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藿朴夏苓汤

 关军军 2024-05-19 发布于湖南

【组成】藿香10g 淡豆豉10g 白蔻仁3g 厚朴6g 半夏10g 杏仁6g 茯苓10g 猪苓6g 泽泻6g 生薏苡仁20g 

【主治】湿温,湿盛热微,身热不渴,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白滑,脉濡者。

【证析】此证属于湿阻中焦,湿盛热微机理。阳明主肌肉,湿滞阳明之表,阳气内郁故身热;脾主四肢,湿困脾阳,故四肢倦怠;湿邪内郁,故苔白口腻;湿蔽清阳,故胸痞。

【病机】湿阻中焦,湿盛热微。

【治法】燥湿芳化,上宣下渗法。

【方义】湿浊滞于中焦,非芳香化浊和燥湿醒脾之品,不能振奋已困脾阳,祛除黏腻湿浊。故方用香豉、藿香、白豆蔻芳化,宣通肺卫以疏表湿,使阳不内郁,则身热自解;

藿香、白豆蔻、厚朴芳香化湿;厚朴、半夏燥湿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不为湿邪所困,则胸闷、肢倦、苔滑、白腻等证即愈。

再用杏仁开泄肺气于上,使肺气宣降,则水道自调;

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淡渗利湿于下,使水道畅通,则湿有去路,共奏开源洁流之功。

用药照顾到了上中下三焦,以燥湿芳化为主,开宣肺气,淡渗利湿为辅,

与三仁汤结构略同,而利湿作用过之。

身热是阳气郁结之象,宣散即解,

所以名为湿温却无清热之品。

【歌括】

藿朴夏苓杏蔻仁,薏苡二苓泽豉行,

湿滞中焦苔白滑,芳化淡渗法堪珍。

  药物组成:

    藿朴夏苓汤《医原》藿香6g 半夏5g 茯苓9g 杏仁9g 生薏米12g 白蔻3g 猪苓5g 豆豉9g 泽泻6g 厚朴3g。

三仁汤《温病条辨》杏仁9g 滑石18g 通草6g 白蔻6g 竹叶6g 厚朴6g 生薏米18g 半夏9g。

区别:

当患者发热的同时怕冷,用藿朴夏苓汤

当患者发热时不怕冷,用三仁汤。

《湿温病治疗杂谈》

湿温病治疗相当复杂,《吴鞠通医案》有化邪法,用豆豉、荆芥、青蒿、桔梗、杏仁、郁金、连翘、银花,治身热面赤,肢微冷,舌苔满布,口反不渴,在芳香清解之中重用宣透。薛生白《湿温病篇》指出:“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荷叶、通草、桔梗等味。”又说:“湿温证初起,发热汗出胸闷,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香、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菖蒲,佩兰、六一散。”

  比如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善治时令病在治疗湿温病效法古人,而不胶柱鼓瑟。从其医案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采用清热化湿兼顾,斟酌湿偏重还是热偏重而用药,同时结合宣透、舒郁、淡渗、缓泻等法来分解病势。尤善以辛香宣达、芳香清解之法取效,而最忌见热清热,因此时不仅热不能清,反使湿愈凝滞,造成缠绵之局势。选方大略为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之属进退

逢春先生很善用大豆卷、香青蒿、藿香、佩兰、荷叶、薄荷、桔梗等以轻清宣透,芳香化浊,

用厚朴、半夏、苍术、蔻仁、菖蒲以甘辛苦温芳化,用山栀子、黄芩、丹皮、连翘、银花、茵陈等以清热,

用木通、滑石、竹叶、通草、灯心草、泽泻、赤苓皮、猪苓、苡米等以淡渗清利,

用酒军、槟榔以缓泻。清、化、宣、利、泻并施,使湿清热解,诸恙得除。

对高热病人也不宜苦寒之品过重,而选用芳香宣化之品,如大豆卷、山栀子、藿香、佩兰、银花、连翘等。尤其不主张用生石膏。

如邪在卫分,恶寒未罢,而早用石膏,恐有“冰伏凉遏”之弊。

图片

例:藿香6g,赤苓9g,杏仁9g,生薏苡仁12g,白蔻仁3g,猪苓9g,通草3g,淡豆豉9g,厚朴3g,泽泻4.5g,半夏4.5g,黄柏5克,黄连3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