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碌的生活与含笑的深情——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文本细读(2)

 陈会设 2024-05-15 发布于安徽
上篇文章分析了大堰河“悲苦的身世和凄凉的命运”,接下继续细读文本。
大堰河的日常生活,以及她对艾青的养育与爱,主要从以下几节诗歌中可以得到印证:
          
01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地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第四节,作者用了8个排比,句式都是“在……之后”,写的全是大堰河照顾全家的各种劳作,写其日常生活的匆忙劳碌。
但这8个排比句被开头、结尾重复的一句“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所笼罩、“包裹”。
          
作用如下:
首先,八个排比句,通过八个细节,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无休无止的家务劳作。诗人没有使用抽象的词语,而是通过鲜明的画面,把她的繁重劳动表现出来,通过“搭”、“拍”、“放”、“补”、“掐”、“拿”等手的动作表现出保姆的辛苦与劳累。    
“乌黑的酱碗”、“乌黑的桌子”、破烂的衣服、衬衣上的虱子,突出了大堰河家境的贫穷;
“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被柴刀砍伤了的手”,说明大堰河一家大大小小辛勤劳动,依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从侧面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并与下文第6节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在这样的劳作之中,大堰河又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充分表现出了大堰河对乳儿无私的爱。所以诗人深情地回忆起这“厚大的手掌”,这来自母亲的温暖。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他会忘记许多细节,但母亲的怀抱,母亲的双手所带给他的那种温暖、舒适和安全的感觉,却是永远无法抹除的记忆。
在孩子的感觉里,母亲的怀抱总是宽阔的,母亲的手掌总是厚大而温暖的。
          
其三,正如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所写:“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
生活已然不幸的大堰河,如此劳碌的大堰河,面对自己的苦难和不幸遭遇没有牢骚和抱怨,而是激起了自己对他者更为强烈的同情。
她对养子艾青的“抱”和“抚摸”,正是这种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的具体体现。
从苦难的生活中生长出来的更为广博的同情与爱,正是大堰河,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的伟大之处。    
          
02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和前文有所不同的是,诗歌第七节突出了六个“她含着笑”。    
这是大堰河以苦为乐。她的生活艰难沉重,人却非常乐观。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够让全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她对未来抱着希望,抱着憧憬,她含笑面对的苦难。她把痛苦藏在心里,却把微笑绽放在脸上。
          
这微笑的背后,有着怎样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有着怎样对生活深切的热爱。正如李修文《在春天哭泣》中所写:    
就像缝纫之时被尖针扎破了手,又像生火做饭时候喉咙里呛了烟,所有的穷,她们都将吞咽下去,既不可怜自己,也不对人说起一句,而后,再去穿针引线,再去生火做饭。
          
这贫困与苦难的生活中绽放的微笑之花,既是中国普通女性的伟大,也是她们坚忍倔强性格的写照。
          
03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
贴在灶边的墙上,
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    
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诗歌的第八节,进一步写大堰河对艾青真挚的爱。
诗人通过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真切地表现了她对乳儿的感情:
年节里,她为乳儿忙着切冬米的糖,她把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显要的位置,她情不自禁地逢人夸赞自己的乳儿,她甚至还作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乳儿得到了幸福,她便也得到了幸福。
如果说“切冬米的糖”,是对艾青生活的关心,把他幼稚的画作帖在墙上,是对孩子无声的勉励,那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则更具深意。
          
首先,这个梦既指向大堰河自己,也是她对艾青最为美好的祝愿。
在她卑微的生活中,最大的愿望便是艾青能够长大成人,生活美满、娶妻成家。这是一位母亲最为朴素的愿望,而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一声“婆婆”,便是她朴素愿望里最为幸福的时刻。她把自己的幸福与乳儿的幸福,紧紧地拴在了一起。
         
然而,这个最为朴素的愿望,这个她最为渴望梦,却无法对人诉说:
一方面是因为,她只是一个保姆,一个奶妈,而她乳儿的亲生父母,身份尊贵,她深深意识到双方身份的差距;另一方面,即便艾青结婚娶亲,新媳妇拜见的只能是他的生母。作为乳母的她并没有资格享受新媳妇的拜见,更不要说叫她一声“婆婆”了。
          
无法实现,无从对人诉说,却又依然藏在心中,依然不愿放下。    
这样的爱,是如此的卑微,却又如此的动人。
这里,只要想象单恋,或者单相思的那种深情与痛苦,学生便会理解这种情感,当然也可联系茨威格的名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进一步的拓展。
          
04
          
一位普通的养母,给予了艾青如此多的温暖和世间最为伟大的爱,反观亲生父母,艾青又有着怎样的感情体验: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
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
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
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
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
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
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
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这里有诸多对比,可以一一找出:
首先是“家”与“客”,或者“父母家”与“新客”的对比。    
“家”和“客”本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没有人会在自己家里做客,让人做客的地方,或是生出做客感觉的地方也无法称得上是家。          
诗人正是抓住了“家”与“客”的这一矛盾,深切的传递出她对亲生父母的疏离,传递出一种难言的辛酸,也从侧面写出了他对大堰河更为深切的情感。
          
其次,是在这个大的语境中出现的对比:
妹妹却不熟识,本是骨肉,却形同陌路;
而那“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的背后,是原先普通或者有些破旧的衣服;
“我不认识”与“天伦叙乐”的矛盾,或者骨肉疏离与所谓“天伦叙乐”的对比……
          
拓展延伸:
这种强烈的矛盾对比的写法,是诗人、艺术家所经常运用的,比如《卖炭翁》所写,“可怜向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比如电影中常有殿堂高处悬挂着“正大光明”,而下面的人干着卑鄙龌龊的勾当;         
上面挂着“明镜高悬”的条幅,下面审案的人,却贪污受贿,把案子判成冤案。         
比如艾青《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所写的:一个多么舒服,却在不停在哭;一个多么可怜,却在唱欢乐的歌”。
          
联系写作背景可知:
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一出生就受到家人的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方才被领回家中,却仍然受到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    
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他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亲生父母的爱!
正如艾青后来曾回忆说:“我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爱我,我也爱她。”
          
从大的角度来说,这一节写艾青在亲生父母家中所体验到的忸怩不安的情感和在保姆家中体验到的温暖幸福形成的强烈对比,而这也是他之所以为一个至微至陋的保姆立传作诗的原因所在。
并且,这种忸怩不安的情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讲解:
比如突然让学生陪同县长、省长,或者是马云、比尔盖茨一起吃饭或是去他们家中做客,那种不安和疏离,与艾青的体验大抵相同。

作者相关文字:
林间落新雪  
        
写于夜色中的沅醴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