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文人、文德、文治

 无知一熊 2024-05-25 发布于广东
一般人以为文人就是能写文章的人,这是一种望文生义式的肤浅理解,又因那些好文者喜欢被称为文人而得以广泛使用。
文人实指有文德的人,天生带有“文德”的烙印,文人和文德都出自西周晚期的《诗经·大雅·江汉》:“告于文人,锡山土田”“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周宣王平定淮夷之后)。

文象形,德从行,故文德具有3大特征:一是质文,一种知书达理的形象;二是力行,知而行之,行以化世;三是有德,坚持行道,持之以恒。简言之,文德就是有文、有化、有德;正言之,文德是一种知道行道且持之以恒的品格。
那么,文人就是有文有化有德之人;一要质文特立满腹经纶,二要化世笃行,行之有效,三要行世以德,善始慎终。世人习惯将文质和化行并称为文化,又将德拔高为美好的道德,即德行之善义、仁义和利义,故常用文德指代有文化和有道德,而文人指代有文化和有道德的人。
化世以文德是文人的核心追求。文德是表皮而化世是实质,文人之文德贵在化世。化者,化育,引申为转化、教化、培育、改造、创造、造化等。以文德化世即是文治,“矢其文德,洽此四国”的意思是通过文德的力量来治理(协和)各诸侯国,正是颂扬文治。《诗经·大雅·江汉》虽以盛赞武功开始,却以褒扬文德结束,全诗重点在宣扬文治,足见文治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世上不缺文质德行之才,但缺文治之功。文治之头功曰经天纬地、安邦定国,非开创基业的帝王将相莫属;享此誉者寥寥无几,自周文王以下,不过50余人而已。次功曰化成天下、声教四讫,非自成一家的饱学之士莫属,享此誉者屈指可数,自孔子以下,百余人而已。再次曰敏而好学、博闻多见、修德来远,享此誉者虽显明三世,其文治之功终不得永垂也。
是以,文人有文德,文德贵文治,文德者特立独行,一以贯之,堪称正义仁德的化身,足以彪炳时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