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出概念教学的困境

 我的教育人生 2024-05-23 发布于北京

走出概念教学的困境

作者:李广生

认识她的时候她还是三四岁的小姑娘,既调皮又可爱。我和她的妈妈在一个单位工作。那天,在她妈妈的办公室,我们见面了。她一点不认生,一下子扑进我怀里。妈妈提醒她:“给你广生舅舅拿水果吃。”办公桌上,放着几个苹果、几个橘子、一盘草莓,还有腰果和几样小孩子的零食。她从我怀里挣脱出来,跑到办公桌前,端详片刻,拿起一个大个的红苹果,递到我的手里。我笑着问她:“怎么不给我拿腰果啊?”她瞪大眼睛对我说:“你真笨,腰果不是水果。”她因此成为这个单位里公开说我笨的第一人。她的话引起大家一片哄笑,当然也遭到妈妈的批评。又有人问:“那你干嘛拿个大苹果?”她这才露出得意的表情说:“因为广生舅舅胖,大肚子就像大苹果。”大家再次开心的笑起来。

这件有意思的往事让我意识到“概念“的重要性。世界上的事物不计其数且各不相同,基本不存在两样完全相同的东西。为了便于交流与合作,聪明的人类发明了“概念”。用“概念”把无穷的事物分成有限的类别,我们便能用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世界。如果没有水果这个概念,她走到桌前面对一堆食物将无所适从。正因为有了大家所公认的水果的概念,她才舍弃其他只在苹果、橘子和草莓间进行选择。而且,她为水果这个概念注入了只属于自己的情感的因素,与我的大肚子联系到一起,所以她在三样水果中选择了苹果,而且选择了一个大苹果。事实上水果不仅是一个食物概念,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定义,所以有人会把西红柿划到水果中。

没有概念,人类几乎无法进行沟通。我们所说的每句话都包含数量不等的概念,沟通便建立在对概念的一致理解的基础上,而分歧和矛盾往往是因为对概念的理解不同,而非立场的对立。为什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他们说的不是一个“理”。他们所说的“理”不是一个概念,或是说他们对“理”的定义不同。

概念问题正困扰着教育。比如,目前教育系统热火朝天地进行的“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双方都宣称自己站在改革的前沿,但相互排斥,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搞得学校和教师无所适从,一会儿开展“跨学科”展示,一会组织个“项目式”培训。殊不知认真推敲一下便会发现,“跨学科”和“项目式”是一个概念,名称不同而已。实现“跨学科“需要采取“项目式”,实施“项目式”则必然产生“跨学科”。那些轰轰烈烈搞“跨学科”的,和大张旗鼓搞“项目式”的,干的其实是一件事。根本没必要在这两个概念上纠缠不休,倒是真正需要认真思考一下“学习”这个概念。如果依然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分数,那“跨学科”和“项目式”都是假的,做做样子罢了。

概念问题也困扰着课堂。有数量不少的中小学教师并不重视概念教学,或是依赖于讲授的方式开展概念教学。概念教学通常是这样几个步骤:1.概念的名称,2.概念的定义,3.概念的范例,4.概念的应用。前三步一带而过,主要靠讲,配合一些课件。重点放在最后一步,主要靠练,本着熟能生巧的原则。这样做多少有些本末倒置,因为没有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根本不会形成对概念的灵活运用。

一位语文教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应用了“比喻”的句子。学生们找出来的句子乱七八糟,令人啼笑皆非。因为老师告诉他们,有“像”“好像”“似““似的”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很明显,教师忽视了比喻这个概念的内涵,误把概念的范例当成概念的本质。

阅卷中发现,某个班的学生在应用题计算中总出现加减法颠倒的问题,该用加法的时候用减法,该用减法的时候用加法。调研后发现,原来老师教给他们一个秘诀:见到“多”就用加法,见到“少”就用减法。正是这位教师的“秘诀”,禁锢了并且带偏了学生对加和减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概念教学中教师总希望把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殊不知概念教学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定义概念。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国家、民主、面积、地形、地势、垂直、平行、函数等所有的概念,虽然都有标准定义,但把它们直接告诉学生意义并不大。设计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定义过程,体验概念的获得,则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概念。背诵国家的定义和自己定义国家,对学生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后一种体验被证明记得更牢固,理解更深入,而且更有助于形成学生对国家的深厚而丰富的情感。对于任何一个概念,人们都是只记得自己的理解而忘记别人的定义。

创造定义概念的体验,有了这种想法并致力于实现这一想法后,课堂自然焕然一新,真实的学习就会真实的发生。例如,地理老师讲授平原。他并不直接给出平原的定义,而是给出几个典型的具体的平原地形的地区,包括这些地区的地貌特征和相关数据,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平原的定义,并应用这一定义考察其他地区的地形地貌。

突围概念教学的困境,体验式教学是最佳选择。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坚信两点:1.概念没有标准定义,每个人都有对概念的不同理解;2.理解概念的最好方式是定义概念而不是背诵定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