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礼明:经方之“和法”治疗慢性肾脏病探讨

 李明谦 2024-05-23 发布于广东

《经方》杂志

第20160809期

经方之“和法”治疗慢性肾脏病探讨

作者/毕礼明   无锡市中医医院肾病科 

(基金项目:江苏省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课题(YGZXM1549) 作者,毕礼明,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摘要】和法是中医治疗的八法之一。慢性肾脏病患者有多种使用和法的指征。本文根据中医对“和法”的认识,结合慢性肾脏病中医的理论认识以及近现代多位名老中医临床使用“和法“治病经验,举例探讨经方之“和法”治疗慢性肾脏病。

【关键词】和法;治疗;慢性肾脏病


有学者认为“和法”为诸法之总纲[1],最能集中反映中医学调整阴阳、恢复平衡的治疗理念。“和法”中“和”的含义包括调和、和解、缓和。调和是指正邪之间的调和,常常需要调和气血脏腑阴阳,表里、寒热、燥湿并用,攻补、散敛、升降兼施;和解表示和解半表半里邪气,如和解少阳和开达膜原;缓和亦是缓治微调,它是相对于猛攻峻补、大寒大热之剂的缓和之义,如清代周学海所言:“和解者,合汗下之法而缓用也”,蒲辅周也认为“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提出“和”的重要性,“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是指存在肾脏损伤或者GFR小于60ml/min持续3个月以上。CKD早期多以邪实为主[2],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后期耗伤正气,形成虚劳或关格,并容易出现外邪侵袭、邪气内生、病理产物蓄积等,进一步损伤正气,正虚邪实逐渐加重,最终导致阴阳离绝。后期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常常病位广泛、寒热错杂、病理产物蓄积,而正虚邪实是一对主要矛盾,正虚之中又有阴、阳、气、血虚损,肺脾肾不足;邪实有外邪、水饮、湿浊、瘀血、风湿、痰浊、肠胃燥结、毒邪等;虚实之间的关系有因虚致实,而实邪久羁又更伤正气,以至恶性循环。目前很多中医研究表明瘀血、痰凝、浊毒、湿热、水湿等均参与了疾病的全过程,同时应用活血和络、化痰软坚、泄浊解毒、清利湿热、利水渗湿等方法治疗是有效的,并且扶助正气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始终。总体来说,慢性肾衰竭发生后机体出现气血水阴阳失调、肺脾肾功能不足、多种邪气蓄积等。近现代多位名老中医在应用和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积累了很多经验。慢性肾脏病治疗应该重视和法存在多种原因:其一正邪之间调节需要和法;其二慢性肾脏病病邪多、病位广泛,单用一法奏效较难,需要和法;其三慢性肾脏病后期湿浊内蕴易出现的尿闭呕吐症状,其病机与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密切相关;第四慢性肾脏病特别是到慢性肾功能不全,常常正虚邪恋,峻补和猛攻之品不适合,应选平和方剂。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重要特色和优势,慢性肾脏病病机复杂、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应根据不同病情选择相应的和解方法。经方中常用的和解方法有和解少阳、调和营卫气血、调和寒热等。


1.少阳枢机不利当予柴胡剂

少阳存在多种含义[3]:少阳主半表半里证;遵《内经》“太阳为开, 阳明为合, 少阳为枢” 的理论, 少阳证介乎太阳与阳明二者之间;依经络路线分太阳经行于身后, 阳明经行于身前, 少阳经行于身侧;从发病趋势上看少阳证为邪正交争不相上下、待机转变。而少阳证表现为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痛、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陆九芝云:“少阳气化为相火,故以相火病为提纲。凡往来寒热、胁痛、耳聋、咳、悸、呕、渴,但见一症,即是相火之病,亦皆为少阳之纲。”《伤寒明理论》进一步提出治疗方法,“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和解少阳是张仲景治疗伤寒病见少阳证的一种方法[4], 以小柴胡汤为代表方。柯韵伯认为小柴胡汤是“少阳机枢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伤寒论》对少阳为病的产生机制有精辟的概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在中国IgA肾病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最常见病理类型,部分患者难治,预后差,呈进展性。黄文政教授[5]在中医“少阳主枢”、“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等理论的基础上,认为IgA肾病关键病机为少阳三焦枢机不利,在治疗中应重点发挥少阳三焦的整体疏导调节作用,通过疏利少阳三焦、枢转气机、协调脏腑功能,从而恢复人体内环境动态平衡。治疗以疏利少阳法为主,兼益气养阴、清热利湿、解毒泄浊、活血化瘀,使用肾络宁(柴胡、黄芩、女贞子、生黄芪、山楂、生侧柏、地锦草、白花蛇舌草等)为主要方剂治疗本病。陈以平等[6]认为IgA肾病的发病初起因肺系外感或肠道染毒等外邪致病;病中因复感诸邪而使病变加重,并逐渐出现脾肾虚损、水湿泛滥及瘀血阻络等证;甚至病程迁延,浊毒纠结,直至出现肾阳虚衰、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危重证候。其病机总与上、中、下三焦功能紊乱,上下、内外邪毒弥漫,正邪、虚实交错混杂。因此治疗IgA肾病尤其是中重证IgA 肾病,应该斡旋三焦、分消内外邪毒、燮理水火、和解虚实,治以小柴胡汤加减。同样须冰等[7]认为IgA 肾病多为少阳三焦枢机不利,气血津液代谢失调,形成气滞、湿聚、血瘀的病理状态,湿浊瘀血积于肾内,日久化热酿毒,致使肾脏衰败。

于俊生教授[8]认为慢性肾衰竭多与脾肾亏虚,痰湿、瘀血、浊毒潴留相关,少阳枢机不利是病机关键。少阳的基本功能主生发活动,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与足少阳胆两经。少阳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焦和胆。少阳不利主要反应三焦和胆的病机变化。少阳主枢,邪犯少阳则枢机不利,胆火内郁上炎而口苦、咽干;犯及脾胃则恶心呕吐、脘腹胀满;邪居少阳经气不利可见胸胁苦满等症。三焦的主要功能为运行水液和通行元气,故其病机变化时水不得通、气不得行。慢性肾衰竭晚期出现的无尿、呕吐、病情危重情况,与“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密切相关。治疗上主要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可加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益脾肾,当归芍药散瘀浊。

杜雨茂教授[4]认为慢性肾衰竭肾阳虚型以真武汤为主化裁;三焦气机壅滞型以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化裁;阳虚浊壅型以大黄附子汤化裁灌肠;下焦瘀滞型以桃仁承气汤化裁。其中以柴苓汤化裁方应用最为广泛,小柴胡汤外疏内利调理人体枢机,以五苓散化气通利下焦,全方药性平和,疏畅三焦,达邪外出,对于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疗效显著,同样是从和解少阳入手。


2.营卫气血不和可用桂枝汤

狭义的营卫不和概念即卫强营弱太阳卫表不和证,广义上营卫不和则还与中焦脾胃气机升降相关[9]。中焦脾胃既是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也是营卫之气化生的场所,脾胃失健则气血生化无源, 不但影响气机正常的升降, 也会使营卫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导致营卫失和;相反营卫不和同样会影响脾胃正常的升降运动。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势必进一步导致五脏六腑的功能紊乱,所以在《伤寒论》中桂枝汤被后世誉为群方之魁,不仅用于头痛、发热、汗出、脉缓的太阳病,也用于脾胃不和的太阴病。正如清代名医陈修园所说:“桂枝汤调阴阳、和营卫, 为太阳中风之主方, 而其功用不止此也。”营主血、卫主气,只要有气血到达的部位都可以发生营卫不和证。在此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拓宽临床治疗的思路。

CKD患者同样容易发生营卫气血不和。临床中常遇到部分慢性肾衰竭病人表现体温偏低,对寒冷耐受力差(畏寒),伴有恶心、纳差、乏力等症状;或“感冒”后长期不愈,病情加重,类似“营卫不和,脾胃升降失调。” 荆所俊等[10]观察了使用桂枝汤加减治疗18例CRF患者,总有效率达83.32%。


3.寒热错杂成痞须使泻心方

慢性肾衰竭患者病机复杂,除肺脾肾脏气亏虚,气滞、瘀血、湿热、痰凝等邪气内蕴外,同样容易发生寒热错杂而出现呕恶、痞证。伤寒论中认为太阳病误治或失治损伤脾胃,外邪乘虚而入,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常,寒热之邪错杂结于中焦,气机不得宣通而成心下痞。《伤寒论》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症见“心下痞,按之濡”,“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故其治当行辛热、苦寒同用之法。三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痞证,病位在中焦,涉及脾胃肠,主症“心下痞,呕吐,下利”。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治疗寒热夹杂痞证的代表方(组成: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炙甘草)。潘静等认为[11]CRF 病程缠绵,患者多有恶心、呕吐、腹胀、便溏、纳差等消化道症状,其病因病机与半夏泻心汤证之寒热、虚实错证相符,故以半夏泻心汤为主,在临床中观察到,以根据临床证候进行加减的半夏泻心汤为主治疗CRF ,不仅能改善消化道症状,还能改善肾功能。

郭佩玲[12]认为附子泻心汤在《伤寒论》中为太阳病变证热痞主方(组成:大黄、黄连、黄芩、附子),但剖析条文阳气甚虚,热邪内陷成痞,符合尿毒症的正虚阳衰、热结内郁,可表现为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选用附子回阳救逆,三黄苦寒泄热,寒温并用,攻补兼旋;可佐以马鞭草、六月雪清热解毒而不败胃。研究结果发现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肾安组,说明在同样去除可逆因素外,中药亦可调节机体气血阴阳的错乱。


4.伤及厥阴寒热混淆可施乌梅丸

慢性肾衰竭常常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病机复杂,使用一方一法难以奏效。厥阴是阴之尽、阳之始,伤寒六经的最后一经,是阴阳的转折点,乃阴尽阳生之经。病至厥阴,正气衰弱,邪正斗争剧烈,临床中常有寒热错杂的表现[13]。柯韵伯说: “仲景制乌梅丸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通理气血,调和三焦,为平治厥阴之主方。”《医宗金鉴》将厥阴病提纲移至乌梅丸条下,谓本方不仅是“治虫佳剂”,尚能“解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邪。”蒲辅周先生也言:“外感陷入厥阴,七情伤及厥阴,虽临床表现不一,谨守病机,皆可用乌梅丸或循其法而达异病同治。”因此从病机上来说乌梅丸可以应用于慢性肾衰竭。

杨扩美等[14]认为慢性肾衰竭病机为机体阴阳失调、脾胃虚损、气血衰败, 而致湿瘀内阻、浊毒上逆。乌梅丸加减能健脾益胃,补气散寒, 化湿清热, 调和中焦, 升清降浊, 方中党参健脾益气, 干姜温中, 党参、茯苓、泽泻利湿, 黄柏清热, 大黄泻浊, 干姜与黄柏、大黄配伍调和肠胃, 升清降浊。全方共奏健脾益胃, 清热利湿, 升清降浊之功。以乌梅丸加减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非透析治疗)患者71 例,并与尿毒清组71例作对照,观治疗组显效39例(54.9 %),有效22例(31.0 %),无效10例(14.1 %),有效率为85.9%;对照组显效22例(31.0 %), 有效32例(45.1 %), 无效17例(23.9 %),有效率为76.1 %。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

另外一方面慢性肾炎当属于水肿病范畴,而水肿与肺、脾、肾、肝、三焦、膀胱相关,乌梅丸中乌梅、桂枝、当归温疏补肝,疏泄水湿;人参、干姜、蜀椒温补健中,培土制水;附子、细辛温肾暖水,以助气化行水。《临证指南医案》曰其“病机之参伍错杂,有湿热与水寒之气交横……乃脏腑不行,宜辛香通其脏腑之郁,苦辛通降。”故用本方治疗慢性肾炎水肿,则会取得满意的效果[15]。也有研究表明乌梅丸尚有对炎性肠黏膜上皮细胞有良好的修复作用,可以这样理解,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IgA肾病,而IgA肾病的病因中与粘膜的炎症感染刺激密切相关,因此在使用乌梅丸修复粘膜,包括肠道粘膜、胆道粘膜、口咽部粘膜等,从而在抑制粘膜的炎症反应,进一步预防和治疗慢性肾炎。

和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适应症多,存在多种优势,和法使用恰当有四两拨千斤之益处。但是仍有不足之处,如和法概念相对宽泛,近代名医蒲辅周指出“和法,和而勿泛。” 临床慢性肾衰病机复杂,和法也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问题,需要辨证治疗,并且发展新的治疗方法。肾病病因病机不同,和法具体选用方药仍是需要根据病情。


参考文献

[1]秦静静,陈丽云.中医“和”思维与“和”方法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29-132.

[2]毕礼明,朱冬云,马济佩.中西医对中晚期慢性肾脏病治疗策略的共性认识与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12(4):350-351.

[3]江克明.和解少阳的涵义[J].中医文献杂志,2004,2,29-31.

[4]胡天祥,董正华.杜雨茂教授以柴苓汤为主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J].四川中医,2015,33 (2):10-11.

[5]甄仲,黄文政,朱小棣,等.黄文政治疗肾病经验撷英[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7):779.

[6]王琳.陈以平教授诊治中重症IgA肾病学术思想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1(12):1043-1045.

[7]须冰.三焦理论与IgA 肾病.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10(7):656-658.

[8]修暖暖,于俊生,王中民.于俊生教授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02):311-312.

[9]袁东,王兴华.仲景桂芍剂治疗营卫不和证的思路探讨[J].江西中医药,2009,40(8):320.

[10]荆所俊,马菊香,范卫平等.桂枝汤加减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18 例[J].中医研究,2006,19(6):42-43.

[11]潘静.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呕吐症[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2):31.

[12]郭佩玲,张卫新.附子泻心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7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4):34-36.

[13]马金玲,宋长恒.乌梅丸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3):356-357.

[14]杨扩美.乌梅丸加减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71例[J].河南中医,2006,02,20.

[15]高天旭.乌梅丸刍议[J].河南中医,1996,6(2):10-11.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