连,气从何来?特通过朋友帮忙来医圣故乡求中医诊治。刻诊嗳声不断,虽自觉胃脘胀满,叩诊无胀气,也无压痛,大便不实,舌苔薄白,脉沉关(双)弱。拟半夏泻心汤:清半夏15克,黄连4克,黄芩12克,干姜12克,甘草12克,党参12克,大枣3枚。上七味,加水1200毫升,煎取600毫升,分温三服。3剂,日1剂,水煎服。
59日二诊,服药当天,胃痞打嗝已减,尽剂缓解,为巩固疗效,授上方自制之水丸,每服10克,一日3次,1个月量。追访一年未复发。《仲景病案学

77幽门癌——大塚敬节医案

被诊断为幽门癌的患者
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初诊。患者为五十七岁身体消瘦的男性。诉去年七月,因心窝部疼痛,在某私立大学附属医院诊治,两个月也未见明显好转,转到另一家医院,被发现患有胃癌。患者很吃惊,便到某国立医院检查,也被诊断为胃癌,并建议手术治疗。但患者认为手术后恶化往往比手术后好转的可能性更大,还是考虑非手术治疗。其后在某有名的内科医生处被诊断为胃溃疡,并接受治疗。但是总感觉餐后食物在胃里停滞不化,时间过得再久也不见减轻。从带来的X光片来看,幽门部有一处可以认为是癌的阴影。
腹诊,有心下痞硬,心窝处感觉到硬而有抵抗。
我投予半夏泻心汤治疗,服药十天后,胸部的痞塞感减轻了许多。两个月后患者有了一种治愈的感觉,我便建议患者拍x光片复查。在前述内科医生处拍得X光片,但令人吃惊的是,结果与预料的相反,肿物扩大,几乎要封住幽门部位,看上去食物已经不能进入肠道。该内科医生说,应该诊断为胃癌,刻不容缓,必须手术治疗。
患者持 光片来诊,片子上的情况的确很严重,只剩下食物勉强可以通过的空间。但患者对我说,自我感觉这么好,片子上再严重也不担心,就抓紧吃这个药再看吧。我也说,X光片并不是个绝对的东西,仅仅是个参考而已,即使片子不好,但自己感觉好的话,用汉方试试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在这之后一年半多,其间有一二次腹泻,心窝部有时疼痛,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不适。患者颇为健康,一直在工作。
我又建议患者再拍 光片检查,并说这次应该有好转。患者说对那种无聊的检查已经厌恶,说什么也不接受建议。患者似乎相信,只要服用该药,就一定能治好。
对于我来说,该患者的预后也是未知的。我写这一段稿子的时候是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三十日,患者身体无任何障碍,很健康。汉方诊疗三十年

78幽门梗阻——林文犀医案

,女,老年。患十二指肠溃疡20余年,常觉心下痞满,甚则朝食暮吐,泛酸,大便秘结,贫血消瘦。.拟半夏泻心汤加鸡内金、海螵蛸、左金丸。一剂呕减,吐水不酸。二剂痞满消而呕吐止,但大便欠通。守前方去鸡内金、海螵蛸、减芩、连之用量,加元明粉、大黄以下燥。燥屎下而浊气降,清气得升,脾胃功能渐复之。后嘱其注意调节饮食,调治半年而愈。(林文犀古方新用》)《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图片

79上吐下泻——闫云科医案

某,女,30岁,教师。泄泻五日,日三四行,无脓血,亦无里急后重,消炎药连服四日,泻仍不止,遂来求诊。刻下饮食不思,惡心呕吐,腹胀满不适,肠鸣漉漉,口干,口苦,不思饮。舌苔黄腻,脉沉细弱。诊腹,心下满,脐周无压痛。
观其脉症,此脾胃虚弱,升降失调之证也。中土虚衰则水湿失运,脾胃损伤则升降障碍。热笼于上而呕恶,寒积于下而泄泻。至于治法,则以补脾胃、通结为其首要,然止吐泻、调寒热、补中启痞之方,其过于半夏泻心汤者。拟:半夏10g黄芩6g 黄连4.5g党参10g 甘草10g6g三剂
二诊:一剂泄泻止,三剂后心下舒适,黄腻舌苔退化。惟纳谷仍差,改投理中汤加黄连、焦三仙治之。经方躬行录
论:本条是典型医案,上热下寒。呕吐十七: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沉脉细者,中虚下寒,所以泄泻。热结心下,所以心下痞满。泻心汤,补中虚而降逆。

123妊娠呕吐——孙浩铭医案

王某,女,25岁,已婚。196234日初诊:妊娠3个月,恶食,食则呕吐,头晕目眩,面赤心烦,口苦咽干,脘胀微痛,四肢疲惫。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数。此胎火胃热所致。治宜泻火安中,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生半夏3g15g,黄连3克,黄芩6g,干姜1.5g,甘草2g,猪肚4.5g.紫苏梗4.5g。连服3剂,呕吐已平,惟恶心口苦,薄暮恶寒,早晨微热,两胁作胀。舌苔薄黄,脉滑数已减,但见弦滑。按脉症乃少阳枢机不转。取小柴胡汤加减继治。处方:柴胡4.5g,黄芩4.5g,半夏6g,生姜片1.5g,竹茹9g,荷叶6g,陈皮3g,砂仁3g(后下)。服2剂而愈。摘自:孙浩铭,孙浩铭妇科临床经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665-66.经方治验妇科疾病

图片

124妊娠呕吐

李某,女,23岁,农民,2006115日初诊。妊娠70天。诉于停经45天开始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神疲思睡,在当地卫生院做妊娠检测试验(+),确诊为妊娠反应,给予维生素B,保灵孕宝等药物治疗后症状稍缓。于妊娠50多天时呕吐加重,有时食入即吐,呕吐苦水痰涎。遂到我院门诊求治,经治10余日未效,邀余会诊。询得近10余日来,呕吐加剧,呕声有力,胸腹痞满,口唇干,精神萎靡,面色淡黄,小便短赤,大便尚可,舌尖红、苔白腻,脉滑。证属妊娠恶阻。辨证为痰湿中阻,胃失和降所致。治以祛湿化痰,和胃降逆止呕。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处方:制半夏9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黄芩12克,白术10克,黄连9克,砂仁9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3剂,水煎服,日1剂。嘱少量频服,戒房事。119日复诊,服上药3剂,呕吐已止,精神好转,唯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白,脉滑稍缓,病势已退,照上方再进2剂痊愈。随访于20068月底,足月顺产一女婴。[河南中医,20103011):1052]仲景病案学

125妊娠呕吐

李某,27岁,200581日初诊。妊娠68天,呕吐食物、酸水及血液1周,血色鲜红,胃脘烧灼感,口燥多涎,不欲饮,饮入也舒,大便秘结、一周一行,咽喉似有物噎塞,吞咽不便,纳寐差。检测尿酮体阴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治法:清肝和胃止呕。方剂:泻心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制大黄、干姜各5克,黄连3克,炒黄芩、炙甘草各6克,半夏15克,党参12克,海螵蛸30克,杷叶10克。3剂。
84日二诊:呕血已消失,可进少许粥糜,呕吐酸苦胆汁,大便已解1次,身冷毛耸,嗳气频繁。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沉细。治法:温胃清肝。方剂:吴茱汤合旋覆代汤加味。吴茱萸、炙甘草各5g,党参12克,生姜6片,大枣5枚,旋覆花、半夏各10克,炒黄连4克,代赭石20克。4剂。[浙江中医杂志,2007426):319]仲景病案学

127孕期打隔

张某,女,26岁,干部,2007318日初诊。妊娠6个月。1周前与同事发生争执后,始觉胸脘胀闷,继则呃逆,时有烦躁恶心,饮食不下。来诊时呃声连连,表情痛苦,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滑。此乃木乘脾,胃气上逆所致。治以疏肝健脾,降逆止呃为主,兼顾安胎。方用半夏泻心汤加疏肝理气、镇肝之品。处方:代赭石(先煎)18克,旋覆花15克,制半夏12克,竹茹15克,党参15克,陈皮9克,黄芩9克,黄连9克,炙甘草9克,柴胡12克,白芍12克,生姜3片,大枣7枚。3剂,水煎服,日1剂。嘱调情志、戒房事。
322日复诊,呃逆明显好转,胸脘胀闷基本消除。守原方去陈皮再进3剂,呃止逆平。20077月随访顺利分娩一男婴。[河南中医,20103011):1052]仲景病案学

图片

128孕期伤凉食

周某,女,24岁,农民,2008825日初诊。妊娠4个月。几天前因贪凉多食冷饮,加之荤腥厚味,突然腹痛,肠鸣泄泻,日便溏六七次。当地诊所给予阿莫西林胶囊、复方黄连素片等药物治疗后,症状减轻,泄泻未愈,黏液便每日三四次,且伴里急后重,腹痛下坠,胸腹痞满不舒,纳呆食少,故前来求治。诊见: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乃湿热留恋中焦、胃肠功能升降失常所致。治宜清泻湿热,健脾和中。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处方:制半夏12克,煨葛根12克,白头翁15克,党参9克,黄芩9克,黄连6克,罂粟壳1.5克,干姜6克,生甘草6克,大枣5枚。2剂,水煎服,日1剂。
828日复诊,服药后,腹痛和里急后重消失,唯纳差,腹胀,乏力,舌质淡红、苔黄稍厚,脉滑,守原方去白头翁、罂粟壳再进2剂。嘱注意饮食,避免生冷,禁食荤腥油腻等物。后痊愈。20091月底随访产一女婴。[河南中医,20103011):《仲景病案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