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显句论

 直尾昂述 2024-05-15

​《显句论精要》讲解4

-

虽然没有

《显句论》的传承

但它乃是显宗的法

-

像没有《盂兰盆经》的传承

以辅导的方式传讲是开许的

-

缘起性空:

“我”与“车”为假立

-

第二十四

观四谛品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

颂词解释:

缘起,观待因与缘

-

苗芽与识等

一切法形成

若自性无生

则自性无生

即就是空性

如世尊说:

-

何法缘生彼无生,

彼生自性即非有,

依于缘生说彼空,

了知空性不放逸。”

-

《圣楞伽经》:

念及自性无生

我说诸法无生”

-

《一百五十颂》:

“诸法空性

无自性之理”

-

凡是空性,即依缘假立

空性真如安立,谓依缘假立

-

依于车轮

等车的支分

而取名为车

-

依于

它自己

的支分

而假立

-

那么就是

自性无生

自性无生

就是空性

-

具足

自性

无生之

法相的

空性安立

谓中观道

-

如此

由于,自性无生,而不存在,有

由于,自性无生无灭,而不存在,无

-

由于远离

有无二边

所以具足

自性无生

之法相

的空性

-

是中观道

-

称为中观之遗迹

-

故空性与

依缘假立、

中观道

-

这些

也都是缘起

的不同名称

-

这个偈颂

很是重要

-

缘有四种:

因缘、等无间缘、

所缘缘、增上缘

-

意思是说:

依靠地水火风等等

种种因缘产生的法

-

佛陀在相关

经典当中说

都是空性的

-

“何法缘生彼无生”:

任何的一个法

若依因缘产生

不会是产生的

肯定是空性的

-

因为因缘

产生的法

没有一个

真实的法

-

只要因缘产生

也就绝非实有

一定是空性的

-

这样的法

只不过是

假名而已

-

大家知道

假名乃是

不真实的

-

《显句论》:

如同车子

是由各种

支分积聚

称为是“车”

-

不管是轿车

或者是大车

-

没有观察的时候

好像真的有一个

实有的东西“车”

-

若去观察

就会发现:

原来是由车厢、车轮、车的方向盘

等各种各样的零散支分集聚在一起

-

把零散的零件,全部地拆开

那所谓的车子,根本不存在

-

而这一点大家都知道

所谓的车,不管那是

马车、轿车、拖拉机

各种的车

也都一样

-

《入中论》

经常用车

来去观察

我的相续

依此类推

-

世间

有名称的

包括“我”

在其内的

-

凡是

因缘产生的

也都是假的

就像车一样

---

以此比喻

说明一切

因缘而生的

都是假立的

-

名言中是

缘起法

-

胜义中

全部是

空性的

-

这就叫做

缘起性空

或者是

中道义

中观道

-

世俗当中

如梦如幻

显而现着

-

真正观察时

任何一世间

所谓的聚合

-

任何

我们认为是

实有的东西

瓶子、柱子

或者你喜欢的

收音机、电脑

-

它有着一个

和合的假名

我们把假名

当作就是它

-

但是实际都由

无数微尘组成

-

比如:

“我”是五蕴的聚合

这样的五蕴的聚合

用智慧观察的时候

像前面聚合品讲了

-

五蕴的聚合

怎么样来的

-

这些,一一

观察的时候

其实,众缘

产生的东西

全是空性的

也是假立的

这叫中观道

-

学习中观的时候

希望每一个道友

-

万不可

停留在

理论上

-

而要在分析

的过程当中

-

自己真正对于

般若法门生起

相似的、或者

真正的开悟

这非常重要

-

而这一点

并不很难

-

依靠

不断的观察

最后,对于

这样的道理

生起,非常

坚定的信念

-

这时候

基本上可以说

你通达了中观

-

那个时候

任何文字

上的游戏

基本都能

有所了知

-

你如果

对这样

的中观

-

心里一点

领悟都无

可能学了

中观三论

-

即系藏传佛教

当中最重要的

《入中论》

《中论》

《四百论》

-

汉传佛教也常讲

《十二门论》等

-

学了这些

中观论典

不过是种下

般若的种子

不能够起到

更多的作用

-

故每一个人

不管是居士

还是出家人

在自己分析

的过程当中

的确是对于

中观有一种

与众不同的见解

就是中观的见解

-

不敢说有

大大圆满

现空无二

的大见解

通过努力

应该稍微

有种领悟

-

不空的法

无法找到: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

颂词解释:

不是缘起的法

那是不存在的

-

《四百论》:

见所作无常,谓非作常住,

既见无常有,应言常性无。

愚夫妄分别,谓空等为常,

智者依世间,亦不见此义。”

-

世尊也说:

智者悟缘起,非有依边见,

知有因缘法,无因缘法无。”

-

如此

不是缘起的法

丝毫也不存在

-

因为缘起

就是空性

-

非空性的法

丝毫也不存在

-

为此,依照

我们的观点

-

诸法是空性

也并不会有

他宗所说的

过失

-

意思是说:

万事万物

的法当中

即也都由

因缘产生

-

不管是

哪方面

的法:

新的法、

旧的法,

寂静的法、

运动的法

-

凡是所有的:

动静、

器情、

现有

……

各种各样的法

都是

因缘而生的法

-

故说诸法空性

-

莲花生大士略传

后面有一句颂词

-

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

非涎非鼻涕,非脓非黄水。

我非脂非汗,肺肝亦非我,

余内脏亦非,我非屎和尿。

肉与皮非我,气暖亦非我,

孔窍亦非我,六识绝非我。”

-

这是《入行论》里

观察人无我的偈颂

-

我不是齿,

我不是发,

我不是甲,

我不是肉,

我不是血,

我不是骨,

-

应该要保护

自己的善根

对这些中观法门

应该修炼、分析

-

因缘产生

诸法空性

-

佛陀说:“智者悟缘起”

-

地位、财富、美貌

这一些不一定可靠

-

但如果相续当中真正得到了

中观般若、缘起空性的见解

一切所得

它最重要

第二十五品

观涅槃品

-

涅槃是万法的自性

-

如来最终达到的

那个境界叫涅槃

-

涅槃与世间,

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

亦无少分别。

-

颂词解释:

世尊在世,也不可说有等

涅槃之后,也不可说有等

-

故轮回

与涅槃

-

二者

相互无有

少许差别

-

因为如果分析

则自性均等同

-

世尊所说:

诸比丘,

生老死

之轮回,

无始无终”

-

也是指这一点

故轮回与涅槃

无有差别合理

-

一切万法实相的

涅槃法和世俗中

所显现的世间

-

这两者

从涅槃

与世间

层面讲

-

没有任何分别

-

反过来说:

世间与涅槃

也并没有

少许分别

-

意思就是说:

现在所有的

有法

世俗的法

它的本体

-

就是涅槃法

就是自性法

是清净的

-

所有清净的法

它的

现相即就是

所谓的世间

-

就是我们

经常说的:

显即是空,空即是显,

显不异空,空不异显,

-

涅槃就是世间

世间就是涅槃

-

有时候也讲

烦恼即菩提

-

或者说一切

烦恼和如来

即乃是一体

都是一道理

-

为什么我们

不能够开悟

-

因为我们没有遣除

世俗的因缘的障碍

-

当你遣除了

所有的障碍

涅槃法

在当下

就现前

-

在这样的时候:

所谓的清净刹土、

所谓的清净法

即在当下显现

-

并不是去,另一处寻找

最后得到,不是这样的

-

我们讲一切众生

跟如来无二无别

其原因也是如此

-

当然

这样的道理

非常的深奥

一般的人

不一定能

当下领悟

-

始终认为

显现就是显现

空性就是空性

-

这二者

要结合起来

就像黑白绳

搓在一起呐

-

当下不一定领悟

-

如果

用中观分析方法

一步一步去观察

-

得出来

的结论

是什么

-

原来众生

束缚在了

轮回当中

-

被自己的

分别妄念

一直覆盖

没有现见

本有真相

-

一旦能真正见到

当下会完全明白:

-

原来我所谓的

贪嗔痴也好,傲慢、嫉妒也好

这些所有的显现原来仅此而已

-

学习中观

很有意思

-

学习了中观

我们跟世人

的见解就会

完全不相同

-

世人所追求的法

从根本上和我们

所追求的法不同

-

世人不懂

般若中观

非常可怜

-

尤其是世间中

从来没有学过

任何宗派的人

就会更加可怜

-

哪怕外道

至少学过

一点宗派

也许更好

-

所谓外道,藏文叫“莫达瓦”

荣索班智达在莲花生大士的

《窍诀见鬘论》注释当中说

-

所谓的外道,是指

靠近涅槃大海彼岸

的宗派

-

意思是说,外道宗派比什么

也都不学的无宗派者好一点

-

他们毕竟

有自己的信仰

有自己的依处、归宿

比什么都不学好一点

-

当然信仰

有邪的、

有正的

也有不同

-

所以,我们遇到

这样的中观思想

应该很是有必要

在短暂的人生当中

学得比较扎实一点

-

哪怕你学一部论典

也要想:这部论典

确实与我有很甚深的因缘

给我带来的利益无穷无尽

-

如同世间

的大学生

在大学时

曾经遇到

某位老师

觉得这位老师

对我恩德很大

-

因为他

我的命运,有了改变、

我的人生,有了转变”

-

在佛学院遇到

一个好的法师

非常感恩这人

-

“因为他的开导

转变了我的命运”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

-

同样的

我们学一部论

尤其藏传佛教

的,很多大德

-

龙猛菩萨、

寂天论师、

月称论师

特别感恩

-

从他们

赞叹的

文章当中

可以看出

-

平时在交谈过程当中

他们听到这些论师时

也特别感恩

-

所以藏地

很多大德

去印度时

一方面

想朝拜

释迦牟尼佛

的各个圣地

-

同时也很想朝拜

曾经寂天菩萨、月称菩萨

待过的那烂陀寺等的地方

-

对这些地方特别向往

这可能跟自己的相续

有不同的因缘和关系

-

我们也是这样吧

在某一个地方呐

-

如果

对你的人生、

对你的见解

有特大

的改变

-

不仅对人很感恩

而且对这个地方

也有不同的回忆

或有不同的感觉

轮回与十二缘起

-

第二十六品

观十二缘起:

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随行入六趣。

-

颂词解释:

无明就是

不了知

-

黑暗遮障

如实真性

-

被无明遮蔽覆盖

的有情为了后有

-

就是为了

转世,投生后有

而现行生起善等心

-

那些行

再现行后世

因此为行

-

行有三种:

善行

不善行

不动行

-

或者指身语意行

-

被无明遮蔽的人

行持具业法相的三行

现行的缘故为行业

具有业的名称

依靠这种因

产生而趋于六趣

-

众生因为无明愚痴

在无明的覆盖之下

造的业有三种行:

善行、恶行和不动行

-

因为

有善行趋入善趣

有恶行趋入恶趣

-

有不动的业

常处于

天界的

禅天中

-

所以众生在

六道轮回中

不断地旋转

像旋火轮一样

无始无终流转

-

但是一旦

通达智慧

即以智慧宝剑

断除无明的根

可以一一推翻

所谓的心、识

-

或从无明

断除以后

-

从老死开始

逆性地断除

所有的

十二缘起

第二十七品

观邪见品:

-

一切法空故,

世间常等见,

何处于何时,

谁起是诸见?

-

颂词解释:

诸论中

均说明

一切法

是缘起

的缘故

是空性

-

为此

诸法空性

谁会执著

-

我们

依靠什么

遮破它们

-

诸法以外

会有什么

常等见解

-

如是对于

什么生起

这些见解

-

对那些见解

谁进行遮破

-

不包括在

诸法范围

的法

存在常等

-

是谁生起

这些见解

-

我们又以

什么遮破

-

法或者人的

一切法以外

存在个法吗

-

是以,什么原因

生起,常等见解

-

所以所遮破的

见解生起之因

-

可得的理由

于诸法之外

有什么

-

因为,一切事物

均属于诸法范围

是空性

-

由于

是空性的缘故

一切均不可得

-

“何处于何时

谁起是诸见?”

-

就是谁也不会

产生这些见解、

-

在何处也不产生、

于何时也不产生、

由何因也不产生

的意思

-

如果这些

都不存在

那么常有

就不合理

-

为此

那些见解

并不合理

-

经中也说:

谁以正慧

现见真实

如实恒常

相续无命

真如,无误、

无生、无起、

无作、无为、

无碍、无障、

寂灭、无毁、

不夺、无尽、

非寂灭之自性

-

真实随见

无有、虚无、

空虚、无实、

病、瘰疬、

痛、罪、

无常苦空无我

-

彼不作是念

我于过去世出生

或于过去世未生

-

我于过去世作何

-

我于过去世成

如何依于前际

--

不作是念

-

我于未来世出生

或于未来世不生

-

我于未来世作何

-

我于未来世成

如何依于后际

-

此是何者

此为如何

-

何者,作何

-

此等众生

由何而来

由此死殁

前往何处

如是不依

-

世间沙门婆罗门

所有之见

-

或说我,或说人

或说众生,或说命

-

或说善相

或说吉祥

均可

-

远离增上动摇

-

尔时

舍弃彼等动摇

了知后断根本

-

娑罗树梢般

不现之自性

-

成为后不生不灭之有法

复次具寿舍利子

于菩萨大菩萨

-

慈氏所说

随喜赞叹

由从座起而去”

-

意思是说:

通过前面

各种观察

-

大家都知:

一切诸法

都是空的

-

那么世间的

常见、断见

-

或者其它的各种

有、无、是、非

等等十六种见解

-

任何地方、

任何时候、

任何情况

咋会生起这样的见解

谁能生起这样的见解

-

未经观察时

我们经常说

正见、邪见

-

但到最后

一切见解

同等之时

-

除了离戏的

般若中观

思想以外

-

其它凡是

有相状的、

-

所有一切

常断见解

-

都一无所得

-

就像

虚空一样

了不可得

-

这样的道理

也是很明确

-

断除了

一切见

的时候

-

一切

有见、无见、

空见、断见

都没法安立

-

这时候

可能会

有人想:

中观的

离戏见

-

是不是见

-

可说是

一种见

-

但暂时

为众生

指点的时候

只有是这样

-

就像手指

指示月亮

-

手指并不是

真正的月亮

-

不过只是

依靠这种

表示方法

得到而已

-

实际上

不可能依靠,语言,来言说

不可能依靠,分别念来直指

-

也就是说:

-

它远离

所有的工具

一切都没有

-

但是对凡夫众生来讲:

没有这样的指点方法

也不行

-

禅宗当中

也是这样

最后真正

开悟之时

-

所有一切语言

也都是苍白的、

也都是没用的

-

所有的知识

统统都没用

-

密宗当中也是

-

依靠月亮、水晶球

依靠上师的直指

各种方式也都有

-

但远离一切戏论的究竟境界

用语言来去了解,确实很难

-

不过

要想找到真正的正见

也不得不用这些语言

-

如果没有这些语言

众生会一直耽著在

有相的实法上面

-

《中观根本慧论》的颂词当中

引用的这个教证是观邪见品的

最后一个颂词

-

佛陀,虔诚地献上膝盖

-

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正法

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

颂词解释:

从轮回涅槃断得的

所缘险处当中解脱

故为法

-

是诸位

殊妙圣者们的法

故为妙法

-

因能灭尽

所有痛苦

而值赞叹

-

或者说

善妙法

即妙法

-

妙法缘起

无灭无生

无常无断

无来无去

不异不一

-

寂灭一切戏论

-

在以悲愍众生、

不是求利养恭敬、回报

-

而唯以大悲心为了断除一切见

而宣说的无上无比本师前顶礼

-

本师尊名为何?

-

瞿昙

于仙人

瞿昙种姓中

诞生的意思

-

按照颂词当中

-

此颂词

不属于

邪见品

-

但《显句论》

属于邪见品的

最后一个颂词

-

瞿昙,释迦牟尼佛

我们经常说乔达摩

-

瞿昙大大圣主

怜愍所有众生

-

他所说的所有

八万四千法门

当中

-

实际上最究竟的

就是悉断一切见

-

真般若空性

无法有一个

实有的见解

-

整个世间中

若有一个人

能真正说出

这样的见解

-

那他是世上

最伟大的人

-

因此,龙猛菩萨

以最恭敬的方式

向释迦牟尼佛

再次顶礼

-

前面刚刚

开始之时

-

他做了

顶礼句

-

而在这里

再次顶礼

-

所以,在演讲

等有必要之时

可用这个偈颂

-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这一句话很有加持力

-

对释迦牟尼佛

的慈悲与智慧

作全面的赞叹

-

怜愍说正法,是讲大悲心

悉断一切见,是讲大智慧

-

在这样的智悲双运的

本师释迦牟尼佛面前

龙猛菩萨也顶礼

-

龙猛菩萨

已登一地

-

最后直接地前往

极乐世界的大德

-

那他都这样顶礼的话

我们具有一切束缚的

凡夫人为什么不顶礼

大家应该清楚

丰干禅师骑老虎

来国清寺的时候

路上见到一个小孩

那个小孩就是拾得

根本不听话

-

所以,有时候

寺院里面不听话的

也可能是大成就者

-

拾得是个

很了不起

的成就者

-

后来

寒山,和

拾得,都

不舍肉身

直接前往

清净刹土

-

有些书里说:

拾得是普贤菩萨的化身

寒山是文殊菩萨的化现

丰干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

这一些大德

不管是放牛

还是在寺中

-

再比如像

寂天菩萨

月称论师

-

也不太遵守

寺院的纪律

有时不听话

-

管家管理

就会遇到

一些困难

-

现在

像月称,那样调皮的,也不一定没有

像梅志巴那样的管家,不知道有没有

-

不管怎样

特别感恩

前辈大德留下的

般若空性的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