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脏解剖之右心室

 银缕一瞬 2024-05-20 发布于山东

  右心室(right ventricle) : 位于心的前部、右心房的前下方,胸骨左缘第4 、5 肋软骨的后方。从右房室口伸延至心尖附近,折返向左上方延伸为漏斗部(infundibulum) , 或称动脉圆锥(conus arteriosus) , 直至肺动脉口(pulmonary orifice) 处的肺动脉瓣。在局部解剖学的角度上,右心室可分3 个部分:即支持和环绕三尖瓣的流入道部、带有粗大肉柱的心尖部和环绕肺动脉瓣的肌性流出道部或称漏斗部。

  右心室呈斜向前下方的锥体形,分为1底、1尖和3壁。底被右房室口和肺动脉口占据。室壁可分为前壁、下壁和内侧壁。

图片

图片

室上嵴是一增厚的肌肉嵴(图中红色部分),位于右心室流入部和流出部之间。室上峰向右侧的肌肉延续带称为壁束,与右心室游离壁融合,部分位于右心室游离壁中所谓的“心室漏斗褶”上。壁束在主动脉右冠状窦的前方,并对该窦起着支持作用。室上嵴向左侧的肌肉延续带称为隔束,其后方与左心室流出道相对应。手术中修剪肥厚的肌肉束时,在壁束侧要防止剪穿主动脉窦,避免损伤主动脉瓣,在隔束侧要防止剪穿室间隔。隔束向心尖部即室间隔和游离壁之间突出的肌柱延续,称为调节束(moderator band,图中绿色部分),连于前乳头肌的基底部,房室传导右束支终末段由调节束通过。由室间隔的圆锥间隔、壁束、隔束及调节束共同组成右心室后下方的窦部和前上方的流出部之间的自然分界线,这也是室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图片

漏斗隔和隔带连接处的界限明显,是因两部分的胚胎来源不同所致。在法洛四联症和双腔右心室等心脏疾病,室上嵴肥厚可导致漏斗部狭窄。

三尖瓣:又称右房室瓣,附着于右房室口处的三尖瓣环,按位置分为:①前尖,呈半环形或四方形,自右房室口伸向右心室前外侧壁,其内侧部附着于壁带。前尖的活动度较大。②后尖,形状和大小变化较大,自右心室下壁伸向室间隔。③隔侧尖,呈半卵圆形,自室间隔伸向右心室前外侧壁。隔侧尖上部附着于室间隔膜部,以隔侧尖附着处将室间隔膜部分为房室间隔和室间隔。隔侧尖的活动度较小。后尖的游离缘常有数目不定的齿状切迹,使后尖呈扇叶状。前尖和隔侧尖也可出现齿状切迹。有时三尖瓣可出现副尖(50%),多为1个。在新生儿,尖瓣闭合区有许多含有血液的Albini 小结,6个月后逐渐减少。

相邻瓣叶连接部分别称前隔连合、后隔连合和前后连合。三尖瓣粘连多发生于前尖与隔侧尖的连合处在6%~16%心胜,前隔连合处缺少瓣膜组织。在超声心动图上,正常人前隔连合处可出现血液反流现象,这可能与前隔连合缺如有关前隔连合与室间隔膜部、主动脉瓣环和房室束的毗邻关系密切,故行三尖瓣扩张分离术时常在后隔连合和前后连合处进行,以免损伤与前隔连合毗邻的重要结构。

图片

图片

腱索:是较细的条索状致密结缔组织结构,起自乳头肌尖部侧1/3表面的隆起,止于三尖瓣的室腔面或游离缘。有的腱索起自乳头肌基底部或右心室游离壁。与左心室不同,右心室的部分腱索直接起自室间隔,与隔侧尖相连。

乳头肌:为由室壁突入室腔的锥体状肌束,按位置分为3组:①前乳头肌,最大,1~5个,位于三尖瓣前后连合的前下方,与隔缘肉柱下端相续。前乳头肌发出的腱索止于前尖和后尖的相对缘以及三尖瓣前后连合。②后乳头肌,较小,多为1~3个,有时可达7个。后乳头肌位于三尖瓣后隔连合的前下方,借扇形腱素连于后尖和隔侧尖以及三尖辦后隔连合。③隔侧乳头肌,细小,多为1个或2个,缺如者可达24%。隔侧乳头肌在流出道稍下方连于室间隔,并借腱索与前尖、隔侧尖及三尖瓣前隔连合相连。

心室收缩时,三尖瓣环缩小和右心室内压升高引起三尖瓣关闭,但由于乳头肌收缩和腱索牵拉,三尖瓣不致翻向右心房。心室舒张时,三尖瓣开放,右心房内的血液注入右心室。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着密切联系,常合称为三尖瓣复合体。三尖瓣复合体中任何一组成部分发生病变,都可影响三尖瓣的功能,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图片

图片

肉柱:为流入道室壁的肌性隆起,交错排列。附着于室间隔与前乳头肌根部之间的粗大肉柱称隔缘肉柱,直径约为4 mm,内有右束支通过。隔缘肉杜支持室间隔和前乳头肌,有限制右心室过度扩张的作用,故又称节制索。

图片

图片

图片

右心室条束:位于流入道,多附着于室间隔与室前壁或前乳头肌之间。右心室条束的出现率在小儿心脏为51%,成人心脏为58%。在超声心动图诊断方面,须将右心室条束与血栓、不对称室间隔肥厚和肥大的肉柱相鉴别。

在心尖处,右心室内有细小的网状小束,对右心室尖部有支持作用。

室间隔右心室面分为漏斗部、膜部和肌部室间隔三部分。也有将右心室的室间隔分为流入部、小梁部和流出部三部分。

漏斗部室间隔由胚胎圆锥部发育而来,位于肺动脉瓣与室上嵴之间,又称为圆锥部室间隔,是完整的漏斗部肌肉结构,内壁较光滑,紧贴于主动脉根部的前壁,主动脉瓣的右窦一部分骑跨于此间隔上。(圆锥间隔把肺动脉和主动脉及三尖瓣隔开,圆锥间隔只有部分位于两心室之间,在右心室双出口等心脏畸形中,圆锥间隔或许全都不位于两心室之间。因此远端右心室流出道间隔严格的说,并不是室间隔的一部分,因为对正常心脏,肺动脉瓣发自肌性圆锥的顶端,并没有附着在室间隔上)

膜部室间隔是位于右心室、右心房和左心室之间、肌部室间隔上方、主动脉右瓣叶和后瓣叶瓣环交界下方的膜样组织,三尖瓣的隔瓣横跨其间,将其分为膜样间隔心房部和膜样间隔心室部两部分,传导束在膜部间隔的后下方通过。修补膜部室间隔缺损时注意避免损伤其上方的主动脉瓣和后下方的传导系统。

肌部室间隔分为窦部和小梁部两部分,窦部室间隔有三尖瓣隔瓣及其腱索和相应的乳头肌所覆盖,成为右心室流入道的一部分,此为胚胎期原始肌部室间隔,心肌表面光滑,故又称光滑部。其他靠近心尖的部分为小梁部,相当于右心室腔下部,由胚胎期心室海绵样吸收扩张所形成,布满肌小梁,肉柱(trabeculae carneae)较粗较强。

左心室与右心室共用室间隔

收缩期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呈现向心性运动,即室间隔是配合左心室游离壁的运动。为了达到射血的目的,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紧密合作,相互配合进行收缩。

但是收缩期时左心室和右心室是同步收缩的,室间隔朝向左心室游离壁运动时,势必会远离右心室游离壁或前壁等。右心室类似于扩张的过程,因此右心室为了达到自身的收缩,游离壁会朝向室间隔运动。当然,右心室收缩功能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三尖瓣瓣环向心尖部的纵形缩短。

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平台,仅为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