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标测,再消融,中国原创去肾神经技术有获益!柳叶刀子刊中国随机对照研究

 杨进刚阜外 2024-05-17 发布于北京

近年来,去肾神经术(RDN)作为高血压领域的研究热点,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近期,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发表的一项覆盖中国15家医院的随机对照研究(SMART研究)表明,先标测肾神经、再选择性进行消融的新型RDN技术,可实现降低高血压患者用药负担和将诊室收缩压控制<140 mmHg的目标,且每条肾主干动脉仅进行大约4次靶向消融,这远低于以往的RDN研究。

这项随机、前瞻性、多中心、单盲、假手术对照研究共纳入220例接受标准降压药物(至少2种)治疗至少28天、诊室收缩压处于150~180 mmHg之间的高血压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入RDN组和假手术组。

患者的主要纳入标准包括:年龄18~65岁、原发性高血压病史至少6个月、心率≥70/分,诊室收缩压为150~180 mmHg、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收缩压≥130 mmHg或日间收缩压≥135 mmHg或夜间收缩压≥120 mmHg、肾动脉狭窄<50%、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45 ml/min/1.73 m2

将具有电刺激和消融功能的导管置入远端肾动脉。如果肾动脉内电刺激后收缩压升高5 mmHg,则选择RDN部位(热点);而如果血压没有升高,则通过重复电刺激确认进行充分的RDN,且在同一部位进行第二次消融。

在电刺激后收缩压降低5 mmHg(冷点)或无血压反应(中性点)的部位,不进行消融。重复标测、消融和确认操作,直到所有肾主干动脉都在检查后进行治疗或避免治疗。

RDN术后,患者必须遵循预设定的、强有力的药物滴定方案,以促使诊室收缩压达标(<140 mmHg)。通过对尿液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来监测药物依从性。

结果显示,患者左、右肾动脉的平均标测部位分别有8.2个和8.0个,热/消融部位分别有3.7个和4.0个,冷点分别有2.4个和2.0个,中性点各有2.0个。1 65热点、冷点和中性点分别占总标测位点的48.0%27.5%24.4%

随访6个月时,RDN组和假手术组的诊室收缩压控制率相当(95.4% vs. 92.8%),达到非劣效性-10%的界限(2.69%);RDN组的药物指数变化显著低于假手术组(4.37 vs. 7.61),且优于假手术组(-3.25P=0.003),表明RDN组患者将诊室收缩压控制<140 mmHg所需的药物显著减少。

RDN组的24小时动态收缩压从146.8 mmHg下降了10.8 mmHg,假手术组则从149.8 mmHg下降了10.0 mmHg,组间无明显差异。

两组的安全性事件发生率相当。

此前,阜外医院高润霖、蒋雄京等在本刊发文指出,除了降压的持久性RDN能否有心血管获益也是关注的重中之重。目前尚无随机临床研究证明RDN产生的血压下降能否转化为心血管获益。

来源:

[1]Efficacy and safety of sympathetic mapping and ablation of renal nerves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SMART): 6-month follow-up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EClinicalMedicine. 2024 May 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