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三)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5-19 发布于甘肃

            六经辨证解温病

                ——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

图片

      ……

     卷一 上焦篇

      六、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咳,热伤肺络也;身不甚热,病不重也;渴而微,热不甚也。恐病轻药重,故另立轻剂方。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
      杏仁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桑叶二钱五分 菊花一钱 苦梗二钱 甘草八分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
钱;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方论: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今世咸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寒,不宜风温,且有不分表里之弊。此方独取桑叶、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余,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补金水二脏,故用之以补其不足。风温咳嗽,虽系小病,常见误用辛温重剂消烁肺液,致久嗽成劳者,不一而足。圣人不忽于细,必谨于微,医者于此等处,尤当加意也。
      【胡希恕按】

      本方较银翘散为胜,加减法亦可从,惟方论对于药物说法,纯是阴阳五行家言,毫无可取(之处)。

      桑菊饮的研究:桑叶、桔梗、杏仁,祛痰以镇咳。菊花、苇根、连翘、甘草,清风热以解毒。薄荷解表以散邪,为风热咳嗽平妥之制剂。

      七、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脉浮洪,邪在肺经气分也;舌黄,热已深;渴甚,津已伤也;大汗,热逼津液也;面赤,火炎上也;恶热,邪欲出而未遂也。辛凉平剂焉能胜任,非虎啸风生,金飚退热,而又能保津液不可。前贤多用之。

      辛凉重剂白虎汤方

      生石膏一两,研 知母五钱 生甘草三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

      方论:义见法下,不再立论,下仿此。

      【胡希恕按】

      证是白虎证,方用白虎方,又何尝不是伤寒法。

      只为拉到太阴上面,方说成“邪在肺经气分”,凡读过仲景书者,谁能信此?!

      方治详解于《伤寒论》,可互参。

      八、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

      浮大而芤,几于散矣,阴虚而阳不固也。补阴药有鞭长莫及之虞,惟白虎退邪阳,人参固正阳。使阳能生阴,乃救化源欲绝之妙法也。汗涌、鼻扇、脉散,皆化源欲绝之征兆也。

      白虎加人参汤方

      即于前方内加人参三钱。

      【胡希恕按】

      热盛则津伤,津虚反致热盛。

      于津液无伤时,放手一用白虎汤,清除热毒,人自安和。

      若津血已虚,脏器机能即有衰脱之变,因益之以人参,而为祛病扶虚双面之顾,此仲景制方之妙义,然此治又何尝离开伤寒法?!

      九、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此白虎之禁也。按白虎剽悍,邪重非其力不举,用之得当,原有立竿见影之妙,若用之不当,祸不旋踵。懦者多不敢用,未免坐误事机;孟浪者,不问其脉证之若何,一概用之,甚至石膏用至斤余之多,应手而效者固多,应手而毙者亦复不少。皆未真知确见其所以然之故,故手下无准的也。

      【胡希恕按】

      白虎剂以里热为主治,表不解者为例禁。渴欲饮水,无表证者,乃用此方之确候。

      今谓白虎乃为达热出表,大有语病,想亦是为“太阴温病”四字所累,乃发此牵强不类的言论。

      脉浮弦而细及脉沉虽从洪大脉的反面悟出,然热厥的白虎汤(证),脉亦可能为沉为细,但必兼滑。

      故所示以上脉禁,反不如说“脉不滑者,不可与之”较为正确;“汗不出”,亦不若“表不解”(更)为合乎实际。

图片

      十、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

      气血两燔,不可专治一边,故选用张景岳气血两治之玉女煎。去牛膝者,牛膝趋下,不合太阴证之用。改熟地为细生地者,亦取其轻而不重,凉而不温之义,且细生地能发血中之表也。加元参者,取其

壮水制火,预防咽痛、失血等证也。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辛凉合甘寒法

      生石膏一两 知母四钱 元参四钱 细生地六钱 麦冬六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盅服。

      【胡希恕按】

      气血两燔为何病型?本方所主为何证候?均无明细说明。

      不究脉证而处汤药,此真是不用伤寒法者。

      既为气血两燔,当是热实为候可知,并就前后各条细参,当有咳、喘、渴、烦、面赤、舌赤、咽干等证,颇似述急性肺炎的初期证。然此方用于虚热津液枯燥证,或当有效。

      若盛热壅遏胸中,而致咳甚息迫,兼现郁血之征,以有强壮性(能)的生地、麦冬等滋润解热药施之,乃有实实之弊,大非所宜。

      后世从张景岳“壮水制火”之说,不究表里虚实,乱用生地而致害者颇多。此(论)将(来)可于临床实例中验之。

      细生地能发血中之表,更属无稽之论,慎不可信。

      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汤的研究:此即白虎汤之变局,去甘缓之粳米、甘草,而易以滋润气血的参、地、麦冬,为清热润燥之治。

      十一、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有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血从上溢,温邪逼迫血液上走清道,循清窍而出,故以银翘散败温毒,以犀角地黄清血分之伏热,而救水即所以救金也。至粉红水,非血非液,实血与液交迫而出,有燎原之势,化源速绝。

      血从上溢,而脉至七八至,面反黑,火极而似水,反兼胜己之化也,亦燎原之势莫制,下焦津液亏极,不能上济君火,君火反与温热之邪合德,肺金其何以堪,故皆主死。化源绝,乃温病第一死法也。

仲子曰: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瑭以为医者不知死,焉能救生。细按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烁津液,涸尽而死也。

      犀角地黄汤方见下焦篇

      银翘散方见前

      已用过表药者,去豆豉、芥穗、薄荷。

      【胡希恕按】

      此所述太阴温病,血从上溢,或即今之格鲁布性肺炎,又名大叶性肺炎。

      假如为上述的病患时,于初起恶寒甚时,可随证酌用大青龙汤、葛根汤,或葛根加石膏汤,以顿挫其发热。但此期难收到治愈之效,慎勿连续发汗。不过,利用银翘散及桑菊饮的机会反少。

      表解的机会过后,大都属于少阳阳明证候,可随证处以柴胡剂、白虎剂、承气剂,以及消炎祛瘀剂,如桃核承气汤。

      若陷于阴虚证(编者按:胡老所言“阴虚”,特指“阴性虚证”之意,此处含义相当于现行教材所言“虚寒”),亦可选用附子之配剂,惟老人常易发此候。

      (此病)一般均为阳实证。如本条虽溢血上出,宜施以桃仁、丹皮之属,生地之类又须慎用,不可不知。

            刀子在说话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

                          2024.5.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