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付雪峰:我所知道的赤峰水泵厂(二)

 捉光凑影 2024-05-23 发布于内蒙古






总第543期





重视教育提高职工素质
水泵厂子弟小学
      1954年,水泵厂从二道街搬迁到南郊荒凉的一片坟地即解放街23号。1956年,赤峰铁路子弟小学创办。随着水泵厂的发展和职工的增加,为了解决职工子弟的就近上学问题,水泵厂学习铁路的做法,于1956年至1960年间,在钢铁街中段路北家属院的东面也建起了子弟小学(现第十七小学处)。学校由水泵厂管理,学校教师、校长由水泵厂派出和任命,教学经费由水泵厂支付。在校学生以水泵厂的子弟为主,同时也招收学校附近社会上的适龄儿童入学。教学业务、教师培训以及教研活动等归赤峰市教育局管理。学生参加赤峰市教育局组织的统一升级、升学考试和文体活动等。1978年9月3日,水泵厂子弟小学交赤峰市教育局管理后改为第十七小学。
“七二一”工人大学
        1968年7月21日,毛主席在《人民日报》关于《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调查报告)》的编者按清样中加写了这样一段话:“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段话后来被称为“七二一指示”。9月,上海机床厂为贯彻“七二一指示”,创办了“七二一”大学。经车间推荐、厂革委会批准,招收本厂52名工人入学,学制两年,学生毕业后仍回厂工作。学校根据本厂需要设置了磨床专业,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劳动、军体以及各专业课程。此后,“七二一”工人大学的这种学制和教学模式逐步向全国的工矿企业推广。“七二一”工人大学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曾一度被称为青年圆梦的圣地,成就了一批有志青年的多彩人生。

图片

 赤峰水泵厂“七.二一”工人大学师生合影
         赤峰水泵厂积极响应号召,于1975年8月30日办起了“七二一”工人大学,学制两年,全脱产学习,校址在俱乐部东面平房。校长为鲁贺荣,老师有宁培红、孔小芩、郭兰梅、李富雄、周畔义、张洪芝等人。学员是从厂内各科室和生产车间以及旗县市和厂矿中招收的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职工,以水泵厂人员为大多数共23人。开设的课程有高等数学、高等语文、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机械设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及刀具、夹具设计、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电子与电子技术、气压与液压传动、水力学等。1977年9月1日学制结束后停办,学员们回原单位继续工作。后来曾经担任过水泵厂包括赤峰宇太工业泵有限公司领导和科室、车间负责人的国金章、段兆国、马云汉、黄振富等人均系“七二一”工人大学毕业生,为水泵厂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年职工文化补习
       1981年11月,教育部通知:“凡文化大革命以来参加工作的青壮年职工,其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实际水平不足初中程度者一般都应补课。”并规定语文、数学两科不分行业和工种一律必须补课。全盟各旗县市大型厂矿企业单位普遍开展了青工“双补”活动。“双补”即文化补习和技术补习。青壮年职工是指年龄在35周岁以下者。水泵厂是工业企业,所以文化课补习除语文、数学外还有物理。水泵厂根据昭乌达盟教育局的要求,从1982年开始举办青工文化补习班。为了收到更好的补习效果,1983年8月接收了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的三名毕业生,专职做青工文化补习工作。从1984年6月至1986年9月,共举办了三期脱产文化补习班,全厂百余名青工参加了补习且考试合格,青壮年职工文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待续)
来源:《赤峰文史》2024第2期,有删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