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回曲演红楼梦解读三:秦可卿引梦,警幻仙姑揭示三重境界

 长安昭阳王 2024-05-25 发布于陕西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04】

(接上文,秦可卿引梦)

12.2 入梦

宝玉入梦后,作为引梦人的秦可卿并未消失:“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遇到警幻仙姑。

警幻仙姑出场,作者不惜笔墨,特意作了一篇长赋,一页还多,明显能看到《离骚》、《洛神赋》的痕迹。比如:云髻、唇齿、纤腰、珠翠,以及秋菊、春松,回风舞雪,龙游曲沼,非常明显。

《离骚》是辞赋之宗,并不出奇。为什么借用《洛神赋》呢?

除了赞警幻仙子,还因为“秦氏在前”,是秦可卿引宝玉来此,《洛神赋》的“洛”,还是暗指秦可卿反面是朱常洛的线索,同前文。

最后几句: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

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

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

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也问读者:此是何人?来自何方?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比西子、王嫱,也是黛玉一类人物。后面警幻仙姑也说了,本是接“绛珠”的,因受宁荣二公之托,接了宝玉。《红楼梦》中黛玉比西子、王嫱王明君,如“病如西子胜三分”,“莫怨东风当自嗟”。

此赋末尾的“奇矣哉!”明显源自《离骚》末尾的“已矣哉!”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国内没人了解我,我又何必怀念故国旧都!

所以,“生于孰地?来自何方?”是问读者,是个射覆,作者用人尽皆知的《离骚》,强调故国、故都!而且强调:国无人莫我知。是红楼作者向读者发的感慨:“无人知我”!

我对本文读者,也是一样,古今同慨:我尽管写,却无人知!

“信矣乎!”明显源自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

周之衰,孔子鸣!周末,庄子鸣!楚亡,屈原鸣!

——明亡,我鸣!    (我:当然指红楼作者)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是《论语》中的话。

木铎:是铜质的大铃铛,以木为舌。

《周礼·天官·小宰》:“徇以木铎。”郑玄注:“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所以把孔子比喻为“木铎”,为天下“鸣”。

红楼作者在明亡后,以《红楼梦》为“木铎”,也为天下“鸣”。

瑶池:昆仑天池,西王母所居之处。

紫府:紫府洞天,“紫府东华帝君”,即东王公所居的洞府。

东王公、西王母是道教神话传说中接引得道成仙者的神,西王母掌管所有女子成仙者,东王公掌管所有男子成仙者。学道之人升天时,先拜东王公、西王母,才入三清拜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道君,最后才面见天帝。

所以女子成仙者由瑶池的西王母接引,男子成仙者由紫府的东王公接引。

写警幻仙姑“瑶池不二,紫府无双”,说明:

一、警幻仙姑是接引神仙。

二、警幻仙姑既接引男子,也接引女子。所以黛玉、宝玉都接。

三、在《红楼梦》中,作者为警幻仙姑创造了一个特殊的幻境,太虚幻境。不同于佛道神话中东王公、西王母、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的天庭,也不同于西天佛祖的圣地,而是专为红楼人物创造的仙境,太虚幻境。如同第一回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所说,红楼人物是在警幻仙子案前挂号,完后要往太虚幻境销号。

虽然警幻仙子接引不分男女,但僧道的“超度”明显还分男女,道度男,僧度女。比如甄士隐、柳湘莲都是渺渺真人超度,而香菱、黛玉都是由癞头和尚说疯话。

“瑶池不二,紫府无双”:从表面上回答了上句的孰地、何方,说警幻仙子来自瑶池、紫府之类的仙境,是西王母、东王公一样的接引神仙,接引黛玉等人到太虚幻境,得道成仙。而反面真正的回答,是用《离骚》典故的故国、故都!

“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问读者这是何人,表面的回答如上,是接引神仙。反面真正的回答,如前所解,是和黛玉“绛珠”(血泪)同类的人物。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那仙姑笑道:“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居于恨、愁之中,处于天、海、山、洞的神仙洞府、蓬莱仙境,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司掌人世间的风月债、男女情。

警幻仙姑说离太虚幻境不远,邀宝玉一游。宝玉这才“忘了秦氏在何处”,所以秦氏引梦,警幻接引。

警幻仙姑、太虚幻境

宝玉随了警幻仙姑,至“太虚幻境”,两边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个“太虚幻境”的石牌,和“真假有无”的对联重复出现了,重复表示强调!上次出现,是第一回,甄士隐看到“通灵宝玉”时,到了“太虚幻境”的大石牌坊,看到此牌此联,一声霹雳,猛然惊醒。“甄士隐”者,“真事隐”也!看到“太虚幻境”,和“真假有无”,想到“宝玉”、“真事隐”,能警醒读者。而且,带读者到此之人名什么?“警幻”。这些信息,宜联系起来综合思考。

警幻:是警读者,此为幻境!

“幻境”还用警吗?石牌上的大字不就是“太虚幻境”吗?

还有两边的对联,“真假有无”。

所以《红楼梦》中有三重境界:幻境;假境;真境。

幻境:即此梦境,洞府仙境,太虚幻境。

站在太虚幻境,看下面尘世中的贾府:贾母摆宴,凤姐凑趣儿,宝玉讲“耗子偷香玉”的笑话,黛玉流泪,宝钗扑蝶,贾瑞拿着风月宝鉴在照……用“假语”,敷演出的这段故事,就能看得非常清楚:

贾府是“假”府,贾母、贾宝玉都是“假”人物,是“假境”。

作者在开卷便明确写了:“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所以“真事隐去”的,才是“真境”。

很显然,“真境”隐在《石头记》一书敷演的表面故事的背后,需要读者揭开假府表面故事的“面具”,看到背后去,慧眼识“朱”,看到流泪的黛玉的真身,和扑蝶的宝钗的真身,以及其他红楼角色的真身,真境。认出假府背后的“真境”是什么,其中正在发生什么事。

假境和真境,就如同:戏台上正在演《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戏,和台下村姑七夕乞巧的现实场景。牛郎织女是假,鹊桥相会也是假,没有人能飞到天外,喜鹊也飞不到银河,这些“人”、“境”都是“假”。台下的村姑、七夕乞巧才是真实、真境。从太虚幻境往下看,很明显:戏台上是“假境”,戏台下才是“真境”。

所以我们看《红楼梦》,不能看戏入迷,只看到戏台上的“假语”、“假境”,看不到“真事隐”的“真境”。

对联中,“假”对“无”,“真”对“有”,假无真有,真有假无:

假境:“假语”的正面故事,是“假”的,是“无”,没意义。

真境:“真事隐”的反面故事,才是“真”,是“有”,才有意义,是红楼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所以不要再跟我讨论宝玉都爱谁,王夫人更赞同宝玉跟谁的婚事,贾府衰亡的原因有哪些。对假府里这些假人物、假故事,我一点都不关心。我只想看明白“真事隐”的反面故事,探索“真事隐”的各种可能性,这才有意义。只看《红楼梦》正面的“假”故事,没意义。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