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笛卡尔

 直尾昂述 2024-05-17

​上帝在

笛卡尔

哲学中

的地位

-

摘要:

笛卡尔,作为

近代哲学之父

-

他在论证

上帝存在

-

同时

也具有

反上帝

的一面

-

笔者将从

上帝在笛卡尔

哲学体系中的

矛盾地位出发

-

证明上帝信仰,是笛卡尔

所无法摆脱的,固有观念

-

以及所导致的笛卡尔

普遍怀疑的不彻底性

-

分析上帝信仰

对笛卡尔构建

的认知体系

的重要影响

-

尝试

用上帝观念重构

笛卡尔哲学体系

-

在社会历史中

-

解答

笛卡尔哲学

天然的局限

-

以便更好认识笛卡尔哲学

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

笛卡尔在

《第一哲学沉思集》

试图构建一套

不可怀疑的

绝对正确的

真理体系

-

并且

他认为自己

已经实现了

自洽的论证

-

但是

后世很多学者

都对此提出了

质疑和批判

-

超越

这些具体

批评本身

-

究竟是什么

使笛卡尔的哲学

没有经受住怀疑

无法成为真理呢

-

作为现代的读者

-

我们

很难接受笛卡尔

对于上帝的证明

-

就让我们从

上帝的地位

出发

-

回到当时的

社会历史中

重新认识

笛卡尔的

哲学体系

-

寻找笛卡尔哲学

最根本的

时代局限

-

正确认识笛卡尔

在哲学史的地位

一、

上帝在

笛卡尔论证中

的矛盾性地位

-

当我们阅读

《第一哲学沉思集》

的文本之时

-

会发现笛卡尔

对于上帝地位

的论证

-

存在着诸多缺陷

-

试举两例:

1.

笛卡尔的

“普遍怀疑”的

上帝地位分析

-

笛卡尔通过对感觉的怀疑、

梦境假说、恶魔假说

对一切观念进行了排疑

-

其中

恶魔假说的作用是说明对于那些

即使是由理性认识所得到的观念

-

我们也可以去怀疑

-

哈特费尔德教授

将恶魔

的作用

-

理解

为是,干预假设

或是,缺陷假设

-

但是

“无论哪个,假设

都能用来,对付

感性知觉和理智”

-

为贯彻

怀疑的

普遍性

笛卡尔对他

最深信不疑

的上帝观念

-

也进行了怀疑

-

但我们现在还是

先不要与其争辩

-

而且还要,假定关于

这位上帝的全部想法

都是杜撰”

-

根据三种怀疑

的,不同作用

此时上帝观念

是用恶魔假说

才能够怀疑的

-

上帝观念

并不是一个

具体可感的

形象

-

不能

通过感官而获得

属于理性的认识

-

所以只能够通过

恶魔假说了怀疑

-

通过后文

笛卡尔用第三、第五沉思

极力证明了上帝的存在

-

才最终证实了

-

他的

上帝观念

的真实性

-

但是

笛卡尔

在构建

-

恶魔假说时

是这样说的

-

“因而让我们假定

-

作为真理源泉的上帝

并非至善,而是恶神

-

假定他

无比强大

且又聪明

-

假定他

用尽全力

来去欺骗

我”

-

因为恶魔会欺骗我

-

所以我不能

清楚的知道

这个世界

是怎么地

被创造的

-

学者们普遍承认

笛卡尔的恶魔

实质上

-

是对上帝

全善属性的

委婉质疑

-

“他将

假设的骗子

叫作“恶魔”

看来非常有

可能是为了

不让沉思者

过分强调

上帝可能

是个骗子

-

此命题

他认为

是错的

-

后来试图

加以拒绝”

-

这里笛卡尔

实际上怀疑了

上帝的全能全善

-

不过无论如何

尽管是恶魔会

歪曲上帝

赋予我的

正确观念

-

抑或上帝

也许不善

这都足以说明

上帝是存在的

-

这就说明:

笛卡尔的,恶魔假说,是建立在

上帝存在,的基础上,而成立的

-

进而,笛卡尔的

思路,可表述为:

上帝欺骗了我

使我不能确定

上帝的存在

-

这是有问题的

-

上帝

在普遍怀疑中

具有两重地位

-

一方面作为

认识对象的上帝

被笛卡尔

怀疑掉了

-

并且

会在后文中

反复的证实

它是真实的

-

另一方面

天赋观念

必须要由

上帝赋予

-

这一点笛卡尔

却始终没怀疑

-

这也就使笛卡尔

在普遍怀疑之前

已经预设了

上帝的存在

-

这样的怀疑

并不很彻底

2.

笛卡尔的

“天赋观念”中的

上帝循环

-

笛卡尔通过

“我思故我在”

进一步得到:

“凡是我

十分清楚

而分明地

知觉到的

东西

-

都是真实的”

这个真判断

-

笛卡尔

确定了

证明观念

真实性的

唯一标准

即系就是

清楚分明

-

于是,他在

第三沉思中

正是用

清楚明晰的方法

证明上帝存在的

-

笛卡尔

认为我们自身,具有一个

类似无尽完美的上帝观念

-

那它

必然来自于

一个比观念

更完善或者

同等完善的

实体

-

这一点乃是

清楚明晰的

-

既然我不够完善

那就一定有一个

外在于我的

无限完美的

上帝存在

-

但为什么

我会具有

清楚分明

的观念呢?

-

笛卡尔说:

“凡是我们

清楚分明地

-

领会的,都是真的

其所以,确定不移

-

原因无非别的

-

正是因为

上帝存在

-

上帝

是至高无上

的完善本体

-

凡在我们之内的

属于本体的东西

也都必然出自他

-

由此得出

下述结论:

即我们

的观念

或概念

-

若完全从它们

是清楚分明的

这个准则来看

-

它们都是

某种本体

-

因而也,出自上帝

因而就,这个准则

而言

-

不可能

不是真观念

或者真概念”

-

清楚分明,就是上帝

赋予人类的天赋观念

-

上帝是

我们能

清楚分明地

认识事物的

保证

-

可是

此时笛卡尔

还没有论证

上帝的存在

-

怎么

能用上帝

来去保证

天赋观念

-

所以

笛卡尔

再一次

提前默认了

上帝的存在

-

就会导致

循环论证

我用上帝赋予的

清楚分明的观念

-

来去,证明

上帝的存在

-

这一点

在阿尔诺的

第四组反驳中

即就被指出了

-

我还有一些

其他的忧虑

-

即作者

如何避免

循环论证

-

因为他说:

-

因为上帝存在

-

所以

我们确信我们

清楚和分明地

领会的东西

-

但是

只是因为我们

清楚和分明地

领会这些东西

-

所以我们

确信上帝呐

就是存在的

-

因此在

我们能够

确信上帝

存在之前

-

我们必须

能够确信

-

我们

清楚和

分明地

领会的

东西是

真实的”

-

通过

这两处

的分析

笛卡尔

在进行

论证前

-

其实预先

肯定了

上帝是

存在的

-

正如他在写给

巴黎神学院的

信中说:

尽管对于

有信仰的

我们来说:

单凭信仰

即就足以相信

人的灵魂不会

随着肉体死去

-

相信上帝的存在

-

但对没有

信仰的人

来说:

-

若这两点

没有得到

自然理性

的证实

-

他们也就

不会相信

任何宗教”

-

为此“我将

全力以赴地

证实真理”

-

他似乎

并不是

想要探究

上帝到底

存不存在

-

而只是想用

哲学的方法

为上帝

的存在

做辩护

-

据此,我们说笛卡尔

在构建认识体系之前

其实本身就有着一套

关于上帝存在的信仰

-

笛卡尔

是将恶魔假说成立的前提、

清楚明晰观念存在的前提

都归之于上帝

-

即基于这样

本能的信仰

-

由此,我想

我们是否可,把笛卡尔的哲学

理解为这样,两个体系的综合

-

一个是

文本逻辑呈现的

以自己为出发点

证明世界

真实性的

认知体系

-

一个

是原来具有的肯定上帝存在

是世界存在前提的信仰体系

-

笛卡尔的哲学其实是

这两个体系的,结合

-

只不过我们

在文本当中

直观看到的

是认知逻辑

同时恰恰是

上帝信仰的

存在

-

导致了

认识论上

出现上述

两个例子当中的

上帝的矛盾地位

二、

从上帝地位出发

重构笛卡尔哲学

-

下面我们要

重点谈一下

-

如何理解

笛卡尔,认知体系下

潜在的,信仰体系

-

两个体系

紧密相连

不可分离

-

罗素评价笛卡尔:

笛卡尔身上

有着一种

动摇不决

的两面性:

-

一面是,他从当时代的科学学来的东西

一面是,拉弗莱舍学校传授给他的经院哲学

-

这种两面性

让他陷入

自相矛盾”

-

笛卡尔,受到上帝信仰和独立寻求真理

这两种,具有矛盾性的思想的共同塑造

-

但是

笛卡尔的

哲学体系

并不因此

而矛盾

-

相反

其在认知与

信仰体系的

紧密结合中

实现了一种

自洽性

-

笛卡尔的

认知体系

必须

是在承认

上帝存在

的观念下

才成立的

-

例如,对

外物存在

的证明:

-

笛卡尔发现

仅凭借自己

拥有外物的

观念

-

必然无法

推导出来

外物观念

亦也并不

能够正确

认识外物

的存在

-

“上述一切

都充分证明:

我迄今为止

之所以相信

与我不同的

事物的存在

-

相信它们通过,感知器官

或者无论通过,什么方式

-

给我送来

它们自己的

观念或形象

-

其实

并不是出于

确定的判断

-

而仅仅是

出自于某种

盲目的推动”

-

从而,笛卡尔这样子说:

既然上帝,就是全能的

那他一定就能创造万物

-

我具有万物的观念

-

是因我分有了

上帝的全能性

-

外物能够存在

-

是因

外物,分有了

上帝的全能性

-

而我却无法直接

从外物当中得到

清楚分明的观念

-

笛卡尔进而

建立了一个

心灵与肉体

二分的体系

-

笛卡尔

想要认识到

外物的存在

那就必须

借助上帝

-

笛卡尔证明

外物的存在

是基于上帝

创造万物的

信仰的结果

-

上帝造物

即系乃是我

存在的原因

-

外物存在的原因

天赋观念的来源

-

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实际上正是建立在

这一个基础之上的

-

上帝信仰

不再只是:

我存在、

我能认识

形而上

的前提

-

而已经无形中融入了

笛卡尔的证明环节中

-

这正是

笛卡尔

预设了

-

上帝存在,对于他的

认知体系的重要影响

-

在笛卡尔看来

他的认识论

即乃是一个

自洽的体系

-

而上帝存在是

笛卡尔认识论

自洽性的保证

-

面对其他学者

对文本的质疑

-

笛卡尔会从

上帝创物的角度

弥补自己

认知体系下的

不严谨之处

-

有学者认为:

“笛卡尔循环”

并不是逻辑上的

循环论证的错误

-

“'笛卡尔循环’

确实是个循环 

但是它绝不是

一个循环论证:

-

之所以要从

'我思’出发

-

笛卡尔

只不过是

要为进入

这个循环

找到一个

入口”

-

上帝

赋予了我

清楚分明

的能力

-

使我能认识

上帝的存在

-

按这个思路

确实不能够

被称为错误

-

但是,笛卡尔循环

不是,逻辑的错误

-

但并不代表

就没有问题

-

“上帝

赋予了我

清楚分明

的能力

-

使我能认识

上帝的存在”

-

这是从上帝

出发的思路

-

我用上帝赋予的

清楚分明的观念

-

来去,证明

上帝的存在”

-

这是

从我的认识

出发的思路

-

笛卡尔

实际进行了

两个视角下

的论证

-

但是依照

文本逻辑

-

笛卡尔不得不

从“我思”说起

-

所以不可避免地让人

感觉他的自洽的体系

出现了逻辑上的漏洞

-

笛卡尔在认知过程

隐藏了,上帝信仰

-

所以他为自己体系的

“自洽性”做出辩解时

不得不偷换视角

-

这是其无法

摆脱的缺陷

-

笛卡尔的

认知体系需要依赖于

预设上帝存在的前提

-

故他的认识论

会存在的缺陷

-

同样也因为

上帝的存在

-

导致了

笛卡尔的哲学

无法推而广之

-

存在着

天然的

时代局限性

-

这一局限性根源于

笛卡尔普遍怀疑的

不彻底

-

笛卡尔哲学的

最终目的乃是:

-

建立一套

永远无法,被怀疑的

绝对正确的知识系统

-

其第一步是:

一旦在任何

事物,当中

-

发现有某种

可疑的理由

-

那就足以

可将它们

一概排除”

-

进而找到

某个确定的

不可动摇的

阿基米德点”

-

在普遍怀疑中

笛卡尔怀疑了:

包括上帝在内

的,一切观念

-

但为证明

恶魔假说

的合理性

-

笛卡尔又不得不默认

上帝的存在作为前提

-

这样他看似

怀疑了上帝

-

实际并没有

严格地遵循

-

导致了

普遍怀疑

并不彻底

没有摆脱

中世纪的

神学烙印

-

接着

笛卡尔

虽然找到了

不可怀疑的

第一原理:

即我思故我在

-

但由于笛卡尔

没有彻底怀疑

-

所以接下来的推论

并不是完全建立在

第一原理之上

-

而是不知不觉当中使用了

未经彻底怀疑的上帝信仰

-

所以笛卡尔才会形成一套

论证上帝存在的认知体系

-

这样,我们

就可以解释

-

笛卡尔哲学

为什么竟会

被后世批判

-

笛卡尔

虽然提出了

确定真理的

完美方法即:

普遍怀疑

-

但是并没有全面

贯彻自己的方法

-

故而这一套体系

只适用于他自己

而非是永远

不可怀疑的

绝对正确的

三、

探究笛卡尔预设

“上帝必然存在”

观念的现实基础

-

笛卡尔

在普遍怀疑当中

没有对上帝观念

进行彻底的怀疑

-

导致他的认知过程

受到了上帝信仰的影响

-

那么

上帝观念的

不彻底怀疑

-

笛卡尔的

主观失误

-

或客观

的必然

-

笛卡尔能否避免自己

预设上帝存在的前提

-

我们站在社会历史的角度

会发现笛卡尔的哲学体系

是那个时代下的客观结果

-

笛卡尔实际上

无法对上帝观念

进行彻底的怀疑

1、

作为文化现象的

“无中不生有”

-

笛卡尔在

第三沉思

当中证明

上帝存在的

最基础的

出发点是

“无中不生有”

-

如果结果

竟不是在

原因当中

取得自己

的现实性

-

那么又是

从哪里呢

-

原因如果

不是自身

具有那种

现实性

-

又如何能够

给予结果

-

因此可以

得出结论

-

不仅不能

无中生有

-

而且

较为完善的

也不能从

较不完善的

产生

-

因为前者自身

包含着

更多的现实性”

-

即是说

我们既然有

一个观念

那么这个

观念必然

-

有一个

存在物

的来源

-

笛卡尔在说明

自己有某种观念时

必须要给出这个观念的

客观的来源

-

所以

我们具有的

无限完美的

观念

-

也就

必须存在

一个原因

-

所以也就

必然能够

推出上帝

-

这一观点

既是笛卡尔,认识,上帝存在的,根本原因

也是笛卡尔,信仰,上帝的,原因

-

对此

很多学者

提出质疑

-

他们认为

笛卡尔这里

并没有对于

“无中不生有”

这一前提

进行怀疑

-

从而认为

上帝的证明

并不可靠

-

其实当我们从笛卡尔

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去考虑

-

会发现

“无中不生有”这个观念

笛卡尔是进行了怀疑的

或者说真的就是自明的

-

我们之所以会专门提出

笛卡尔没有对这个观念

进行怀疑

-

无非因为

我们自己

对这个观念

产生了怀疑

-

而在中国的观念当中

向来都是,无中生有

-

所谓“天下万物

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极而太极”等等

-

它是讲,

道乃是世界运行最高的标准,

是最初的那个有、一、存在,

-

但道之上

还有个无,

道是要去

法自然的,

-

自然

就是那个

最终的无,

-

这样天人

也就合一

了,

-

人类的事

最终需要

融入自然

-

从自然中找到

最根本的归宿,

-

这是我们

中国人的

观念。

-

但是西方传统的

观念不是这样的,

-

有无是对立的,

世界是封闭的。

-

人作为一个,存在性的结果,

必然有一个,存在性的来源,

-

人所能

认识的世界

必须是一个

完满的闭环。

-

柏拉图的理念论、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正体现了这样的传统

-

因而要说:

“无中不生有”

不仅是笛卡尔的

一个,前题观念

-

它本身还作为一种

文化现象而存在。

-

当我们认识到“无中不生有”

根植于不同文化的差异后,

-

就能明白,

-

笛卡尔

当然不会有

像我们理解

的无中生有

那样的意识。

-

在笛卡尔

的文本中,

-

无这个概念

本能地被理解为了

“虚无”,或“缺乏”。

-

既然有才是

世界的本原,

-

那么无就不能是

在有之上的东西,

-

而是一个

与有相对

的东西。

-

这样,

一则观念

来自上帝

而非虚无,

-

二则

即使

虚无能够

产生观念,

-

那也不是

真实确定

的观念,

-

“无中不生有”

自然也就

无法怀疑。

-

这一点,

是笛卡尔

在文本中

反复确认,

-

“说到

我乃是被

至上本体

创造之时,

虚无定然

在我之内,

-

我是因为后者

才会上当受骗,

或被诱导犯错;

-

但也可以说,

以某种方式

分有了虚无,

-

或者说:

分有了

非存在,

-

也就是说,

-

本身既非

至上本体,

-

又缺乏

相当多

的东西,

-

因而

毫不奇怪

我会犯错。”

-

在他看来

的确清明

-

当我们从文化现实的角度

去看待“无中不生有”之时,

-

我们也就能够理解,

笛卡尔不可能用一种

不属于自己的思维习惯

对一种自觉的文化环境

进行怀疑。

-

当笛卡尔

提出我要

重新认识

所有知识

的时候,

-

那他就

不得不

先解答,

-

我为什么

能去认识

这些知识。

-

而这个答案,

在他的时代背景下,

也就只能付诸上帝。

-

任何自己的观念

这在笛卡尔看来

乃都是可怀疑的,

-

但是

他无法

对自己

所固有

的思维模式

和文化背景

-

进行彻底怀疑。

-

所以

无中不生有

在其看来呐

就是清明的

-

预设

上帝必然存在的

前提也是合理的,

-

进而这种观念

对笛卡尔的

认识论体系

造成影响也是

不可避免的了。

2.

诛神:

上帝信仰

的薄弱性

-

从现实基础出发

我们已经看到了

上帝观念在

笛卡尔头脑中

存在的必然性

-

同时也要承认

笛卡尔对于上帝的信仰

也并非从来没有过动摇

-

笛卡尔在《论方法》中袒露

自己实际上是支持伽利略的

地球公转说的

-

“虽然我

并不愿意

说我支持

那项看法

-

不过

我在他们

批评之前

-

并没有

在其中看到

有任何问题

可以使人怀疑它会

对宗教或国家有害

-

进而

也没有任何东西

阻碍我为之辩护

-

假如理性,使我信服

那种看法是真理的话”

-

他所笃信的科学

使他发现

-

地心说就是错误的

但迫于教会的压迫

他并不敢将自己的

科学研究发表

-

不过这并不能,阻碍

笛卡尔对真理的思考

-

他觉得诸如

此类的观念

都未经证实

而不可信

-

故要普遍地怀疑

而用自己的理性

重新去证明

上帝的存在

-

当他

开始怀疑上帝赋予的

那些观念是否真实时

-

笛卡尔已经

不知不觉地

走上了

反上帝

的一面

-

上帝的地位

在笛卡尔

的头脑中

-

越来越模糊了

-

笛卡尔在

第一沉思中

已经,对于

上帝的观念

进行了怀疑

-

所以

他找到的

第一原理

-

无关于上帝

-

而是“我思故我在”

-

进一步,笛卡尔

-

从中发现到清楚分明

是判断观念是否正确的

唯一不可怀疑的标准

-

对于万物

的真实性

只需要证明

自己的判断

是清楚明晰

-

可确定

其为真

-

即我能否

认识世界

-

只依赖

我自己

-

不再直接

依赖上帝

-

但是

当笛卡尔思考

我存在的原因

-

我具有

绝对理性的

原因时

-

由于无中不生有

的,思维方式

-

笛卡尔

又只能把它

归之于上帝

-

因为我能

认识世界

前提是

我存在

-

我能够

认识到

我存在

-

是因

我思

-

但谁在

客观上

保证了

我存在:

是上帝

-

上帝存在

是我,存在

和我,能认识

的基础

-

但是

上帝的地位也就

仅仅是一个基础

-

上帝赋予了我的

理智与意志之后

就无法再约束我

-

所以真理在,我

不是真理在上帝

-

而传统

的神学世界观

是基于信仰的

即我先信仰

上帝的存在

-

然后通过

上帝理解的

自己的存在

外物的存在

-

所以探求万物确定性时

上帝即就是直接的保证

-

笛卡尔所费尽心力

想要构建的世界观

也是这个结果

-

不过他与传统神学

有一个重要的不同

-

即这一套的世界观

乃是人主动认识的

还是人被动接受的

-

笛卡尔的

普遍怀疑

-

虽然并不彻底

-

但是已经把人们

对于上帝的关注

转向了自我

-

对自己

的强调

-

超过了上帝

-

上帝

在笛卡尔

体系当中

位居偏位

这在传统神学看来

已经不可容忍的了

-

所以尽管

“笛卡儿

是一个虔诚

的天主教徒

-

但是他却

被指控为

无神论者”

-

甚至他的著作

被梵蒂冈教会

列为禁书

四、

总结与意义

-

笛卡尔哲学是以

上帝为前提的

认识论体系

-

上帝具有

双重地位

-

上帝存在

既是笛卡尔,认识世界的,必要环节

也是笛卡尔,如此认识的,前提基础

-

对笛卡尔来说

上帝的信仰

是清楚明晰的

-

以至于笛卡尔

对上帝的怀疑

并不彻底

-

这导致

由此之上构建的

整一个哲学体系

也都不可避免的

具有时代局限性

-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看到

笛卡尔哲学巨大的积极意义

-

上帝的矛盾地位

-

是主体性哲学

兴起的

一个重要表现

-

笛卡尔的思想

始于主体性意识

的萌发

-

终于凭借,自我

追求真理的方法

与本有的

神学世界观

的紧密融合

-

后代学者提出:

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

把思和在

都归结于

自我之内

-

这正体现

在那一个

原本无我

的时代中

-

突然发现了

一个自我的

主体觉醒

-

笛卡尔之所以竟会

赋予上帝双重地位

那是因为他在

神学的阴云下

发现了自我

-

上帝创造了我

-

而由我来

认识上帝

-

笛卡尔

为了在上帝

至高无上的

信仰地位下

再塑造一个

伟大的自我

-

所以不可避免地

导致了

上帝地位的分化

-

“笛卡尔

将自然世俗化

并将人类个体

置于

教会与国家之上

-

没有笛卡尔式

的,个人主义

-

我们也就

没有民主”

-

从这种意义上

笛卡尔的主体性认识

对于人类的近代化

都有无与伦比的贡献

-

上帝的矛盾地位

体现了本体论

向认识论哲学

的艰难转向

-

黑格尔说:

笛卡尔事实上

是近代哲学学

真正的创始人

-

因为

近代哲学

是以思维

为原则的

-

独立的思维在这里与

进行哲学论证的神学

分开了

-

把它放到了

另外一边了”

-

这一点,谁

也无法否认

-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

认识论哲学的兴起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

在笛卡尔这里

-

上帝信仰与

他的认知体系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笛卡尔哲学的不彻底性

不仅仅是个人原因所致

-

更归根于笛卡尔无法完全

突破整个时代的思想局限

-

在回顾近代

认识论哲学发展时

不能忽视传统神学

向科学世界观转向

对哲学发展

的基础作用

-

不能够忽视

本体论哲学

对认识论哲学

的奠基与塑造

-

无论如何

笛卡尔已经创造了

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

他开始怀疑原有

世界观的合理性

-

从而塑造了一个在认识论中

被自我肯定了的“新的上帝”

-

这个上帝存在的

前提是人的理智

-

传统的上帝观念

起到的所谓作用

是提供了

我存在的

本原基础

-

我可以

自己探求

整个世界

的真实性

-

这条由我来论证

世界真实性的

认识论道路

-

将在

笛卡尔的身后

不断生发繁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