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的变通

 福兴堂图书馆 2024-05-26 发布于河南

仁的变通

孟子说: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远庖厨,孟子的这个命题多为后人所诟。君子既要吃肉,就少不了杀生,却假惺惺不忍杀生;真的不忍也罢,却只是"远庖厨",眼不见,耳不闻,就心安理得地大嚼特嚼,可见其不忍是假仁假义,这种要么忍而食肉,要么不忍而不食肉的说法,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但不是中国圣人的道理,而是今日西方动物保护主义者的道理。中国圣人的道理是:肉要吃,不忍之心也要有。

所以,远庖厨这种不忍不是对牛的不忍,而是自己心中的不忍,有了这种不忍之心,才会对人不忍,才会仁乎其类,就君主而言,才会有仁义之心,才会行仁政,冯梦龙在其所辑的《古今谭概》中专讲暴君酷吏之残忍的“鸷忍”一章的篇首语中,特别举了两个儿童虐杀动物的例子;

尝闻嘉靖间,一勋爵子好杀猪,日市数百猪,使屠者临池宰割,因而观之,以为笑乐.又,吾里中一童子,见狗屠缚狗,方举棍,急探袖中钱赠之,曰:“以此为酒资,须让此一棍与我打……”自非性与人殊,奚其然?

不为吃猪肉却以杀猪时的惨状为乐,有钱不买果子吃,却用来买杀狗的机会,同“远庖厨”正好完全相反,这种心态放在今天,难道不会被称之为心理不健康、称之为变态吗?人们之所以称之为变态,不就是因为这种心态最终有可能指向包括其自身在内的所有人吗?只就这一点而言,孟子要君子为保持不忍之心而远庖厨,就不失为一个省事得法的明智之举。

但不仅如此,“远庖厨”还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价值规范的一种变通的智慧.

“仁”既然首先作为一种心态,其标准也就是心到意到,而不一定是彻底完全绝对的身体力行,因为每个人都必定会碰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形,“在做不到时硬做”与“做不到干脆连观念也否定之”这两者之间,中国人喜欢取其中庸:“事父母则竭其力”(《论语·学而》),意有余但力已竭而做不到,并不为过,不是非得当强盗剪径养母才算孝。这一点在古时的一副对子中表达得最为明晰:“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对于价值,只要承认之;接受之、追求之,即使力不能及,仍旧不失为一个有价值、有道德的人。而对于罪恶,只要识别之、警觉之、抑制之,虽然不能完全消除欲望,但只要不使其成为行为,还是一个有操守的人。把这两条合起来看,就是肉不得不吃,不忍之心一定要保持,两者的妥协就是远庖厨。这是对原则在实践中的困境的一种变通,它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动自由度留出了充分的余地。

汉灵帝刚继位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其父死后,灵柩送回颍川安葬。官吏乡绅都去送葬,而名士因为厌恶宦官都不愿参加,只有陈宴一人前往吊唁。后来,宦官得势,党锢再起,张让看在陈宴的面上,保住了许多党人的性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