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名地:合肥(庐州)

 zqbxi 2024-05-15 发布于江西

  安徽省省会合肥,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庐阳、合淝  ,安徽省辖地级市、省会  ,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截至2020年,合肥市下辖4个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1445平方千米  ,建成区面积528.5平方千米  。合肥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安徽中部、江淮之间、环抱巢湖  ,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  、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  、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  、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心城市、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  。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  ,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而得名  。

历史沿革

合肥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废分封,立郡县,合肥属九江郡。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在九江郡地置九江王国。高祖四年(前203年),改九江王国为淮南王国。汉文帝六年(前174年),改淮南王国为淮南郡;十二年(前163年),复将淮南郡改为淮南王国。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改淮南王国为九江郡,辖合肥等县,合肥县名始见于此。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合肥县属扬州九江郡。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废合肥侯国,复改为合肥县,扬州治合肥

三国时,合肥县属魏国(曹丕改)淮南郡,为扬州治。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九江郡为淮南郡,合肥县属淮南郡。

东晋,南北分裂,合肥为双方争夺的重镇,县废。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汝阴属南豫州南汝阴郡,为郡治。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改属汝阴郡。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以寿阳置豫州,汝阴为南豫州治。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置合州,汝阴属合州汝阴郡,为州、郡治。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合州为北周占领。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属庐州,为州治。大业初,改庐州为庐江郡,合肥属庐江郡,为郡治。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庐江郡为庐州,治合肥。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十道,合肥属淮南道庐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庐州为庐江郡,仍治合肥。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庐江郡为庐州。唐僖宗中和到唐昭宗天复年间(883年-902年),杨行密先后为扬州刺史和吴王,辖合肥。

后梁到后唐(907年-936年),合肥县属吴国庐州,昭庆军节度。后晋到后汉(936年-950年),合肥县属南唐庐州,保信军节度。后周时(951年-960年),合肥县属后周庐州,保信军节度。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合肥县属淮南道庐州,为州治。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合肥县属淮南路庐州,为州治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东西两路,后并又分,合肥属淮南西路庐州,为州治。宋朝庐州属保信军节度。南宋高宗绍兴初,庐州寄治巢县。绍兴十年(1141年),合肥为金朝占领,旋即收复。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庐州仍治合肥。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庐州为庐州路,隶淮西江北道,合肥属淮西道庐州路。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合肥县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元泰定二年(1325年),合肥县仍属淮西道庐州路。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合肥县复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至正二十四年(1363年),朱元璋占庐州,改路为府,置江淮中书行省于此,合肥县属江淮行省庐州府,不久改属江浙行省庐州府,为府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合肥改属中书省直隶庐州府,为府治。洪武十三年(1379年),合肥改属六部直隶庐州府,为府治。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置南京直隶,合肥属南京直隶庐州府,为府治。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直隶为江南省,合肥县属江南省庐州府,为府治。顺治十八年(1660年),设江南左右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辖庐州等府、州。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合肥县属安徽省庐州府。清朝咸丰三年到十一年(1853年-1861年),安徽巡抚治于合肥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庐州府废,合肥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全省分为三道,合肥县属安庆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合肥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置行政督察区,合肥县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日军侵占合肥县,国民政府将县政府撤至大潜山北麓鸽子笼圩子(今合肥肥西县铭传乡)。民国二十九年(1942年),合肥县改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复治合肥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安徽省省会迁至合肥县,合肥成为安徽省的省会。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析、取合肥县西乡、南乡建立的肥西县;次年1949年2月1日再次析合肥县东乡、北乡为肥东县。1949年1月21日,合肥县和平解放,同年2月,合肥设市。

民族

合肥市是多民族散杂居地区,有43个少数民族成份。其中回族人口最多,肥东县是全省满族最集中的地方。全市少数民族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各县(市)、区和大部分乡镇街道均有少数民族居住,近三分之二居住于偏僻的乡村,肥东、肥西县是全省民族工作重点县。

地貌

合肥地处江淮丘陵,北起舜耕山,南至巢湖盆地周围,大部分地域岗冲起伏,垄畈相间。总的地势是中部高,南北低。江淮分水岭横贯中部(大别山余脉),自六安龙穴山进入肥西牛尾巴山,向东延伸,经大潜山、官亭、焦婆、大柏店、将军岭,至长丰山土山、吴山和肥东县中北部八斗岭、广兴一带高岗出境,进入定远县继续向东延伸。自肥西小蜀山北三向庙,有江淮分水岭南侧的一个分支(古称“龙干”)延伸向东,经南三十里岗、大蜀山向市区延伸,形成合肥市区中间高、南北两侧低的局部地貌特征。江淮分水岭以南为长江水系,流域面积4316平方公里,地势由北向南(巢湖盆地周围)倾斜,沿巢湖一带形成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圩畈绵延。江淮分水岭以北为淮河水系,流域面积2950平方公里,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大部分为海拔高程30~50米台地,沿瓦埠湖、高塘湖周围有小块狭长的冲积平原。

江淮分水岭

在合肥官亭林海深处矗立着一座界碑—江淮分水岭。此界碑为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界线。江淮分水岭,又称为江淮丘陵,秦岭、大别山向东的延伸部分,自西北向东南斜向横贯安徽5市22县。岭南的水汇入长江,岭北的水汇入淮河。

大蜀山

是庐州古城近郊唯一的一座大山。距古城约8公里,面积8500亩,海拔284米,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里风光旖旎,四季景色优美。清代庐州府学正朱弦咏蜀山曰:"春山艳洽如笑,夏山青翠欲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光澹淡欲卧,惟其卧也,故雪霁神开,跃然有起色矣"。大蜀山,以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奇花异草引人入胜。大蜀山系大别山余脉,山势东南高,西北低,呈椭圆形,由火山喷发而成。古火山应有的火山锥、火山瀑、火山岩、火山颈等火山遗迹至今保存完整。据《尔雅·释山》讲"蜀"是"独"的意思,因大蜀山无岗阜连属,只是孤单单的一座山,所以叫蜀山。又据《庐州府志》记载:"有蜀僧于此结庐,偶思乡水以锡卓地,泉汩汩而出,尝之有瞿塘峡味,因名为蜀井"。所以又有人说蜀山是以此而名的。大蜀山脚下的蜀峰湾公园四季风光旖旎,公园内湖光山色,拱桥、木栈道、汀步路、叠瀑、蜿蜒的河道,湖面上盘旋的水鸟,山林、草地、花卉;沿湖岸线、湖心岛、沟渠区域种植了荷花、睡莲、黄菖蒲、千蕨菜、芦苇、风车草、玉蝉花、风车草等水生植物,如诗如画,并形成了生物种类丰富多样的湿地生态景观,保护了湿地资源,美化了实地景观,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集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场所。

气候

合肥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合肥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春天: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常导致天气时晴时雨,乍暖乍寒,复杂多变。夏季:季节最长,天气炎热,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节。秋季:季节最短,气温下降快,晴好天气多。冬季:天气较寒冷,雨雪天气少,晴朗天气多。

水文

合肥水系发育分别源于江淮分水岭两侧,或南流注长江,或北流入淮河。属长江流域的河流主要有南淝河、店埠河、丰乐河、派河等;湖泊主要有巢湖、瓦埠湖、高塘湖。属淮河流域水系的河流主要有东淝河、高塘河、庄墓河等;兴修的有跨流域的淠杭灌溉河总干渠、滁河干渠、瓦东干渠等工程以及几十座水库和数千口塘坝。

巢湖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处于安徽省江淮丘陵的中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它东西绵延一百八十里,环湖四百余里,占巢湖市,庐江,肥东,肥西和合肥四县一市境地。四面环山,波光帆影,景色妩媚。明代文人叶善守在《登牛山望焦湖》一诗中写道:“风定湖水平,风生湖水活。波浪 撼天高,趁风峭帆出。远疑天上来,还向天际没。日暮净如濯。” 流入巢湖的河汊沟渠纵横交错,其源远至英,霍二山,水面面积达一百二十万亩,水产资源丰富,尤以产银鱼、虾米、螃蟹著称。    巢湖风景优美。宋人刘某游巢湖诗云:“天与水相通,舟行去不穷。何人能缩地,有术可分风? 宿露含深墨,朝曦浴嫩红。四山千里远,晴晦已难同。”巢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群峰罗列,参差相映,座座峰峦,姿态万千。有“崎岖万山下,万山高且崖”的万家山,有“回首望诸峰,短云飞片片”的大秀山,有“仰视天开阔,俯寻路一线”的芙蓉岭。离城东北十余里 的亚父山(既旗山),是楚霸王项羽谋事范增的故乡,有亚父祠,亚父井,亚父冢等遗迹。东南的濡须山(今东关)和七宝山(既西关),形势险要,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吴楚之争,三国时魏吴之争,都在此时进行过激战。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对巢山景色叹到:“何曾蓄笔砚 ,景物自成诗。”这山水之胜,林壑之美,诗人们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南淝河 

南淝河,古称施水,长江流域巢湖的支流。发源于合肥市西北部江淮分水岭东南侧,跨蜀山区、长丰县两地交界处高刘镇岗北村何老家村民组西北侧的红石桥。经鸡鸣山,向东南流入董铺水库,穿合肥城区,再转向东南流经合肥市包河区和肥东县边界,于施口注入巢湖。南淝河全长70公里,流域面积1700平方公里。南淝河是合肥的母亲河,其上游的董铺等水库是合肥市的水源地,河道历史上是合肥市区的重要航道,传说,合肥之名也是因为南淝河和东淝河相交得名,合肥(淝)。合肥市围绕南淝河治理,推进岸线改造、设施修补美化、生态修复,提升了沿岸生态环境,让"母亲河"变身风光秀美的"城市客厅"。南淝河,古代称为"施水",早在东汉桑钦的《水经》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便有专述。先秦时期,在南淝河上游江淮分水岭处开凿人工运河,沟通长江流域的南淝河和淮河流域的东淝河。三国时期,曹操发动军民进行重修,因而又有"曹操河"之名。东淝河与南淝河两条淝河在逍遥津汇合,故称合肥。《水经注·卷三十二》记载:"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迳合肥县。应劭曰: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合,故曰合肥。阚骃亦言出沛国。城父东,至此合为肥。余按川殊派别,无沿注之理,方知应、阚二说,非实证也。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非谓夏水。施水又东迳合肥县城南,城居四水中,又东有逍遥津,水上旧有梁。孙权之攻合肥也,张辽败之于津北,桥不撤者两版。权与甘宁蹴马趋津,谷利自后著鞭助势,遂得渡梁。凌统被铠落水,后到追及,流涕津渚。"

庐州小吃

庐州小吃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与庐州菜一样,在安徽烹饪技艺的宝库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庐州小吃品种、风味及食俗与南北不同,有句顺口溜"大麻饼、玉带糕,寸金、百切、加烘糕、小刀面、馄饨饺、旱饺、油香、小笼包,龙灯节子包油条"。前两句说的是庐州糕点,后两句指的就是庐州小吃。这些小吃不象北方那样带有"冲"劲,也不象南方那样偏甜,均甜咸适中,讲究鲜香。庐州小吃的制作技法主要有蒸、炸、煎、烘、贴、烤,而其中包含擀、抻、包、裹、卷、切、捏等加工技术。比如"冬菇鸡饺",要经制馅、吊汤、和面、出条,抻皮、包馅、下锅、装碗、配料等十几道工序,哪一道工序马虎,就不可能有"冬菇香,鸡汤鲜、饺皮薄、馅心嫩"的效果。庐州小吃的特点还表现在馅心的严格制作和对油温的控制上。馅心制作,讲究鲜、嫩、香,如"庐阳汤包",馅心选料必须三成肥七成瘦,制馅加皮冻,汤多鲜嫩,旱饺、米饺、豆腐饼讲究用豆腐干调配制馅,软嫩绵香。"荠菜园子"、"韭菜盒子"讲究用 韭菜、荠菜调馅,清香入口。再油温控制上,如"罗汉脐",始终要五成油温,油温高了低了都不和适。"小花狮头"则五成油下锅,渐加温,以至成熟酥透,一拍即碎。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小吃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庐州小吃在不少店家都有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品种。

麻饼:形状如月饼,做工考究,用冰糖、桂花、青梅、橘饼,里面加上青丝红丝,用麻油调配,制成香甜的饼馅,再以优质精粉,做成麻饼的表皮,表皮上也贴满芝麻,吃起来甜香可口,吃完后满口都会留有芝麻的香气。

烘糕:具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表面油黄明亮,吃起来香、甜、酥,就是牙口不好的老年人也不用担心,一样可以吃的享受。

寸金:形似笔杆粗细,长约一寸,故名"寸金"。糖表层脆、心酥软、甜味醇, 经久悠长。具有橘饼、桂花的特有香气,脆、甜兼得。粗细匀称,全身白净,软不粘牙。

白切:很薄,薄如纸,全身洁白,吃起来脆糯香甜,芝麻香味特别浓。

主要特产   庐州烤鸭、撮镇狮子头、石塘驴巴、梁园小憋、长丰草莓、肥西米酒、巢湖银鱼、大闸蟹、虎皮金桔蛋……

漫乐城

地处合肥老城区核心位置,距合肥核心区四牌楼约2.7公里。靠近城市中心区,交通十分便利,全新的面貌为合肥人提供了逛吃的好去处。

商圈位置:徽州大道与太湖路交口北100米保利丰广场。

酥妃皇后

据闻“酥妃皇后”是由一位香港女饼点师Sophie自创的。

在香港专业卖蛋挞42年,一年里在卖掉的蛋挞已经超过300万个!

酥妃皇后不是单一卖蛋挞,还有很多十分创新的甜点,比如说果挞、酥卷等,刷新你三观!

呷哺呷哺

作为北上广的网红小火锅,可以一人食,以性价比和口感吸引了一票死忠粉。合肥开了好几家!

肥牛肥羊嫩牛肉,分量又足又新鲜!猪肚鸡的锅底里,能找到大块的鸡块,肉质嫩嫩滑滑的~

好几种鸳鸯锅底搭配,常吃的三种就是菌菇、番茄和双椒。搭配点麻酱,涮肉蘸肉不要太好吃!

犇知鱻

三只牛念ben,三条鱼念xian,其实这是一家铁板烧专门店,厨师都在宽敞的餐台前现点现做。

肉类取自身油脂,蔬菜全靠水气,从选料、刀工、火候,都能看出大厨做菜时候的匠心和精湛的技艺!

除了牛排,还有这里的鸡排,选用去骨的鸡腿肉,做成黑椒味,一口下去皮脆肉嫩。

那家小馆

在北京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现在,终于出现在了霸都合肥!

宅门菜,其实是清朝当时的大商贾,为了宴请亲友而让家厨做的精致菜肴。

那家小馆主打宫廷菜,餐牌都很有特点,菜品精致考究,像皇坛子、秘制酥皮虾等味道不俗,价格也可以接受。总之,就是别致二字!

洞庭春

洞庭春的菜为湖湘菜。木质的桌椅配上小桥流水的景观,食客的悠闲打趣和着传菜小哥有声有色的吆喝。

写满菜名的挂牌在烹饪师傅的妙手下变成一道道唇齿留香的佳肴……

颜色鲜艳的菜品、唇齿留香的味道。眼到处,皆是庭院深深,湖湘小景。

雀舞云南菜

特色菜是汽锅鸡,制作时不加一滴水,出锅时却是一锅香气馥郁,入口鲜香毫无油腻之感的鸡汤。

蒸制时,水蒸气从汽锅的孔内鱼贯而入,将鸡肉的鲜美蒸出来,形成水气。

慢慢的溢满汽锅,经过六个多小时的蒸制,最后汇聚出满满一锅汽锅鸡汤。

再配上鲜嫩的笋片、脆爽的竹荪、嫩滑的香菇和翠绿的苦瓜,撒上把红红的枸杞,可谓色香味俱全。

天珑广场

能够满足吃、喝、玩、乐、游、逛、购需求的体验式休闲的生活不夜城。公交线路密集,交通便捷通达!

商圈位置:政务区潜山路与习友路交口东北侧,正对万象城、比邻奥体中心。

赖胖子肉蟹煲

作为一名合格的吃货,怎么能停留在,鸡肉、牛肉、羊肉阶段?要跟随潮流,大口吃蟹肉才对啊!扒开它满满全是肉!!

跟鲜香的酱汁完美的融合,辣中带着甜,一口下去柔嫩鲜美!幸福感在你口中炸飞天!

大大的蟹钳特别的饱满,掰开后嫩白的蟹肉刺激着眼球,蘸上一点汤再吃,超美味!

汉釜宫自助烤肉

汉釜宫自助烤肉主打新派的无烟烧烤,又融合了药膳养生火锅,一涮一烤,都能在一张桌子上满足。

30余种肉类让你们挑花眼、数十款鲜美海鲜大饱口福,高品质的美食让味蕾为之着迷。另外还有烧烤、牛排、水果、糕点、饮品......

超多的菜品让人眼花缭乱。简约清新,舒适惬意的就餐环境,适合各类吃货!

朝天门火锅

重庆的老字号。美食能填饱一个人的胃,而环境则能填饱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干净优雅的环境,让你可以一个人吃很满足,一群人吃很热闹。

种类丰富的调料,为你带去更多不同口味在这里,以火锅为你展现一份美食的沉淀感。

浓郁饱含汤汁的牛油底汤,在口中慢慢酝酿,宽敞舒适的就餐环境,是聚会的首选!

九尊石锅鱼

九尊石锅鱼配料由数十种秘方,另外还配上多种香辛料组成。呈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口感。

由石锅煨制,通过高温加热后,石锅保温加熟,鱼肉口感鲜嫩香滑,味道更加醇厚,营养更加丰富。

鲜香浓稠的鱼汤作为底汤,吃鱼的同时还可以喝汤,十分满足~

沈家洪城老火锅

一锅精心熬制的底料,一碗香鲜诱人的麻油,能够让任何食材都化腐朽为神奇,刺激人的味蕾和神经。

沈家洪城老火锅自八十年代末至今不停演绎着火锅的传奇。

精心挑选的上等食材和大料,保证了汤色红亮、不糊锅不变色、口味麻辣鲜香,好吃不上火。

天玥中心

天玥中心位于蜀山区长江西路与潜山路交口,是集餐饮、游乐、娱乐、潮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购物中心,是合肥先进的主题式shopping mall。

商圈位置:蜀山区长江西路与潜山路交口。

宽窄巷子火锅

在合肥火锅店数不胜数!火锅也是合肥人的心头好。无论是聚餐、约会都少不了它。

宽窄巷子作为一家从成都端来的原汁原味的火锅店,精选特级花椒(云南青花椒、四川茂县大红袍),配以20味天然的香料精工熬制而成红锅底料。

纯牛骨熬制的浓汤,再加上100%纯牛油,那一口浓郁的牛油香一吃忘不掉!

店里的70+款菜品,不少食材都是直接从成都空运而来,每一种都想点!

桃花楼

桃花楼将美食、美酒、音乐、花园等文艺因素交相融合,花园式的就餐环境让桃花楼在众多的餐厅中显得不同。

满屋的桃花,让人眼花缭乱。

下班后来这里喝喝酒,听听歌,吃吃美食。绝对是一种顶级的享受!

沸腾地带

这家几乎全部是黑科技!高科技升降火锅看的人瞠目结舌,在此为这酷炫的智能科技加鸡腿吧~

算准烫好肉的时间,触摸开关,一秒让锅里的肥牛和沸腾的油锅瞬间脱离,保证食材鲜嫩口感完美。

吃火锅捞不到菜的情况再也不会发生了。锅中的肉肉不费劲就到了自己的碗里!

店里还有10桌烤肉+火锅的综合桌,分分钟秒杀纠结党!

黑鱼郭

到店的客人可根据需求挑选黑鱼,每一条都绝对新鲜,现杀现烧,保证品质。鲜活的黑鱼,口感怎么能不好!

传承了老坛酸菜的口味,选用优质紧实的黑鱼。

鱼肉嫩香爽滑,汤酸醇美。鲜亮的色泽无比的诱人。

觅蟹

觅蟹绝对是最适合带妹子来的餐厅之一,店堂色调搭配的很艳丽,忍不住就想多拍点。

招牌的肉蟹煲是桌桌必点的一道菜,这么大的蟹壳,背里是满满的蟹膏~

可以在蟹壳里加点米饭,再加点汤汁,连同蟹黄一起拌一拌,超美味!

全鸿顺

全鸿顺厅是以珍禽鹅为主题的特色餐饮,火焰醉鹅,麻辣鹅煲,养生鹅煲,喝汤,吃肉,涮菜,煲快餐,一煲打尽养生美食。

”吃肉先喝汤,再吃鹅肉、最后吃涮菜,鹅肉肉质紧实,嚼劲十足,其营养都融入到了汤里面,越吃越香。

不得不推荐他家的石锅焗豆腐,老豆腐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不需要油炸也能入味。

把豆腐提前卤一下,香味口感瞬间就提升了,绝对是秒杀米饭的美味。

Mr.Pizza

没有人会不喜欢好看又好吃的食物,米斯特比萨就是这其中有颜又有实力的代表之一。“手工揉制,手工摆放,晒盘烤制”,让米斯特深受大众喜爱。

店里小哥哥的飞饼表演已成为米斯特的招牌之一,并曾一举创下世界吉尼斯纪录。

土豆和培根的经典搭配,加上一些猪牛肉丁,玉米粒洋葱,完美的藏在芝士里一点都不会出错。

芝士火锅拼盘,满满一盅不断加热的车达芝士,四周有鱿鱼须,鸡柳,薯条,虾仁和沙拉,一盘就能满足各类食客的需求。

商之都中心广场

集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虽然这里不是新的商圈,但全新入驻的美食店铺还是给这里汇聚了超高的人气。

商圈位置:宿州路8号。

花也洋房

花也洋房是一家创意新式中餐厅,将传统的美食结合西式餐饮的方法进行创新,让传统美食有让人惊喜的口感。

还没吃到菜就已经被花也洋房的环境给惊艳到。入门是古色古香的风格,小桥流水人家瞬间映入眼帘。

口味创新的菜品、精致美观的摆盘、古色古香的环境,和三两好友在这里聚会,再合适不过了!

辛香汇

简直是把古成都的街景搬到了合肥,满店成都空运来的巴蜀元素,高还原度的巴蜀气息,恍若置身成都的错觉。

人均50的性价比直接让你尖叫。做菜的全都是正宗的四川大厨!

从牛蛙钵钵鸡到红糖糍粑小冰粉,绝对正儿八经的巴蜀味道!

锅影

锅影以“锅文化”为主打,从店内装修到各种形状的餐具,都给人很有文化底蕴的感觉。

特色菜——铁锅肥鱼头用传统原生态的食材,搭配上独家的秘制酱汁,辣中带着微甜,口味浓香醇厚。

一锅锅肉肉炖的软烂入味,阵阵香气,弥漫在每一丝空气中,圈儿早已开始咽口水!

九锅一堂

主打能喝汤的酸菜鱼,精选农家竹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作的手工酸菜、农夫山泉熬汤,还原食材本身的味道,传承正宗重庆招牌菜!

酸菜鱼起源于重庆江津,最初酸菜鱼是能喝汤的。

川菜厨师为了追求口味上的刺激,不断地往酸菜鱼里加油加辣。

酸菜鱼追求味道是很简单的,但要回归正宗,能喝汤的酸菜鱼是最难得。

项记

项记牛肉一直秉承着潮汕的特色,号称一次可以吃掉“一头牛”,脖仁、五花趾、匙柄、吊龙,一次能get到N款不同部位的牛肉。

汤底是灵魂所在,足料的纯牛骨,熬出来的汤看似清淡,实际上这才是绝妙所在。

就算是你吃完10盘牛肉,汤底也丝毫没有串味!

石锅宴

石锅宴最大特色当然是石锅。石锅是店里的主要烹饪工具。

“石锅宴”汤锅所采用的原材料丰富,含松茸、玛卡、人参、枸杞等多种养生中药食材。

一桌两吃,如果觉得石锅涮菜单调,可以在石锅四周烤着吃,也别有一番风味。

刘一手

想在合肥吃正宗重庆火锅,其实是少之又少!刘一手是合肥的老字号火锅了。

除了有重庆正宗的锅底,和空运过来的菜品,连锅底里的水都是来自重庆的地质矿泉水。

加上十七年专注打造的毛肚,成为众多食客的心头爱!时间足以检验一家店味道的好坏!

悦萃

悦萃茶餐厅重现了香港老电影中的生生烟火,满座食肆的现象。在合肥可以轻松吃到正宗的香港口味。

体会香港人品一桌茶点,尝一口点心。在忙碌的生活中享受这一刻的美好!

在这样悠闲、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下,食物也越发觉得美味。有了这些新的美食商圈,再也不愁好吃的了。

书画

有组合长卷《江淮风流——安徽历代名人图》(画中刻画了30名历史文化人物,他们分别是:老子、庄子、华佗、曹操、曹丕、曹植、王番、嵇康、毕升、梅尧臣、朱熹、李公麟、程大位、渐江、邓石如、程长庚、方以智、戴震、方苞、吴敬梓、梅文鼎、王茂荫、詹天佑、胡适、陈独秀、陶行知、黄宾虹、朱光潜、邓稼先、杨振宁。)、群体创作《印象合肥》、8米版画《庐州遗韵》、10米人物画《大建设者》以及近30米山水画《黄山神韵图》,《庐州遗韵》是国内最大的版画。







     由安徽省美协副主席张国琳及画家王仁华、吴同彦、谢宗君、罗耀东、林琳、马群鸿、隋鸿君共同创作的作品《安徽历代名人图》,展示了安徽省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三十位文化名人的风采。其中,亳州籍的名人有六位之多,占了五分之一!

老子(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安徽亳州涡阳人,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安徽亳州蒙城人,哲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曹操、曹丕、曹植,安徽亳州人。

曹操(155年-220年),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作出重大贡献,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丕(187年—226年),曹魏的开国皇帝。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曹植(192年-232年),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华佗(145年208年),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医术全面,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创作了著名的“五禽戏”,被誉为“神医”。

毕昇(970年—1051年),安徽歙县人,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

朱熹[1130年-1200年],徽州府婺源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李公麟(1049年-1106年)北宋著名画家,今安徽潜山人。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

渐江(1610年~1664年),安徽歙县人,是新安画派的开创大师,和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为“海阳四家”。他兼工诗书,爱写梅竹,但一生主要以山水名重于时,属“黄山派”,又是“新安画派”的领袖。

程长庚(1811~1880),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吴敬梓(1701年~1754年),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詹天佑(1861年—1919年),徽州府婺源人,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胡适(1891—1962),徽州绩溪人。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黄宾虹(1865-1955),黄山市歙县人,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陶行知(1891年-1946年),徽州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陈独秀(1879-1942),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共早期最高领导人。

邓稼先(1924年—1986年),安徽怀宁人,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一星元勋”。

杨振宁,原籍安徽省凤阳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戏曲

庐剧旧称“倒七戏”,俗称“小戏”、“祷祭戏”、“小倒戏”、“小蛮戏”。合肥是庐剧的发源地,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2006年5月20日,庐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城七门

合肥,是一座拥有三千年建城史、得名(“合肥”)两千年的古城。尽管因时代变迁、城市发展致使今日老城的旧址遗迹所剩无几,但这并不能改写曾经辉煌灿烂的历史。对于一座千年古城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她的城池系统。“池”自然是环绕古城四周的护城河,今天合肥的环城公园即是,黑池坝、琥珀潭、雨花塘、银河、包河再加上流经城外北、东侧的南淝河。

01 北门、拱辰门

很多人都知道拱辰街,近几年在网络大V们和广大吃货们共同努力推动下,这条不足五百米的小街成功出道,成为本地几大网红打卡地点之一。你可知“拱辰街”不是她真名,她的原名是北门大街(或称北门街、北大街等),其实这两个名字都来源于同一个地方——拱辰门。合肥北段城墙只有一座城门,自然北门和拱辰门合二为一了。

拱辰,意思是拱卫北极星(北辰),有时“北辰”又借指朝廷,拱卫君主,四方归向。位置在今拱辰街与环城北路交叉口附近。据记载,拱辰门上有楼三楹,前有月城,顶有石台。1938年,日军轰炸合肥城,拱辰门被炸毁。

那年,日军从南门(即下文南薰门)攻入城内,市民纷纷向北逃亡,途径拱辰桥时遭日军屠杀,死伤无数,今天立有纪念碑。日本画家辛木的作品中,北门下有一座石桥(即拱辰桥,又称北门大街),城门对岸则是今天双岗老街。拱辰桥,三孔石拱结构,1954年被洪水冲毁,1955年在下游50米处建起四孔新桥,1987年疏通南淝河时拆除。

说起拱辰门,有一张照片一直存在争议。正如图中右上角文字所示,一种说法认为地点在“威武门(大东门)”。《合肥城图志》则将其标为拱辰门,据该书作者向笔者提供的另篇《图说合肥和平解放》一文显示,华野先遣纵队第四支队一大队从威武门进城,图片中则是随营军校干部由拱辰门进城。

02 大西门、西平门

说起大西门,大家可能想到了雨花塘、稻香楼,想到了琥珀潭、琥珀山庄,又或是附近的二里街、安农大等。所谓西平,即西方太平的意思。据说,明末清初,有星象家称西方五行庚辛属金,主兵革之象。于是,人们将原本宽阔的月城缩窄成一条甬道(出城门转向南约四十米再折向西至城外),遮掩城门,化刀兵之气为太平景象。

历史上的西平门确实是战火纷飞的地方,旧时西乡的盗贼土匪常常试图攻打西门,苦于城防系统均遭失败。故有名家曾作诗赞道:“铁打庐州城,雄关西平门”。抗战期间,占领合肥城的日军(▼图一、二 日军在西门 来源@资料图片)则多次出西门攻打大蜀山。

据记载,后唐时期,这座城门曾被称作“独山门”。明代天启元年(1621)冬完稿的朱国祯笔记《涌幢小品》,曾称其为“太安门”(卷之四·楼阁台)。据记载,西平门上有楼五楹,里面有铜身关帝像,前有月城,顶有石台。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日军拍摄的影像来看,西平门匾额上自右向左刻着小篆体“西平门”的三个大字。而它的位置,则是在今天的环城西路与长江中路交叉口附近。

03 水西门

大西门有了,有小西门吗?好像没怎么听说过。有倒是有,不过说“水西门”应该更妥。还有一个小知识点,水西门不代表城门下走的是河水,走水的则叫做水关,城东、西各有一处。过去,从水西门到县桥街(今阜阳路)之间还有一条“水西门大街”。

明代水西门曾有迁址。此前的水西门在西水关的南侧,今杏花公园西门附近,又称“金斗门”。明代正德七年(1512),庐州知府徐钰为了防范农民刘六、刘七暴乱,关闭旧水西门(“旱西门”,还有一说关闭西水关),改在水关北侧(今寿春路与环城西路交叉口北侧15米处)重建水西门,有楼三楹,前有月城,顶有石台。据说,此后合肥逐渐衰败。抗战期间,日军地图中曾标注为“绥靖门”。

清代咸丰三年(1853)12月,太平军攻打庐州城。期间,以水西门为进攻重点,采取挖地道、放地雷等战术,多次炸开城墙。清军则采取相应的破坏和堵塞策略。不久,太平军则改用新法,在水西门月城旁掘上下双层地道,直达城下,并于第二年1月9日在水西门放地雷,“城陷四丈”。14日深夜,太平军在水西门以居高临下之势发起总攻,预先埋藏的双层地雷依次爆发,轰鸣之声惊天动地,城墙被炸塌达数十丈。清军方面,安徽巡抚江忠源刚上任不久,便战死于水西门附近。后来,在水西门东侧建有一座碑亭,碑上刻着曾国藩题写的“江忠烈公殉节处”。

水西门桥也值得一说。历史上的水西门桥叫做“肥宁桥”,取“肥水(今南淝河)安宁”之意,原为石拱三孔桥。据记载,该桥是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庐州知府张瀚所建。另有《肥宁桥记》:“兹水为民患久矣,至今而始宁,肥民亦庶几永宁乎!题为肥宁桥。”今天,在它的原址上是亳州路桥。

04 大南门、德胜门

金寨路在老城内的一段,过去的名字叫做“德胜街”,是旧时“德胜门大街”或者“德胜门街”的简称。德胜门便位于街道的南端,也就是今天金寨路与环城南路交叉口的位置。

据说,因唐代末年吴王杨行密在此建立德胜军而得名。笔者曾见到有人写作“得胜门”,虽然后世亦有取此谐音赋予特殊含义,但书写还需尊重历史事实。

德胜门,有楼三楹,前有月城,顶有石台。据记载,德胜门的月城石台坚固无比,而城门楼在太平天国时期遭到毁坏。日军占领合肥后,又在城门上临时建起了瞭望哨所。

与前文拱辰门一样,德胜门也参与到一场争议之中。刊登于日本杂志《中国事变画报》第三十八辑(1938年9月21日)第13页中的一张照片,左下方注“庐州城东门(即小东门时雍门)”,但根据该照片中的景物(诸如无城楼等)又出现另一种说法——德胜门。

05 小南门、南薰门

过去的合肥城内,有小南门街(今徽州大道北段)、南(门)土街(今宿州路南段),这两地名中包含的“南门”便是指南薰门。甚至在日军绘制的合肥城地图中,直接称呼其为“南门”。仔细观察地图,可以发现这座城门恰好位于城池正南方向(德胜门偏西南)。

南薰门,得名自《诗经·南风》中“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同时,可见古代人民和今天的人们一样,十分关心着天气,甚至是风向也影响着人们的心情。

旧时南薰门,有楼三楹,前有月城。今天的位置,在徽州大道与环城南路交叉口附近。值得一说的是,南薰门与德胜门之间还有一座古桥——赤阑桥。

06 小东门、时雍门

过去,长江中路分为三段,其中以小南门街的北口为界,向东便是小东门街。所以,大家看了那么多也明白了,小东门就在长江中路与环城东路交叉口附近,那块儿今天还有一处小花园。所谓“时雍”,时序雍和的意思。古时多农业活动,人们常常期盼着气候时节融洽、和睦(不希望自然灾害的发生),以确保粮食丰收。

旧时时雍门,有楼三楹,前有月城,顶有石台。今天的位置,在徽州大道与环城南路交叉口附近。笔者曾发现上世纪四十年代日军拍摄的一张“小东门”照片。图中央是一座石牌楼,牌楼后方及左侧分布有五座石碑(疑似墓碑或者纪念碑),其中离牌楼较近的两座有模糊字样,这样的画面在日本画家辛木的水彩作品中曾出现过。在日军占领合肥不久,因交通不便拆除了月城的一段城墙。

07 大东门、威武门

合肥民间有俗语:“出威武,进德胜”。如果说德胜门是合肥的“凯旋门”的话,那么威武门便是“出征门”,似乎和外地的情况恰好相反(北京城出征走“德胜门”,凯旋归来才走“安定门”)。

合肥的大东门是七大城门中最高大。据记载,主城楼两层、五楹、二尺,月城有楼三楹,城门外有陷马坑,“方丈,深倍之,上布石作道”。其中主城楼又叫做“五凤楼”,唐代天佑中(904—907)由杨行密部将张崇所建,落成时有五色鸟集聚其上得名。明代崇祯十八年(1635),庐州知府吴大朴放火以应对城外流贼,“风不顺,拜风,风回,贼遂推”,然后改名“回风楼”。日军占领合肥期间,曾在城墙上挂有“民德新民”、“建设东亚新秩序”等字样的横幅。

在寻找威武门老照片时,发现曾刊登在日本杂志上的两张。其中第一张曾被标注为“威武门”,笔者则认为从外貌上更接近于德胜门。第二张来源于《中国事变画报》临时增刊第十八辑,下方注“合肥县城威武门……(1938年)五月二十二日摄影”(还有一种说法,实际上是时雍门。笔者结合辛木画作,认为威武门可能性较大)。

大东门外有一座吊桥(还有一座吊桥在德胜门外),又称“东门大桥”。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兴建三孔型新桥,即今淮河路桥。

说到古城门,还有一座本篇没有详谈——唐代合肥城的“金斗门”(北门),宋代改为镇淮楼,今天的宏图大厦以西的位置。关于上文另一座“金斗门”,曾有民谣:“开金斗,穷徽州”。说这个金斗门不能开,开了就把徽州的财富吸引到合肥来,合肥可以日进斗金。

当然,这一切都结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城门城墙几乎都没有了,变成一条环城马路。说“几乎”,其实环城马路一带还留有古城墙的基址,甚至有人曾在马路旁发现了疑似城砖的物件和城墙残骸。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一提到合肥,往往会联想到这两句有名的口号。

的确,这些年,通过不断地赶超进位,合肥,已经跻身为我国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科技与创新,似乎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最为重要的两大标签!

合肥是一座古城,而且是千年古城!在“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这两张名片之外,合肥,还有两张重要的名片,容易被人们忽视!那就是:“三国故地”和“包公故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一番角逐之后,最终,三分天下!彼时,合肥这块土地,地处江淮分水岭,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所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魏国与吴国,在这个地方,前前后后较量了40多年,打了5次规模较大的战役,各有胜负。话说建安四年,孙策取合肥,但不到一年,孙策遇刺身亡。孙策被刺亡后,曹操乘势而上,占据合肥,并命令刘馥为扬州刺史,治理合肥,想要在合肥这里建设一座繁荣的都市,以抵御东南一带的吴国!

刘馥,也确实是一位治理的高手,据史料记载,刘馥受任扬州刺史后,单马前往江淮,建造州治合肥,在这里,兴修水利,垒建城墙,一时间,合肥异常繁华,固若金汤!大哥被杀,孙策的弟弟孙权,就带着大军,杀到合肥城下,想要一举夺得合肥。可是,彼时的合肥,已经不是当年的合肥了,此时的合肥,戍防相当坚固,孙权连续进攻多次,都未能攻克合肥城防。

据史料记载,双方于公元208年,至253年间,在合肥这个地方,爆发过5次较大规模的冲突,其中,双方3次打成平手,2次曹魏获胜。在公元253年最后一次战役中,曹魏大胜,东吴败逃。吴国与魏国,在这里斗了几十年,最终,还是败北而归!

两国之所以在这里斗了40多年,是因为老曹家和老孙家都十分看重合肥的地理位置!对于曹魏老说,合肥是自己东进和南下的堡垒,而对于孙吴来说,合肥是他们北伐的重要补给点,谁占领合肥,谁就占据了战争的优势!

因此,三国时期的合肥,是一处重要的城邑,在许多三国史料中,都有提及到合肥!至今,在合肥老城区,还能看到不少三国时期的遗迹,比如古逍遥津、教驽台等!除了三国故地之外,合肥还有一张历史名片,那就是:包公故里!包公,是我国家喻户晓的知名历史人物,他以清正廉洁的正义形象,被世人传颂千年!

宋朝理学大家朱熹老先生,这样评价包拯:“复为京尹,令行禁止,立朝刚毅”!我国近代思想家胡适,盛赞包拯:“历史上有许多有福之人,一个是黄帝,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包龙图”!

包拯,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即:公元999年),出生于合肥市肥东县境内,天圣五年(1027年),登进士第。后来,累迁监察御史,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一生为官清廉,世人尊称他是:“包青天”!

而在合肥的老城区,有一处30多公顷的园林,名叫包公园,它始建于北宋嘉祐七年(1063年),是一处专门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园林,在合肥,知名度相当高!包公园内,有包公祠、包公墓,还有后世修建的清风阁,置身于此,你能感受到合肥浓郁的包公文化,而这一点,也正是合肥历史文化的体现!


《三国》合肥之战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吴与曹魏两方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导致江淮地区残破不堪。建安五年(200年),扬州刺史刘馥来到合肥这座空城,收容流民,广泛屯田,修筑城防。合肥从此成为一座重要、坚固、繁荣的城市。 太和四年(230年)正月,曹魏又筑合肥新城。

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魏吴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6次冲突。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孙权进攻合肥,得到魏将蒋济的信函。蒋济在信中谎称大批援军将至,孙权信以为真,便撤兵。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魏将张辽等守合肥。孙权攻之,被张辽突击,孙权人马皆披靡。孙权撤退时,又被张辽突击,再次兵败。俗称逍遥津之战。

太和四年(230年),在满宠的建议下,曹魏遣兖州、豫州的军队共守淮南。孙权攻合肥,不克而还。

青龙元年(233年),孙权在合肥境内阅兵时,被伏兵所击,于是,孙权怒攻合肥新城,全琮攻六安,皆不克而还。

青龙二年(234年),魏将张颖等守合肥新城。孙权攻之,被张颖屡屡击退,一些攻城器具也被烧毁。后来,魏明帝曹睿亲自率领大军来救,孙权大惊,不敢再战,便退走。

嘉平五年(253年),魏将张特等守合肥新城。诸葛恪率大军攻之,被张特屡屡击退。城防大坏,张特又以缓兵之计修补城防,诸葛恪功亏一篑,只得退还。曹魏各路援军纷纷出击,追破吴军。

合肥之战,东吴屡次攻合肥,都是难以夺得合肥之寸土,其中,有2次是兵败而逃(215年、253年),其他4次均是不克而还。

战役由来

(第1次)208年十二月-209年。(第2次)215年八月。(第3次)230年冬。(第4次)233年十二月。(第5次)234年六月至七月。(第6次)253年四月至八月。

第一次开战

208年十一月,曹操于赤壁之战大败,但大军仍驻扎于荆州北部。十二月,吴军将领周瑜正攻打江陵的曹仁,而孙权则亲自进攻合肥,想开拓西、北两边战线。当时合肥太守为扬州(与今日之扬州市无关)刺史刘馥,孙权将军队围住合肥,另派张昭进攻九江的当涂,但不成功。在孙权攻城逾月之后,经历了赤壁之败的曹操率军从荆州返回,并派将军张喜带兵解围。但援军久而未至。至209年,合肥城仍然久攻不下。孙权想率轻骑亲自突击敌人,不过张纮进谏道:"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兵器是凶器,战争是危险的事。现今主公您恃着血气盛壮,就轻视强横凶暴的敌人,三军将士对此莫不心寒。即便可能斩杀敌将、夺取敌旗,威震敌场,但这也是偏将的任务,不是主将应当做的事。希望你能抑止贲育之勇,而怀有霸王之图谋。)"孙权便不再想突击。而合肥城经历了一百天的攻击,又连连下雨,城墙将崩,于是,守军以草和棕榈叶补上城墙,夜晚则点火照亮城外,观察敌人行动以作防备。另一方面,张喜援军仍未到达,别驾蒋济便向刺史献计,伪称四万援军已到雩娄,派主簿假扮迎接张喜,并命三个守将带信出城后装作偷入城。当中,一个成功回城,两个却被孙军擒获。孙权得信后,相信曹军会有四万人来救,便烧阵撤退,合肥之围得解。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三国志·吴书二·吴主传》: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三国志·魏书十四·蒋济传》: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三国志·魏书十五·刘馥传》:建安十三年,卒。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馀日,时天连雨,城欲崩,於是以苫蓑覆之,夜然脂照城外,视贼所作而为备。《三国志·吴书八·张纮传》:后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权率轻骑将往突敌,纮谏曰:"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权纳纮言而止。

第二次开战

214年,曹操南征孙权不成,班师前留张辽、李典、乐进与七千多人防守合肥。至215年,曹操出征张鲁时,派护军薛悌送函到合肥,写到"贼至乃发(贼到时才打开)" 同时,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中以平分荆州作为条件,两军撤退。不过,孙权见曹操远在汉中,未能及时回到东边,在八月率十万人北至陆口,出征合肥。张辽等便打开曹操之函,写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若孙权军来到,张、李两位将军出城迎战,乐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要出战。)"因敌我兵力悬殊,诸将都对此指示感到疑惑。张辽说:"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足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曹公正率军在外作战,等他率领的援军到达时,孙权军必定已攻破我们。所以教函要我们在敌军集结完毕前反过来攻击他们,先挫折敌人的气势,以安定军心,然后可以顺利守城。成败之机,就在此一战,各位有何疑惑?)"

李典亦认同张辽,于是在前夜募集勇士,得到八百人,杀牛犒赏军士,准备明日大战。天亮的时候,张辽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死数十人,斩二员大将,张辽大呼自己的名字,冲入军垒,到达孙权旗下阵营。孙权见如此情况大惊,无所适从之下只好登上山顶,以长戟自守。东吴军队猝不及防,陈武战死,宋谦、徐盛军都不敌,士兵开始溃散。潘璋在后,驰马追上,在马上斩杀宋谦、徐盛军中的二个逃兵,士兵见此,都回头再战。张辽叱孙权下战,孙权不敢动,看见张辽率军甚少,回头再战的东吴军士将张辽军队团团围住。贺齐也在中军拒击魏军时,捡到了徐盛受伤掉落的长矛。张辽突击冲出,包围被打开缺口,张辽麾下的数十人得以破围而出。张辽军的余众们大声呼喊道:"将军弃我乎!(将军抛弃我们了吗?)"张辽因此再度冲入包围网,救援张辽军的余众们。最终,孙权军队都披靡败走,无人敢再抵挡张辽的军队。

这场战斗是从日出到中午,吴军士气全失,回军修整守备,曹军众人之心安定,李典、乐进诸将皆服张辽。这次战斗的5个阶段:1.张辽突击吴军;2.吴军包围张辽;3.张辽破围而出;4.张辽复入吴军;5.吴军披靡败走。这场战斗也正是"张辽止啼"典故的产生原因。

此后,孙权僵持在合肥十多日("权守合肥十馀日"当中的"守"字,没有进攻的含义,但有坚持、僵持、保持的含义。既然"守"字没有进攻的含义,《乐进传》又没有记录乐进在合肥拒击敌人的功勋,《武帝纪》也只有出战的张辽、李典之功而无守城的乐进之功,所以,在孙权军队僵持在合肥的十余日这一时间段里,无法确定孙权军队是否曾经对合肥城发起过攻城战。),认为己方已经是夺城无望,又遇上疫疾,便命大军班师,自己则和一千多虎士与凌统、甘宁、吕蒙、蒋钦为后(史书原文有"唯"字,没有"等"字,陈武已死,潘璋、宋谦、徐盛不在津北)。至逍遥津北,张辽观察到孙军撤退,乘机率军追击,孙军顿时混乱,孙权被围。甘宁严厉的要捶响战鼓,增强士气,凌统亲率三百近兵冲入重围,甘宁则引弓掩护,吕蒙、蒋钦死战拒敌。

凌统救出孙权,便回头再战。孙权与甘宁蹴马趋津,但撤退路上的桥已被敌军所毁,丈余无板,当时孙权近监谷利在马后,叫孙权抓着马鞍、松开缰绳,谷利在后面加鞭,以助马势,孙权顺利跃马过河,与在津南率三千人防备的贺齐会合,孙权才成功逃脱。而凌统继续拖住敌军,左右人马已死,自己也身受创伤,杀死数十人,知道孙权已安全,才披甲潜行逃走,成功逃生后,在津渚上痛哭流涕。

张辽率领着投降的东吴军人返回合肥城,在押解斩俘的途中,张辽询问投降的东吴士兵:"有个紫色胡须、上身长腿短、善于骑射的人是谁?"东吴降卒说:"是孙权。"等到张辽与乐进相遇,谈到这事,叹息己方没有早点知道孙权的样子,早知道就急追他,说不定就能抓到他了。合肥城内的曹军将士听说,皆大为叹恨。

关于建安二十年(215年)的第二次合肥之战,该战役的战前准备、战后影响、历代名人对此战的评价等更多的详细内容,详见词条逍遥津之战。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八月,孙权围合肥,张辽、李典击破之。《三国志·魏书十七·张辽传》: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三国志·魏书十八·李典传》: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魏略》: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魏书》:孙权率十万众围合肥,辽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锋陷阵,大破之。《三国志·吴书十·陈武传》:建安二十年,从击合肥,奋命战死。《三国志·吴书十·潘璋传》:合肥之役,张辽奄至,诸将不备,陈武斗死,宋谦、徐盛皆披走,璋身次在后,便驰进,横马斩谦、盛兵走者二人,兵皆还战。《三国志·吴书十五·贺齐传》:二十年,从权征合肥。时城中出战,徐盛被创失矛,齐中兵拒击,得盛所失。《三国志·吴书二·吴主传》:合肥未下,彻军还。兵皆就路,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扞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三国志·吴书九·吕蒙传》:师还,遂征合肥,既彻兵,为张辽等所袭,蒙与凌统以死扞卫。《三国志·吴书十·蒋钦传》:从征合肥,魏将张辽袭权於津北,钦力战有功。《三国志·吴书十·甘宁传》:建安二十年,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馀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宁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权尤嘉之。《三国志·吴书十·凌统传》:时权彻军,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扞权出。敌已毁桥,桥之属者两版,权策马驱驰,统复还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度权已免,乃还。桥败路绝,统被甲潜行。权既御船,见之惊喜。统痛亲近无反者,悲不自胜。权引袂拭之,谓曰:"公绩,亡者已矣,苟使卿在,何患无人?"《吴书》:统创甚,权遂留统於舟,尽易其衣服。其创赖得卓氏良药,故得不死。《献帝春秋》: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辽及乐进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举军叹恨。《三国志》裴注《江表传》孙权篇:权乘骏马上津桥,桥南已见彻,丈馀无版。谷利在马后,使权持鞍缓控,利於后著鞭,以助马势,遂得超度。权既得免,即拜利都亭侯。《三国志》裴注《江表传》贺齐篇:权征合肥还,为张辽所掩袭於津北,几至危殆。齐时率三千兵在津南迎权。权既入大船,会诸将饮宴,齐下席涕泣而言曰:"至尊人主,常当持重。今日之事,几至祸败,群下震怖,若无天地,愿以此为终身诫。"权自前收其泪曰:"大惭!谨以克心,非但书诸绅也。"《水经注·卷三十二》:孙权之攻合肥也,张辽败之于津北,桥不撤者两版。权与甘宁蹴马趋津,谷利自且著鞭助势,遂得渡梁。凌统被铠落水,后到追及,流涕津渚。

第三次开战

太和四年(230年)正月,魏国于合肥境内建筑合肥新城,防备吴国。当年冬天,孙权声称要取合肥。满宠上表要求召集兖州、豫州兵力。后来两州兵力云集,敌兵只好退还了。朝廷命满宠就此撤兵。满宠认为敌兵大举退还,恐怕不是本意。他们一定是佯装退却以麻痹我们,等我们撤军后,好趁虚而入。于是上表要求不要撤军。于是曹魏采纳满宠的建议,让兖州、豫州的援军继续驻扎在扬州境内。孙权果然来攻打合肥城,不克而还。

《三国志·吴书二·吴主传》: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三国志·魏书二十六·满宠传》:四年,拜宠征东将军。其冬,孙权扬声欲至合肥,宠表召兖、豫诸军,皆集。贼寻退还,被诏罢兵。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后十余日,权果更来,到合肥城,不克而还。

第四次开战

青龙元年(233年)十二月,第五次合肥之战爆发。孙权出兵想围攻合肥新城,因城远水,二十余日不敢下船。魏将满宠对手下诸将说:"孙权知我移兵城外,定会夸海口。前来展示其实力,邀取功名。虽然他不敢向前推进,但定会上岸来炫耀兵力,以示其兵多将广。"于是满宠便派遣六千步骑(带兵将领不明),在淝水隐处伏兵等待。后孙权果然上岸耀兵,满宠伏军突起袭击,斩首数百,也有逃至河中溺死。吴主孙权大怒,于是攻打合肥新城,吴将全琮率领步骑五万攻六安,最终都是不克而还。

《三国志·吴书二·吴主传》:是岁,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三国志·魏书二十六·满宠传》:其年,权自出,欲围新城,以其远水,积二十日不敢下船。宠谓诸将曰:"权得吾移城。必于其众中有自大之言,今大举来欲要一切之功,虽不敢至,必当上岸耀兵以示有余。"乃潜遣步骑六千,伏肥城隐处以待之。权果上岸耀兵,宠伏军卒起击之,斩首数百,或有赴水死者。《三国志·吴书十五·全琮传》: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诸将欲分兵捕之。琮曰:"夫乘危徼幸,举不百全者,非国家大体也。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第五次开战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进行第五次北伐,遗使请东吴一起出兵。孙权答应。孙权误以为谓魏明帝曹睿不会率大军前来,于是,同年五月,孙权进驻巢湖口,自称有十万人,亲自带兵攻向合肥新城;另一方面,又派陆逊、诸葛瑾率万余人进驻江夏、沔口,攻向襄阳;将军孙韶、张承进驻淮,向广陵、淮阴进逼,形成三路兵马北伐。六月,曹魏老将满宠打算率领众军援救新城守将张颖,但殄夷将军田豫却认为该新城自守有余,如果有援军至,怕孙权反过来吞并满宠的援军,于是说:"敌人竭尽全力大举出动,不只是为了争夺小利,他们是要借助攻打新城以引诱我出动大军。应该听任他们攻城,挫败他们的锐气,不应该与他们争高低。他们攻新城不下,士兵必然疲惫;等其疲惫之后,我们再出击,可大获全胜。如果敌人知道我们的计划,就不会再攻城,必定会自动退走。我们若现在进兵,正中了他们的诡计。此外,大军出动的方向,应该使人难以预料,不应该让军队自己筹画。"而当时吏士多请假,满宠上表请召中军兵及召回所有请假将士,集合抵挡。不过散骑常侍广平刘邵认为满宠该自守不攻,避其锐气;而中军则先派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出发,将队伍排列疏散,多加旗、鼓,敌军知道大军到来,必定自走,可以不战而破。魏明帝听从其计,先派前队出发。

而魏明帝也不接纳满宠提出的撤离合肥而退至寿春的意见,认为合肥、襄阳、祁山是曹魏东、南、西三个重要防点,守城有余。卫臻也看穿了孙权外表上响应诸葛亮,其实内心只是想在一旁观望,认为合肥城池坚固,孙权的进攻不足为虑。当时的满宠至少已有76岁的高龄。满宠的大军援救计划被田豫驳回,满宠的撤除合肥新城退至寿春的计划又不被采纳。于是,满宠便募集数十壮士,折断松枝为火炬,灌上麻油,在上风的位置顺风放火。火势在风力的作用下不断蔓延,一直烧到了敌军的攻城器具。孙权的侄子孙泰前来救火,满宠军队又向吴军放箭。当时满宠军队射出的箭支是顺风而行,被风力增大了射程和贯穿力,最终射杀了孙泰。至此,吴军的一些攻城器具被烧毁。

正如田豫、卫臻、刘邵的预料,曹魏的合肥新城守将张颖等拒守力战,使得孙权久攻不克,双方一直战至七月。七月壬寅日,魏明帝曹睿亲率大军东行。魏明帝曹睿的大军距离合肥新城还有数百里的寻阳时,孙权便恐惧而退走,进攻淮水流域的孙韶军亦同时回师,只有进攻汉水流域的陆逊军继续战斗,但不久亦撤退。

《三国志·魏书三·明帝纪》: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三国志·吴书二·吴主传》: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未至寿春。权退还,孙韶亦罢。《三国志·魏书二十一·卫臻传》:帝欲自东征,臻曰:"权外示应亮,内实观望。且合肥城固,不足为虑。车驾可无亲征,以省六军之费。"帝到寻阳而权竟退。《三国志·魏书二十一·刘邵传》:青龙中,吴围合肥,时东方吏士皆分休,征东将军满宠表请中军兵,并召休将士,须集击之。劭议以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求待兵,未有所失也。以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军前发,扬声进道,震曜形势。骑到合肥,疏其行队,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要其粮道。贼闻大军来,骑断其后,必震怖遁走,不战自破贼矣。"帝从之。兵比至合肥,贼果退还。《三国志·魏书二十六·满宠传》: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贼于是引退。《三国志·魏书二十六·田豫传》:后孙权号十万众攻新城,征东将军满宠欲率诸军救之。豫曰:"贼悉众大举,非徒投射小利,欲质新城以致大军耳。宜听使攻城,挫其锐气,不当与争锋也。城不可拔,众必罢怠;罢怠然后击之,可大克也。若贼见计,必不攻城,势将自走。若便进兵,适入其计。又大军相向,当使难知,不当使自画也。"豫辄上状,天子从之。贼遁走。

第六次开战

253年,吴太傅诸葛恪由东兴回来后不久,不顾众臣劝阻,于三月亲率二十万人再次出兵北征。夏四月,围攻合肥新城,诸葛恪建起土山急攻,魏将张特与三千人守新城三个多月,死伤甚多,城池将破。张特对吴人说:"今我无心复战也。然魏法,被攻过百日而救不至者,虽降,家不坐;自受敌以来,已九十余日矣,此城中本有四千余人,战死者已过半,城虽陷,尚有半人不欲降,我当还为相语,条别善恶,明日早送名,且以我印绶去为信。(现在我已无心再战了。但依魏国法规,被攻超过一百日而援救不来的话,虽然投降,家人可以免去刑责;自抵抗敌人以来,已经九十多日了,这城中本来有四千多人,战死者已经过半,城池虽陷,如有半数人不想投降,我便与他说话,陈明善恶,明日早上送名,你们先以我的印绶拿去作信托吧。)"张特便将印绶抛给他们,而诸葛恪相信他,便不取印绶。于夜中,张特却拆去屋舍的木材、围栏,将城墙崩溃的地方补上二重。到明日,张特对吴人说:"我但有斗死耳!(我只有战斗而死了!)"坚守不降,吴军大怒,进攻但已不能攻克了。当时天气又炎热酷暑,吴兵疲劳,疫病横行,得病的人有大半,死伤严重。诸葛恪攻城不下,迁怒于各部将,士卒怨声不断。早在当年的五月,曹魏朝廷得到了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的消息。便派遣魏太尉司马孚率援军二十万人赶往新城。司马孚知遁吴兵已疲乏,便进兵大败吴军。八月,诸葛恪无奈引军归还。司马师命文钦督遣精锐部队会合,要其断诸葛恪的退路,毋丘俭等将断后。诸葛恪惧怕而遁逃,文钦上前大败敌军,斩首万余人。参战人物:吴军(诸葛恪、朱异、蔡林),魏军(张特、司马孚、文钦、毋丘俭)

《晋书·帝纪第二·景帝纪》:五年夏五月,吴太傅诸葛恪围新城,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帝曰:"诸葛恪新得政于吴,欲徼一时之利,并兵合肥,以冀万一,不暇复为青徐患也。且水口非一,多戍则用兵众,少戍则不足以御寇。"恪果并力合肥,卒如所度。帝于是使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距之。俭、钦请战,帝曰:"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锋未易当。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相持数月,恪攻城力屈,死伤太半。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恪惧而遁,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三月,恪率军伐魏。夏四月,围新城,大疫,兵卒死者大半。秋八月,恪引军还。《三国志·吴书七·诸葛恪传》:于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百姓骚动,始失人心。恪意欲曜威淮南,驱略民人。而诸将或难之曰:"今引军深入,疆场之民,必相率远遁,恐兵劳而功少,不如止围新城。新城困,救必至,至而图之,乃可大获。"恪从其计,回军还围新城。攻守连月,城不拔。士卒疲劳,因暑饮水,泄下、流肿,病者大半,死伤涂地。诸营吏日白病者多,恪以为作,欲斩之,自是莫敢言。恪内惟失计,而耻城不下,忿形于色。将军朱异有所是非,恪怒,立夺其兵。都尉蔡林数陈军计,恪不能用,策马奔魏。魏知战士罢病,乃进救兵。恪引军而去。士卒伤病,流曳道路,或顿仆坑壑,或见略获,存记忿痛,大小呼嗟。而恪宴然自若。出住江渚一月,图起田于浔阳,诏召相衔,徐乃旋师。由此众庶失望,而怨黩兴矣。秋八月,军还。《吴书》:异又随诸葛恪围新城,城既不拔,异等皆言宜速还豫章,袭石头城,不过数日可拔。恪以书晓异,异投书於地曰:"不用我计,而用傒子言!"恪大怒,立夺其兵,遂废还建业。《魏略》:是时,张特守新城。特字子产,涿郡人。先时领牙门,给事镇东诸葛诞,诞不以为能也,欲遣还护军。会毋丘俭代诞,遂使特屯守合肥新城。及诸葛恪围城,特与将军乐方等三军众合有三千人,吏兵疾病及战死者过半,而恪起土山急攻,城将陷,不可护。特乃谓吴人曰:"今我无心复战也。然魏法,被攻过百日而救不至者,虽降,家不坐也。自受敌以来,已九十馀日矣。此城中本有四千馀人,而战死者已过半,城虽陷,尚有半人不欲降,我当还为相语之,条名别善恶,明日早送名,且持我印绶去以为信。"乃投其印绶以与之。吴人听其辞而不取印绶。不攻。顷之,特还,乃夜彻诸屋材栅,补其缺为二重。明日,谓吴人曰:"我但有斗死耳!"吴人大怒,进攻之,不能拔,遂引去。朝廷嘉之,加杂号将军,封列侯,又迁安丰太守。《晋书·列传第七·司马孚传》:时吴将诸葛恪围新城,以孚进督诸军二十万防御之。孚次寿春,遣毋丘俭、文钦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故稽留月余乃进军,吴师望风而退。《三国志·魏书二十八·毋丘俭传》:吴太傅诸葛恪围合肥新城,俭与文钦御之,太尉司马孚督中军东解围,恪退还。

风景名胜

合肥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河古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5年,合肥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3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共有A级景区157家,其中4A级以上高等级景区23家。

古刹寺庙 龙泉古寺、明教寺、宝莲禅寺、城隍庙、姚公庙、月潭庵、开福寺、吴王庙、西庐寺、庆复禅寺,清真寺、甘露寺、龙云寺、莲花庵、大关音庵、马正庙、马政寺、大山庙、长宁寺、长乐寺、药王庙、李公祠等。

1、开福寺

合肥有哪些寺庙

  开福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西郊大蜀山之南麓,是唐代蜀僧慧满法师卓锡弘化之所。开福寺总建筑面积3万2千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山门、山门殿、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

据典籍记载,唐贞观(公元626-649年)以前已建有开福寺,距今有1400年左右,相传慧满法师在此大演《法华经》,为百姓祈雨救生,超度渊济龙神,留下弘法利生、世代称颂之佳话。

2、明教寺

合肥有哪些寺庙

  明教寺,原名明教院、铁佛寺,又称明教台、曹操点将台。原址俗称“曹操点将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淮河路东段,是江淮著名胜迹,古庐阳八景之一,合肥最大、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合肥十大地标之一。

明教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为明朝院式建筑,属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迄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西庐寺

合肥有哪些寺庙

  西庐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在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始建于公元180年,为皖中名寺。初为汉末李陵庙,李唐年间钦赐额为西庐寺,后因战乱屡经兴废。西庐寺有大河五间,中供弥勒佛,左右四大天王像,地藏殿十五间,殿中木塔一座,殿左右十王。

塔后一大石,有龙舌,在此迹如人坐。还有大佛殿、后殿、官厅、掸堂、观音堂、二层八卦亭、钟鼓楼、藏经楼、通公塔、望湖楼等。寺内还收有众多文物:唐代八仙造像、童子童女铜像,宋代诗人苏东坡的一方来砚,清朝皇帝钦赐的玉如意、古鼎、大明宣德炉等古物。

4、实际禅寺

合肥有哪些寺庙

  实际禅寺,位于安徽省庐江县东北冶父山东部南麓,为唐代伏虎禅师创建,修建于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屡历沧桑,几经兴衰。现为省级重点寺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重修于宋,梵宫宏大,甲于江淮,鼎盛时期,受戒和尚千余众。

后因几经兵乱,履修履毁,现重建的大雄宝殿高21米,长26米,宽10米。复建后的实际寺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寺内供奉西方三圣、四大金刚十 八罗汉等菩萨500余尊,半边天临空而立,形似天庭。精雕细刻的龙凤、花鸟近千祥,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自然景观 汤池温泉、桴槎山、圆通山、四顶山、周公山、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双凤湖旅游度假区、卧龙山、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佳州生态园、大张圩森林公园、白马山、南艳湖、翡翠湖、天鹅湖等。

(1)翡翠湖,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内。整个景区占地面积2022亩(与安徽大学磬苑校区面积相当),其中湖面947亩,为古梗水库改建而成。

(2)巢湖景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居巢区中庙镇。巢湖是个心型的湖,周边多古镇、湿地。还有环湖大道。

(3)环城公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环城南路29号。景区内共分8个小景区(小景区俗称公园),分别是逍遥津公园、环东(又名河滨)公园、包河公园、银河公园、西山公园、环西(又名黑水坝)公园、杏花村公园、环北公园。

(4)三国遗址公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公园路1号。公园是一所展现三国历史文化的专题公园,内有新城文物陈列馆、聚贤堂、满宠草堂、征东门、练兵指挥台、兵器铸造窑址等景点。

(5)半汤郁金香高地景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东洼村北。景区面积为1000余亩,包括郁金香种植区、牡丹种植区、薰衣草庄园、茶园、百花园、情人谷等景点。

(6)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环湖北路观景平台北侧。公园自然环境优美,里面的儿童乐园很适合小朋友去玩,也是拍照胜地。

(7)银屏山,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南郊。景区集奇花、异洞、古寺、名亭、高山索滑道等特色旅游项目于一身,尤以悬崖绝壁上的一株有千年历史的野生白牡丹最为神奇,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花”。

(8)合肥岱山湖,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古城镇岱山湖景区内。湖面面积与杭州西湖面积相当。因距离城区较远,四周尽为乡村田野,至今未遭任何污染,给人以清纯自然的亲切感。

大蜀山

大蜀山海拔284米,是合肥近郊唯一的一座大山,系大别山余脉,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大蜀山是合肥著名的森林风景区,人工湖、烈士陵园、度假村、植物园、动物园,以及长达370米的“安徽第一田廊”蜀田廊构成了一条特色景观带,是合肥露营的好去处,也是合肥观日出、赏日落的好去处。大蜀山露营最佳地点在大蜀山山顶,晚上可以数星星看月亮,早上还能看日出。除此之外,蜀山西扩森林公园是免费开放的公园,也是露营好去处。

巢湖

巢湖素以优美绮丽的风光而闻名,湖光山色秀美,素有“八百里湖天”之称。20平方公里的巢湖,烟波浩渺,帆影迷离,山色湖光,交相辉映;巢湖是日出日落最佳拍摄地,日出日落的巢湖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美轮美唤的巢湖色彩斑斓,魅力无限。东方泛起微微的鱼肚白,天渐渐破晓,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轻纱,初升的太阳照红了整个巢湖。巢湖看日出的地点有很多,巢湖的西岸和北岸都是看日出的好地方。

紫蓬山

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北九华山,自清代便有“庐阳第一名山”之称。紫蓬山东西绵延25千米包括紫蓬山、千字山等大小山峰100余座,为大别山余脉,主峰李陵山海拔188.7米。景区内山水相依,动静相宜。紫蓬山面积广阔,在紫蓬山山脚儿童游乐园游玩区域有大片空地,适合露营,除此之外,上山的半路途中也有适合露营的地方,树林茂密,环境清幽。最好选择海拔高、视野宽阔的地方看日出。

中庙姥山岛

中庙姥山岛位于巢湖湖心,以优美绮丽的风光而闻名,被誉为“湖天第一胜境”,山绝、水灵,景色隽秀。湖面烟波浩淼、帆樯如画,姥山矗立湖心,四面皆水,如青螺浮水, 为八百里巢湖唯一的人居岛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水天相接,鸥鹭翔集,令人心旷神怡。中庙姥山岛是巢湖观日出最佳地点之一,姥山岛上亭台参差错落,有的依崖而立,有的傍水而筑,朝则观日出,暮则赏晚霞。

冶父山

冶父山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省级风景名胜区,峰峦叠翠,最高峰为兜率峰,海拔375米,自麓至巅凡五里许,群峰耸拔,盘旋而上,远眺江光,俯视五湖林峦崤密,雄峻秀丽,田江淮间诸山,登上顶峰,上有浮云紫雾,下有群峦叠翠,蔚成“冶父晴岚”,旧为庐江八景之一。还有日出、雾淞、佛光等自然奇观,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素有“江北小九华”之誉。

四顶山

 李燕红/摄
肥东四顶山位于巢湖北岸,主峰海拔174米,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两全其美和独特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而雄居皖中。被列为古庐州八景、巢湖八景之一的“四顶朝霞”,就是指四顶山的朝霞。四顶山在巢湖岸边,背湖朝东,太阳从四顶山冉冉升起,此时看朝霞最美。清代《庐州府志》、《合肥县志》、《巢湖志》等均有记载,清代庐州府学政失弦曾对“四顶朝霞”做了详细描述:“一日晨起,徘徊于是螺髻之侧。适当初晴露日,草木含滋,旭日东升,奇光四射,俯视四、五里许,恍乎涌五色琉璃中,我始悟。”

鼓山

李远波/摄
巢湖鼓山,因状似一面巨鼓而得名,是巢湖三大名山之一,鼓山海拔206米,它的南面对峙一座山,山形似旗,名旗山,旗山海拔232米。在鼓山之巅,鼓山塔直立苍穹,明七暗八层,塔高46.8米,八角正檐翘角,画栋外绕塔周边廊内,盘旋楼梯雄伟壮观,气势恢宏。鼓山塔也是整个巢湖市区海拔最高建筑,晓望日出,饱览巢湖夕阳,静观日月星辰,洞察风云之变。当登上鼓山之巅,微风拂面,备感清爽,精神振奋,疲劳顿消。

浮槎山

肥东浮槎山为大别山余脉,山势层峦叠翠,逶迤相连20余里,海拔418米,曾经是合肥境内的最高山峰。主峰四周罗布九座山峰,似九龙腾跃,形态各异。浮槎山峰峦叠嶂,怪石峥嵘,松柏挺秀,云雾缭绕,清幽宜人。景色奇丽。看日出一般选择海拔高、视野开阔的地方,浮槎山满足这两个条件,是合肥观日出的好地方。

牛王寨

合肥牛王寨又名刘王寨、天子寨,属皖中大别山余脉的一座山峰,主峰海拔596米,为合肥市及庐江县最高峰。牛王寨雄踞群山之顶,峻岭奇峰,寨宽崖秀,一年四季,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看日出一般选择海拔高、视野开阔的地方,牛王寨满足这两个条件,是合肥观日出的好地方。

东庵森林公园

东庵森林公园面朝巢湖,最高峰笆斗山331.9米,有自然景点养心池、芙蓉谷、青春乐园、翠竹奇松、野猪林、迎宾松、骆驼峰等30多个,不仅空气清新可洗肺,还能观看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公园内还有露营地,有以房车、帐篷、木屋、水上木屋、花丛为主题的五大浪漫营地,夜晚在这里露营,第二天早起,登上山顶观日出也是不错选择。

人文景观 逍遥津、周瑜墓、包公园、包氏宗祠、袁术古堆墓、合肥大剧院、六家畈古民居、欧洲风情街、吴复墓石雕群、清风阁、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大陈墩遗址、刘铭传故居、李鸿章享堂、渡江战役纪念馆、长临河古镇等。

社会景观 天鹅湖、翡翠湖、安徽省科技馆、瑶海公园、杏花公园、花冲公园、逍遥津公园、文化遗迹纪念碑、明珠广场、人民广场、环城公园、蜀山烈士陵园、合肥科技馆、合肥国际科技创新成果展示馆、南艳湖、科学岛等。

游乐场所 稻香楼游乐园、合肥汉海极地海洋世界、合肥欢乐岛、阿酋湾水上乐园、王咀湖游乐园(在建)、合肥万达文化旅游城等。

语言

合肥话是江淮官话洪巢片的一个重要方言。肥西方言主要属于江淮官话中的合肥话,与合肥市郊话相比主要差别在语音上,语汇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见本志“语汇”部分),语法的差异不大。语音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声调 肥西方言与合肥话都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等五个调类,每个调类的调值(除阴平调在三河话中呈明显的低降调〔21〕外)基本上与合肥话相近。

声母 肥西方言有23 个声母(包括零声母,详见“音系”部分),合肥话有21 个声母。肥西方言的“V ”和“Z ”两个浊声母,在合肥话中有时也显示出近似这两个音的发音,但没有在肥西方言里明显。另外普通话中的零声母字,前加声母“..”,如“安....~”、“藕....”的读音,在肥西方言里也比合肥话普遍得多。

韵母 肥西方言与合肥话一样,普通话的“t..i”、“t..′i”、“..i”、“ti”、“t′i”、“ni”、“li”“m i”、“....”等音节基本上都发成“ts..”、“ts′..”、“z..”、“m ..”、“s..”等音节,肥西方言也有合肥话里所特有的“..”、“∪”、“∪ ~”音和大量的鼻化元音以及“....”、“i....”、“u ....”、“y ....”“....”、“ì....”、“u....”、“y....”等8 个入声韵,但是二者不同点在于:1、肥西方言中读成“..”(如“夜..”)“..”(如“虚s..”)等韵的字更多一些。2、普通话中的“u”韵字,肥西方言大多读成“..v”韵(如“故k..v”)。在合肥话中这类韵的收尾音的摩擦没有肥西方言里那样明显。3、肥西方言中的一些开元音发音的开口度比合肥话略小、略闭,如肥西方言中的o合肥话发成..,同为入声韵中的..,肥西方言中发音的开口度也比合肥话略小。4、肥西方言鼻化韵的数量也比合肥话要多。

由于肥西中部东连合肥市郊,东部南线隔巢湖与巢湖市、肥东县相望,西部与六安县接壤,南沿丰乐河与舒城和庐江县相邻,北部接长丰县和寿县。境内方言较为复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言小区:

上派话区:以上派镇话为代表,范围包括:上派镇、上派区、小庙区中大致为淠河总干渠一线以南地区,花岗区的潜南干渠接大官塘、方桥河一线以东地区,上派区的烟墩乡东部地区方言基本上与合肥市郊话相同。上派镇为县城所在地,1949 年前仅仅是一个农村小集镇,镇上人口仅三、四百人1985 年全镇共有人口34352 人,非农业人口21854 人。除了自然增长的人口以外,现在镇上新增人口大多是周围各区乡及外地先后迁入的,他们大多操有上派口音的家乡话。镇上35 岁以下的青年一代,大多能讲带有上派口音的普通话。

高刘话区:以高刘镇话为代表,范围包括:高刘区、小庙区的淠河总干渠一线以北(将军岭、大柏等乡的一部分)地区、官亭区的大潜山到周公山一线以北地区。官亭区中靠近六安县一带( 金桥乡、井王乡)接近六安话,当地人称为“金桥腔”。高刘区的河东乡、高店乡的部分地区,因靠近寿县,其方言接近寿县话,带有“寿州腔”。

山南话区:以山南镇话为代表,范围包括:山南区、官亭区中从大潜山到周公山一线以南( 井王乡、聚星乡、焦婆乡的一部分)地区,花岗区的潜南干渠接大官塘、方桥河一线以西地区。山南区的金牛、洪桥一线以西靠近六安县的地区受六安方言影响较大,当地人称为“金牛腔”,或讥之为“牯牛腔”。

三河话区:以三河镇话为代表,范围包括:三河镇和整个丰乐区,区内方言差别较小三河话受邻近的庐江和舒城话的影响较大。

合肥方言举例

妈姨   妈妈,了六,个郎(谷轮)车   自行车, Cei子  水壶,千量 千张, 热斗 太阳,丫`拐子`峡们   小孩, 约赤 钥匙,唰子、挑子   勺子; 巴杯、巴刚  茶杯;迷  泥巴, 老井嘛 脖子,布鲁盖 膝盖, 脚丫巴 脚指头,肚么齐 肚脐, 了口 (分两部分的扣子,普通话名忘了)勿爹,勿奶  外公外婆, 了桌   蜡烛,了郭 玉米, rang  衣服,毛四 厕所, 老警  警察,沿豆子 冰雹, 可了 求,拐轴  胳膊,戳布 簸箕, 龙鼻 鼻涕,嘛个 明天, 号个 后天,恰个 前个  街个 今天, 撮个 昨天,张个 现在;高斗  上面, 子下   下面,料拐 这里;  了拐  那里, 天把   一天的时间  个把  一个;  几个,少量的。哈个  谁,轰个,shong个  什么,讲搞的 怎搞的。 能过 能干,亭当 勤快  吃猛子 跳水,孬头巴子  傻,笨,蠢    出奇带冒烟 形容生气,巴龙结球子  意思同上    一板脚卜死你  一脚踢死你,猪(野)头巴子 够狠的意思    称懒 舒服,板直  身体强壮,结杠,列,化的了 厉害,宣鲜,得味,赞 好玩 有趣  站的跟桩一样 站立的样象树桩  suong 喜欢rai 爱    不服跪到齐 不服气的话……帐子  这样,ran,了按 嘴不song,嘘情  罗嗦,得  毒纣扭,想凳了  知道了,杭经的,好大四 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个照行不行,(X把 指一个或多个事物)被兰筒 被窝, 色子  麻将色子,虱子   色鞋 拖鞋, 草纸  卫生纸,  优(甩,冲)你   打你, 宣繁 撒娇   洋户 调皮, 不得手 没空,把屁眼事  坏事,恶事, 缺巴`缺怪 奇怪,龙县,一赖 恶心, 不则声 不出声,色不住 停不住, 应着 点着火,白白赖烦的 不赖烦, 搞不彻你  比不过你,忙不歇 忙不停, 搞扫的 搞快点,三根茎  形容瘦, 井搞了  总这样,给你搞吐(伤,song,下班)了   同搞不车你意   山精 骄傲, 勺到 臭美  白搞了 别搞了 缩冰棒 吃冰棒  杠家,qiua 回家, 加火收  完了   撑懒腰 伸懒腰, 把门带上 把关门上;门带严了 门关紧了; 卡人 骗人;搬手劲  较手劲; chei呼 打呼;阁饱 打饱嗝; 哈我  挠我;song你 踢你, 塞你 打你;哈个秋 挠痒; 打张因 打瞌睡;扫 吃,死懒笼;别子弄的 (骂人的,不做解释)1,热了了的2,(糖)好喉人3,吃闹住了4,到卯5,轴手,反呛。  大哥:大锅;大姐:大纪;现在:张个;这里:料块;那里:啦块;什么:横个、轰个;一天的时间:天把;干什么:搞红个;不明白你的意思:搞不车你。


合肥立  庐州伏

      经常听到一种说法:美到极致的庐州,为啥要改名的合肥?应该改回庐州。事实上呢,庐州定名之前700年,这里就已经叫合肥了。合肥这个地名最早出现,是在汉武帝时间。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国被改为九江郡,合肥作为九江郡的县,出现在地图上。

图-合肥位置及周边地形示意图

为啥叫合肥,不叫合瘦?其实,这个“肥”,最早是指淝水。《水经注》说的明白,南淝河(古名施河)与东淝河在此合流,所以起名合肥。另外一种说法是:原来有两条淝河,但源头却来自同一条河,所以称为合淝。有人建议,为了尊重历史,合肥应该改回“合淝”。大可不必如此,很多人觉得合肥这名已经“够土了”再加个“三点水”,会更让人不适应的,还不如叫庐州呢。

图-合肥周边河流湖泊示意图

从汉朝开始,合肥就是淮南江北的重镇,可以说得合肥者占地利。三国时,孙权和曹操为争夺合肥展开惨烈厮杀。曹操占据合肥,对孙权的长江防线构成极大威胁。孙权在公元215年大举北上,结果让张辽在合肥一战成名,“张辽大战逍遥津”,孙权惨成背景板。魏吴双方总共在合肥打了5次,投入兵力非常多,出马的多是一线大腕,足见合肥对双方的重要性。

另外一场著名的合肥之战,是在公元506年。北魏趁南齐内乱攻下重镇合肥。丢掉合肥,对梁朝来说是灭顶之灾。皇帝萧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收回合肥,出马的是北人号称“韦虎”的一代名将韦睿。韦睿放水灌合肥城,最终拿下合肥,确保了国都建康的绝对安全。只要是南北对峙,合肥就一定是双方争夺的焦点,谁都不敢在合肥玩火。直到隋文帝统一天下,才将北齐的合州改称为庐州,治所在合肥县。隋炀帝乱改一通,改成庐江郡,唐高祖李渊又在公元620年改了回来。

图-合肥位置示意图

唐朝的庐州隶属于淮南道,虽然不是治所(在扬州),但庐州却正好处在淮南道的最中间位置,地势非常重要。在唐朝大一统的格局下,合肥显得非常平静。唐末大乱,合肥不北不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合肥再次强势登上历史舞台。

五代十国有个最强国之一,就是杨行密建立的吴国,是有能力、有资格争夺天下的枭雄之一。而杨行密,即是合肥人,又起家于合肥,自称庐州刺史,开始纵横淮南江北。只要杨行密战事稍有不利,他就打算退回庐州,这是他的根本重地。合肥真有这么重要吗?送你一句话,这是古人说的:(合肥)天生的重庆,铁打的庐州。合肥就像铁打城池一样,号称铁庐州,想攻下合肥,不放点血是不可能的。

图-合肥古城示意图

北宋是治世没啥可说的,但可以提及一个人物:生于合肥的“开封府尹”包拯。你所熟悉的包公断案故事,这一切都要从合肥讲起。到了南宋,合肥再次一线防御重镇。金朝只要南下攻宋,必先拿下合肥,否则容易被抄后路。蒙军攻宋,但南宋始终控制合肥,无论是蒙哥还是忽必烈都没办法。直到宋将夏贵在南宋灭亡前夕,将合肥献给元朝,“(丢合肥)宋事至此不可为矣!”

从隋朝开始,庐州就是合肥正式的州名,但治所一直在合肥县。唐宋因之,元朝继续,不过元朝的庐州路范围较大,包括现在的六安、芜湖,甚至还管辖过今属湖北的英山县。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更加重视作为南京门户的合肥,1363年升为庐州府,同时也是江淮中书省驻地(省会),那时明朝还没成立呢。清朝依然是庐州府,但当时的安徽省会在安庆。直到抗日结束后,合肥才成为安徽新的省会。后来又几经波折,1958年,合肥正式成为安徽省会。

图-安徽省合肥市人文地图

像合肥这样的省会城市,如果改名,波及面太广。合肥改名庐州的话题,热度有了,但现实中要实现改名,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大家都叫习惯了合肥,谜语“两个胖子”,谜底是合肥,不是很可爱吗?

合肥已肥  安庆何庆

合肥成为安徽省会,是在1952年。合肥的位置在安徽省内正好处在中间,不北不南、不东不西。现在的合肥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

在合肥风光无限之时,原来的省会安庆就显得落寞了许多。这时,河南开封走过来,拍了拍安庆的肩膀,一声长叹:“兄弟,咱们从哪说起呢?”

先从安庆的地理说起。长江出了江西九江后,呈西南-东北方向进入安徽,安庆则是安徽第一个拥抱长江的地级市(主城区)。从地理位置上看,安庆偏居安徽省西南角,你可能会问,这么相对较偏的位置,为什么能做省会呢?当你把视角从安徽省内放大至长江中下游地区,你会发现,安庆居然如此重要。

古代争雄于江东者,一般会重视三座城:江苏南京、湖北武汉、江西九江。武汉(包括旧称为武昌的今鄂州)是江汉平原的交通枢纽,九江扼长江与赣江(鄱阳湖)交界,南控鄱阳湖平原。南京从三国以来,就是南方大型王朝定都的首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初皆定都于此。南宋的实际国都在杭州,但当初的首选也是南京,只是航海家赵构觉得定都南京不利于逃跑。把这三座长江名城连在一起,安庆的重要性就突显了出来,东可顺江东下南京,西可溯江上九江、武汉。

南方大型王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定都南京,但对包括武汉在内的荆州区域并不放心。荆州携长江水军之利,顺江东下,只要过了九江,南京就不远了。这时,安庆会站出来,挡在荆州兵面前,冷笑一声:当我不存在?荆州兵过了九江之后,会发现他们处在两山夹一江的地势。长江西北岸有大别山脉,长东东南岸有黄山山脉,安庆南依长江。任何人想忽视安庆的存在,是办不到的。

在今安庆主城区西北约有一座城潜山,曹操对这座小城刻骨铭心。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派朱光出任庐江太守,屯驻在时称皖城的潜山。东吴大将吕蒙认为皖城土地肥美,适宜种稻,一旦粮食丰收,魏人会越聚越多,不如拔之。吴兵攻克重镇皖城,有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建业(南京)和武昌(鄂州)的水路交通有了屏障。魏人占据皖城,可以兵临长江,就能将吴人的东、西交通切成两段。当吴人占据皖城,退可守东、西二都,进可图魏。魏国大将曹休被东吴鄱阳太守周鲂骗得七荤八素,率十万主力直扑皖城。而吴主孙权则坐镇皖城,分兵应付,最终取得大胜。

古人认为安庆(皖城)的战略地位很重要,中原得皖城,则可南下遏制江东;江东控制皖城,则可给中原造成巨大麻烦。

安庆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呢?宋高宗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舒州(治潜山)的德庆军被赵构赐了一个新名安庆军。宋高宗养子是宋孝宗,孝宗传子光宗,光宗传子宁宗。宁宗在做皇子时当过安庆军节度使,按宋朝惯例,皇子登基,之前出仕过的州郡升为府。宁宗也不例外,比较例外的是没有改州名,直接升军为府。

不过宋朝的安庆府驻地不在现在的安庆主城区,还是在潜山,当时称怀宁县。安庆府治所从潜山迁到长江岸边,是在宋理宗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下诏在宜城(安庆旧名)建城。之后的元明清三朝数百年,安庆府治所一直没有变动。明朝,安庆府隶属于南直隶,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和江苏、上海三省市。清朝入关后,先是将南直隶改称江南省,然后出于统治的考虑,决定拆分江南省。苏皖二省分治,是在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一年后,安徽巡抚驻在安庆府办公。不过呢,安徽布政使司的驻地却在南京,所以人称南京为“徽京”,是有来历的。

安徽省名,就来自于安庆府和徽州府(黄山市)的简称,安庆是安徽的文化中心,徽州是安徽的经济中心。当时挑选省会,有四个选择:第一个是徽州,经济发达,劣势是距离长江较远,且处在皖南山区,交通不便。第二个是太平府(治安徽当涂),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距离南京实在太近。第三个就是当时称为庐州府的合肥,而放弃合肥成为省会的主要原因,还是长江因素。在没有铁路的年代,水运最成本消耗最低的,如果定在合肥,交通只能依靠牛马和人力,这都是要花钱的。安庆距离南京相对较远,又处在苏鄂赣长江水道的中间位置,安庆当选。

古代的长江,堪称是黄金水道,相当于现在的沪昆铁路。现在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古代也一样,尤其是唐宋元明清以来上千年。长三角地区在历史上的经济辐射经济就强劲,安徽省会放在长江沿岸,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安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清末和民国时期,盛传一种说法,叫“长江五虎”,就是长江沿岸经济发达城市,尤其是工商业发展。五虎从西到东,分别是重庆、湖北省会武汉、安徽省会安庆、江苏省会南京、上海。重庆不是四川省会,但重庆是四川长江沿岸最大城市,基本上承担了川东地区的省会功能。上海新开埠没有多少年,却是长江出海口,与各国商贸往来密切,堪称是当时我国对外的经济桥头堡之一。

一百多年过去了,上海是直辖市及全国经济中心。武汉、南京依然繁华,是副省级城市之一,重庆也是从原来的副省级城市升为直辖市,唯独安庆落寞了。为什么呢?

清咸丰以来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主战场就是安徽和江苏省的长江沿岸地区,安庆是双方重点争夺之地。1860年至1861年,湘军围困了被称为金陵(南京)门户的安庆,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太平军为了救安庆,陈玉成、李秀成、黄文金等名将以五路汇集安庆。以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虽然是湘军获胜,但安庆数百年来的经济繁华却被打掉了。太平军于1853年攻克安庆后,清廷就把安徽省会迁到了合肥,清军攻陷安庆后,曾国藩等人又建议把省会从合肥迁回安庆。理由是如果定在合肥,则皖南等地鞭长莫及,长江防线无险可守。

安庆又成了安徽省会,但一座名城打烂了再重建谈何容易?再加上近代以来铁路的兴起,水运的优势被削弱了。

抗战胜利后,合肥再次取代安庆成为安徽省会。三年后的1948年,安徽省会再次回到安庆,然后是芜湖、屯溪。1952年,合肥再次成为安徽省会,安庆从此失去了省会地位,存在感当然就不如合肥了。

合肥熟语

(1):㜞(zán)(齐整)→奇

字义:(1)形容长得漂亮,多指小孩,比如:这毛伢长得真zán;(2)有意思、有味道、好玩,比如:你这个老几真zán,自己跑跌倒之怪我。

错解:本字是㜞、嬱。这两个字都是好看的意思,这与合肥方言的zán意思完全相同。《殿前欢·西溪道中》记载:“杜酝浊醪酽,整扮村姑㜞(qiàn)”;乔吉的《小桃红·效联珠格》:“落花飞絮隔朱帘,帘静重门掩。掩镜羞看脸儿嬱(qiàn),嬱眉尖”;无名氏《端正好·相忆》:“一钩罗袜金莲嬱,引得人心儿散不受拘钤”。

试解:㜞、嬱这两个字的确有漂亮、美貌的意思,相当于“俏”(qiào)。虽然读qiàn不读zán,语音上也没问题,属于叠韵相通。但是,㜞、嬱不可能是合肥方言zán的本字。

(1) 㜞、嬱都属于后造字,《说文》根本没收这两个字,《康熙字典》的解释也极其简单。“㜞”经常跟“嬮”(yān)连用,称为嬮㜞、嬮嬱。“嬮”的本义是美好,相当于“艳”。那么,zán的本字就是“嬮”?其实也不是。

(2) 合肥方言zán虽然形容人长得漂亮,但一般多指小孩,很少指大姑娘,如果说“你家老婆长得真zán”,恐怕要挨骂的。这提醒我们,zán的核心含义根本就不是漂亮,否则为什么很少指成年人?

(3)在大多数情况下,合肥方言zán是指有意思、有味道、好玩。比如:“你这个老几真zán,自己跑跌倒之怪我”,这句话完全可以置换成:你这个老几真有意思;你这个老几真好玩;你这个老几真逗。这里的zán不是漂亮,而是奇怪、有趣,再比如:这根萝卜瞄上去像人形,真zán。

(4)反观前面的“这毛伢长得真zán”,核心含义不是漂亮,而是有趣、好玩。好玩可以来源于脸蛋,也可以来源于动作、性格、说话之类。就算是脸蛋,对小孩的评价标准也有别于大人,只要看着愉悦就可以了,所以我们经常说“这毛伢长得真好玩”。简言之,这里的zán意思也是奇怪、有趣。需要强调的是,“奇”是中性词,有别于它者称之为“奇”,奇者就有趣、好玩。

(5)对成年人而言,所谓的漂亮就是“好看”,核心含义是“合”,即合乎评价者的标准。漂通符,亮通合,“漂亮”的本字是“符合”。标致/格式/齐整/美丽/中/姣/有样/棱正/姿势/巴适,这些表示漂亮的词,核心含义都是“合”。你只能说成年人长得“好”(合),不能说长得zán(奇),即不能说长得好玩,这是反讥她丑得有别于人类,是极其不礼貌的。

概而言之,zán的本字是“奇”。zán读音zī;奇(qí)读音通jī。(1)zán读若咱,自己(jǐ)也;(2)zán读若攒,积(jī)攒也;(3)赞助,救济(jì)也;(4)奇,方言读cí,读音通zī;(5)jī读音通zī,鸡(jī)读兹(zī)、挤(jǐ)读子(zǐ)、寄(jì)读字(zì)。由之,“奇”古音(qí/cí)读zán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拓展:所谓后造字,是指后人不知道方言中的很多字怎么写,于是根据形声字的特征要求,硬性造出来的字。后期朝代都有后造字,明清时期尤其多。比如:筷,本字箸;傻,本字愚;盒,本字匣;绑,本字缚/并;鎅,本字锯;枂骨,本字覈,现在写为“核”。久之,人们误以为这些字是古本字。后造字不同于假借字(别字/白字),假借字是谐音字,这个字本来就有,而后造字是后期人为硬造出来的;后造字也不同于异体字(错字),异体字是民间不正规的写法,不是硬造出来的完全不同的字。

(2):静住→凝住

字义:指油腻的东西、液体或浆汁发生凝固,比如:鱼汤jǐn住就成了鱼冻子;鸭血jǐn住就成了鸭衁子。

错解:本字是"静"。“静”的本义是宁静、静止,静止与运动相对,油脂未凝可以动,而凝后则静止,所以称为“静”。

试解:静,jìng,分布五色、疏密有章,本义指彩色分布适当。“静”假借安,表示安定;“静”假借寂,表示安静。静者则不动,但是,不动就意味着凝固?“静”有安定、安静两义,无论哪种都没有凝固的意思,将凝固理解为“静”是完全错误的。

凝,níng,本作冰(bīng),水坚也,即液体的水凝结成固体的水,引申表示凝聚;积聚。“凝”的核心含义是紧密、密集,物质相互密集则凝结为一体,“凝”相当于连/联。凝通冰,冰者水之合并成固体也。

凝(níng),方言读若紧(jǐn),不读静(jìng)。核心含义是紧致、紧密,不是安定、安静。也就是说,凝(níng)读音通jǐn,比如:临近;连接;廉洁;机灵。读jǐn的很多字都含有密集、紧致、凝结之义,比如:木槿,支条密集也;谨,说话严谨;勤从堇,方言称为勤谨,不停歇(密集)地干活也。

概而言之,无论从字意还是从音变,合肥方言表示凝固的“jǐn住”都是“凝住”而不是“静住”。就算你写成“结住”“紧住”,也比“静住”好些,起码字意能够对得上。

拓展:考证方言本字,最忌讳根据现在的读音来琢磨,称为"谐音考证"。好多方言本字之所以写不出来,是因为它发生了音变,导致方言读音跟普通话差别极大。这时,如果靠现在普通话读音来猜测,能猜得准确吗?比如:腹蛇,方言称为“土布蛇”,这是因为f古音是b/p,“腹”古音读布。如果纠缠于“布”(bù)的读音来猜,能猜得出来吗?可以说,根据普通话读音考证方言本字,真的不太容易。

(3):精味(精古八味)→讲究

字义:(1)挑剔、讲究,比如:这小伢精味得很,凡是地上爬的都不吃;(2)显摆、韶道,比如:别看他没什么真本事,人前人后还精味得很;(3)厉害、有本事,比如:把大石头举过头顶,真精味!

错解:因为有以上三种不同的含义,所以有三种不同的写法。(1)挑剔、讲究称为“精味”。“精”本义是上等好米,是挑选出来的,所以引申为精制、挑剔之义。对人对物要求甚苛,当可称之为精味。(2)显摆、韶道称为“京味”,感染了京城里面高调、出显的作派。(3)厉害、有本事称为“经味”,能够按照经书要求行事,知识丰富、本领颇高。

试解:这三个词都带“味”,是否表示各自的神态、姿态,即挑剔之态、显摆之态、威武之态?从具体情况看,并非如此。(1)挑剔、讲究称为“精味”。精,本字柬(jiǎn),挑选也,俗写为“拣”,方言读若gǎn。挑选出来的自然为精华,所以挑嘴的人称为柬(jiǎn)精/拣(gǎn)精,即挑三拣四的。

味,wèi,本字是微(wēi),细致也。微的本字隐行,表示微小时本字是幾(jī)。挑剔,方言称为“母古”,“母”实为“每”,方言读若猛,密集、细微也。所以,“味”应当写为“微”,“精味”应当写为“柬(拣)微”,即挑三拣四、关注细节。在现代汉语中,可写为“讲究”。究,穷尽也,追究细节也。精味→柬(拣)微→讲究。

(2) 显摆、韶道称为“京味”。京,本字“见”,现也、显也。现,xiàn,本义出现,引申为现弄(在人面前炫示自己);显,xiǎn,本义头上的装饰品,引申表示显露、明显。京/显这两个字读音相通,比如:惊险;今,现在也;精,选之物;镜,显相也;胫,项也;苋菜,茎菜也。应当说,“显”更贴近本义,即显摆、韶道。

味,本字是“布”。布, bù,本义麻布,引申表示铺开、散布。味/布这两个字读音相通,比如:谓,报也;胃,谷府也;违,背离也;卑,微也。方言中有一个万能动词“bēi”,比如:bēi了好多菜;bēi个老婆尚好的。或以为本字是“备”,其实本字是“伪”,现代汉语写成“为”。可见,表示显摆、韶道称为“京味”,准确写法应当是“显布”,俗写为“显摆”。摆,本义摆放、布陈,引申表示炫耀、显示,比如:摆阔、摆架子、摆威风。京味→显布→显摆。

显摆,合肥方言又称为“扇(shàn)京”。“京”的本字当然还是“显”;“扇”的本字应当是“示”(shì),显示、告示也。“扇京”的本字是“示显”,转写为“显示”。扇京→示显→显示。

(3) 厉害、有本事称为“经味”。经,本字是“劲”。劲,jìn,本义强劲有力,相当于“强”(彊)。味,本字是“威”。威,wēi,有威可畏也,引申表示威力、威武。所以,表示厉害、有本事的“经味”本字是“劲威”。

“劲”读音通“厉”,比如:劲,有力也;禁,隔离也;紧,勒也;连襟;金,熔炼也;惊栗。

“威”读音通“害”,比如:危害;微,毫也;维护;谓,对话也;胃,所食负荷也;喂,哙也;威,赫赫也。

厉,本义磨力石;害,本义伤害。在这里,“厉害”同音假借“劲威”,表示威武、有本事。经味→劲威→厉害。

总结:合肥方言“精味”有三种写法、三种意思,都是连绵词,分别表示讲究、显摆、厉害。

拓展:所谓连绵词,又称叠词,是指古音相同的几个字放在一起构成一个词,主要是两字词,也有三字词和多字词,比如:睡觉、漆黑、王八蛋、王老五、狗屎连稻草、黑大麻石胖。连绵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相互注音,看到一个字,就知道另一个字的古音是什么,它非常有助于我们寻找方言本字。比如:社会,“社”古音应当读“会”;漆黑,“漆”古音应当读“黑”。连绵词的构成不尽相同,有的当中包括本义,比如:王老五的意思是年纪大,当中的“老”表意;有的则不包括本义,比如:王八蛋,意思是恶/毒,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来。需要注意的是,连绵词往往本字只有一个,比如:“黑大麻石胖”本字是“黑”;“狗屎连稻草”本字是“连”。所以,不管是几字连绵词,你都无法找到对应数量的本字。有时,现代汉语又将字义相同的字组成的词称为连绵词。

(4):(好几)交→皆

字义:(1)次/趟/回,比如:洗了几jiāo都洗不干净;(2)遍/尽/周,比如:在房间里找jiāo之都找不到。

错解:“交”的基本义是“交错”,引申有“贯通”义。在合肥方言中,“交”的两个意思都是从“交错”、“贯通”义引申而来。

试解:“交”主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交错”,这是“交”的本义,比如:交错、交织、交叉、交点;另一个是假借“䢒”表示“相合”,即“䢒合”,这是“交”最主要的意思,比如:交通、交火、交互、交际、交流、交往、交连。不管是哪一个意思,“交”都没有“贯通”之义。

1.次/趟/回。次,cì,本义指临时驻扎和住宿,读音通其,字义相当于“起”,即起与落的次数;趟,tàng,专门指行走来往的次数;回,huí,本义指回旋、旋转,引申表示圈数,泛指行为、动作次数。简言之,“次”是起落之数,“趟”是来往之数,“回”是转圈之数,都是特定之数的泛化。

同理,“交”表示次数也属于特定之数的泛化。交,jiāo,本义交胫,引申表示交叉、交错。交错有数量之别吗?应当是有的,比如纺织、行走、缔结等都有次数多少之分。但是,“交”作为表示次数的量词,主要不是来源于“交错”,而是来源于假借的“䢒”(现在由“交”替代),即相会、相合的次数,也就是打交道的次数。一交、两交、三交,实际上就是一会、两会、三会。古无j/q/x,“交”古音读若高(gāo),在别的方言体系,又读为一高、两高、三高。

2.遍/尽/周。遍,biàn,匝也,本义指围绕,假借“周”表示完备、周致;尽,jìn,本义器中空,引申表示竭尽、空无,假借“皆”表示全部、完全;周,zhōu,本义稠密、紧密,假借表示周到、周全。可见,遍/尽/周这三个字表示完备、全部时都属于假借。那么,它们假借的是哪个字呢?

表示完备的词还有:完/全/整/都/浑/满/圆/俱/皆/咸/悉/彻。

(1)完,全也,本义完备、完整。从宀,指空间;古无轻唇音,古音读若满;本义指空间装满。

(2)全,完也,本义纯玉。

(3)整,从攴从束从正,约束使之归于正。核心含义是正,引申为整齐,古音读若都。

(4)都,本义指建有宗庙的城邑。

(5)浑,溷流声也,引申为洪,本义指大水涌流声。

(6)彻,通透也。

(7)满,盈溢也,水全部充实也。

(8)圆,本义圆形,圜全也。

(9)俱,皆也,本义指走在一起。

(10)皆,意内而言外也,本义都、全。

(11)咸,戌是长柄大斧,口指人头,本义指大斧砍人头,屠杀也。

(12)悉,从采表示辨别,心中加以辨别也,本义详尽。

以上这些表示完备的字,整/都/浑/咸/彻是假借,完/全/满/悉/尽/俱/圆是特指,都不是本字。真正的本字是“皆”(jiē),方言又读若gāi,本义全部、都是、完全,比如:用鱼网拉鱼称为皆(gāi)鱼,即将鱼塘拉个底朝天。

“交”读jiāo,“皆”读jiē,合肥方言中的“找交之”应当是“找皆之”的讹读。在别的方言中,“交”读高(gāo),但“找交之”却不读“找高(gāo)之”,而是读“找皆(gāi)之”。可见,合肥方言中的“找交(jiāo)之”实为“找皆(jiē)之”。

拓展:经常有人感叹,合肥方言的古音遗存太多了。实际上,任何方言都有古音遗存,数量多少而已。往往一个地方越落后古音遗存就越多,因为先进文明在这些地方推广得比较慢。相对而言,合肥自古属于较发达地区,受官话侵蚀影响比较大,合肥方言比之周边,古音遗存算是比较少的。古无j/q/x,现在的j/q/x在古代多为g/k/h,j在很多方言中依然读古音g,教读告、茎读杆、今读跟、家读ga、建读盖,但在合肥方言中,大多数古音g已经转化为j,比如:交读jiāo,不读gāo;皆读jiē,不读gāi;做节子,不是“做阁子”。 

(5):舞(哈子)→为

字义:干、做、办、搞,属于万能动词,比如:等我把这事舞好就过来。

错解:章炳麟《新方言·释言》曰:“庐之合肥,黄之蕲州,皆谓作事为舞,长沙及扬越多言弄”。实“舞”即“弄”,语有“舞弄”“舞文弄墨”等,即与“舞”“弄”同义。《儒林外史》第二回:“你各家照份子派,这事就舞起来”;又第三回:“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

试解:章太师所言不虚,有很多地方的确将办事、做事称为“舞”,而且“舞”也确实跟“弄”相通。问题是,“舞”的本义是舞蹈,引申为摇动、鼓舞,“弄”的本义是玩耍、把玩,舞/弄表示办事、做事时明显都是假借。

“舞”作为万能动词时,应当是“为”之讹。在现代汉语中“为”也是万能动词,表示干、做、办、搞等一系列行为。舞/为这两个字的读音也是相通的,比如:威武;伍偎;毋勿;未无;帏幄;违忤。

但是,“为”(wéi)的本义是母猴,表示行为、作为时还是同音假借。那么,“为”假借的哪个字呢?说出来大家可能不相信,“为”的本字是“伪”。

伪,wěi,通常解释为欺诈、假装、虚假、欺骗。其实不然,表示欺诈、假装的本字并不是“伪”,而是“譌”。譌,通讹,《诗》“民之譌言”,今小雅作讹。也就是说,表示欺诈的本字是“譌”,后来错写成“伪”,又俗写成“讹”(后起字)。以至于要表示行为、作为时不能写本字“伪”,只得改写成“为”,而“为”的母猴之本义则完全失去。

伪,僞,人为之使之改变也,即人托事于物,也就是做事、干活。(1)《说文》从人,为声,徐鍇曰:“僞者人为之,非天真也,故人为为僞”。(2)荀子曰“桀纣,性也;堯舜,僞也。人之性恶,其善者僞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僞”。(3)《诗》“人之为言”,即僞言。(4)古文尚书南僞,《史记》作南为,左传为读僞者不一,盖字涉于作为则曰僞。(5)荀子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僞。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僞”。

不难看出,如果任凭自然状态不作改变称为“性”,本性也、本质也;如果想办法托事于物使事物发生改变称为“僞”。“堯舜,僞也”,是说堯舜这两个先帝有作为,而不是骂这两个祖宗虚伪。

简言之,合肥方言的“舞”是“为”之讹读,而“为”的本字是“伪”。

在有些方言体系中,万能动词“为”读备(bēi),比如:他真尚好的,bēi个东西像模像样的;你真客气,又不是外人,bēi许多菜;一万块钱给偷了,我么样bēi哟;别整天吵吵吵的,把我bēi死了你就好过了。为(wéi)备(bēi)这两个字古音相通,比如:违背;卑微;伪,假扮也;维,绑也;畏,怕也;未,不也;帷,幕也,背面也;微,隐行,蔽也。方言习惯将这个万能动词写成“备”,其实它的本字是“伪”,起码要写成“为”才算准确。但是,久变成俗,如果写成“为”,反而觉得无比的别扭。

拓展:古汉语用字不太严谨是大家公认的,假借字简直满天飞。这也不能怪古人,因为那个时候读书的人少,往往随便找一个同音字标注了事。《诗经》来自民间采风,所以当中假借字(实际上就是错别字)实在是太多了。严格来讲,汉字中起码50%以上都不是原来的本义,比如:“因为我好厉害”,没有一个字是本义。但是,久之成俗、约定俗成,古代好多错别字只好将错就错变成了正字。汉字中的多音字,大多也出于假借,其中一个是本义,另一个是假借,比如:朝(zhāo)是本义,朝(cháo)是假借;降(jiàng)是本义,降(xiáng)是假借。有些多音字则非常过分,几个读音都不是本字,比如:为(wéi)为(wèi)都不是本义。基于此,现代汉语严格规范用字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切不可以古推今。

(6):砸冒(炸毛))→急躁

字义:脾气差、性子躁,比如:你别惹他,他脾气比较砸冒;这人砸冒得很,屙屎都有跟他隔三尺远。

错解:估计“砸冒”是一砸即会冒出火星的意思,合肥人用它形象地反映了脾气暴躁的人容不得冲撞的特点。

试解:将“砸冒”直接理解成砸出火花,有点臆想过度了。有人写成“杂毛”,说这是对脾气不好之人的蔑称,这则是无中生有。

砸,zá,通用字典解释为“重物掉落在物体上,或用重物撞击”,弄得有点不明不白。“砸”的本义是:使用某物+通过一定的距离+砸中目标,核心含义相当于“击”。大家可能没有想到,“砸”是个典型的后造字,连《康熙字典》里都查不到这个字,它肯定有一个本字,这个字其实就是“击”。

那么,为什么“击”(jī)读音通“砸”(zá)?这是因为,古无j/q/x,在合肥方言中j/q/x通z/c/s,有些j古音读z,比如:鸡读兹;挤读子;借读左;记读字;檵读子;夹读杂;剪读攒;溅读赞。同理,“击”读兹(zī),音变为砸(zá)。

也就是说,“砸”的本字就是“击”(jī)。击(jī)读若急(jí),合肥方言读若zī。可见,“砸冒”的“砸”本字是“急”,性子急也。

在“砸冒”中,“冒”的本字是“躁”。冒,mào,读若茂(mào),相当于“每”,方言又读猛(měng)。躁,zào,从喿(鸟群鸣也),本字“懆”,指不良情绪茂密、猛烈。茂(mào)躁(zào)这两个字读音相通,属于叠韵相通,比如:毛糙;匝,环绕,磨也;杂,茂也;栽,方言读jī;崽,毛伢;载,码也;咱(我),山西方言读蒙;早,暮舒早;噪,声音密集。心中躁动,又称为心里发“毛”,又写为“骚”,都属于叠韵相通。

简言之,在“砸冒”中,“砸”本字是“急”,“冒”的本字是“躁”,“砸冒”就是“急躁”。

拓展:古无j/q/x,一般来说演变j/q/x古音多为g/k/h,但合肥方言多对应z/c/s。比如:鸡读兹(zī);挤/檵读子(zǐ);借读左(zuǒ);剪读攒(zǎn);溅读赞(zàn);砌/气读次(cì);齐/骑读磁(cí);倾读窜(cuàn);擎读撑(cōng);西读思(sī);洗读死(sǐ);细读四(sì)。比较著名的是“肥西老母鸡”的顺口溜:从肥东到肥西(sī),买只老母鸡(zī),放到塘里洗(sǐ)一洗(sǐ),只剩一张皮。这个顺口溜暗含合肥话土气,实际上z/c/s属于正宗的古音遗存,没有什么好讽喻的。

(7):洋货(篓子)→蛮货

字义:(1)洋乎乎:愚、蠢、傻,比如:人老了,做事总是洋乎乎的;(2)洋乎:骄傲,架子大,比如:这个人洋乎得很,不容易接近;(3)阳货,蛮横、没教养,比如:你这个洋货,有你这么不讲理的吗?

错解:“洋货”的本义是指外国货,价格贵不讲,使用起来由于不熟悉,自然也就没有国货好用。合肥人借用它,把它作为动词、形容词使用,并赋予它以上词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合肥人过去对外国货的看法。

试解:洋,yáng,本义是河流名称,在山东青州。喻四归定,“洋”古音读若荡(dàng)/茫(máng),所以假借“泱”(yāng)表示广阔、宏大的水面。

1.洋乎乎:愚、蠢。“洋”古音读荡(dàng),音近豆;愚,yú,戆也,本义愚蠢、愚昧,古音读若豆(dòu),愚昧之人称为“戆豆”,实际上应当写为“戆愚”;蠢,chǔn,本义虫动,古音读若动(dòng),同音假借“愚”(dòu)构成连绵词;傻,shǎ,后造字,相当于愚/蠢。不难看出,“洋”假借“愚”表示愚蠢、愚昧,“洋乎乎”就是“傻乎乎”“蠢乎乎”。

2.洋乎:骄傲,架子大。“洋”古音读茫(máng),所以同音假借“慢”表示怠慢、傲慢,也就是架子大。慢,màn,本义指怠慢、轻慢、懈怠,即对人漫不经心、爱理不理,引申为缓慢、迟缓之称。洋(yáng)读音通“慢”(màn),比如:佯,瞒也;徉,缓慢也;样,模范也;海洋,茫茫也;阳,光芒也;秧,毛(小)也;厌,厭,本义满足;砚,磨墨也;艳,美也;延,曼也;严,密也;淹,没也。简言之,“洋乎”的“洋”本字是“慢”,怠慢、轻慢也。

3.洋货:阳货,蛮横、没教养。“洋”古音读茫(máng),所以同音假借“蛮”表示蛮横、粗野、霸道,也就是不讲理、讲蛮理。蛮,蠻,mán,本义指东南越,引申为霸蛮之称。洋(yáng)读音通“蛮”(mán),例句同上。实际上,“洋”(yáng)相当于“野”(yě),野蛮、粗野也。方言对不正道的人常以“货”称之,比如吃货、甩货、痴货、猪货,“洋货”即“蛮货”。有人认为,“洋货”应当为“阳货”,又名阳虎,先后多次对孔子无礼,后来便成为道德败坏的代名词。这个解释是错误的,没有任何史籍根据。

拓展:无论在普通话当中,还是在方言中,相同发音的字可能都对应着好几个不同的字,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鉴别。“洋”就是个典型的案例,在“洋乎乎”中本字是“愚”,在“洋乎”中本字是“慢”,在“洋货”中本字是“蛮”。前面我们提到的“精味”也是这种情况,分别表示讲究、显摆、厉害。将这些同音字破解鉴别出来,主要靠音韵关系和音变规律,切不可单纯靠普通话读音进行推断。 

(8):劷(人)(泛--)→劝

字义:带有强逼意味的劝说,比如:被他yā着喝了三杯;要不是他yā着,我才不会答应呢。或表示肥腻。

错解:合肥多说为“央”,其本字当是“劷”。劷,《玉篇》释“劝也”,音义都与合肥方言相合。云南、昆明、洛阳、宁波等地或作“央”,央求也,虽然亦可引申出“劝”之义,还是没有后起的“劷”妥帖。

试解:劷,yáng,同“劝”。这是个后起字,就是为了替代方言中的yā,所以肯定不是本字。而且,它有两个问题:其一,“劷”读yáng,但方言读yā,古音读腭音nga;其二,方言yā的意思是劝说,“央”的本义是中心,假借为央求,yā的本字不可能是不着边际的“央”。

劷(yáng)的本字实际上就是“劝”。劝,勸,quàn,《说文》勉也,劝/勉这两个字互训。勸从雚(guàn),古音读杠(gàng),抬杠也,犟着(反着)说也。“劝”的核心含义就是“犟”(杠),跟对方反着说,企图将对方的观点、态度扳过来。劝(gàng)方言又读ga,ga着我买这买那,本字就是“劝”。

勉,miǎn,《说文》勥也,通犟(jiàng),本义指力量不够而尽力做,核心含义是“迫”。凡言勉者皆相迫之意,自勉者自迫也,勉人者迫人也。能力不足偏要犟着去做,知其不可而为之,勉为其难也。

现在一般将“勥”(犟)写成“强”,并称为“勉强”,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勥、强这两个字有别,强者有力也,勥者以力相迫也,至于这个力是否强大则不一定。“勉勥”是个连绵词,“勉”的意思是勉力,“勥”的意思也是勉力,两个字放在一起构成连绵词起强调作用。如果写成“勉强”就失去了勉力的意思,勉力之后使之变强?还是用强力去勉励?不过,“勉强”已经久之成俗。

在现代汉语中,好像“劝”“勉”这两个字的意思不太一样。劝,劝说、劝解也;勉,勉励、勉力也。而且,“勉”往往是泛指,“劝”只用于言语方面。其实,劝/勉”叠韵相通,本义是一样的,只是现代汉语有了一定的区分。

勉/劝两个字都从力,力者迫也。“迫”来源于四面八方,力量也可大可小。如果迫于强力,则称为强劝、强勉。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勉/劝的力量可大可小,而方言的“劷”则属于强劝、强勉。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劷”的力量也可大可小,小孩子经常劷着大人买小糖吃,力量能有多强?

劷(yā/yáng)读音通劝(quàn/gàng)勉(miǎn),叠韵相通,比如:插队,方言称为yā(nga),又称为gàng;洋,茫茫也;压(nga),方言称为gàng;颜面;淹没;研磨;延,曼也;掩盖;徉,慢也;佯,瞒也;样,模也。

简言之,方言表示带有强逼意味的劝说,读yā,古腭音nga,本字是劝/勉。因为方言字写不出来,后来硬造了一个“劷”(yáng)。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心里要知道本字是劝/勉,书写的时候为了照顾读音,可以写成“劷”。

拓展:关于谐音注字,可以说利害参半。有利的方面是可以照顾读音,毕竟喜欢方言的人大多数不是行家,如果不照顾读音,他们可能很快就会厌倦。比如上面提到的“劷”,如果你写成“劝”大家以为这是普通话,如果你写成“勉”大家以为你在讲鬼话。不利的方面就是容易造成误解,时间长了大家就误以为谐音字就是本字,这是相当有害的。比如,好多研究方言的人喜欢引用明清小说当中的例句,岂不知,明清小说最喜欢用谐音字,根本不能作为依据。比方说,“忍”方言读niē/nóng,明清小说根据谐音写成农农,竟然有人认定“农”就是本字,牵强附会地解释说,农民最能忍耐,像农民那样就是忍耐。 

(9):不愣(傻--东)→笨愣(江西叫木根)

字义:脑子不灵活、不明事理,比如:他是个不愣货,别跟他计较;你这人脑子有毫不愣吧。

错解:“不愣”本来应当是“不能”,即什么本事也没有。

试解:合肥方言中的“不愣”,意思根本不是能力差,而是指脑子不好使、脑子不灵活。如果单纯是能力不强,合肥方言是哈/肉/菜,而不是“不愣”。

表示愚笨的汉字非常之多,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指愚笨的原因,即脑子密度比较大,迂回余地比较小,所以脑子转不过来。愚/蠢/孬/戆/傻/糊涂/,核心含义都是密集,因为密集而不好使;第二类指愚笨的外在状态和结果,即脑子反应慢,应对迟缓,所以显得呆头呆脑的。

不难看出,合肥话当中的“不愣”属于第二类,代表性的汉字主要有笨/愣/呆板/憨/痴。

(1) 笨,bèn,本义竹里,即竹子内层薄皮。板,bǎn,读若绑,绑者拼逗也,所以假借表示“戆豆”。笨/板这两个字读音相近,本义都不是愚昧,因为古音读豆(dòu)而假借。

(2)呆,dāi,本字“某”,酸梅也。因为古音读“豆”,所以假借表示“戆豆”。“呆”现在的主要意思是逗留,逗留不走称为呆着,脑子逗留转不过来称为发呆,相当于“钝”,迟钝也。

(3)愣,lèng,后造字,本义发呆、傻气。

(4)憨,hān,后造字,慢也。从心,本来特指脑子反映慢,后来也泛指行为动作慢。

(5)痴,癡,chī,本义不慧,相当于“迟”,脑子反应迟缓也。

由上可知,笨/呆/板/属于假借,愣/憨是后造字,本字是痴/慢,即脑子反映迟/慢,呈现出笨象、呆象、愣象、憨象。因为脑子转不过来,所以才做出一些违反常理、不通人情之事。所以,“不愣”的内在含义不是道德上的蛮不讲理,也不是能力上的虚弱无力,而是脑子不好使。

由此推之,合肥话当中的“不愣”实为“笨愣”,也可以写为呆愣/慢愣/痴愣/憨愣,意思其实都是一样的

拓展:方言用字向来比较随意,时代发展使得方言字义或多或少地背离本义,客观上加大了方言考证的难度。虽然“不愣”的本义是脑子反应慢,但是,它的结果跟蛮不讲理、能力低下的结果往往是一样的,即做出一些违反常理、不通人情之事。所以,“不愣”有时泛指不行、不好。讲一个人“不愣”,就是指这个人不行、不怎么样,原因是无所谓的。这种情况在方言中是非常多的,比如:“排场”指场面大,也指长得漂亮;恨劲,指仇恨的程度,也指老年人身体好。

(10):看乔了→看小了

字义:小看了、看扁了、看低了,比如:别把人看乔了,哪些开店的温州人一个个腰缠万贯的。

错解:“乔”有假的意思,所以“看乔了”是看假了、看花了眼的意思,比如: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惹绅衿老爷们看乔了”。在元曲中“乔”多有不好、无用、窝囊、怯懦等贬义,如“乔男女”等。

试解:乔,喬,qiáo,《说文》高而曲也,本义高耸。《诗·周南》南有乔木,《传》乔,上竦也。

《说文》的解释是有问题的。乔从夭从高,会意兼形声字。夭,yāo,本义不是弯曲,而是草木初生之形,核心含义是“小”,相当于幺。夭/幺/毛/毫/杪/梢/苗,这些字叠韵通假,核心含义都是“小”。夭折,很小就没了;桃之夭夭,桃果毛茸茸。

“乔”从夭从高,高物的上面带“小”是什么意思呢?梢(shāo)也,杪(miǎo)也,相当于“尖”(jiān)。乔通通“峤”,指尖峭的高山。因为“乔”古音通高,于是假借“高”表示高耸,本义反而很少使用,只有“小巧玲珑”“枪”“纤”“雀”等少数几个字词还可以看到本义的影子。表示微小、幼小时通常用“小”,不用“乔”。

所以,“乔”(qiáo)读音通“夭”(yāo),核心含义是“小”(xiǎo)。由于j/q/x相通,qiáo经常音变为j/x表示幼小,比如:小(xiǎo);枵(xiāo);筱(xiǎo);细(xì);娇(jiāo);椒(jiāo,通叔);峤(jiào);尖(jiān)。

在现代汉语中,“乔”通“假”表示虚假、装假,比如:乔装;乔公道(装好意);乔模乔样(装模做样);乔做作(装腔作势)。乔(qiáo)读音通娇(jiāo)尖(jiān),音近“假”(jiǎ)。

但是,合肥方言“看乔了”本意是“看小了”,而不是“看假了”。从逻辑上讲,如果真是“看假了”,则有看大、看小、看变形等多种结果,怎么可能都是看低了呢?俗话说:“不要从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之”,其义只能是“看小了”而不是“看假了”。在现代汉语中,我们经常说“不要小瞧别人”“不要小看别人”,从来不会说“不要假看别人”。从各方面情况看,合肥方言的“看乔了”实为“看小了”。

拓展:在音变过程中,相同声组的字读音经常可以互通。zcs同组,jqx同组,gkh同组,zh/ch/sh同组,b/p/f同组。比如:松(sōng)树,方言称为丛(cóng)树,又称为枞(zōng)树,枞阳的“枞”就是“松”;奇(qí),畸(jī)也,稀(xī )奇也;合,分别读合(gè)合(ké)合(hé),有人以为前面两个字的本字是“各”“扣”是不对的,其实本字都是“合”;真(zhēn),诚/谌(chéng)也,慎(shèn)也;布(bù),铺(pū)也,覆(fù)也。当然,两两之间读音相通的情况则更多。但是,方言音变情况异常复杂,并没有一一对应的规律,需要我们进行具体甄别。

(11):棍(犟)→强

字义:厉害、强大、本事大,多含反讽或调侃,比如:你看你棍的,好像别人怕你似的;棍就棍在我个子高,换个人就够不着。

错解:棍棒常为无赖、恶徒所用的武器,无赖、恶徒又有如棍棒一样蛮横强硬的态度,所以棍棒引申为无赖、恶徒之义,又引申为野蛮、霸道、厉害。

试解:棍,gùn,后造字,本义指棍棒。在现代汉语中,“棍”的确有无赖、坏人的意思,比如:赌棍;淫棍;恶棍;讼棍;棍骗(拐骗);棍蠹(无赖汉),将品行不好的人统称为“棍徒”。

但是,“棍”跟蛮横、无赖实在扯不上关系,只能是假借。“棍”从昆表音,古音读若混(hùn)浑(hún),“棍徒”相当于混蛋、浑蛋、混球。问题是,“混”的本义是水声大,引申为混合、混杂;“浑”的本义是大水涌流声,引申为全部。混、浑这两个字表示坏蛋、恶棍时,相当于“坏”,混蛋、浑蛋就是坏蛋。但是,“坏”的本义是未烧过的砖瓦、陶器(坯),表示坏人坏事时也是假借。

棍/混/浑/坏表示品行不端时,假借的是恶/毒。恶,è,过也,本义过失,泛指一切罪恶、恶行;毒,dú,毒草滋生也,引申为毒害、恶毒。棍/混/浑/坏,古音都读若毒,这就是为什么混/浑/坏后面非要加“蛋”称为混蛋、浑蛋、坏蛋,“蛋”是用来表音的。

“棍”可以用来表示无赖、坏人,但这些跟厉害、强大之义没什么关系。不能说无赖、坏人就意味着强大,更不能说一根棍子就象征强大。

“棍”表示厉害、强大,在不少方言中都有,吴方言称为“结棍”。棍(gùn)通杆(gān)杠(gàng),读音通“强”:刚强;浑,全也;混,搅(搞)也;谦恭;悭,从坚(刚);阡,杠子也;潜,方言读若忽;搛,方言读刚;欠,方言读该;枪,尖头也;糨,从强;抢,劫也。

简言之,“棍”表示厉害、强大时,假借的是“强”(qiáng)。j/q/x相通,“强”(qiáng)通健(jiàn)劲(jìn)。所以,吴语“结棍”就是健强、坚强、劲强。需要强调的是,表示厉害、强大的本字是“彊”,弓有力也,俗错写为“强”(本义米中小虫)。

“强”跟以下几个字意思相近:霸,通魄,假借伯,引申为霸道、霸气;蛮,本义东南越,引申表示野蛮、霸蛮;狠,hěn,本义犬争斗声,引申为凶狠、凶残;健,本义强有力;劲,本义有力气;坚,本义泥土坚硬。 

(12):菜→弱

字义:笨拙、没用、无能,比如:是事做不来,菜得没法讲;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出来,真是菜!

错解:菜是蔬菜,是供人吃的,没用的东西往往只能拿来供人吃,比如不擅耕田的牛称为菜牛,不擅飞的鸽子称为菜鸽,无能的人称为菜包子。

试解:菜,cài,不是指某一种蔬菜,而是草之可食者的总称,核心含义是集/合。比如:彩色,颜色之集合;财,人所宝也,金钱和物资的集合;材,可用木之集合;仓,谷物集合之处;藏,收集也;曹,本义是声音嘈杂;草,草本植物的总称;厕,污秽之处;册,汇集而成;插,相合也;侪,人称复数,相当于“们”。

菜,读音通合/会:草,卉也,花卉就是花草;曹,嘈也,声音相会也;丛,累积、相会也;厕通圊,核心含义是秽;糙,毛刺之会;肏,阴阳之会;彩,颜色之会。

菜通蔬,并称为蔬菜。蔬,shū,汉魏后起之字,先秦用“疏”表示。疏,《说文》通(tōng)也,古音读若dòng,读音通“同”(tōng/dòng)。同者,相会、相合也。“菜”读音通蔬,比如:猜,到处搜寻也;松树,方言称为丛树;䱗,瘦小之鱼也;怂恿、教唆,方言称为粗;残,伤也;插,方言读送;藏,收也。也就是说,“蔬”“菜”两个字读音都通会/合,所以组成连绵词起强调作用。

因为“菜”读音通合/会,所以假借方言的“哈”,表示软弱、无能。方言“哈”的本字是“弱”,古音通“哈”。

弱,ruò,《说文》“桡也,上象桡曲,彡象毛氂桡弱也”。与“强”相对,本义指气力小、势力差。既可以指物,也可以指人。娘日归混,“弱”古音通读若懦(nuò),并称为懦弱。弱(ruò/nuò)读音通“哈”,比如:柔和;软和;若,好像也;仁,核也;任,负荷也;融合/糯,软也;络,连接、相合也;落下(hā);落后;暖和;挪,换也;诺,好的;乐呵呵;怒,火也;奴,下(hā)人也。

实际上,“菜”跟“弱”的读音也是相通的,比如:茹,菜也;揉搓;侏儒,矬(cuó)也;参,加入也;村落;络,凑在一起也;错落;采,捊也;灿烂;嘈乱;策略。简言之,方言表示笨拙、无能的“菜”,本字是“弱”。

在方言中,“菜”往往可用另外两个字代替:其一是“矬”(cuó),由矮小引申表示无能,比如:这个人真矬,什么事都做不好;其二是“孱”(càn),本义是狭窄,引申为谨小慎微,进而表示懦弱无能。相比较而言,“孱”(càn)比“菜”(cài)“矬”(cuó)更贴近合肥方言,音近义同。但是,“菜”更加口语化,容易为老百姓所接受。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强调,方言表示笨拙、无能的“菜”跟蔬菜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

(13):韶道(勺)→轻佻

字义:轻浮、炫耀、显摆、招摇,比如:这小女伢韶道,死冷天穿裙子;夸你几句,你还韶起来了。也说:韶刀、韶里韶气的、韶里八叽的。

错解:“韶”实际上是古语,跟合肥方言“烧包”有一些类似。“烧包”当源于“烧䙅包”,即以钱财显摆,烧䙅包里的钱财。“韶道”跟“乔素”更类似,“乔”是乔装打扮的意思,“素”则指素朴无饰,疑似偏正复词。只是“乔素”多用于女性,而“韶道”则可以兼言男女。

试解:在合肥方言中,“烧包”不限于钱财方面,行为轻浮不稳重的人也称之为“烧包”。方言习惯将有缺陷的人称为“包”,比如:愚蠢的人称为草包;能力差的人称为菜包子;容易生气的人称为气包子;不稳重的人称为烧包;没出版息的人称为“脓包”或“熊包”。估计,“包”的意思是躯壳,喻指有缺陷的人。所以,“烧包”就是“韶包”,“烧”的意思跟“韶”是一样的,并不是什么烧䙅包里的钱财。

“乔素”跟“韶道”有关,但根本不是一回事。“乔素”实际上是“乔梳”,指女孩子刻意打扮自己,在人前显摆。乔通假,乔装也、化妆也;梳,梳理也,泛指梳妆、打扮,根本不是什么“朴素”。请问:都乔装打扮了还朴素什么呢?朴素怎么到人前韶道呢?

韶,sháo,虞舜乐也,即韶乐。公羊疏引宋钧注乐说云:箫之言肃,舜时民乐其肃敬而绍尧道,故谓之箫韶。可见,这里的“韶”不可能是本字。

“韶”的本字是“佻”。《诗》曰:“视民不佻”;《左传》“楚师轻窕”,窕正佻之假借字。佻,tiāo,《说文》愉也。“愉”的本义是什么呢?愉,《说文》薄也,浅薄、轻薄也。后来“愉”专门用来表示愉快、愉悦,表示浅薄、轻薄时便换成“偷”。偷,《尔雅·释言》佻也。后来“偷”的含义又越来越多,进而专门用来表示盗窃、偷盗,表示浅薄、轻薄的字只剩下“佻”。但“佻”有点生僻,跟方言“韶”(韶)的发音又不一样,现代汉语便习惯用浅薄、轻薄、轻佻来代替。

佻,tiāo,d/t相通,古音读若道(dào)。佻(tiāo)道(dào)两个字古音相通:佻(tiāo)通“偷”,就因为“偷”古音读若道,盗窃也;挑,担也;调(tiáo),又读调(diào);挑选,调换也。基于此,“佻”又读“道”。

“佻”的核心含义是“轻”,轻浮、轻漫、轻薄也。佻(tiāo/dào)轻(qīng/qiǎo)韶(sháo)这几个字的读音叠韵相通,比如:勺子,方言称为“挑子”,“挑”的本字就是“勺”;勺子,又称为调羹,“调”的本字还是“勺”。“羹”是古音,相当于“道”,“调羹”的本义根本不是什么调济羹汤;苕,读tiáo,又读sháo;巧,方言表示价格低,本字是“少”;笤帚,扫帚也;萧条;鞘,套子;梢,树头。

简言之,合肥方言中的“韶道”本字是“轻佻”,表示轻浮、轻漫、轻薄;合肥方言中的“烧包”本义指“韶道”之人,有时也指轻佻之行为。

(14):格厌(烦人)→讨厌

字义:讨厌、厌烦,比如:这小伢格厌得很,吵得人不得安宁;好的时候得人疼,孬的时候好格厌。

错解:gé音字在合肥方言中都无招或讨的意思,只有“格”在古代有“至”“来”的意思。“格厌”其实就是“来厌”,即到了(来)令人厌的地步。

试解:格,gé,木长貌,本义指树木的长枝条。物长必有所至,故引申为“至”,凡《尚书》格于上下、格于艺祖、格于皇天、格于上帝是也。析言之,此接于彼曰“至”,彼接于此则曰“来”。格,引申为格子、栅栏。

从上可知,“格”的确有来、至之义,但“来厌”是个什么鬼?“来厌”可以解释为“到了令人厌的地步”?反正是搞不懂。

想把“厌”的意思搞清楚,着实不容易。

(1)厌,厭,yàn,笮者、迫也,本义是指一物压在另一物上,引申为压制、压迫,实为“压”的本字。方言现在还将“压”读为厌,比如:青灰厌(压)鸡屎;烧饼上面厌(压)芝麻。

(2)现在的“压”(壓),坏也,本义是败毁。后来取代“厌”,表示压制、压迫。

(3)现在的“厌”(讨厌),本字是“猒”。猒,yàn,饱也,饱足则人意倦矣,故引伸为猒(厌)倦、猒憎、猒烦。现在,“猒”已经完全被“厌”(本义压)所取代。

那么,“厌”为什么又称为“格厌”?实际上,“格厌”是个连绵词,“格”只不过是个注音字,写成其它同音字也可以,只要能标出“厌”的古音就行。也就是说,“厌”古音读若“格”,比如:青灰厌(压)鸡屎,盖也;沿革;严格;掩盖;雅,格式;阉割;噎,嗝也;应该;水堰,方言称为塥(本义土地坚硬),本字其实就是“堰”。

为什么“厌”又称为“讨厌”?讨,叠韵假借“招”,“讨厌”就是招人厌,类似的还有讨口牙(惹口舌)、讨气(惹祸)、讨人怜、讨人爱、讨人喜欢。

简言之,厌(猒)本义是饱足,引申为厌倦、厌烦;“厌”古音读若“格”,所以构成连绵词“格厌”,这里的“格”只是“厌”的注音,没有实在的具体意思。 

(15):打㫰→洗盪

字义:(1)清洗干净,比如:把小青菜打㫰干净拿来;(2)清理干净,比如:我已经把院子打㫰干净了。

错解:“㫰”是“晾”的意思,意思是东西洗干净后再沥沥水,晾一下,“打㫰”就是“打晾”;“㫰”也有可能是“理”,“打㫰”也就是打理、清理。

试解:“打”是万能动词,有时它等同于词组中另一个字的意思,有时跟另一个字意思相关。所以,考证“打”的意思,得先搞清楚“㫰”的意思。

首先,“㫰”肯定不是“理”。虽然在清洗之前需要进行拣、择、剪、剖等动作,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清洗,可以将它们包括在清洗范围之内。普通话洗菜、洗碗、洗衣服,也有各自的前期行为,但只用“洗”来表示,其它动作都包含在“洗”当中。广而言之,“烧饭”包括烧菜,“吃饭”包括吃菜,“睡觉”包括脱衣,大家都不会产生误解。

从读音和字义来看,“㫰”更可能是“盪”。盪,dàng,凡盛水于器中摇荡之去滓皆曰盪。盪者,滌之甚者也,滌荡(跌宕)犹摇动也。后来,“盪”(dàng)叠韵音变为“浪”(làng)。“浪”的本义就是水摇荡,波浪就是水摇荡形成波形。因为水在容器中摇荡,所以另造一个“盪”字,核心含义还是荡(摇动),相当于“浪”。合肥话“打㫰”,应当就是“打盪(làng)”。

滌(涤),dí,洗濯、洗滌。古文字区分较细:洗(濯),洒足也;浴,洒身也;澡,洒手也;洒,洒面也;滌,洒器也。所以,“滌”就是洗器,即在器皿中清洗,相当于“洗”。盪(dàng),滌之甚者也,即在器皿中使水反复摇荡,以去除杂物。滌盪,就是洗盪(dàng),就是“打盪(làng)”。可见,这里的“打”实际上就是“洗”,“打盪(làng)”合肥话又称“洗盪”。

由之,“打㫰”的写法肯定是错误的。(1)合肥话的“打盪(làng)”,只要求清洗,并无洗干净后还要再沥沥水的意思;(2)㫰从日,本义是晾晒,沥水、淋水最多称为“晾”(liàng),不读làng;(3)打盪、洗盪是连绵词,要求字义相同或相近,“打㫰”两个字的字义不同,不符合连绵词的习惯用法。

合肥话当中还有个词叫“盪(làng)碗”,即碗洗好之后再用清水在碗中摇荡,最后再清洗一下。有人认为,“打盪(làng)”分两个步骤,先“打”(清洗),然后再“盪”(最后进行摇荡)。这个理解也是错误的,盪碗、盪盆只能针对空的容器,如果摇荡器皿中的东西,本身就是清洗动作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盪”不过是较大动作的“洗”而已,在清洗整个过程中都可以进行,并非只在最后环节才进行,不同于“盪碗”。

(16):得闹→数落

字义:批评、指责、教训,比如:上班偷偷上微信,被经理得闹了一顿;你得闹别人没关系,不能伤了人格。

错解:闹,有吵闹、不宁静之义;得,即得到、获取;得闹,是指得到吵闹,自然与指斥、责骂有关。似乎“得闹”只可用于承受方,而合肥方言却多用于施予方,这属于古汉语的施受同辞。

试解:“得闹”不过是方言记音,从音韵味上看可以先确定两点:(1)“得闹”是个连绵词,发音类似的情况还有:堕落;摞,方言读duò;敦伦;络,逗上也;裸,秃也;孪,对也;卵,豆豆也;律,法度也;屡,多次也;道路;虏,逮住也。(2)批评、指责又称为“数落”,合肥方言中的“得闹”应当是“得落”。

数落,通用字典解释为“列举过失进行指责”,这是不准确的。数落别人不一定非要一条条数着来,只批评一件事,甚至只指责一句话,也称为数落。“数”实际上是“诉”,“数落”应当是“诉落”。

诉,sù,《说文》告也,本义是告状、控告,引申为指责、控诉。落,本义草木凋零坠落,引申为脱落、掉落。可见,“落”只不过是记音,不可能是本字。在连绵词“数(诉)落”中,“落”是“诉”的注音,比如:落苏;啰嗦;摞,树起;螺丝;陋,本义侧逃,方言读唆(suō);梳弄;留宿;利索;烂,酥也。“无边落叶萧萧下”,方言读为“苏苏下”“唆唆下”。简言之,“数落”就是“诉落”;“诉落”就是“诉”,即指责、控诉。

既然合肥方言中的“得闹”是“得落”,“落”的本字应当也是“诉”,而“得”只不过是记音。得/诉这两个字的读音相通,比如:松,耷也;啰嗦,方言称为“得啵”;抖擞;宿,逗留;生动;速度;随,坠在后面;穗,刁也。概而言之,“数落”就是“诉落”,也是“得闹(落)”,本字是“诉”。

有人认为,“得闹”的“得”(dé)应当是“责”(zé)的叠韵通假,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不错,“得”(dé)“责”(zé)这两个字的确叠韵通假,都表示指责、数落。问题是,“责”的本义是债款、债务,表示指责、责备时也是假借“诉”,比如:厕所;责,索取也;赞颂;栽,树立也;澡,洒手也;赠送。

“数落”不同于责骂、骂人。随便怎么数落都是就事论事,不会侮辱别人的人格,而责骂则随时可能脏话连天。(1)骂,mà,从网(本字不从吅)从马。从网表意,网古音读莽,在这里通“慢”,怠慢、侮慢也;马表音,读音来源于“慢”。(2)“骂”通“詈”(lì),上面的“四”也是“网”。从“言”表意,即用言语轻慢、侮慢。

有些方言将指责、批评称为“客”(kei),它的本义也不是骂人,而是数落。“客”(kai)读音通“诉”,比如:咳嗽;许可;续,系上也,方言读 ke;概,所有;靠从告,告诉;收科,结束也;客,寄宿;肯,本义骨肉相续之处;空虚;夸颂;库存;控诉。

(17):塌掉(错过)→脱掉 

字义:(1)错过、没对上,比如:没想到了路上堵车,他把十点钟的火车搞塌掉之;(2)脱落、掉下来,比如:搞得一头塌,一头抹;时间长了就塌下来了;(3)遗忘、遗漏,比如:搞来搞去打他搞塌掉之。

错解:塌的本义是坍、倒,方言中的“塌”都是这个意思的引申。器物脱卯叫“塌卯”,一旦塌卯就会散架,因而常用来借喻人坏到了极点,比如:那个人已经坏塌得了。

试解:塌,tā,后造字,本义指倒塌、塌落;坍,tān,后造字,本义指崩坍、坍塌。其字义相当于“瘫”,其本字可能是“崩”,核心含义是“墮”,方言俗称为“倒”。

1.错过、没对上,本字是“达”。“塌”的核心含义是倒下来、瘫下来,不可能用来表示错过、没对上。d/t相通,“塌”(tā)古音读dá,本字是“达”。

达,達,通用字典普遍解释为畅通、通达、通晓,所谓四通八达是也。搭上、答理,也都是连接、相合的意思。但是,“达”的本义正好相反,《说文》“达,行不相遇也”,即行走时相互没遇到、错过了,也就是方言所说的“搞塌掉之”。《诗经》“挑兮达兮”,意思是逃(桃)跑不见了、搞塌(达)掉不见了。由此引申,凡错过、没对上都可以称之为“达”(塌)。后来“达”假借“通”,意思变成畅通、通达,本义已经完全失去了。但是,方言还将“达”的本意保留下来,只是音变为“塌”(tā)。

2. 脱落、掉下来,本字是“脱”。有好几个汉字用来表示脱落:

    (1)夺,duó,奪,手持隹(鸟)失之也,本义是丧失、脱离,引申为强取、竟得。“夺”本来也有脱落、脱离之义,属于特指,后来字义发生变化,主要表示强取。

(2)脱,tuō,消肉臞也,本义肉去皮骨,方言又读退(tuì),引申为脱离、掉落。可见,“脱”本来是特指骨肉脱离,后来泛指一切脱落、掉落之称。

(3)捝,tuō,《说文》解捝也,《广韵》除也、误也、遗也,读若夺(duó)。今人多用脱,古则用捝,是则古今字之异也,今“脱”行而“捝”废也。方言又读若“突”,“脱落”称为“突掉之”。实际上,不管是“塌掉之”还是“突掉之”本字都是“捝掉之”。

简言之,虽然“夺”和“脱”本义都含有脱离、脱落的意思,但都属于特指(骨肉分离、鸟手分离),“捝”则是表示脱落、掉落最正宗的本字。后来,由于古人喜欢随便写错别字,“捝”被“脱”所取代,“脱”成为正字。所以,我们将“脱”视为表示脱落、掉落的本字勉强也算可以。

3.遗忘、遗漏,本字是“脱”。表示遗忘、遗漏,方言经常喜欢说“卯掉之”,本字是“忘”。有时,方言以说“塌掉之”,本字是“脱”(捝)。但是,卯/塌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卯,追究事情的起因是“忘”(忘记);塌,展示事情的结果是“脱”(脱落)。虽然都是描述脱离、脱落,但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需要强调的是,虽然遗/漏这两个字也可表示脱离、脱落,但本义不同于卯/脱。遗/漏,是指“丢掉之”,大部队都走了,它还呆在原地不动,比如搬100个东西,丢下2个忘记搬,这才叫“丢掉之”。 

(18):不瓤→不弱(江西不索)

字义:不软、不弱,引申为不简单、了不起,可以指人和事物。比如:别看她小齑齑的,干起活来可一点不瓤劲;东西是好,价钱也不瓤。

错解:“劲”指的是力量;“瓤”即“瓤和”,是软、弱的意思。“瓤”和“劲”在一起,只能表示没有力道,不坚硬。因而“不瓤劲”“不瓤”也就引申有不简单、了不得、不错的意思。

试解:瓤,ráng,瓜类、浆果等内部柔软的部分,瓜果之肉也。读音来源于柔/软,因为瓜类、浆果的瓤都很柔软。明显可以看出,“瓤”只是读音来源于柔/软,字义特指瓜果之肉,不可能是表示柔/软的本字。

真正表现虚弱、软弱的有以下三个字:

(1)柔,róu,《说文》木曲直也,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引申为凡软弱之称。方言又读ráng,比如:蔑条很柔(ráng)和;这根杉树条子太柔(ráng)和,做不了锄头把子。

(2)弱,ruò,《说文》桡也,上象桡曲,彡象毛氂桡弱也。桡者曲木也,直者多强、曲者多弱,引伸为凡曲之称。方言又读哈(hā)或菜(cài),多指人能力差,比如:哈人、哈到之功成;水平太菜了、菜之可以做菜。

(3)软,ruǎn,俗輭字。輭,ruǎn/ér,丧车也。《广雅·释器》輭(輀),柳车也,按:载柩之车饰曰柳,柳之言聚。方言读ráng,字义跟“柔”差别不大。

由上可知,柔、弱这两个字的本义差不多,但在现代汉语中有细微的差别。“柔”多指外在物质形态,指向事情的起因;“弱”多指内在质地品格,指向事情的结果。比如,“柔和”不能说“弱和”,“虚弱”不能说“虚柔”。性子柔和(原因)导致为人软弱(结果),不能说“软弱导致柔和”。所以,合肥方言的“不瓤”明显是结果,所以更应当写成“不弱”。

“软”本来只是个假借字,现在却超过柔/软,几乎成了表示软弱、柔软的正字,可以随时替代柔/软当中的任何一字。比如,软弱/柔软两个词里面都有它;蔑条很柔和=蔑条很软和;这个人弱的很=这个人软的很。所以,如果将“不瓤”写为“不软”也是可以的。

娘日归泥,柔、弱、软古音读若nuò。读nuò的好几个字,核心含义都是软弱,比如:懦,nuò,懦弱也;糯,nuò,谷性柔软;柳,古音读nuò,所以假借“弱”表示软弱。

拓展:由于“柔”(róu)弱(ruò)软(ruǎn)普遍话不读ráng,让人们误以为“ráng劲”的本字是“瓤劲”。大家可能已经发现,同一个字往往有相近的两个或多个读音,这就是音韵学里所讲的文读、白(异)读。实际上,文读是用方言的音系模拟标准音,白读是方言土音。由于有些方言土音无法准确标注出来,只能尽量谐音,这个谐音就是文读。也就是说,文读是把方言读音标注得不准确。比如:薄(bó)读báo;剥(bō)读bāo;壳(qiào)读ké;色(sè)读shǎi;削(xuē)读xiāo;血(xuè)读xiě;钥(yuè)读yào。尤其是腭音,文读都标为y,但方言土音是nga,比如:压(yā)读ngā;丫(yā)读ngā。 

(19):管得→贯通(不管)

字义:无论、随便、不管,比如:这事你做主,管得么样搞都照;管得你哪天来,反正我都在家里。 

   错解:“管得”一语中心是“管”,“管”本身即有“不管”“无论”的意思。“得”,实际只起着衬音的作用。

试解:管,guǎn,本义指一种类似于笛的管乐器,泛指管乐器以及一切外形状像管子的细长圆筒形东西。

“管”读音来源于锅(guō)罐(guàn),上古音读若洞(dòng),有孔洞的容器也。管,本义也是指有六个孔洞的乐器。区别在于,“管”是六个孔洞;“篪”(chí)是八个孔;“笛”(dí)有七个孔;“箫”为排管,大小分别为二十三和十六孔洞。

由于“管”古音读洞(dòng),所以假借政(zhèng)/治(zhì)表示治理、管理。政,本义使之正,相当于“敦促”;治,本义水名,假借“政”表示治理、统治。政/治两个字的核心含义是“度”(dù),相当于“管”(dòng)。

“管”确实有全部、不论的意思,但不是它的本义,而是假借贯/通。贯(guàn)读音跟“管”(guǎn)相近,古音读若洞(dòng),本义指穿钱的绳子,引申为贯通、贯满(充满),即全部、彻底的意思;通,tōng,古音读若洞(dòng),本义是通透、贯通、通达,引申为总共、总合、全部,相当于“统”。“管”古文又写成“筦”,从完,完全、完整也。

“管”一般用在条件关系复句中,比如:管它下不下雨,我们都要把事情做完。“管它下不下雨”的意思是:把它下雨或者不下雨的全部可能性都算上。奇妙的是,这个句子还可以说成“不管它下不下雨”,意思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两个句子当中“管”的意思不一样:在“管它”当中,“管”是全部、不论的意思;在“不管它”当中,“管”是考虑、顾及的意思。

由于“管”古音读洞(dòng),所以方言习惯在“管”的后面加一个注音字构成连绵词,称为管洞(dòng)/管都(dū)/管得(děi)。

“管”还可以写成“随”,“管它下不下雨”就是“随它下不下雨”。“随”是随便的意思,方言又读其(qí)。什么是“随便”呢?(1)随,suí,本义从,跟随、委随也,引申为听从、顺从、跟从。(2)便,biàn,安也,本义是便利、方便、简便。随便,就是听从、跟随所有安排,觉得怎么方便、便利就怎么做。所以,“管”和“随”的字义是不一样的,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随意替代,比如:“我随你”意思是“我听从你的”,如果说成“我管你”意思就变成了“我不听从你的”。

(20):寒乎(杭虎,含糊)→惊颤(害怕)

字义:害怕、畏惧,比如:他谁都不怕,就寒乎他老子;你谁都不寒乎,想翻天啊!

错解:“寒”有害怕、畏惧之义,“胆寒”当中的“寒”就是畏惧的意思。“乎”本来是“于”的意思,只是它跟“寒”在一起构成词组之后,字义就虚化了。“寒乎”不只是合肥方言,其它地方也有。

试解:寒,hán,冷也,本义指寒冷、天冷。“寒冷”本身并没有畏惧、害怕之义,所以“寒”表示畏惧、害怕时一定不是本义。

寒冷只是人的一种感觉,古人如何来造这个字呢?“寒”从宀,房屋也;从人,在屋中;从四个草,表示盖草避寒;下面两横表示“冰”。那么,“寒”(hán)的读音来源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令人胆寒”和“心惊胆颤”这两个词,不难发现,“寒”的读音来源于“颤”。“寒冷”让人冻得瑟瑟颤抖,心惊让人吓得浑身颤抖。

颤,chàn,头不定也,即头摇动不定,引伸为凡不定、不宁之称,颤动、颤抖、打颤、发颤也,并不单独指头部,核心含义是“动”(dòng)。抖,dǒu,本义抖擞,后造字,相当于“颤”的注音字,并称为“颤抖”。

寒,hán,相当于“撼”(摇动),读音叠韵通“颤”(chàn),古音读若“抖”。比如:酣畅;寒颤;寒碜;罕,本义长柄小网;搀和;谄,迎合;谗,陷害之言;潺,水缓;忏悔;昌,日光,光辉也;常,裳,捍障也。

表示害怕、畏惧的字非常之多,主要有:

怖:bù,惶恐、惊惧。布置,置者具也,读音通惶。

怕,pà,惧,畏惧也。从白,逼迫也。

惧,jù,恐也,害怕、恐惧。

惊:jīng,驚,马骇(受惊)也,引申表示惊动、震惊。震动。

恐,kǒng,惧也,害怕,畏惧。读若孔,古音读dòng。

恫,dòng,痛也,本义悲痛、伤心,假借“恐”表示恐惧。

吓,xià,本义恐吓、恫吓。通嚇(hè)。

唬,hǔ,本义啼声,引申为恐惧、害怕。

怯,qiè,多畏也,本义胆小、畏缩、害怕。契合;切,古音duò。

畏,wèi,恶也,字形鬼头而虎爪,本义害怕。捍卫。

惶,huáng,恐也,本义恐惧、惊慌。

以上这些表示害怕、畏惧的字,大多数读音通寒(hán),古音读抖(dǒu)。也就是说,这些字的读音和字义也来自于颤(chàn)抖(dǒu)。区别只在于起因,一个是寒颤,另一个是惊颤。所以,“寒颤”有时可以代替“惊颤”。自然,“寒”可以用来表示害怕、畏惧。

“寒乎”的“乎”的确是虚化的注音字,跟“寒”放在一起构成连绵词,没有实在的意思。 

(21):㲺(jí)出来→滮出来(水呢滮)

字义:液体受压从小孔里喷出,比如:塑料桶被人戳个孔,水从里面㲺(jí)出来;地砖没铺平,下雨过后一踩㲺一身脏水。

错解:㲺,《玉篇》说是水出,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四引《通俗文》解释较细:“迮而吐之曰㲺”,迮是受迫爱阻,吐是急促冒出,正是合肥方言jí的含义。

试解:在汉字中,有好几个字表示水流急速流出,我们可以仔细进行甄别。

(1)溅,jiān,水疾流貌,液体受到冲激向四外飞射。但是,“溅”的本义通“湔”,水名,在四川。方言读zàn。

(2)灒,zàn,《说文》污洒也,即用污水挥洒。在方言中同音假借“溅”(zàn),表示液体受到冲激向四外飞射。

(3)洒,sǎ,滌水也,即清洗、洗濯,古文有洒手、洒足、洒面之说。后来这个字义被“洗”取代,“洒”开始跟“灑”相通。灑,sǎ,汛也,本义是使水或其他东西分散地落下,相当于现在的“洒水”。

(4)滮,biāo,淲,《说文》水流貌。《诗·小雅》滮池北流,滮池又称淲沱,在西安。虽然《说文》没有具体说到底是怎样的水流之貌,但“滮”从彪,一定是指水疾流貌。

(5)喷,pēn,吒/咤也,本义怒叱,引申表示喷出、喷射。可见“喷”本义是口喷,而不是水喷。

(6)汛,xùn,涨水或泛滥。但是,“汛”的本义同“洒”,指分散落下。汛从卂,卂者疾飞也,汛者水散如飞也。“汛”的读音来源于“迅”,疾速也,只有疾速才能使水四散如飞。为什么“汛”现在表示洪水泛滥,这是因为古人借把“汎”写成“汛”,以至于今天无法变更过来。汎,fàn,同“泛”,洪水泛滥也。

(7)击,jī,本义敲击,引申为射击、攻击。虽然“击”明显不是本字,但喷/击这两个字提醒我们,方言的jī一定是呈现出喷射状的细流。

合肥方言表示水喷出的jí,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其一,水流不仅急速流出,还应当是条状细流,不能是波涛汹涌;(2)不一定非要在小孔里喷出,只要是细流就可以,比如:脚踩地砖溅一身脏水,可以说“灒一身”,也可以说“jí一身”;(3)方言经常将这个字读成滮(biāo),所以好多方言字典都把“滮”当成本字;(4)这个字有四种不同的读法:溅(jiān)击(jí)灒(zàn)滮(biāo)。

据上所述,溅/灒/喷/击/滮这几个字都不是本字。溅/灒,本义不合,而且指的是水疾流,并非喷射状;喷/击,本义不合,而且并非专指水流;滮,看上去最像本字,其实本义指的也是水疾流,并非喷射状。

现在只剩下“洒”和“汛”,虽然这两个字看上去最不像,却是最可能的:洒/汛,水分散细流也;水急速流出,否则就不可能成细流;读音(sǎ/xùn)不合,但可能出于音变。

“洒”和“汛”这两个字互训,在古文中意思相同。“洒”(sǎ)着重强调水分散(sàn),“汛”(xùn/xìng)着重强调水流迅(xùn)速流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洒”和“汛”读音相通:迅速;仙,方言读若三,真仙读成“真三”,你搞得像真三(仙)一样;欣赏;腥,膻也;逊从孙;殉,死也;浔,水流散也,九江原称浔阳江,九/浔都表示散杂;寻,搜也;循,遵守也。

“滮”(biāo/piāo)和“击”读音相通:标记;婊,妓也;骠骑;虎,本义指虎身上的斑迹;基,地表;脊背;集,密布也;济,补也。

“洒”和“汛”读音通“滮”“击”:飘洒;播洒;祭祀;稷粟;寄宿;鸨,实为“老妓”,而不是什么鸟;计算;挤搡;鸡,唏之鸟;趿,方言读洒;瞟,扫也;剽袭。

考虑到“汛”现在表示洪水泛滥,已经完全失去了本义,而“洒”表示洒水,基本保留了本义,所以将“洒”视为本字更为妥当。只是,“洒”(sǎ)既不读“击”(jí),也不读“滮”(biāo),跟习惯读音合不上,所以方言字典将“滮”视为本字勉强也是可以的。

至于“㲺”(jí),明显是个后造的异体字,虽然音义跟方言都能对得上,但不可能是本字。“㲺”肯定是形声字,“七”用来表音实在有点迂回。所以“㲺”可能还不是一般的后造字,而是后起的错字。从字形上看,“㲺”可能由“汛”讹变而来。反正,“㲺”绝对不可能是本字。

我国有两个著名的泉眼,一曰趵突泉(济南),一曰虎跑泉(杭州)。为了考证它们的得名来源,人们硬是编造了很多美好的故事。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它们的本义都是指泉眼水流急速流出。(1)趵(bào),本字就是“滮”(biāo);突(tū),本义犬从洞穴中突然窜出,这里是水从泉眼急速流出。(2)虎,本字是淲,通“滮”(biāo);跑(pǎo),b/p相通,本字还是“滮”(biāo)。

(22):豁掉→抛掉

字义:(1)丢掉、舍弃,比如:帮我把垃圾豁到外面去;(2)洒落、分散,比如:小伢把饭豁得一地都是的;(3)往外抛,比如:把阳沟宕里面的水全部豁掉。

错解:“豁”是指宽敞的山谷,因而引申表示空虚,再引申表示使空、使空虚之义。舍弃、洒落、丢抛,实际上就是使空、使空虚,所以称为“豁”。

试解:豁,huō,《说文》通谷也,即较宽的山谷,泛指裂缝、缝隙、残缺。引申表示开阔、宽敞,比如:豁亮、宽豁、豁然、豁达。有时确实也表示“使空虚”,但强调的“使空虚”的结果,即物体本身的空虚,而不是“使空虚”的过程,即舍弃、丢抛,比如:“豁渎”是指疏通(使空虚)河道,而不是舍弃(豁)淤泥。“豁”的确也可以表示舍弃、丢抛,但这属于假借,意思也不是“使空虚”,而是将物体向外抛出,核心含义是“出去”而不是“空虚”。

    1.倒掉、舍弃,本字是“粪”。表示舍弃、抛弃的字有好几个:

(1)舍,shě,本义市居、客居,表示丢弃、抛弃时是假借“捨”。捨,解开、释放,弃也。一般都写作“舍”。

(2)弃,qì,棄,捐也,本义:扔掉、抛弃。

(3)捐,juān,弃也。弃、捐两个字互训。

(4)摽,biào,击打也,假借表示抛弃。

(5)抛,pāo,弃也,掷也,古文通“摽”。

(6)摒,bìng,除也,摒弃、排除。

(7)扔,rēng,因、引、就,本义牵引、拉起,假借表示抛弃。

(8)甩,shuǎi,扔掉、抛开,后造字。

(9)丢,diū,一去不还也,引申为遗失、抛弃。

合肥方言表示舍弃、抛弃的hǔ,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具有舍弃的行为,即分离、抛开;其二,舍弃的东西不赠予别人,而是无用的废品。以此观之,扔/摽属于假借;弃/捐/抛/扔/甩/摒/丢这几个字都表示一般的分离、抛开;以上这些字没有一个符合要求。

方言又将舍弃不要称为“板(bǎn)掉”,大多方言字典将此字写为“拚”。但是,“拚”的本义是拊手(拍手),并不是本字,真正的本字其实是“粪”。

粪,fèn,粪便、粪肥。但是,“粪”的本义是动词,小篆字形好像双手+簸箕+污秽,表示弃除、粪除。古人把除秽的动作称为粪(畚),今人直接把秽物称为粪。这样,“粪”既有舍弃的行为,舍弃的又是无用的秽物(不一定是粪便),所以正是合肥方言表示舍弃、抛弃的hǔ。

古无轻唇音,f古音读b/p/h,“粪”(fèn)古音通“豁”(huō)“拚”(pàn/bǎn),比如:粪箕,粪读bēng;分,方言读帮;芬,方言读喷;丰,胖也;封,并也;锋,边也;敷,布也;匐,扒也;父,爸也/伙并;俘获;豁缝;活泼;会,绑也;秽,粪也;反悔;返回;恢复;挥发;欢,兴奋也;分化;划,分也;花,缤纷也;防护;虎,有斑也。

简言之,合肥方言表示舍弃不要的hǔ并不是“豁”(huō),而是“粪”(fèn)。方言读若戽(hǔ),也读若“拚”(bǎn)。只是现在“粪”专门表示粪便,且将“拚”视为本字也是可以的。

2.洒落、分散,本字是“撒”。洒落,只是描述一种杂乱的状态,不一定主观为之,更不一定弃之不要,所以它的本字肯定不是“拚”,而是“撒”。

撒,sā,散之,分散、散开也,一般指的是散状物,但方言较为随意。撒,方言读hǔ或昌(chāng),撒(sā/sàn)昌(chāng)叠韵相通,“撒得到处都是”方言称为“hǔ得”或“chāng得”。这三个读音相通,比如:霍,散也;生活;挥洒;慧,脑子sāo;汇,扫在一起;回缩;撒谎;撒欢;珊瑚;喉嗓;耗损;嚎丧/产生;谄,陷害也;敞,散开也;倡,扩散;松驰;删除;传撒;创伤;垂丧。

3.往外扔掷,本字是“抛”。大多方言字典将这个字标为“戽”,这是不准确的。戽,hù,指的是灌田汲水用的旧式农具“戽斗”,当然也可以借用为戽水,但不能引申为所有抛弃行为。所以,将东西往外扔出、掷出的本字是“抛”。

抛(pāo)读音通hǔ,比如:飘忽;破坏;划,破也;保护;合,绑也;包含;泡和;薄,枵也;饱和;回报;环抱。

简言之,如果表示往外掷出是“抛”,如果是表示一般分离是“弃”,如果表示弃之不要是“粪”(拚),如果是分散弃之是“撒”。这些字合肥方言都读“hù”,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分离、分开,即“分”是hù的读音来源。

(23):能豆子(扯能)→能豆+子

字义:有能力的人,多数时候蔑称逞能的人,比如:别搞得像能豆子一样,没人稀罕你;他可真是个能豆子,逮到别人的短处不得掉爪子了。

错解:“能”与“豆子”相关联,可能跟豆子的圆和善于滚动、炒起来会蹦会跳有关,所以合肥人说“能”往往有豆子作比喻。所谓“能豆子”,实际上是“能得像豆子”的简写。

试解:小小的豆子,即便能蹦、能跳、能炸,也神气不到哪里去,不可能作为“能力”的象征。

能,néng,传说中的一种像熊的兽。足似鹿,故皆从比也;从肉,犹龍(龙)之从肉也;能兽坚中(骨节实也),故称贤(坚)能。强壮,称能杰也。由此,“能”引申表示贤能、能杰,本义完全失去。也就是说,“能”的内在含义是“坚”(坚中)杰(强壮)。

坚,堅,jiān,《说文》土刚也,引申为凡物之刚,相当于“臤”;臤,qiān,古同“贤”,谓握之固也,相当于“紧”;紧,jǐn,缠丝急也,本义指紧緻、紧密;緻,zhì,密也,精致、细密也。由上观之,坚/臤/紧/緻这几个字的意思是结构紧密导致质地坚固,核心含义是“坚”,笃实、坚实、坚强也。

杰,jié,繁体傑,从人桀声,本义指才智出众的人。桀,鸡栖的高出地面的木桩,核心含义是“高”,相当于“揭”(高举)。傑,核心含义也是“高”引申表示高明、杰出。

坚/杰这两个字的读音是相通的,比如:简洁;接见;剪截;节俭。跟“坚”相关的一些字古音都读若“豆”:坚,土壤笃实也;紧,古音读dú,方言称为兜(dú)紧;緻,古音读夺(duó),方言称为紧夺夺的;实,古音读笃(dǔ),方言称为笃笃实实的。

由此推之,“杰”古音也读若“豆”:杰者高也,高古音读逗(dòu),突出也;截,断也;结,逗合也;节,段也;揭,突出来也;皆,都也;洁,透也;戒,堵也;姐,大也;借,贷也。

能,坚强、杰出也。“能”古音也读若“豆”:能,吕声,古读逗;嫩,小也,窦也;窿/笼,洞也;棱,逗合之处也;愣,逗留不动也;冷,冻也;拢,逗拢也;隆/垄,突出也;聋,堵住也;浓,笃厚也。

不难发现,“能”通“豆”,“能豆”是个连绵词,“豆”只是“能”的注音。类似的情况还有:(1)我们经常说“能动性”,其实“能动”也是连绵词。(2)才能,“才”的本义是小草初生,核心含义是“小”,窦也。(3)能力,力者筋也,古音读笃(dǔ)。(4)能耐,“耐”的本义是剃去鬓须的刑罚,古音读夺(duó)。

简言之,“能豆子”的词语结构不是“能+豆子”,而是“能豆+子”,也可以称为“能子”。“能”是才能,“子”是后缀表示人,“能豆子”就是具有能力的人,跟豆子没有任何关系。至于方言中多用于讽刺、蔑称,那是由儒家文化造成的,因为中国人不喜欢锋芒毕露、好为人师。

(24):老几→那谁

字义:不定代词,相当于哪个、是谁,比如:你算老几呀,在我面前人五人六的;那个老几我不怎么认得。

错解:合肥话“算老几”对人有轻蔑义,如果单说“老几”则往往指某人或某些人。“老几”的本义当是指排行第几,“算老几”则是指在排行中没有位置,是个不沾边的角色。

试解:如果“老几”是指排行的话,很多话是说不通的:

其一,说话是否算数要看这个人的社会地位,即使你排行老大,如果没有社会地位照样吃憋。“算老几”的意思不是问你排行第几,而是问你的身份地位,诸如当官、发财、尊长、楷模什么什么的,相当于“你算谁”“你哪路的”“你以为你是谁呀”。虽然“算老几”含有轻蔑义,但“老几”本身没有任何的轻蔑义。

其二,在“那个老几”这句话中,“老几”根本就没有排行的意思。当你指明一个陌生人时,你首先会问题他排行第几吗?一般只是问这个人是谁,所以谈不上任何的轻蔑,只是不亲近而已。

不难看出,“老几”是个连绵词。老,习惯性前置字,类似老师、老虎、老婆、老鼠、老板、老爷、老鹰、老练等,在连绵词中起注音强调作用。几,jī,假借“何”,相当于那谁、哪谁、那个、哪个。

“几”读音通“何”,比如:几何;集合;嘴(方言读jī),喙也;机会;忌讳、会计;积,汇也;击,方言读若虎;棘,方言读呵;寄,汇也;技,会(能)也。其实,“何”的本义是担荷,假借“谁”表示不定代词哪个、什么。“谁”(shuí)是不定代词哪个、什么的本字。谁从隹,古音通“几”,何也。

“老几”的用法在方言中相当灵活:

(1)在成熟句中代指不认识的人,比如:那个老几我不怎么认得;

(2)在成熟句中代指认识的人,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意说出这个人的名字,比如:大家注意了,最近有个老几手脚不太干净;

(3)在疑问句中代指不认识的人,比如:那个老几是他们一伙的吗?

(4)在疑问句中代指认识的人,多用于调侃或讽刺场合,比如:那个老是躲在后面的老几是谁呀?

现在,如果我们将“老几”替换成“谁”是完全讲得通的,只是不习惯而已。如果我们把“老几”替换成排行,能讲得通吗? 

(25):呱呱叫→能骄骄

字义:形容极好、厉害、水平高、能力大,比如:三下两下就把事情干成了,真是呱呱叫;不管是做事还是做人,他都是呱呱叫。

错解:“呱呱叫”实为“刮刮叫”,而“刮刮叫”只以“刮刮”取义,“叫”只是衬音。吴语的“挺括”一词,“括”当作“刮”,即刮平。平整无皱是“挺”的前提,衣着挺括为人所看重,“刮”便有了“好”义。合肥方言“能刮”“能刮刮”,就表示称美。

试解:合肥方言“呱呱叫”不是指一般的美好、有能力,而是强调非常好、能力很强,又称“顶呱呱”,所以这个“呱呱”一定是表示非常、很、极其等表示极端的字。“叫”肯定是衬词,但它不是指叫唤,而是“呱”的注音。也就是说,“呱”的字义是非常、极其,读音跟“叫”相通。

由此推之,“呱”的本字是“骄”。

骄,jiāo,本义六尺高的马,即马健壮,引申为雄壮、厉害。《诗经》曰:“我马唯骄”。“骄”从马乔声,乔者高也。夸一个人厉害,经常会说“高,实在是高”。一代天骄、骄人战线、骄阳似火,“骄”都含有强劲、厉害的意思。

从严格意义上讲,“骄”的本义就是指强壮、厉害,没有美好、骄傲的意思。“骄”假借“娇”表示美好,假借“㤭”表示骄傲,这些都不是“骄”的本义。

古无j/q/x,“骄”(jiāo)古音读“高”(gāo)。由之,“呱呱叫”本为“高高骄”,“顶呱呱”当为“顶高高”,“高”的本字是“骄”。但在方言中,“骄”(高)发生了音变,主要有两种:(1)“骄”(高)音变为“乖”(guāi),强壮、厉害称为“乖乖”,吴语称为“骄乖”。不懂方言的人以为“乖乖”是将自己戏称为小孩,经常闹出误会。(2)“骄”(高)音变为呱/刮,强壮、厉害称为“呱呱叫”“顶刮刮”。它们跟“挺括”没有关系,跟鸭子呱呱叫更没有关系。

合肥方言“能刮”“能刮刮”,又称为“能骄骄”,本字都是“骄”。它们都跟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看去平整无皱。

补:皮着七  哈西   绝都   淘力   焖土巴  嚼期  拖卵   红毛  卧人   恰生    陆出祁山    昂   牙口包-----

老地名故事

当年在庐州府很有名气的“稻香楼”,是庐州府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县志·古迹志》记载:“稻香楼,在德胜门外偏西(此门在城南,楼在南门外偏西的位置),龚鼎孳(清康熙年间的重臣)建,今旧基尚存。”清初,合肥人龚鼎孳从浙江仙居知县位子上辞官回到合肥,“筑墅城南”,为“稻香、水明二楼”,并著有《稻香楼诗集》。龚氏所建的稻香楼位于合肥城西南角,今雨花塘(旧称稻香楼河,解放初期,合肥市鱼苗放养场在此处放养鱼苗,所以逐渐被人们称为雨花塘)护城河中的小岛上,有浮桥与城内相连。据《庐州府志》描绘,当时岛内有镜亭、蕉窗、竹坞、复道等景点,登楼远眺,景色分外绚丽。稻香楼历风雨百年,后逐渐荒废坍塌。清人邵陵在《题稻香楼》的后四句云:“惨淡郊原落日黄,一声秋笛下牛羊。高楼不见人危倚,依旧西风送稻香。”

解放初期,解放军一支部队住在山上的简易房中,时间不长部队就转移了,此处又成为合肥市残老孤儿教养院,1956年,安徽省委在此兴建稻香楼宾馆。现在的稻香楼宾馆内树木苍郁,竹影扶疏,鸟语花香,水光山色,浑然一体。这里先后接待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政要等。

“回龙桥”虽早已不存在,但地名却非常响亮。有关该桥的传说,历史非常久远,直至今天仍被许多合肥人津津乐道。其传说有两个版本:

一说“孙权回龙”。三国时,东吴孙权率兵侵犯合肥,魏王曹操早有准备,伏兵于藏舟浦,待吴兵至,突然出击。孙权见曹舰突至,又见藏舟浦碧波浩渺,芦荡丛深,疑曹有大量伏兵,便强打笑脸对曹操拱手曰:“别来无恙,想不到汝来如此神速。”曹操也勉强以礼答曰:“老夫在日,东吴休存妄想,望将军珍重。”孙权见此战很难打下去,遂掉头返回。因此处有桥,后来被称为“回龙桥”。

二说“康熙回龙”。相传清康熙皇帝有一贵妃,是合肥人龚鼎孳(时任兵部尚书)的干女儿。一日,贵妃奏请皇帝到合肥探亲,为了让皇帝不经城门,而直接越过护城河从稻香楼直接进入城内,于是地方官吏便决定在城西建一桥。不巧此事被朝廷中另一合肥籍重臣劝阻,说是合肥有“斩龙岗”、“梅龙坝”,冲犯圣讳,此行恐不吉利。因此,皇帝亲驾合肥的决定便收回了。而当年为迎接皇帝所建的桥,后被定名为“回龙桥”,意即皇帝(真龙天子)回去了。该桥旧址在今金寨路南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