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红楼梦》大案破解 ​—脂砚斋初评本是《红楼梦》 (二)

 小夏ho78b993zg 2024-05-15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关于脂砚斋改《石头记》为《红楼梦》之名的历史,除了上述证据外,另有其他旁证。

五、《红楼梦》还原《石头记》本名之谜

胡适先生发现的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残存本,及其记载“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给出了几个重要信息:

1、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之前,此书必然是不同的书名。因此才又被脂砚斋改回原来的《石头记》之名。《石头记》之名是原来的名字,除了前文的证据外,甲戌本正文里第一次出现《石头记》这个名称时,脂砚斋在行间批曰的“本名”。“本名”者,本来之名也。几者吻合。

2、甲戌本中恢复《石头记》名称的人,与裕瑞记载改《石头记》为《红楼梦》的是同一人。都是脂砚斋!有道是,解铃还需系铃人。一般情况,前次改名的人,才最有资格再改回来。曹雪芹的长辈有这个资格去改名,并还原回来。

(至于脂砚斋,为何要来回改变,另有合理解释)

3、 还原《石头记》本名的时间,是甲戌年于脂砚斋再评的时候。

4、 再评,是第一评之后的工作。甲戌时,脂砚斋是再评,即甲戌年,脂砚斋开始其第二次评本工作。可见之前一定已经有过评本,即初评本,这一点也与裕瑞所见脂砚斋批《红楼梦》本的历史一致。

5、 从今所见甲戌本残本的名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可知,甲戌再评(第二次评本)之后,还有更多的评本。因此出现了重评本,即三次以上的评。

6、 今所见甲戌本并不是甲戌的再评原本,而是此后,脂砚斋三评以上其他本。虽然其中含有之前各本的信息或部分信息。

此外,我们从今存甲戌本残本可知,在已经恢复为《石头记》的批本中,依旧屡屡提及《红楼梦》之名。如:

(一)第五回宝玉听完第三支《枉凝眉》曲以后正文“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但其声韵凄惋,竟能消魂醉魄,因此也不察其原委,问其来历就暂以此释闷而已“ 之上的批语:”妙,设言世人亦应如此法看此《红楼梦》一书,更不必追究其隐寓“

以及“就暂以此释闷而已”句旁的墨笔旁批:”此结(法?)是读《红楼》之要法“一句。

可知,脂砚斋于甲戌再评时,或因习惯而不自觉地使用了前面的旧名《红楼梦》,或保留了之前的初批,念念不忘。

上述证据证明,甲戌再评本改回《石头记》之前的名称是《红楼梦》

另外,从甲戌本“凡例”第一句标目就是“《红楼梦》旨义”,在后面的 “满纸荒唐言”一诗以后,才特意交代“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个顺序看,也是如此,即《红楼梦》之名在前,还原《石头记》在后。

因此,脂砚斋恢复《石头记》之前书名是《红楼梦》;再评之前的脂砚斋的初评本,一定是《红楼梦》

实际上,甲戌本中所含几个书名,包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凡例”中开局介绍的《红楼梦》旨义,书中特书本次再评恢复的《石头记》原名,正文中《石头记》,这些信息真实地包含并历史地反映出此书的书名历史:曾改名为《红楼梦》,甲戌现恢复本名《石头记》、后来的《重评石头记》。

六、甲戌本《凡例》以“《红楼梦》旨义” 开篇之谜

学界普遍对甲戌本《凡例》以“《红楼梦》旨义” 开篇,不解其意。学人,包括主流红学首席专家冯先生,反而认为此《凡例》逻辑混乱,“红楼梦“是突如其来的:“脂砚斋在正文里郑重声明“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书的首行题签也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但紧接着“凡例”的第一句却径自改名“红楼梦”,这种突如其来的改换名称与脂砚斋的郑重声明之间的明显矛盾是无法用上述几条脂批来加以消除的“。

其实,脂砚斋以“《红楼梦》旨义” 开篇开句,是因为甲戌二批时,此书还原《石头记》之前是《红楼梦》的缘故。这是脂砚斋对自己之前所改《红楼梦》之名用意及自己取名来源出处,做一番解释、交代。有始有终。即此书的《红楼梦》之名,不是自己随意,随机的改名行为, 而是:“ 是书题名极多。(一曰)《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取此名,将其作为此书的一个代表。

此《红楼梦》的名称,具体则来自:“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

脂砚斋在甲戌再评时,专门以《凡例》所作的这一交代,也使后面脂砚斋恢复《石头记》的名字的行为,有了历史连贯性。

此外,脂砚斋还顺带对其他出现的书名,与书中的内部联系,也给了指点: “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之后,脂砚斋继续指点书中奥秘:“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给出了《红楼梦》的写作手法,是以无中生有(“中京”)法,来隐藏、隐瞒相关真迹。即以表面上的真真切切的闺中故事,掩盖内中真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