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术技巧|肱骨外科颈骨折的“阻挡钉”技术

 百度见贤思齐 2024-05-15 发布于河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肱骨近端骨折的阻挡钉技术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可保守治疗。移位明显的Neer II部分外科颈骨折,近端骨块在肩袖的维持下通常维持在原位置,远端肱骨干部在胸大肌、背阔肌及大圆肌的牵拉下通常往内侧移位,需手术复位内固定。髓内钉在II部分骨折的内固定中存在生物力学优势,轴心固定,固定牢靠。然后,由于肱骨干部髓腔较宽,髓内钉置入后可能存在腔内摆动,造成断端部位或继发内外侧移位,是临床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有效解决肱骨外科颈骨折髓内钉植入后的不稳问题,有学者采用阻挡钉辅助复位,获得良好效果。文章发表在近期JSES Reviews, Reports, and Techniques期刊上:


手术步骤

取前外侧入路,长约5mm,劈三角肌暴露冈上肌腱,钝性分离冈上肌腱暴露肱骨头,在肱骨头上打入一根1.8mm作为摇杆维持肱骨头复位。

图片

后常规扩髓,插入主钉。如插入主钉后骨折位置不满意,则考虑置入阻挡钉:

图片
图片

阻挡钉位置位于距离骨折线1cm处的肱骨干,外侧1/3部分,在上肢中立位时,从前往后置钉。该处骨质较近端骨质强,把持力足够且不易劈裂。

图片

置入主钉,位置满意,后常规锁定远近端锁钉。

图片
图片

在外科颈骨折平面,肱骨干髓腔直径平均为28.7mm,在三角肌粗隆处平均直径为15.3mm,而平常所用肱骨干髓内钉直径为10mm,因此在髓内钉与骨皮质间,存在较大的横向移动空间。对部分髓内钉插入后骨折复位良好的骨折,二期也存在继发移位可能。

因此,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为增强骨折断端稳定性,避免后续断端移位或内翻,可在远端骨干内置入阻挡钉以减少髓腔直径。

本文来源:骨科青年

责任编辑:向宇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