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经梧先生珍藏《太极拳秘宗》及其笺注 中

 tjboyue 2024-05-23 发布于四川

原文:后天法之缘起

  胡镜子在扬州自称之名,不知姓氏,乃宋仲殊师也。仲殊安州人,尝游姑苏台,柱上倒书一绝云:天长地久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休。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仲殊所传殷利亨太极拳。名曰后天法.亦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也。然而式法名目不同,其功用则一。如一家分居,各有所为也,然而非两事也。

  笺注:此段所言重点在于表明:太极拳世所流传“式法名目不同,其功用则一”,它是同出一家的。本文献强调的是无论“小九天”、“先天拳”、“后天法”、“三世七”与“太极拳”都是一脉,“根本非两事也”。安州有多处,不详此何所指。姑苏台,又名胥台,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胡镜子、宋仲殊生平不详。

  原文:后天法目

  阳肘、阴肘、遮阴肘、晾阳肘、肘里枪、肘开花、八方捶、阴五掌、阳五掌、单鞭肘、双鞭肘、卧虎肘、云飞肘、研磨肘、山通肘、两膝肘、一膝肘。

  以上乃太极功名家名目。因余身临其境,并得良友往来相助,皆非作技艺观人者也。一家人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后人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其余太极再有别名目拳法,惟太极则不能两说也。若太极说有不同,断乎不一家也。却无论功夫高低上下,一家人并无两家话也①。自上之先师而上溯其根源,东方先生再上而溯,始孟子,当列国纷纷,固将立命之功,所谓养我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欲大成者则化功也,小成者武事也。立命之道非气体之充胡能也。由立命以尽性,至于穷神达化。自天子至于庶人,何莫非诚意正心修身始也②。书及后世,万不可轻泄传人。若谓不传人,当年先祖师何以传至余家也?却无论亲朋远近,所传者贤也!遵先师之命,不敢妄传,后辈如传人之时,必须想余绪记之心血与先师之训诲也③。

  笺注:①此段文明确说“天下太极是一家”之旨。“不能两说”,即不能妄生歧义,如佛家谓“起分别心”。无论何派何门太极本出一源,理无二致!②此处“东方”先生不详所指。然上溯至孟子,可见注者尝谓太极之产三三以道儒文化为根抵之有据。前文内“秘歌”有“尽性立命”之要诀,正与此处呼应。立命需养气,充气则命立而尽性,再至“穷神达化”。说到底,做人的道德是太极拳的开始也是目的。故陈鑫有“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之说,“诚敬”为学拳之首务。胡能,何能、不能之意。③“所传者贤”,乃是传统“徒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之依据。

  原文:此书十不传

  一不传外教①;二不传无德;三不传不知师弟②之道者;四不传守不住者;五不传半途而废者;六不传得宝乏师者;七不传无纳履③之心者;八不传好怒好愠者;九不传外欲太多者;十不传匪事④多端者。

  笺注:①外教,于道言儒为外教,于儒道言佛为外教(编者:“外教”一词,语出《梁书·武帝纪下》:“川流难壅,人心睢危,既乖内典慈悲之义,又伤外教好生之德”),三此,必知此文所著年代而后知以何为外教;②师弟:师傅与徒弟;③纳履指汉张良圮桥下为黄石公拾鞋之典故;④匪,非也,匪事,是非多意。

  原文:此书有四忌

  忌饮过量之酒;忌当色者夫妇之道要将有别字认清;忌无义之财;忌动不合中之气一饮一啄在内

  笺注:可以看出“十不传”与“四忌”、“五志”等在本文献中的重要。都是在强调做人道德的重要。世上只有太极拳如此强调人品道德对于拳功的重要。大到道德,小到饮啄在内,足见立旨之高远,可知太极先贤之用心。

  原文:用功三小忌

  吃食多;水饮多;睡时多。

  笺注:对吃喝睡的要求旨在让人

  原文:四刀十三式

  腾挪闪展、左顾右盼、白鹤亮翅、推窗望月、玉女穿梭、上三开、转身踢脚、打虎二起脚、斜身踢脚、蹲身飞脚、顺水推舟、下双鞭、卧虎跳涧。

  笺注:此处十三式太极刀名目与后世所记略异,仨大体相同(可将来参见此文献最后部分今传太极刀名目)。

  原文:目录

  八门五步、八门五步用功法、固有分明法、沾粘连随、顶偏丢抗、对待无病、对待用功守中土、身形腰顶、太极圈、太极进退不已功、太极上下名天地、太极人盘八字功、太极体用解、太极文武解、太极懂劲解、八五十三式长拳解、太极下乘武事解、人身太极解、太极分文武三乘解、太极阴阳颠倒解、太极正功解、太极轻重浮沉解、太极四隅解、太极平准腰顶解、太极四时五气图解、太极血气根本解、太极力气解、太极尺寸分毫解、太极膜脉筋穴解、太极字字解、太极节拿抓闭尺寸分毫解、太极补助气力解。

  原文:八门五步

  掤南;捋西;挤东;按北;採西北;挒东南;肘东北;靠西南。

  八门:坎、离、兑、震、巽、乾、坤、艮。

  方位八门乃为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总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矣。夫掤、捋、挤、按是四正之手,採、挒、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撑八面。五行者,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跳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于自然十三势也。名之曰八门五步。

  笺注:上段文字十分流行,言简意明,不劳多言。应该说,从此部分开始是“秘宗”的功理功法之主要部分。卦位与身、步、手密切相合,八门即八卦,五步即五行,体现完整的易经时空占位观。此中强调“中土为枢机之轴”,正是太极拳“活泼于腰”的另种说法。“杨本”、“吴本”由此后内容开始,此前无。

  原文:八门五步用功法

  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后①,而后方能懂劲,由懂劲后始能接及神明②。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之于我也③。

  笺注:①“李本”运后失“动”字,当补上;②“始能接及神明”,“杨本”、“吴本”作“自能接及”;③“得之于我”,“杨本”无“之”字。固有之良,即人身固有之良知良能,所谓“自然”,自然而然。此处所论深契老子“道法自然”之旨。孙禄堂谓:“神气散步而为十三式(势)。至此时,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太极拳学》);又谓:“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日命,在人日性,在物日理,在拳术曰内劲”(《拳意述真》)。孙先生认为“内劲”是“道”,是人的“神气散步”,那么,“知觉运动”即是“神气散步”。此段文字昭示,神明变化概由“懂劲”来,“懂劲”即人身固有知觉之见微知著也。这种“懂劲”能力首要在于“听劲”。王宗岳谓:“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拳论》),可见,阴阳相济,即刚柔虚实开合相反相成的知觉反应至微至灵,称为“懂劲”。此得之难,也即我人不易返还于先天也。

  原文:固有分明法

  盖人降世之初①,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于)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思及此,是人孰无②?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夫运而知,动而知,不动不觉,不动不知③,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动知者易,运觉者难,先求自己知觉运动得之于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恐失于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后)懂劲然也④。

  笺注:①“降世”“杨本”、“吴本”均作“降生”;②“李本”“手舞足蹈”后失“于”字,当补上。“孰”字“杨本”与“吴本”皆作“熟”,误;③“不动不觉”,“杨本”、“吴本”皆作“不运不觉”;④“李本”“夫而”后失“后”字,当补上。按:文中此段大意强调五官之能为“知觉”,四肢之能为“运动”,皆先天本能,后天迷失,必乃文乃武而运动知觉,且先知己后知彼,才可言“懂劲”。吴公仪谓.“身有所感,心有所党”、“听之谓权,即权其轻重也”,“所谓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此为吾道之三大境界”(《太极拳讲义》)。太极功夫追求“一片神行”,应属先知先觉。故懂劲是先知己,有中定谓“管住自己”,然后听彼之劲,灵敏至极,尺寸分毫不差,才为懂劲。

  原文:沾粘连随

  沾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粘连随不可,斯沾粘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笺注:武禹襄谓:“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十三势说略》)此沾之意也。又谓:“以己粘人,必须知人”(《太极拳解》),王宗岳谓:“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太极拳论》),笺注者认为,沾粘连随,分之则四,合之乃一。是问留恋缝绻与彼走此应不是密切相关吗?沾与粘能分开吗?李亦畲说:“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孥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五字诀》)是呼吸吐纳与开合收放息息相关。吸提孥起无沾粘可平?沾粘无连随可乎?是说理必分别,而应用则只在瞬间整合。沾粘连随即知觉运动,“甚细”二字至要。

  原文:顶偏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也,偏者不及之谓也①,丢掉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不但沾粘连随,断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②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难者沾粘连随而不许顶偏丢抗,是所不易矣。

  笺注:①“杨本”、“吴本”均将“偏”写作“匾”。匾,专指匾额,误。如谓物体扁平,应为扁。偏,不正。衡之,此处当为扁意,不及之意。项为过,扁为不及,盖“过犹不及”均不合拳理。丢与抗、顶与扁,均不对。欲避此四病,只有用中,守中土也。②对手,对待,即今推手。

  原文:对待无病

  顶偏丢抗失于对待也。所以为之病者,既失沾粘连随,何以获知觉运动。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谓对待者,不以顶偏丢抗相对于人,要以沾粘连随等待于人也。能如是,不但无对待之病,知觉运动自然得矣,可以进于懂劲之功矣。

  笺注:此段文字交待至清楚。知觉运动一沾粘连随,能沾粘连随则不顶扁丢抗,则知觉运动,则近乎懂劲。对,两人相对,待,“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武禹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机由己发,力从人借”(武禹襄),即对待相较时之应用也。有病需治,治病即去顶扁丢抗,即李经梧老师指教的“不丢不顶,不丢顶”,“无过无不及”,仍是守中之道。

  原文: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桩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掤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身形腰顶皆可以,沾粘连随意气均。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①。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②。

  笺注:①中定是太极功之核心。“法守中土”是最高原则。标题后注“俗名站桩”,即中定不动为站桩,无极式也。王宗岳谓:“意气君来骨肉臣”(《十三势歌》),武禹襄谓:“全身意在蓄神”(《太极拳论要解》)。神与意通似。太极功以不变应万变,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个中玄妙正如孙禄堂所谓“空中”之妙,守其虚灵之中宫,而后可以“支撑八面”,可以对待。李经梧师尝谓“有中定然后有一切”。②七十二,指七十二候。古人以五日为一候,一月五候,三候一节气,一年共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又认为天候七十二对应于五脏,每脏主气运七十二日。此皆古代丹道养生家修炼用语,故说“火候七十二”。也证明太极拳与内丹之关系至密。本文献认为文为体、武为用,故内外、性命、动静、文武,皆一事。

  原文:身形腰顶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裁亦糊涂。

李经梧先生珍藏《太极拳秘宗》及其笺注(中)

李经梧珍藏《太极拳秘宗》及其笺注(7)

  原文: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摧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笺注:腰、顶、后、前、此上下前后之圈沿也。太极圈即在此等处旋转。汪永泉有“三圈”说可参看。主宰太极圈的是中宫,也即中土,中土不离位,即中定也。中心定而外圈像水磨一样周旋,久之自然功成。天盘又名天地盘,是古代术数“六壬课”占具。由天盘(在上,以象天时)和地盘(在下,以象地)两部分组成。天盘可转动,而地盘不能动,天地盘中有轴贯穿固定,占卜时转天盘视天干地支相配位置而起课。此处喻太极圈要如天盘一样旋转周旋,用以练功。

  原文:太极进退不已功

  掤进捋退自然理,阴阳水火既相济。先知四手得来真,采挒肘靠方可许。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三势架永无已。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万不可离太极。

  笺注:此段文字强调掤捋挤按四正手为主要,能四正而后求四隅手,此主从关系。至于四正四隅相连不断后,随意开展紧凑,只要不离太极之理。“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开与合(收敛),都是一也,整中有分(虚实)即太极。

  原文:太极上下名天地

  四手上下分天地,采挒肘靠由有去。采天靠地相应求,何患上下不既济。若(使)挒肘皆远离,迷了乾坤叹堪惜。此说亦明天地盘,进用肘挒归人字。 

  笺注:“李本”在“若”后失“使”字,应补上。“杨本”“吴本”之“皆远离”均作“习远离”。“李本”在“了”字前失“迷”字,应补上。“杨本”、“吴本”之“堪叹惜”均作“遗叹惜”。此处之四手指采挒肘靠,谓此四隅手可代指天地乾坤。采天靠地,李经梧师称采天拽地,谓采往下劲也,靠,由下往上劲也,挒肘则用中盘人字功劲也。明此则天地阴阳相济于中。

  原文:太极人盘八字歌

  八卦正隅八字歌,十三之数不几何。几何若是无平准,丢了腰顶气叹哦。不断要言只两字,君臣骨肉细琢磨。功夫内外均不断,对待之数岂能错?对待于人出自然,于兹往复于地天。但求舍己无深病,上下进退永连绵。

  笺注:此谓四正四隅加五步共十三势,关要只在腰与顶不失平准。王宗岳谓:“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太极拳论》)”。肩与胯皆平衡,谓之四平。“顶头悬”谓之中轴。“满身轻利顶头悬”。太极讲随,而恶滞。偏沉谓虚实分清也。“丢了腰顶”即失平准,失中轴。“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气为内,骨肉为外。王宗岳谓“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太极拳论》),能舍己则无深病。武禹襄谓:“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十三势说略》),即上下前后左右进退皆一体也。天地人三盘,此文是说人盘之功用也。

  原文:太极体用解

  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圣乃文乃神,则得矣。若特以武事论之于心身,用之劲力,仍归于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之内壮也。虽然若是,功成后犹有妙出于硬力者,修身体育之道有然也。

  笺注:“吴本”、“杨本”均作“乃武乃文乃圣乃神”。“以末技云尔”。似更妥。从此段文字看,宋氏所述大有理学色彩,然已经经过太极拳家之转换化用。“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可证。“身为心之用,劲为身之用”,体用关系,纯出传统哲学。说诚,儒学之言也。“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一语,是过来人言,谓功夫上身后,可以体察,不待意矣。李经梧老师谓:“接手之际不用想.想则慢了”。身知之意。以技进道,乃祖述庄子之论。“劲由于筋,力由于骨”,是传统武学所主张。李师晚年尝说一给我一篮子鸡蛋未必提得起,但若人加我以力,则必借而还之。“故功成后犹有妙出于硬力者”,正如本文所说:“是精气之内壮也”。“精气之内壮”,正是内家所专修。习武者当于此处用心才能知古老太极之功!

  原文: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于心身也,为之武事。夫文武尤有火候之谓,在舒卷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文武使于对待之际,在蓄发,当其可者武事之根也,故云武事文为,柔软体操也,精气神(气)筋劲武事武用,刚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伴侣为之有用无体,如独木难支、孤掌不响。不惟体育武事之功,事事诸如此理也。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内理必为血气之勇,失于本来面目,欺敌必败,内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的采战差微则亡耳。文武二字岂可不解哉?

  笺注:此段文字主旨是说“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此处所用之“文”与通常不同,专指太极拳功中之内在本体,也可理解为人身精神的运用与修炼。大概言之,体用是传统哲学范畴,有体方有用,传统武学养生学无不强调性命、内外双修,其实,本文献认为文为养用,武为施用,亦刚柔之义也。理与数,源于易,易象、易理、易数,可见太极之古传以易演武。采战,采补,又称采药,《金丹大要》称:“用工而进火,谓之野战”。总之,养生修内当用文功文火而采药(有大小内外之别),采药时火候有文有武,用武火者即野战也。此必师传,无法胡练“则亡耳”。“吴本”、“杨本”之“舒卷”均作“放卷”。“李本”在“精气神气”处多一“气”字。且“则亡耳”后失“自用人”几字,当补。

  原文:太极懂劲解

  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后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性命保真矣。于人懂劲视听之际,遇而变化,自得曲诚之妙,形著于明,不劳运动觉知也。功至此可为攸往咸宜,无须有心之运用耳。

  笺注:自己懂劲,所谓文成,即自体成,拳论所谓“知己功夫”(采战、七十二均见前注)。此谓身体“水火既济、乾坤交泰”可养生延寿也。于人懂劲即武就,即拳论所谓“知人功夫”。既知己知人,则“从心所欲不逾短”了。

  原文: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万不得有一定架子,恐日久入于滑拳,又恐入于硬拳也①。决不可失其绵软,周身往复,精神意气之本,用久自然贯通,无往不至,何坚不摧也。对待于人四手当先,亦自八门五步而来,占四手,手手碾磨,进退四手,中四手,上下四手,三才四手,由下乘长拳四手起,大开大展,炼至紧凑屈伸自由之功,则升之中上乘矣②。

  笺注:①“吴本”、“杨本”为“一定之架子”。滑拳谓只用软也,“大松大柔”说近此。硬拳谓只用僵力也。太极拳者,阴阳并用,刚柔并济之拳也。此处提出“不得有一定架子”,不可误会,是说不能定止之意,不是说不用架势。又谓“不可失其绵软”,是说外用柔软。②“对待于人”、“杨本”,“吴本”均作“于人对待”。“四手当先”,即四正手当先。“中上乘”,“杨本”、“吴本”均作“中上成”。本文献认为长拳的开展阶段为下乘,必由之上求紧凑之中乘。

  原文: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乾、天、日、火、离、舒、出、发、对、开、臣、肉、用、气、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圆、吸、下、退、正①。盖颠之理,水火二字解之可以明矣。如火炎上,水润下者。水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譬如水入鼎内而治火之上②,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便炎上,火无上息③,亦不使润下之水渗漏④,此为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润下⑤,必至水火必分为二,则为水火未济也。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斯其理为三,天地人也⑥。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知道不可须臾离也。(则可与言)人,能以人弘道⑦,知道不远人,则可与言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苟能参天察地与日月合其明,与五岳四渎无朽⑧,与四时之错行,与草木并枯荣,明神鬼之吉凶,知人事之兴衰,则可言乾坤为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夫人之身心,致知格物于天地之知能,则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思不失固有,由其功用⑨,浩然正气,直养无害,悠久无疆矣。所谓人身生成一小天地者,天也,地也,命也,人也,虚灵也,神也。若不明此者,乌能配天地为三乎?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之功,胡为乎来哉⑩?

  笺注:①“杨本”、“吴本”凡“舒”字均作“放”。以“武”火为立命,以“文”火为尽性,可谓火候在于文武之中。②“治火之上”之治当为“置”字。③“火无上息”乃“李本”之误,应为“止息”。“不便”应为“不使”。④“李本”之“渗漏”前失一“永”字,应补上。⑤“杨本”误“水润下”为“来润下”。⑥“李本”之“其”字当去。⑦“李本”之“须臾离也”后失“则可与言”四字,当补上。⑧“杨本”、“吴本”之“无朽”均作“华朽”,误。五岳指东、西、南、北、中五岳;四渎指江、河、湖、海四渎。⑨“李本”之“由”字可去。⑩“杨本”、“吴本”此段为“天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较准确,“李本”应改。

  按:阴阳颠倒之功为太极拳功之要点。其理上文述之已明,不拟赘言。盖心为火、肾为水,意为火,呼吸为风,颠倒之功是使心火下潜,肾水上升,则颠倒矣。使真阳与真阴相聚于中宫,则既济矣。肾水坎,心火离,又谓坎离交媾也。古语云:“性要悟,命要传,只在中间颠倒颠”。火无止息,水无渗漏,永远是火烧水蒸气的样子,是谓温养,是理想的既济状态。天地人皆指大天地又指小天地,斯天人合一也。又良知良能之固有只在“养浩然气”一法中求可也。

  原文:人身太极解

  人之专毒,心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极也。二目为日月,即两仪也。头象天足象地,人中之人及中腕合之为三才。四肢四象也。肾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属阴,膀胱水、小肠火、胆木、大肠金、胃土皆属阳,兹为内也。颅顶火①,地阁承浆水,左耳金,右耳木,两命门,兹为外也。神出于心,眼目为心之苗,精出于脑②,肾为精之本,气出于肺,胆气为肺之原,视思明,心动(神)流也③,听思聪,脑动肾滑也。鼻之息香臭,口之呼吸出入,水咸木酸土辣火苦金甜,及言语声音,木亮、火焦、金润、土塌、水漂,鼻息口呼吸之味,皆气之往来,肺之门户④。肝胆巽震之风雷,发之声音,出入五味,此言口、目、鼻、舌,神意使之六合,以正以破六欲也⑤,此内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

  眼、耳、鼻、口、大小便、肚脐,外七窍也。喜怒忧思悲肺恐肾惊胆(内七情也),(七情皆以心主,喜心、怒肝、忧脾、悲肺、恐肾、惊胆)思小肠、怕膀胱、愁胃、虑大肠,此内也⑥。夫南离正午火心经,北坎正子水肾经,东震正卯木肝经,西兑正酉金肺经,乾西北隅金大肠化水,坤西南隅土脾化木⑦,巽东南隅胆水化土⑧,艮东北隅胃土化火,此内八卦也。外八卦者,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也。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此九宫也。内九宫亦如此。表里者,乙肝左肋化金通肺,甲胆化土通脾,丁心化木中胆通肝,丙小肠化水通肾,己脾化土通胃,戊胃化火通心,后背前胸,山泽通气,辛肺右肋化水通肾,庚大肠化金通肺,癸肾下部化火通心,壬膀胱化木通肝,此十天于之内外也。十二地支亦如此之内外也。明斯理则可与言修身之道也。

  笺注:①“杨本”、“吴本”之“颅”后为“丁火”。②“精出于脑”,“杨本”、“吴本”皆作“出于肾脑”,“李本”失“肾”字,应补上。③“李本”之“心动”后失“神”字,应补上。④“木亮”,“杨本”作“木毫”,“李本”、“吴本”为“木亮”,误,应改。“土塌”,“杨本”、“吴本”均作“土翁”。⑤“杨本”、“吴本”均无“以正”二字。⑥“李本”多出“肺”、“肾”、“胆”诸字,应去。失“内七情也”四字,应补上。⑦“李本”误,应为“土脾化土”。⑧“李本”误,应为“胆木化土”。

  按:此文献“以心为太极之主宰”,是人身全体为太极,太极身。故练全体大用。也就是说以身体为太极,一一对应。处处合于易理象数,又合于医理脏腑,医、易、武相通。

  原文: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也①。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乘也。然独知体育,不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小成也②。

  笺注:①“吴本”为“无由得成也”。②“功夫无息法自修”,王宗岳此语与本文献同一旨趣。修道只能自已。紧紧把握文、体为内修,武事为外修,则可矣。修法有从内而外,又有从外而内,为中成。只修内或只修外,即小成,非内外双修也。

  原文:太极下乘武事解

  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①。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②。其功何以得乎?要非沾粘连随已成,自得运动知觉,方为懂劲,而后神(而)明之,化境极矣③。夫四两拔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将何以能?是所谓懂沾连,得其视听轻灵之功耳④。

  笺注:①“李本”于“内含竖刚”后失“而求柔软”四字。“实有心之柔软也”前失“非有心之坚刚”一句,当补上。②“无有矣”前“李本”失“化”字。③“李本”“神”后失“而”字。④“杨本”、“吴本”均作“轻灵之巧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