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多小孩抑郁是为了啥

 圣龙领主 2024-05-25 发布于重庆

看到一个理论,

通俗易懂解释了有的小孩抑郁的原理,

遂分享。

现在这个时代,一个小孩来到世界上,

到了上学年纪,开始经历什么?

外界,不论父母还是学校,

都不断要求小孩做一些任务,

学很多东西,

这个过程小孩没有主动选择的可能,

只能被动接受,

能够引导小孩,激发主动学习热情的家长和老师极少,

多数都是通过强迫的方式,

要求小孩必须完成学习任务,

这个过程反复打断一个大脑的运作回路,

就是前额叶到伏隔核之间的协作,

前额叶负责理性思考,

然后再把这种思考想到的好处变成一种预期,

这种预期会激发伏隔核产生行动的动力,

然后驱动身体去行动,实现之前思考的预期,

这个过程如果自发产生,

大脑就能良好运转,

先由前额叶产生我想要,我想实现什么目标的思考,

然后激发伏隔核活跃起来,相关激素开始分泌,

人的行动力就有了,

前提是前额叶的思考是自发的,

现在的小孩经历长期学习压力,家长教育,

比如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就会如何如何,

小孩的前额叶从自发思考我想要什么,

慢慢变成了被迫思考,我应该做什么,

应该做的内容,常常都是外界灌输,

或者受到生存压力的影响而被迫产生,

结果前额叶开始大量思考我应该做什么,

问题出现了,应该做的事情并不能很好激发伏隔核兴奋,

原本的脑回路被打断,

从前额叶产生愿望我想要,到激发伏隔核兴奋,

然后自然产生行动力,去行动实现目标,

慢慢变成前额叶产生我必须我应该,到无法激发伏隔核兴奋,

无法产生行动力,但任务又必须完成,

只能利用意志力,自我强迫去行动,

意志力极为有限,用光了人就彻底不想动了,

整个脑回路中,伏隔核难以激发难以兴奋,

一直处于缺失的状态,

大脑特点是用进废退,

总是难以兴奋,伏隔核就会慢慢变得麻木,

当伏隔核不能正常运转时,

人就彻底失去了动力,只想躺着什么都不干,

于是很多年轻人进入网上经常自嘲的状态:

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是伏隔核异常,

无法产生持续的行动力,

短期的高预期带来的踌躇满志,

动用的是意志力来维持行动力,

意志力耗尽,行动力消失,

开始觉得什么都没意义,

什么都不想做,开始混吃等死,

这就是越来越多年轻人抑郁的原因,

找到这个原因以后,

解决方法也就出现了,

既然大脑的特点是用进废退,

我们要想办法激发前额叶到伏隔核的互动。

这样说很抽象,

具体做法如下,

前额叶产生我想要的想法,而不是我应该我必须,

然后努力想象做到之后的美好感觉,

然后行动,收获这种感觉,

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慢慢激发伏隔核在整个过程中的活跃性,

整个过程不能时间太长,

最好是我想要,然后就能去做,做了马上就有美好的感觉,

比如很想吃某个好吃的,然后就穿衣服下楼去买去吃,

经过少量的行动后感受到很好吃的快乐感觉。

记得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中提到一个例子,

有个人会定期找一天时间,

把自己关在家里,

什么都不计划,不思考,不看手机,

而是追随自己的第一念头,

只要想到马上就去做。

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激发伏隔核的练习,

当然,前提是你的念头不具有自毁性,

比如总想死,这样的练习就不能做,

否则就变成了想到死,然后马上就去死,

那就没有然后了。

哪怕短时间内产生了想要改变的念头,

也因为伏隔核缺乏活跃性只能靠意志力短期维持行动,

意志力一旦耗尽,行动力就会消失,

人就放弃了之前想要做的事,

表现出来就是三分钟热度,

这并不是一个人意志力不行,或者懒惰,或者其他什么品质问题,

而是他的伏隔核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成年人的任何改变都依赖长期行动才能达到,

减肥,健身,阅读,学习某个技能,

哪个改变都依赖长期持续的行动才能实现,

而经过上面的分析,伏隔核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人难以拥有持续行动的能力,

所以很多想要达成的目标,

做着做着就不想做了。

减肥,健身,新年定的目标锻炼几天就放弃了,

想看的书,刚买回来很兴奋,看几页就不想看了,

所有的改变都因为这样的中断而无法实现,

人怎么可能还会对生活保有热情。

失去热情和动力,人怎么可能不抑郁呢?

很多问题根本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比如一个人懒惰,不够积极,三分钟热度,

这些都不是原因,而是大脑运转的结果,

真正的原因在大脑中,

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一点,并且开始思考这些,

是看纪录片《徒手攀岩》,

主角不带任何保护,徒手爬上900多米高的酋长岩,

医生对他的大脑进行核磁共振,

做了一些实验,给他看很恐怖的视频画面,

普通人因为恐惧,杏仁核会变得活跃,

而他的杏仁核不怎么活跃,显得很平静,

这就是他爬上几百米高的岩壁,

毫无保护的情况下,依然心跳正常,手不冒汗的根本原因,

最后,脑科学的相关研究对于现代人的帮助巨大,

比如总是忧心忡忡,总是焦虑,是因为杏仁核异常活跃,

比如总是在争吵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神经链接会减少,

比如镜像神经元解释了孩子为什么会对家长的行为有样学样,

很多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实际上都是大脑运转产生的问题。

所以当你遇到一些困惑,

可以试着放弃从心理,从念头,从思维层面找答案,

而是去学习一下脑科学相关的内容,

很可能会发现,你遇到的问题不是心理问题,

而是生理问题。

或者换句话说,抑郁很可能是硬件问题,而非软件问题,

比如我们要求一个喝醉的人必须遵守交通规则,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酒精已经改变了他的生理基础,

哪怕这个人有一定的意志力,

想强迫自己把车开稳他也做不到,

不论他尝试多少次都做不到,

除非已经醒酒,酒精对他身体的影响消失,

这时能够稳定的开车根本就不是问题。

那些上学的时候乖乖“听话”的所谓好孩子,

长大以后抑郁的可能性更高,

那些上学的时候完全不听话的熊孩子,

长大以后抑郁的可能性更低。

观察那些生命力满满的人,

他们的成长经历绝对不是听话的乖孩子,

而是都有相当多能够自主选择和行动的机会,

漫山遍野的跑,跟小伙伴们四处玩耍,

这个过程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前额叶发出我想要,

然后激发伏隔核产生行动力,然后驱动身体行动的过程,

可能这样玩耍一下午,

小孩子的前额叶和伏隔核之间的协作就高达几百上千次。

如果是学一下午呢,很可能一次都没有,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大脑结构会有明显的不同。

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在童年时期有机会有大量的时间用来玩耍?

有次跟一个家长闲聊,

他问我家孩子几年级,我说二年级,

他说珍惜时光吧,多带他玩玩,等三年级以后学习任务就重了,

听得我一阵紧张,

三年级就开始了,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

小学3456,四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整整十年,大学能玩耍一下,毕业可能还要考研,

整个青少年时光基本全都投入在了学习上,

等到毕业了,工作了,需要用持续的行动力去积累自己,

提高自己,改善自己,

这时候发现,学生时代长期闲置的伏隔核已经麻木了,

已经不怎么管用了,

不论健身,读书还是学习新技能,

总是三分钟热度,然后就不了了之,

每次尝试过后都会以失败告终,

今年一定要实现去年没有完成的前年立的flag

这种感觉实在很糟糕。

听到那些所谓成功的牛人大谈特谈方法论,

自己也学着去做,也想获得成功,

可是坚持不了多久就不想做了,

经过多次尝试而又此次失败以后,

人们渐渐心灰意冷,生活彻底失去热情,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失败并非方法不对,

也不是意志力的问题,更不是自己太懒惰,

责怪自己太懒惰,就像一个醉鬼责怪自己走不稳路一样,

真正的问题是大脑内部的生理问题,

他们的大脑发动机,打不着火,

就算打着了,三分钟就熄火了,

如果赛车比赛,让你开这种总是熄火的车,

你还爱玩吗?

说到这里,现在年轻人抑郁的越来越多,

是不是一点都不难理解。

目前能找到的是发出微小的愿望,

然后想办法实现它,

之所以是微小的愿望,

因为成年人的世界里充斥这太多很大的愿望,

比如我一直很想环球旅行,但这种愿望实现起来就不容易,

就算实现了,也只是你发出了一个愿望,然后终于实现,

这样的频率太低了,不利于上面提到的激发脑回路,

小孩子的世界就不一样了,

给你描述一下,可能就是一下午的玩耍,

他们能实现多少个愿望,

假设你是小孩子,正在一片树林中和小伙伴玩耍,

你会想,我要去看看树后面是不是有个鸟窝,

于是你就爬到树后面,发现上面真的有个鸟窝,

哇塞,你喊小伙伴,快看,这里有个鸟窝,

里面没有小鸟的叫声,看起来像是空的,

你想把它捅下来,于是你环顾四周,找合适的工具,

你看到旁边有个非常笔直的枝条,

可能是被别人弄断了,已经干枯,正好适合当棍子,

于是你爬过去,把它掰下来,拿在手里,

你好开心,感觉这像一把武士用的长剑,

你还耍了几下,感觉自己像威风凛凛的武士,

你想起来要捅鸟窝,于是你就拿木棍去捅,

发现你太矮了还是有点够不着,

你就再往上爬一下,够到了,鸟窝被捅了下来,

里面确实是空的,你觉得不好玩,

就从树上下来,看到旁边有个土坑,里面有很多泥巴,

可能是大人前几天刚刚来挖过留下的,

你们几个小伙伴就跑去扣出来一些,

泥巴很黏,你突然想盖房子玩,

你想捡几块石头用来当墙壁和屋顶,

于是你就在旁边的河滩上开始找石头,

找到几个喜欢的,拿回来,放在泥巴旁边,

开始用它们盖房子,小伙伴觉得好玩,也这样玩了起来,

小孩这样的玩耍很常见,

如果不管他们,能一直玩到天黑,玩整整一天,

你看上面描述的过程中,

小孩有多少次在进行同样一个脑回路的建立,

先发出愿望,然后行动,然后实现愿望,

而鸟窝,木棍,泥巴,石头,

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它们那么容易得到,

小孩的愿望那么容易实现,

一整个下午,他可能会发出几十上百个愿望,

然后行动,然后实现它们,

成年人的世界里还有这样微小的愿望么,

其实也有,只不过被我们忽略了,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那只海鸥说,

走,去码头整点薯条,

我们需要练习,需要像上面提到的孩子那样,

微小而密集的练习,发出愿望,行动,实现愿望,

一定要密集,频繁,不然年初发出一个愿望,年底才实现,

这样的频率是不管用的,

愿望不关大小,哪怕只是想喝一杯可乐,

或者看看夕阳,

成年人太容易思考有没有用,或者自己这样傻不傻,

然后干掉了很多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愿望,

不要忽视它们,它们很重要,

它们会拯救你。

伏隔核失去活力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造成的,

很可能是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造成的,

所以指望短期内就彻底改变肯定不现实,

你需要做的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愿望,

只要在没有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的前提下,

都不要懒,不要无视,马上行动去满足这个微小愿望,

这个过程,跟上面提到孩子在树下面玩耍的过程一模一样,

也就是说,你需要模拟孩子玩耍那样的高频率,

发出愿望,满足愿望,再发出,再满足,

记得,要重点关注微小愿望,

别想买车就贷款买个奔驰,那样一个愿望你就负债了,

比如我观察自己早上的大脑活动,其实有很多微小愿望,

比如该准备早餐吃了,我想吃昨天买的切片面包,实现,

我想打开一盒午餐肉,然后切片放在上面,实现,

我想撒一些芝士,然后用微波炉转一下,变成简易的披萨,

这时候,脑中出现两个声音,

一是要芝士的愿望,另一个是觉得有点麻烦,

如果这个时候,你懒一些,觉得有午餐肉就行了,

芝士的愿望就被忽略了,

比如我想烧水,冲咖啡喝,

如果我懒得动,算了,喝点可乐得了,

咖啡的愿望就被忽略了,

比如早上我送完小孩往回走,脑中产生个想去旁边小区运动一下,

用手抓着单杠吊一会对脊椎很好,也很舒服,

如果这时候,我忽略它,说算了,回家吧,还要往那边拐一下路,

吊单杠的愿望就被忽略了,

这仅仅是半小时内的事情,这些细节都存在同一个特点,

产生微小愿望,选择满足还是忽略,

刚才我一边吃简易披萨一边喝咖啡的时候一边想,

如果你自己是一个朋友,来你家做客,

他说想吃撒上芝士用微波炉转的面包,你说算了,你就直接吃面包得了,

他说想喝杯咖啡,你说算了,你就喝可乐得了,

你觉得他会开心吗?如果过去十几年,二十几年你都是这样对待他,

他跟你的关系会好吗?

试想一下,如果你天天糊弄,对付,敷衍你的朋友,

突然有一天,你对朋友说我想实现个愿望,

走,你得帮我,咱俩一起去实现,好不好?

你朋友无精打采的说,不好,尼玛,平时各种糊弄我,对付我,敷衍我,

现在有事想起我来了?你自己去吧,我不想动。

这就是被长期忽略,糊弄,对付,敷衍的伏隔核。

所以,重视你的每一个微小愿望,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要懒,像对待来访的朋友一样,

能满足的尽量满足,他又不是提什么多么费劲的要求,

你跟自己的关系才能越来越好,

你才能变得越来越开心,

伏隔核才能越来越活跃,这就是解决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