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些中医大夫让你伸舌头,他是想看什么?

 河洛娃 2022-08-16 发布于河南

中医大夫让患者伸舌头,他是想通过患者的舌头,去断患者体内正邪盛衰、区别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病势进退、估计病情预后等情况。这对诊断病人疾病,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医生是怎么通过舌诊,诊断患者病情的呢?具体舌诊内容如下:

一、舌与脏腑对应的部位

中医望诊中,将舌分为五部。舌尖为心肺区,舌中为脾胃区,舌两边为肝胆区,舌根为肾脏区。这五部属于确定病变部位(脏腑)用的。

在五部之外(中医诊断学),又分为舌体与苔质、苔色。通过舌体与舌苔不同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二、舌体包括:舌色、舌形、舌态。通过观察,可知患者病情。

1、舌色

1)淡红色——气血调和(正常:外感病初起)

2)淡白色——气血两虚;阳虚。

3)红舌——实热;阴虚内扰。

4)降舌——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5)紫舌——气血运行不畅。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及中毒等病。

2、舌形

1)老嫩——疾病虚实(老—实证;嫩—虚证)

2)胖瘦

淡白胖大——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红而胖大——脾胃湿热;痰湿内蕴;酒毒上泛。

肿胀红绛——心脾热盛,热毒上壅。

淡白瘦薄——气血两虚—气血阴液不足。

红绛瘦薄——阴虚火旺—气血阴液不足,舌失濡养。

3)点刺——脏腑热极;血分热盛(视其分属脏腑,也就是看舌分的五部,所对应的脏腑。这样能做到准确定位。)

4)裂纹舌

淡白而裂——血虚。

红绛而裂——热盛伤津。

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裂——脾虚湿浸。

5)齿痕

舌淡胖有齿痕——寒湿壅盛;阳虚水停。

舌淡红有齿痕——脾虚;气虚。

舌红肿胀有齿痕——湿热痰浊壅滞。

6)舌下络脉——过长,过粗,曲张成呈结节状,网状——血瘀。

3、舌态

1)痿软——伤阴;气血两虚。

2)强硬——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

3)歪斜——中风;暗痱;中风气兆。

4)颤动——肝风内动(热盛;阳亢;阴虚;血虚)

5)吐弄舌——心脾两虚,可见于先天愚型患儿。

6)短缩——病情危重。寒凝筋脉;气血虚衰;热病伤津;痰湿阻络。

三、舌苔的颜色和形质。

望舌苔,主要是想清楚病情的轻重,是属于寒热虚实阴阳表里那种情况。我们正常人的舌象是——淡白舌,薄白苔。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也就是说正常人的舌苔是——薄白苔。

舌苔分为苔质和苔色

1、苔质

1)厚薄:表示病邪深浅。

薄苔(见底)——病起在表;胃气未伤。

厚苔(不见底)——邪盛入里;内有痰湿;食积。

2)润燥:表示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润苔——津液未伤。

滑苔——湿证;痰饮。

燥苔——燥证,津液已伤;阳气被遏。

糙苔——津液更伤;秽浊之邪盘踞中焦。

3)腻腐:脾胃湿浊

腻苔——湿浊;食积;痰饮。

薄腻苔——脾虚湿困;食积。

滑腻苔——寒湿内阻;痰浊。

粘腻苔——湿热之邪上泛(胃气未衰)

黄腻苔——湿热;痰热;署湿内蕴。

腐苔——食积肠胃;湿热内蕴。

脓腐苔——内痈或邪毒内结。

4)剥落苔——胃气不足;胃阴枯竭;血虚俱虚。

5)真假:用于区分病情深浅。

病初中期见真苔——胃气壅实,病较深重。

新病见假苔——邪浊渐聚,病情较轻。

久病见真苔——胃气尚存。

久病见假苔——胃气匮乏,病情危重。

2、苔色。

1)苔薄白苔

——正常:表证初起(风寒湿邪);里证病轻;阳虚内寒。

——风热表证。

——外感寒湿,脾肾阳虚,水湿 内停

2)厚白苔

——湿浊内阻;痰饮内停;食积

——痰浊湿热内蕴

积粉苔 ——湿法与热毒相结——糙裂——燥热伤津

白苔可见于表证,寒证,湿证,也见于热证。

2、黄苔

1)淡黄苔——薄——风热表证;风寒化热入里;

2)腻——湿热或痰热内蕴;食积化腐深黄苔

3)焦黄苔,深黄苔——燥——邪热伤津,燥结腑实。

4)淡黄滑——阳虚寒湿化热;气血亏虚复感湿热

黄苔见于里证,热证,苔越黄,热越重。

3、灰黑苔

1)白腻灰黑苔(舌淡胖嫩)——阳虚寒湿;痰饮内停。

2)黄腻灰黑苔——湿热内蕴,日久不化。

3)、焦黑干燥苔——热极而津枯。

4)黄赤黑苔——霉酱苔——湿浊化热或湿热夹痰。

灰黑苔为里热、里寒重证。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最早出现在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上,开始仅是秘密流出着,有的医生也是私藏着,做为个人诊断疾病的绝招,秘而不宣,以至学医者所知者甚少。至明代,经薛立斋拿来刻印,舌诊才广布天下,并被历代医家所重视。

什么是医道呢?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曾经过问过,向他学医的罗天益“汝来学觅钱医乎?学传道医乎?”意思是“你是想来学挣钱的医生呢?还是来学个传播医道的医生呢?”

罗天益答道“亦传道耳。”

意思是做为一个医者,不但有医治病人,养家糊口的责任,同时,还应具有将医术传播,发扬下去的义务。

在此,感谢传授我医技的老师和那些在网上,无私传播中医知识的老师们。正是有了你们的存在,祖国的医学才会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同时,也感谢各位热心网友的传播,使中医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