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知识|中医CT学——舌诊(上)

 远山天共色 2024-05-24 发布于福建
图片
图片

脏腑与舌部位的对应:

在中医理论中,舌尖通常与心肺相关联,舌中部与脾胃相联系,舌根部与肾相联系,而舌的两侧则与肝胆相对应。这种对应关系有助于中医师通过观察舌象来诊断与这些脏腑相关的疾病。

三焦与舌部位的对应:

中医还将人体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其中上焦主要指心肺,中焦主要指脾胃,下焦主要指肾和膀胱等。舌尖主要反映上焦的状况,舌中部反映中焦,舌根部反映下焦。这种分法常用于外感疾病的诊断。

胃脘与舌部位的对应:

在某些情况下,舌尖部可能代表上脘(与胃口相关),舌中部代表中脘(与胃主体相关),舌根部代表下脘(与胃的下部相关)。

舌诊是中医四诊中的重要部分,结合四诊才能更为准确的判断。

图片
图片

从舌苔看

舌苔的形成:

舌苔是指散布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向上熏蒸胃中谷气、食浊,凝聚于舌面而形成。正常的舌苔,一般是薄白均匀、干湿适中,舌面的中部和根部稍厚。

1.薄苔

见底: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疾病初起,病邪在表;也可见正常人舌象。

图片

2.厚苔

不见底: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邪盛入里,或内有痰饮食积

图片

3.滑苔

水分过多,扪之湿滑,甚者伸舌欲滴

痰饮、水湿,因寒湿内侵;阳虚水泛。

图片

4.燥苔

舌苔干燥,望之干枯,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津液已伤;因痰饮、瘀血内阻,阳气被遏,津液输布障碍而不能上承舌面而见燥苔

图片

5.腻苔

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主痰饮、湿浊、食积

图片

6.腐苔

阳热有余,蒸腾胃中秽浊之邪上泛,

聚积舌面内痈或邪毒内结。

图片

7.白苔

苔薄白而滑:苔薄白而滑,多为外

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苔薄白而干:多由外感风热或凉燥所致。

苔白厚腻:多为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

积粉苔: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

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

图片

8.黄苔

苔黄腻:主湿热或痰热内蕴,或

为食积化腐。

苔黄燥:邪热伤津,燥结腑实。

图片

9.灰黑苔

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多在疾病持续一定时日、发展到相当程度后才出现。

图片

舌见黑色,水克火明矣,

患此者百无一治

——《敖氏伤寒金镜录》

图片
图片

从舌质看

舌胖大:

湿热:舌正常或红

阳虚水湿停聚;舌淡

表现:身热不扬、头身困重、黏腻不爽

图片

舌瘦小:

血虚:舌淡 (干)

阴虚:舌红

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

图片

长舌 : 

热证

图片

短舌 :

寒、阴虚

表现:口燥咽干、眩晕失眠

图片
图片

联合主笔 | 邹邹

排版丨尼尼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