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然“利害排序”,方懂“价值观”

 z55j03b55 2024-05-22 发布于江西
价值观,实际上,就是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表征模式。模式不同,个体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思维或价值取向,就不同。
因此,可以说,价值观模型,是人性最简单、也最真实的评判所在。
于是,个体在世俗意义上,被评定为好,或者坏,高尚,或者恶俗,表面上看,是一种道德评判,而实际上,这种道德评价的底色,都是基于该个体在利害层面上的选择和行动的。
而其所做的选择和行动,之所以被判定为某种道德属性,一定是其触及的利害,与判定者的利害,产生了某种意义上的冲突。
基于此,价值观,就成为了一种可以被建构,可以被重塑的存在。
一旦价值观被建构,那么,也就意味着某种利害选择模型生成了。而需要被重塑的价值观,一定是其利害选择模型,构成了某种“越轨”。那么,谁不能容忍这种“越轨”,谁就具有实施重塑的最大动机。
古往今来,这场戏,可谓声势浩大,经久不衰。直至,它几乎已然成为了《周易》的“未济卦”,倦怠不堪。

01
利害排序,是价值观的底色。
或者说,价值观最直接的是滋生于个体面对利害时的选择。而利害,构成为一种场景。没有一种利害模型,是可以永恒不变的。
因此,价值观,必然是动态的。它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才能呈现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个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实际上就是某种特定的利害场景。
当场景不变,个体的利害选择,就相对不会变。比如最近流行的选择题,选美女,还是选100万?选婴儿,还是选1000万?等等,就属于给出了一个特定的利害场景,任选一项,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道德评判。这个道德评判,就是个体的价值观。
但是,只要这个场景变化,比如给1万,脱光去操场跑一圈,大概率不会。但如果给100万,1000万呢?大概率很多人都得抢这个机会。
你看,利害场景一变,人性的选择就变,原来的价值观就瞬间被摧毁。当然,能坐怀不乱,能视金钱如粪土的,都早已成圣成仁。
因此,对于大多数个体而言,他的选择和行动,其实都是被利害模型驱动的。这个模型,就是排序模型。也即,在某种条件下,人性的道义,会战胜利害的驱使。但当利害排序升级到一定程度时,利害排序就会主导人性取向。

02
于是,价值观冲突,一定发生在利害排序出现大的变动时。
并且,这种价值观冲突,也必然呈现出与不同主体的立场相关的层面。
比如,对于一个系统而言,做蛋糕一定优先于分蛋糕。如果有个体要基于分蛋糕的利得,而去伤害做蛋糕的机制,那么,系统一定会立即判定这个个体的价值观为有害的,是需要被清理出肌体的。
做蛋糕,是整体利益,是创造价值,是经济层面的。而分蛋糕,是个体利益,是分享价值的范畴,因此,是政治层面的。两者,不可混淆,也不可“逾越”,否则,就构成了对整体价值的伤害。
于是,只谈价值分配,不谈价值创造,那就是耍流氓。
因此,在利害排序层面,总是有两种显著特征:
第一、宏观优于微观,大局覆盖小利。谁不遵循这个排序,其价值观,就与整体价值观相冲突,难么,也就进入到被重塑的范畴。
第二、利益优于道义。只要利益足够大,就能有足够的能量轰塌人性底线。
对于这一点,不同层级的个体,有不同层级的选择水准。个体的层级越低,越容易为一点小利所驱使,因此,价值观越容易陷入阴晴不定。

03
正是基于价值观背后的这种利害模型,于是,构建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价值观,就成为了一种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手段之一。
同时,也是基于价值观的这种动态特征,就有了所谓的价值观规训,即往往以利益导向,以唯物质论导向,以拜金崇拜导向等,裹挟大多数进入到一种被设定的利害排序模型中,从而达到修改人格模型,操控人心的意图。
就像一切呈现出来的日常,其实,都是被修饰过的日常。于是,层层叠叠,文过饰非,繁花再也看不尽。

◆◆◆ 关于阅读书单 ◆◆◆

窥破权力逻辑,才能捕捉到最大的“变量”(无相楼第2期书单)

修行路上,必读的5本书(无相楼第1期书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