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桓温前后三次北伐,第二次最为简单和顺利,但终究是白忙活一场了

 老易说史 2024-05-20 发布于湖南

354年,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因为“不得其时”而功亏一篑,这种结果对于在政治上想再进一步的桓温来说,很是不甘,很难接受。因为没有北伐这种开疆拓土那种大功劳,很多高级岗位的门槛他是够不着的。

咋办呢?再接再厉呗!所以老谋深算的桓温一直在等待着下一次北伐的好时机。

时间来到了356年,桓温日盼夜盼的好时机终于来了。

还记得殷浩那货当初一顿瞎折腾,硬生生地把投靠东晋的姚襄给逼反了,然后被一辈子军事发力的姚襄强行刷了一波战绩,被打得灰头土脸吗?姚襄和东晋撕破脸后所辖诸部都劝姚襄北还,姚襄同意后北上进据了许昌。并于356年五月率众开始进攻洛阳,打算循序渐进的往关中打。一是觉得前秦很混乱,关中有利可图;二是他们姚家当年是从关陇走出来的,想回到家乡去发展。

姚襄这货本来就不怎么能打,属于比较好捏的软柿子,再加上他现在又进攻了晋室的旧都,动静闹得比较大,政治影响也比较恶劣。这些都给了桓温充分的出兵理由。

但是,桓温一直是比较严谨的,一生都不干没有把握的事情,还是耐心地让子弹先飞一会。结果,姚襄这货没让他失望,打洛阳打了一个多月毫无进展。

姚襄攻洛陽,逾月不克

属下长史王亮劝姚襄别再列阵坚城之下,攻城不是这么功的,这么在坚城之下搞对峙,容易被别人钻空子。但姚襄听不进去,继续坚持攻城。

长史王亮谏曰:“明公英名盖世,兵强民附。今顿兵坚城之下,力屈威挫,或为他寇所乘,此危亡之道也!”襄不从

洞若观火的桓温终于按捺不住了,果断出兵。温遣督护高武据鲁阳(鲁山县),辅国将军戴施屯兵黄河,自率水军自江陵走水路北伐洛阳。桓温行至金城(南京市东北长江南岸,东晋侨置琅邪郡治所),见起家干琅琊内史时所种的柳树全都长成十围大树,慨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折柳哭泣后北上淮泗出征北国。

温遣督护高武据鲁阳,辅国将军戴施屯河上,勒舟师以逼许洛,以谯梁水道既通,请徐豫兵乘淮泗入河。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见少为琅邪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于是过淮泗,践北境

“金城泣柳”跟刘备当年在荆州感叹自己大腿上的赘肉增多了,是一个调性,主要是为了渲染主角的情绪和当时的氛围,没啥太多实质性的意义和价值。这个典故中,真正值得大家关注的是“金城”这个地名。桓温自江陵起兵北伐,怎么顺江而下跑到南京来了呢?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

还记得西晋平吴中,平吴总指挥羊祜给益州舰队老大王濬规划的路线是啥吗?是不是顺江而下打到南京,然后从南京走水路转入黄河,到京都洛阳授勋?桓温此行的计划也是大致如此,只不过他不是像王濬当初那样计划走海路北上,而是从金城转入中渎水道,再进入泗水,随后走汴水入黄河。

桓温转这么大一个圈子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实地考察长江和黄河之间的水路连通情况,为下一次北伐路线的设计提供信息支撑。

从金城出发后,桓温与同僚们登上大船高楼遥望中原,慨叹道:“使我神州大地沉沦,百年基业变为废墟,王衍这帮天天扯淡的玩意儿不能不承担责任!”多么壮丽的江山呀,多么通达的交通呀,多么骁勇的将士呀,结果那帮混蛋天天只知道信口雌黄(王衍的代表作成语),把这天下拱手让人。

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桓温这番针砭时弊的话,势必也会引起有些人的不舒服的,因为跟王衍一个德性的人当时大有人在。是以,和桓温一直不太对付的小年轻袁宏说:“时运有兴废,哪能这么肯定就是那几个人的过错!”言下之意很明显,你桓温要太高你自己没问题,但没必要贬低我们这些世家子弟。

记室陈郡袁宏曰:“运有兴废,岂必诸人之过!”

被怼的桓温脸色都变了,强压着怒火说道:“当年刘表有一头千斤重的大牛,吃的饲料是寻常牛的十倍,干的活还不如一个病牛老牛拉的多,但刘表就是一直养着它。但等曹操拿下荆州后,立马就杀了这头毫无用处的大牛犒劳诸军。”

温作色曰:昔刘景升有千斤大牛,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魏武入荆州,杀以享军

桓温这番话有啥弦外之音呢?刘表当年是“儒家八俊”,曹操则主张“唯才是举”,那头光会吃不会干活的大牛就代表这帮光知道扯淡屁本事没有的座谈客。因为刘表是代表士族阶级的利益的,为了维护自己的人设和地位,必须养一大批人设。但曹操唯才是举、实事求是,不在乎也不追求那些虚名,没用的边角料该清理就清理,该废物利用就废物利用了。所以,刘表最后老死荆州而曹操魏武挥鞭了。你们这帮爱扯淡的世家子弟也给我记清楚了,我桓温跟曹操是一个风格,我这里不养闲人,你们要是搁我这里瞎扯淡,小心我宰牛一样宰了你们。

此话一出之后,所有人都听懂了桓温的意思,全部大惊失色。

意以况宏,坐中皆失色

写到这,必须要对祖逖、陶侃、周访、桓温这些人献上崇高的敬意。自从司马家摧毁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信仰之后,两晋社会自上而下陷入了一种巨大的文化迷惘和精神虚幻,各种扯淡、嗑药、裸奔、炫富,迅速地掏空了华夏民族的精气神。正是上述这些人杰自始至终在坚守“实干兴邦”的人生信条,从而确保了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核心不失、底色尚存。没有桓温这样的人存在,任由王导、庾亮、殷浩、谢安那帮人继续虚无缥缈下去,东晋能不能过得了后来肥水之战那一大关,还真的不好说。

桓温这个人确实在政治上有极大的私心欲望,但是人家确实在历史精神文明建设上功莫大焉。他全力对抗东晋朝廷那帮尸位素餐的清谈者,以一己之力留存了实干者的希望和信心,给东晋注入了宝贵的务实元气。

比如桓温曾经雪天打猎时碰到了王濛、刘惔等人,这帮都是玄谈圈的大咖,刘惔看见桓温一身戎装问道:“老贼欲持此何作?”桓温回道:“我若不这样扛起这个国家,你们这帮哪可能坐这无忧无虑的扯淡!”

桓大司马乘雪欲猎,先过王、刘诸人许。真长见其装束单急,问:“老贼欲持此何作?”桓曰:“我若不为此,卿辈亦那得坐谈?”

看看桓温做人做事这种硬气!这其实正是东晋上下一直来所缺少的东西,建议现在那些娘娘腔的年轻人多看看桓温的故事。

八月初六,桓温抵达伊水,姚襄把包围洛阳的部队撤下来迎战桓温,并将精锐部队隐藏在伊水以北的树林中。随后,打算跟桓温玩阴的,派人跟桓温说:“桓总您带东晋王师来了,我姚襄可不敢违抗天命,要不您往后稍微挪一挪,给我们腾出空间,方便我们给您搞个盛大的欢迎仪式。现在我连跪拜在路边的地方都没有了。”

温至伊水,姚襄撤围拒之,匿精锐于水北林中,遣使谓温曰:“承亲帅王师以来,襄今奉身归命,愿敕三军小却,当拜伏道左”

要是搁东晋那帮爱慕虚荣的混蛋那,大抵就中招了。但桓温历来就不喜欢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怒斥姚襄的使者:“要跟我谈话让你们领导亲自来!否者我不跟你们废话!我来光复中原拜谒皇陵,你们领导想来见面就自己前来,我近在咫尺随时恭候!”

眼看糊弄不了,姚襄硬着头皮拒伊水和桓温开战。桓温结阵向前亲自披甲督战,然后就是照常例的把姚襄打败。姚襄死了几千人,然后率手下数千骑兵逃到洛阳北山了。

襄拒水而战,温结阵而前,亲被甲督战,襄众大败,死者数千人。襄帅麾下数千骑奔于洛陽北山

桓温打跑姚襄后,弘农杨亮从姚襄那投奔了桓温,桓温问姚襄的水平,杨亮回答道:“比孙策还要牛。”

先是,弘农杨亮归襄,襄待以客礼。后奔桓温,温问襄于亮,亮曰:"神明器宇,孙策之俦,而雄武过之。"其见重如是

朋友们,啥叫“读书人吹牛不犯法”?这就是!江东小霸王孙策的主打人设是啥?是特么武力惊人呀,姚襄呢?到处给人送战绩,还特么比孙策还牛,好意思。就他这战绩,比孙策的弟弟孙权孙十万还感人(孙权能力其实没问题的哈,战绩感人主要是政治原因)。

姚襄被打哭的当晚,抛妻弃子跟随姚襄的百姓有五千多人。姚襄驻扎阳乡后来投奔的人又有四千多户。姚襄前后多次惨败,每次被暴打后百姓都要打听到姚襄在什么地方,扶老携幼的去投奔他迎接下一次暴打,这回一度听说姚襄被打死了,被桓温军控制的军民们无不向北流泪。

其夜,百姓弃妻子随襄者五千余人,屯据阳乡,赴者又四千余户。襄前后败丧数矣,众知襄所在,辄扶老携幼奔驰而赴之。时或传襄创重不济,温军所得士女莫不北望挥涕。岂得物情如此

此情此景,大家想起了谁?是不是刘皇叔在脑海中呼之欲出了?其实姚襄还真有几分老刘的属性:干仗不能掌控大场面,小场面问题不大;但笼络人心是一流高手。

姚襄被击退之后,困守洛阳的周成随后率兵投降桓温,桓温随后拜谒修复司马氏诸陵,并分置了看守陵园的陵令,然后上表任命镇西将军谢尚为都督司州诸军事镇守洛阳。因为谢尚还未到达,留下颍川太守毛穆之、督护陈午、河南太守戴施以二千人的兵力戍守洛阳。都安顿一通后,桓温把三千多户迁徙到了荆州,凯旋而归。

桓温的第二次北伐,一方面考察了整个中原的北伐水系,为下一次北伐收集了参考资料;另一方凭借这次军功,在政治地位上又稳稳地向前迈进了一步,他自己改封了南郡公,原临贺公降为县公封给了次子桓济。

除此之外,关于桓温的第二次北伐背后,还有很多问题是需要跟大家交代的。

首先,桓温第二次北伐之前,曾经多次上书请求东晋迁都洛阳。因为东晋的建康朝廷早已被世家大族经营成了自家的自留地,这是另有想法的桓温所不愿意见到的。但东晋朝廷以各种理由搪塞桓温,后来更是直接把皮球踢给了桓温,说洛阳周边不太安全。你桓温真要提什么迁都洛阳,那就请你先去替朝廷扫平中原。这是桓温第二次北伐的隐性背景。

其次,在洛阳期间,桓温再次上书朝廷,要求迁都洛阳,东晋朝廷一如既往地冷处理了。桓温退居其次地推荐了镇西将军谢尚为都督司州诸军事、镇守洛阳。其根本目的是把谢家的掌门人谢尚从谢家的大本营徐州给调离出来,分散削弱谢家的势力。但恰巧谢尚此时身患重病,桓温的计划未能成行。

然后,因为谢尚未能赴任,朝廷只得任命王廪的二儿子王胡之为西中郎将、司州刺史、假节,作为镇守洛阳的最高指挥官。但是王家的嫡系兵力多是遗传自王敦当年笼络的吴兴人,没有吴兴大族给他帮场子,他根本玩不转。所以便请求当初参与王敦之乱而被杀的沈充之子沈劲当自己的参军。可是等沈劲上任之后,王胡之却得了重病,很快就去世了。洛阳再次失去了合适的镇守人员。

最后,东晋朝廷因为打死也不愿意迁都洛阳一事,跟桓温陷入了越来越僵的博弈死局。朝廷对桓温的请求充耳不闻,桓温主动让步,请求把洛阳那些用于皇室祭祀的钟鼎运回建康,这也能象征他在恢复汉室上的巨大功勋了。但朝廷回拒说,要迁也是先迁皇陵。无奈之下,桓温要回荆州主持大局,留下两千人护卫皇陵便撤退了。同年十一月,东晋朝廷派遣散骑常侍车灌、龙骧将军袁真等人持节进入洛阳,修复西晋五陵。这个袁真后来成为了桓温掌控豫州势力的一颗硬钉子。

在桓温大军南撤之后,史称"司、豫、青、兖复陷于贼",光是这么一句话,大家就能从中听出多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味道来。司马家一如既往的尿性,破罐子破摔无所谓,头破血流也要防死自己人,但是外人欲求欲取都没问题。

树的根子烂了,人的良心坏了,这基本上都是无可救药的。东晋偏安江东以后,大家要说他们没有北伐吧,前后北伐得有十来次。但是,大家真要说他们有心光复中原吧,每次北伐不是出现殷浩那种丢人现眼、如同儿戏的闹剧,就是出现祖逖、桓温这样功败垂成、昙花一现的遗憾和悲剧。各种勾心斗角、互相算计,像极了一个家长得了急需治疗的重病,但几个子女却在为怎么分担医疗费而大打出手的社会丑态。

当然,桓温这个人本身也是有一定私心和欲望的,是没办法让东晋朝廷放心的。这也是东晋朝廷想尽办法去制裁桓温为国立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我们凡事要分清轻重主次,什么是国家大义、民族情结,什么是个人得失、政治恩怨,心里得有个清晰的账本和序列表。不能舍本逐末、主次不分。东晋朝廷的这种搞法跟现在很多职场套路是一个配方和味道,我担心我的下属会取代我,甚至风头盖过我,所以我宁愿不要任何业绩,也不给下属任何机会,反正公司命运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我只要能内卷住我下面的人就行了。

有时候,我们再回头去看一看桓温,他为什么会慢慢变成一个动不动就威逼朝廷的彪悍权臣呢?难道跟东晋这个腐朽的管理平台没有关系吗?我有想法、有能力,也看到和抓住了机会,但是你们就是要因为一己私欲扼杀掉我的热情与希望,我能怎么办呢?咱们职场之中有很多跟公司和领导唱对台戏的刺头,有些是天生的嚣张跋扈,有些却是被不作为的公司与领导逼出来的。

咱们大多数人都是已经步入职场的人了,想一想我们如果在职场之中,也是处于桓温那样的环境和处境,我们会怎么做、怎么选择?迎合式地跟着周围的人一辈子扯淡?放弃自己那该死的梦想和热血?遗忘自己曾经十年寒窗所积攒的满腹才华与能力?漠视自己的生态和组织慢慢走向死亡?

突然之间想起了三国时期的魏延,他提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子午谷奇谋”而没有被明察秋毫的诸葛亮采纳,他后面是如何表现的?坐等诸葛亮去世,然后自己为所欲为!对比之下,桓温还是比之更加值得让人钦佩一些。

阅读理解一个人,其实是要结合其心与迹两个方面去综合考虑其行为的合理性的,而不能仅仅寻章摘句地迷信那些掐头去尾、主观片面的文字。至少,大家印象中“优柔寡断、狼子野心”的桓温不全是这个模样,比如他那著名的面具“不能流芳百世,便要遗臭万年”,基本上就是后世人人为给他贴上去的。很简单一个道理,像桓温这样一个一生谨慎到了极致的人,会在公开场合跟广大同僚说这种大逆不道且对自己有弊无利的话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