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性主义视域下:电影的角色塑造与叙事创新

 昵称71217366 2024-05-24 发布于湖北

当男性在家庭中处于传统女性的位置上会怎样?获得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电影金棕榈奖、第96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女性主义电影《坠落的审判》,于今年3月24日在北京大学举行首映礼,导演茹斯汀·特里耶导演与在场男性嘉宾、主持人的对谈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自我意识觉醒,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电影涌入市场。除了取得高度的艺术成就,女性主义电影在商业化层面也取得了突出表现。

2023年7月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美国奇幻喜剧电影《芭比》掀起了一阵观影热潮,“芭比”自信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一时间圈粉无数。2024年春节档,由贾玲导演并担任主角的电影《热辣滚烫》票房突破34.6亿,影片中丰满有血肉的女性角色让“女性力量”在银幕上有了具象化呈现。

相比于以往影视作品中传统的女性角色,在今天的银幕上“新女性”被赋予了更多自主权与话语权。女性主义题材的电影能收获好评如潮,得益于角色塑造与叙事的突破和创新。电影中的女性主义出现新趋向,女性角色的比重和相关剧情的重要性上升,对应着现实世界中,女性自主表达的权利得到回归与释放。

“多向度”角色塑造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女性形象在影视作品中较为单一,通常具有温柔、善良、家庭为重、顺从传统价值观念等特质。近年来的女性主义电影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对女性角色塑造的影响,刻画出百花齐放的女性新群像。

电影《灿烂的她》以祖孙情为主线,奶奶温和宽厚的爱治愈了孙女李斯然,让从小身处黑暗的她重新燃起对生活和对未来的希望;同时,李斯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奶奶对她的爱,两个人从疏离逐步走向相依为命。影片在给观众带来心灵慰藉的同时,也展现了女性身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李斯然这一角色糅合了倔强与明媚的特点,在艰难的现实下依旧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多样化的角色塑造,使女性角色更加具备真实感。而优秀的角色塑造并不意味着人物十全十美,多维度展现女性角色的不同境遇与选择,能让人物血肉饱满、活灵活现。

电影《热辣滚烫》的女主角杜乐莹宅家十年,长期饮食不健康和缺乏运动让她身材臃肿,经历生活的打击过后,她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历尽辛苦减掉一百多斤,她和灰暗的过去告别,迎接属于自己新的开始。杜乐莹这一角色带给观众的振奋并非是简单的努力就有回报,而是即使身处谷底,也不要失去对未来的希望。影片也借助作为女拳击手的杜乐莹,向观众传递了女性可以是坚毅而有力量的,女性不容被小觑。

女性主义题材电影赋予女性角色权力和自主性,让她们在故事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拥有自己的目标、追求和决定权。她们不仅仅是男性角色的配角或陪衬,而是拥有自己独立的故事线和发展轨迹。

在电影《芭比》的结尾处,芭比不甘心只做任人摆布的玩偶,她换上了西装,在现实世界里开始迎接真正地属于自己的生活。这一幕也延伸至现实社会,在电影结尾的寄语中,美国女导演格蕾塔·葛韦格告诉女性不要被系统的条条框框所束缚 ,而要成为自己生命的主角,演绎独属于自己人生的精彩故事。

女性议题突破传统叙事

女性主义电影通常采用女性视角来叙事,将女性的经历作为电影的主线,通过她们的生活、挑战、成长和奋斗来展现女性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这种方式可以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女性所面对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她们如何应对和克服这些问题。电影《坠落的审判》将这一叙事手法进行了再次升华:当男女性别对换,人们能更加清楚地看到套牢在女性身上的枷锁。

在《坠落的审判》中,妻子是事业独立的成功作家,丈夫则在家中扮演“全职主妇”的角色,两人产生矛盾时,丈夫指责妻子挤占了自己的时间,导致自己不能像妻子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事业,而是被淹没在日常的琐碎事务当中。回归现实,丈夫所控诉的内容正是无数处在婚姻关系中的女性所正在经历的。“审判”一词在这部电影里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指对丈夫坠楼死亡原因的审判,也指对婚姻关系中女性承受不公平待遇的审判。

女性主义电影在叙事中通过女性角色的经历来探讨和揭示性别歧视、压迫和不平等现象,这些角色可以是坚定不移的反抗者,也可以是在面对困境时逐渐觉醒并挣脱束缚的形象,从而激发观众对性别平等的思考和关注。

在获得第8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的电影《可怜的东西》中,女主角贝拉死后被科学家复活,并且心智回到了初生的婴儿阶段。在不断经历世事后,她得到了成长的体验并对男权压迫完成了“反杀”。贝拉的经历体现出她对性别压迫的抗争与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女性主义电影还有一个常见的叙事手法,即展现女性之间的友谊和支持,强调女性之间的团结和互相扶持。这种方式可以激发观众对女性友谊的珍视和重视,以及对女性之间的团结力量的认识和肯定。  

电影《热搜》中,周冬雨饰演的自媒体主编陈妙与资本对抗,面对网络上漫天的女学生“污名化”舆论,陈妙带领自己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为遭受侵害的女学生力争正义。舆论多次反转,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利益链条被揭开,陈妙的努力让更多女孩免遭于困,身处囫囵的余甜和张小穗之间互助互救,同样表现了女性之间彼此给予的爱和保护。

女性电影如何避免“落俗套”

当下,女性主义是影视热门题材,新品层出不穷的同时,市场也良莠不齐。女主角“为强而强”,一昧地硬凹“大女主”人设,导致角色僵硬和叙事逻辑不畅;或是女主角披着“独立”“清醒”的外衣,在群体中挑起雌竞与对立,实则还是没有自我意识处在受支配地位的传统女性角色。这些都是当下女性主义题材电影中常见的弊病。

电影来源于生活,创造优秀女性角色需对现实生活进行切实的考察,再加以艺术的打磨抛光。一个角色的诞生必然离不开她所处的环境,将女性经验融入到电影角色中,有助于塑造角色的背景与内在动机,反之则会适得其反。

根据张桂梅校长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从万众期待到口碑翻车,主要原因在于角色和情节设置的不合理。张桂梅校长爱国爱党的崇高办学精神被矮化为个人情爱,山区女学生逃课上网吧,农村妇女酗酒和家暴……歌颂伟大女性的电影,却频繁丑化和矮化女性角色,这本身就是倒行逆施。根据真实事迹改编却未能遵从客观事实,这样的创作态度使影片遭到了口碑反噬。

女性主义电影若能将女性在面对社会生活而产生的细腻情感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角色会更加有骨血有温度。如果只是将性别天平的两边进行对换,而不设身处地对女性遭遇进行反思、对人性进行严肃的剖析,那么女性主义电影中的性别议题也就失去了意义。《坠落的审判》导演茹斯汀·特里耶在访谈中谈及自己的电影里隐含着对女性的理解:为什么家庭环境下女性会遭受审视?为什么女性要比男性承担更多的家务责任?为什么在工作上男性一定比女性要强?这些问题在其它女性电影创作中也应该被深入思考。

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中,女性是一种“处境”,随着社会意识的进步,这种“处境”正在被更多人关注到。女性主义电影对女性力量的呈现,是对社会性别平等的追求,承载着新时代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在未来的女性主义电影能减少对商业化的谄媚,提升作品深度及内涵,以一种独具意义和价值的文艺载体和文化现象,进一步扩大对复杂多元的世界的探索,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