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门江厦村的《省城祠室碑》

 东江 2024-05-17 发布于广东

近段时间,挺喜欢看一个“韦尔读碑文”的视频号,博主到各地去读散落在民间的碑文,也来过惠州。其实,我也挺喜欢看古碑文的,因为古碑里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历史和文化。不过,我不会弄视频,所以会以文字的形式把碑文和相关内容记录下来,觉得这样挺有意思的。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用文字记录更直观些,因为那些碑文本身就是文字来的。

江厦村谭氏宗祠

在龙门县龙城街道有一个古村落——江厦村,江厦村距离县城不远,村里保留着不少古建筑,比如谭氏宗祠、挺华书舍等。谭氏在龙门是大姓,有“谭半城”的说法。在谭氏宗祠里,墙壁上镶嵌着一块清道光十五年(1835)的古碑《省城祠室碑》,记述了江厦村谭氏宗族在省城广州的谭家祠旁修缮房室的情况和捐款名录。现将该碑文抄录并断句、标点如下:

省城祠室碑

尝思祖宗贻谋,常歌功而颂德,吾人美举当年,应勒碑以刻铭。原夫我祖文渊公也,绍刑部之家声,爰开岗厦;绵弋阳之世德,配祭省垣。凡我孙子,四时报德,既在麟岗献其忱,而三年大举,尤必羊城尽其敬。然远涉他乡,岂可无驻足之地?故又于省城祠右置有房室,以便往来。但历年久远,不无倾覆之虞。岁在乙未莫春之月,集支内子孙在宗祠上签题,以助蒸银之不足。虽有一室系属溪侣祖等,然皆我祖支内之人,又何彼此之分乎?其孙子总愿归之公众,从新创始,另立规模。蒲月兴工,盛夏告竣,上有层楼,下有堂室。登斯楼兮,喜见南溟鲲化;入此室处,欣瞻北极星临。不惟祭祀有所依,应试有所备,凡若此者,孰非我祖之遗泽以至此哉!虽然好义乐输,签题者不无少有所补焉,故并不欲没其美,而镌刊之于左,以志不朽云。

文渊太祖出蒸钱肆拾千文,后续支使足(下略)

道光十五年仲春月吉旦立签题总碑,谭祖昌书镌

《省城祠室碑》

江厦村原名“岗厦村”,在碑文中有记载。实际上按照地名来源的习惯,原本应该是叫“岗下村”的,后来才雅化为“岗厦村”。但因为在本地话中“岗”“江”同音,不知从何时开始,变成“江厦村”了。碑文中的“文渊公”,就是江厦村的开基祖谭明海,字文渊。因为他在谭氏宗族中的地位,除了在江厦村谭氏宗祠享受后人的香火之外,还在省城广州的谭家祠右面,整理出房间,让他配享其中。广州的谭家祠祭祀的是谭宏帙,因此也称“宏帙祖祠”,谭宏帙是后周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陈桥兵变后,为了避祸南迁韶关,被视为岭南谭氏一世祖。碑文中提到的“绍刑部之家声,爰开岗厦;绵弋阳之世德,配祭省垣”,前句说的就是谭明海继承刑部尚书谭宏帙的家声,开基岗厦村(今江厦村);后句的“弋阳”,则指的是南宋进士谭瑞奇,他是江西弋阳人,为人刚直,常上书劝谏,得罪了权贵,被贬官南迁龙门,为龙门谭氏的始祖。

远看谭氏宗祠

龙门在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都是属广州管辖的,直到1988年行政区划调整,才划入惠州市管辖,因此,龙门人跟省城广州的来往是很密切的。在水路运输为主的年代里,龙门人乘船通过增江水道出东江,再转入广州十分便利。而广州又是古代每三年乡试考举人的地方,所以龙门谭氏才会在省城的谭家祠里设置房屋,一来为了同时供奉江厦村开基祖文渊公,二来也为前往广州应试的龙门谭氏学子提供住处。但是由于时间久远,房屋已经破败了。于是在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发动族内各分支的蒸尝公款以及子弟个人捐款修缮,其中文渊公祖祠的蒸尝钱捐了最多,出了四十千文,其他各分支也出了一千到十千文不等,子孙个人也有捐几百文的。

按:“蒸尝”指春秋二祭,过去富裕人家把田捐给宗族祠堂称为“蒸尝田”,田产收入作为祭祀之用。碑文中提到的“蒸银”,指的就是总祠和族内各分支蒸尝田的收入。当年五月开始修建,盛夏季节就修好了,祠室面貌焕然一新,上有层楼,下有堂室。为此写下碑文记述修缮省城祠室的来龙去脉,并一一罗列捐款的芳名,让后人永远都记得他们的功德。古石碑里的故事,你爱听吗?

(PS:本文部分资料参考曹杰作《六百年前的“红旗渠”》一文,特此感谢!)

古井和旗杆石

江厦村挺华书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