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人优势才是李广悲剧的根源

 子玉史院 2024-05-21 发布于陕西

 / 子

汉军能在武帝时期强势出击匈奴并屡屡获胜,不仅是因为帝国七十年的经济积累,更是汉军技术、战术层面的革新所带来的结果,同时,汉军的组织、纪律也是其取胜的关键因素。

战国时代,虽然秦国、燕国和赵国都常态化与北疆的游牧势力打仗,但中原的战术是始终以战车配合步兵为主,即使赵武灵王实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中原的战争形态也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秦国一统之后,始皇以蒙恬为将,一战而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但当时的匈奴并没有将草原势力进行整合,根本不是大一统格局的秦帝国的对手。况且,此战也根本不是农耕民族和游牧势力之间的决战,秦军只是将匈奴骑兵驱逐到了长城以南而已。

匈奴人看待战争永远是从利益的层面出发,打得过就多抢点东西,打不过就跑,没啥心理负担。

所以,至汉武帝大规模用兵匈奴之前,游牧势力和中原政权之间并没有进行过正面的大决战,匈奴也从未发动过针对中原王朝的攻城战。草原和中原都在坚持着传统的战法:

匈奴人全民皆兵,善于骑射;中原人还是以步兵为主,战车和骑兵属于配合

楚汉战争中,刘邦组建了汉军的骑兵部队,但骑兵还是属于配合者的角色,干一些侦察、骚扰、破坏敌军粮道、协助步兵进行大军团作战的辅助工作。

荥阳之战中,汉军骑兵部队始终在后方承担破坏楚军粮道,袭击项羽大本营的工作。垓下之战中,灌婴率领的五千骑兵虽然也出了大力,但汉军总体还是以步战为主。

但在这个过程中,草原雄主冒顿却趁中原内战之机疯狂扩张匈奴的领地,先后兼并了东胡、丁零、大月氏等部落,统一了草原,形成了控弦之士三十万的强盛局面,并出兵占领了河南之地。

也就是说,楚汉之争,不管是刘邦还是项羽谁胜,都会面临匈奴势力的强大威胁。最终,双方之间因为韩王信而引发了战争,冒顿以四十万骑兵将刘邦君臣团团包围在白登山。

这是汉军第一次面对草原势力大规模的骑兵威胁。

经过陈平的活动、斡旋,汉匈双方最终握手和谈,汉朝以和亲和输送大量财富的方式换取了脆弱的和平。

冒顿之所以不敢一口吞下汉军,一个是,即使他打败了汉军,占领了汉地也没用,因为,以匈奴的组织架构和生产方式根本无法统治汉地,同时,冒顿也不能以骑兵优势轻易撕破汉军步兵构筑的壁垒。另外,汉军的步兵援军也在源源不断往白登山汇聚,这也是冒顿的顾虑之一。

白登之围是汉匈之间第一次碰撞

图源/剧照

由此也可见,游牧骑兵只能在运动战中发挥骑射的优势,近身肉搏却是其短板,这也为卫青后期能创新汉军的打法提供了思路。

虽然刘邦解除了白登山的危机,但大汉此后却长期处于匈奴势力的威胁中,此战让汉朝君臣深切意识到,传统的打法已经不适合对外战争,必须及时更新汉军的战略战术。

而且,就算双方已经握手言和,但匈奴还是时不时用兵大汉边关,给边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分析原因,一个是匈奴经常进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当他们发现汉地边境空虚时就会趁势将狩猎转化为掠夺。尤其是,匈奴是部落制,单于和大汉讲和并不代表匈奴各部落也认同这个决定,所以肯定会屡屡作出违背单于意愿的事。

你想,谈判是冒顿拍板的,大汉的公主和财富也是直接送往王庭,属下部落在得不到实质性好处的同时肯定还会出兵威胁大汉。而冒顿也是无可奈何。这是由匈奴特殊的组织结构造成的。

所以,为了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汉匈之间必有一战。

此后,大汉就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尝试军事领域的革新,为和匈奴之间的决战做准备。

汉文帝时代,大汉一边重用投奔己方的游牧骑兵协同守边,一边又大力选拔身体素质好的兵源,在上林苑中练习骑射。

可见,此时的汉军也只是想复制匈奴骑兵骑射的优势,停留在兵种的更新,相关的战略、战术并没有升级。

汉武帝即位之后,对练兵方式进行了升级,以组织大型狩猎活动来训练汉军骑兵。为此,武帝还组建了一支被称为“期门”的骑兵卫队。

这是汉军骑兵素质发生质变的一个过程,因为,匈奴骑射的本领也是在无数次的狩猎活动中训练出来的,汉武帝只是复制他们的方法而已。

建元六年(前135)之前,由于窦太后还在,武帝不能在内政上发力,但却能通过打猎活动先着手对骑兵进行训练。为什么卫青和霍去病初次亮相都能成为明星,原因就是,他们有底子:卫青本来就是平阳公主府中的骑奴;霍去病经常参加汉武帝组织的大型狩猎活动。

在正式对匈奴亮剑之前,武帝就已经完成了对汉军兵种的更新:抛弃传统的步兵作战方式和作为冲击的战车,以骑兵作为攻击匈奴的主力

骑兵成为汉军用兵匈奴的主力

图源/网络

在元光二年(前133)组织的马邑之谋失败之后,武帝又于元光六年(前129)派出四路大军主动进攻匈奴: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

四人率领的都是纯粹的骑兵,每人一万,战车已经彻底出局。

结果是,卫青取得了龙城大捷,但李广和公孙敖却遭遇了匈奴主力,全军覆没,李广甚至还被匈奴短暂俘虏。四路汉军损失一半,算不上胜利。

复盘这次战争,卫青敏锐地发现了汉军的短板:汉军骑兵的骑射水平根本就不是在马背上长大能够做到人马合一的匈奴人的对手,只有将步兵近身肉搏战的优势和战马结合才能最大程度歼灭匈奴主力

此后,汉军就改变了打法,通过包抄等一系列战术尽量缩短匈奴骑兵与汉军之间的距离,使其骑射优势无法正常发挥,完了汉军发挥近身肉搏的优势和匈奴人死战。就像垓下之战中一样,当项羽的战马无法再发挥优势时就只能下马和汉军肉搏,最终被汉军的人海战术给湮没。

同理,当匈奴骑兵的骑射优势无法发挥时,马上就被汉军的肉搏优势是降维打击。看看史书中对汉军战绩的描述,用的都是“杀”“斩”“诛”这些字。汉军明显是规避了骑射的短板。

而且,由于中原冶铁技术发达,汉军都配备有长戟,这就更增加了汉军的优势。比如漠北之战中,卫青和单于主力混战一场,斩首对方一万余级。霍去病更狠,斩首匈奴左贤王部七万余级。

避开己方的短板,用自己的优势和对方的短板较量,这就是卫青和霍去病能够成为名将的核心原因。

能够说明汉军近身肉搏战优势的最经典战例就是,李陵以仅有的五千步兵和匈奴单于率领的十万主力周旋多日,斩杀对方万余人。

这就足以证明汉军在近战层面的优势,一个是汉军武器精良,最重要的是汉军纪律性强,根本就不是匈奴那种松散式的组织可比的。

为什么李广每次出兵都不顺,这其实是他个人的原因。李广对于自己骑射的优势特别自负,根本就不将匈奴人放在眼里。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和李广一样有着精湛的骑射技术,所以,采用常规的骑射打法,李广部根本就不是人家匈奴人的对手,失败也就很正常了。

看看人家卫青和霍去病,根本就不在乎什么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不断地调整战术将汉军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因此才能每每取胜。他们不仅成就了自己,部下也跟着是升官发财一条龙。

李广虽然关心士卒,但却不能带着大家打胜仗、致富,相信属下多少还会有怨言的。李广自己呢,最后还落了一个血撒大漠的悲剧下场。

优势也是悲剧的根源

图源/剧照

可见,人最好还是不要对自己的长处怀有某种执念,否则必然吃亏

历史总会给那些善于作出改变的人以丰厚的回报,也总会淘汰那些固步自封的人

另外,汉军在出兵时间上也是大有讲究的。春夏是匈奴恢复生产积蓄实力的阶段,他们往往会选择在秋冬马肥时节组织牧民对汉朝发动大规模劫掠。

但汉军却根本不会受季节的制约,他们会在冬天用囤积的草料将战马喂肥,然后选择在春夏季用兵草原,这个时候,单于的动员能力是极其有限的,而且,战争还会使牧民的牛马羊大规模流产,破坏性极大。

你看,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用兵河西时,前两次都选择在春夏,秋天是去受降的。

当河西走廊被纳入大汉的版图之后,其天然养马场的优势又让汉朝有了优质战马资源的加持,匈奴就更不是大汉的对手了。

当然,双方的组织结构也造成了战斗力的巨大差别。匈奴人是部落制,纪律性极差,根本不适合大规模的决战。而大汉在中央集权制度的加持下不仅能最大程度调动资源,而且其赏罚机制也能将将士们的潜能最大程度调动。即使是必死之战,汉军也会在纪律的制约下毫不犹豫地死战。

而匈奴人则更多是为了利益,当生存权都受到威胁时,他们只会迅速做鸟兽散。这就是汉军能够打败匈奴的核心原因。

有制度优势,有技术优势,也有战术优势。

毕竟,匈奴在文化层面根本就和汉军不是同一级别的选手。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元朝之亡,大体如此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