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青瑜:大衍之数考源——通说《周易》(十五)

 一叶一清香 2024-05-25 发布于广东

大衍之数的根源所在?一直是历代大易们争论的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定论。

咱们先看一个何为大衍之数?

《周易·系辞传》曰: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孙青瑜:大衍之数考源——通说《周易》(十五)

也就是说,大衍之数缘于筮法,起卦时,需要用五十根筮草,这五十根筮草以备衍卦之用,故名大衍之数也。

为什么要用五十根小棍?对制易、制律、制历向来立法严密的古人,用五十根小棍,肯定大有来头!

于是,关于这五十根小棍的来源,便成了历代易学家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比如邵雍说:“天数二十有五之倍数,合五十”

朱子说: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

郑玄曰: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大衍当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五行各气并,气并而减王,惟有五十。

虞翻说,天二十五,地三十,故五十有五,天地数见于此,故大衍数略其奇五,而言五十也。

……

孙青瑜:大衍之数考源——通说《周易》(十五)

由此可见,诸位大易都是从河图的天地之数来解大衍之数:天地之数本来五十五,合不上大衍之数五十,于是就去“中五”不用,55减5刚好上大衍之数50。

如果按诸大儒的意思,以河图解释大衍之数,难免出现一个矛盾:天地之数55与大衍之数50配不上,于是他们去掉一个“中五”作为太极。也就是说,从天地之数推演大衍之数过程中,就等说已经有一个太极——“中五”,被悬之不用罢了。但是,衍卦时又出现一个太极——1,也被悬之不用。等于说,在“大衍”之法里,出现了两个太极共在的现象。

同时出现两个太极,这对于古人来说,那是不可能的!

再说,《周易》的“太极”并不是河图的太极——中五。

由此可见,大衍之数肯定不是起于河图的天地之数。

那大衍之数该根归何处呢?

京房曰:“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气,将欲以虚来实,故用四十九”。

什么意思呢?就是十个天干加十二个地支,再加二十八宿,刚好五十——这才是大衍之数最为合理的根源所在,可惜京房的“圣解”一直没有进入后儒们的视野。

从京房对大衍之数的解读来看,筮法应该源于商代中晚期——干支纪年盛行的时代(据现代考古发现,甲骨文卜辞里已经出现大量干支纪时的文献,还有很多六爻数字卦)。

也就是说,文王衍《周易》时,筮法已经存在,非文王所衍也!

说到这儿,咱们再看一下筮法推历?

《系辞》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216+144=360以作周天日数——正是商代太阳历时代一个回归年的周天日数。

由此可见,筮法历的一个回归年,还是商代的360天,属于太阳历的周年日数,不是周代的一年365天,也不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一个回归年365.25日。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另一个问题:春秋时代流行的以四分历定古六历,无论是东汉四分历,还是西汉四分历,只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六历”,并不是真正的“古六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