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记载:广成子传黄帝长生术,被道门视为最上乘的修仙方法

 传统文化管窥 2024-05-26 发布于北京

“黄帝问道广成子”,是道家和道教著名典故,被视为道教的重要源头之一。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在宥篇》,承袭《老子》“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思想,宣扬“治身”的重要性,主张“无为而治”,并具体谈到了长生修炼之术。

这段黄帝与广成子问对的话,包含了古代养生修仙之术的精要,被道门视为内丹修炼的理论源头。

明代内丹大家陆西星在《南华真经副墨》中评论:“古今论道,只此数语,隐括无遗。”

近现代道教领袖、著名学者陈撄宁也说:“广成子告黄帝一段话,历代研究长生之术者,都认为这是最上乘的方法。”

他还说:“这段文章,把长生不死的道理,合盘托出,玄妙无论。凡历世丹经所言,炼己筑基,周天火候之说,无不在此。”

那么,这段话究竟透露了怎样的玄机,从而引起了历代道门高士的重视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段话都讲了什么——

《庄子·在宥篇》中载,黄帝在位为天子十九年,教令通行天下。他听说广成子在空同山上,于是前往请教“至道”的精髓。

黄帝说:“我想摄取天地的精华,来助成五谷,以养育人民;我又想管理阴阳,以顺应万物,怎么才能做到?”

广成子说:“你所要问的('至道’),是事物的本质;而你所要干的,却是事物的残渣。自从你治理天下,云气不待凝结就下雨,草木不待枯黄就凋落,日月的光辉越来越黯淡,你这佞人的心如此浅陋,又怎么配谈'至道’呢?”

黄帝于是返回,抛弃政事,筑一间别室,铺上白茅,闲居了三个月,再去请教广成子。

这回黄帝拜问:“听说先生明达'至道’,敢问怎样修身才能长久?”

广成子赞许道:“你问得好!让我来告诉你'至道’的精髓!”

(注意这个过程,黄帝先是向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广成子不仅不答,而且一顿猛批。这是因为,在道家看来,黄帝刻意有为的治国之举,不过是“以仁义撄人之心”,使人们原本淳朴的本性迁改,导致追名逐利,欲望不息,最后带来全天下的诈伪与争斗。

之后黄帝“闲居三月”,又去向广成子问道,不再请教治国之道,而是请教治身之道,广成子这才喜而作答,因为黄帝悟道了。道家认为,欲治其国,先治其身,而治身与治国的根本,都在于“无为而治”

正如《庄子·在宥篇》开篇所说:“只听说使天下安然自在,没听说要管治天下。人人自在,惟恐天下扰乱了他的本性;人人安泰,惟恐天下改变了他的常德。”)

接下来广成子所讲的,便是被道门中人尤其是内丹家奉为圭臬的一段话: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道是幽隐无形的,而又内在于万事万物,是真实存在的。这与《老子》对道的描述一脉相承。由于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落实到如何修身,就要——)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视听不外用,抱持精神的宁静,形体自然康健。这是从形神关系入手,强调由养神而养形,神静而形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清神静虑,不要劳累你的形体,不要耗费你的精神,才能够长生。强调'清静’的重要性,点出'劳形’和'摇精’都不利于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通过以上的修炼,进而达到无所见、无所闻、无所知的境界,则精神将守护形体,形体才能长生。)

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持守你内在的清静,弃绝那外在的纷扰,多智巧则败亡。)

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我将帮助你前往盛大的光明之上,到达那'至阳’的根原;帮助你进入深远的门径中,到达那'至阴’的根原。)

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天地各司其职,阴阳各居其所,谨慎守护你自身,万物会自然昌盛。这是嘱咐黄帝要顺应大道,修养身心,无为而治。)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我'守一’而'处和’,所以我修身一千二百岁了,我的形体却还没有衰老。)”

最后,广成子将自己的修身长生之法,总结为“守一”“处和”“一”“和”,都是道家道教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守一”即是“守道”,也是保持精神和形体的合一。(参见《老子》:“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道门追求与道合一,长生不死。然而,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和终极依据的道,却不能用人类主观认识客观世界的种种方法去探求,包括不能用语言来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只有进入物我两忘、主客双泯的状态,才能对道有所体认,才能与道合一。这种状态,也就是广成子所描述的“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形神相守。

广成子的修身之术,还要求到达“至阳”、“至阴”的根原,阴阳交通成和而万物生,也就是达到了化生万物的本原,所以“处和”,让自己处于和谐状态,便能生生不息,长生不死。

综上,《庄子·在宥篇》中广成子答黄帝的这段话,虽然不长,却出现了日后道门修炼中“形神相守”、“身神并一”、“守神”、“守一”、“清静”、“阴阳”、“精气神”等理论的雏形,因而被视为古代修仙理论的思想渊源,受到历代内丹大家的重视,也就顺理成章了。

    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