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第七章补益剂—补气—生脉散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5-26 发布于甘肃

图片

生 脉 散

(《医学启源》)

【组成】

人参五分(9g)

 麦门冬五分(9g)

 五味子七粒(6g)

【用法】

长流水煎,不拘时服。(现代用法:1剂煎3次,1天服完。)

图片

图片

【功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生脉散的出处,有人认为是《千金要方》,有人认为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现在把它确定下来是出自张元素的《医学启源》。

图片

图片

病机分析:

生脉散,不管是用于暑热汗多,或者用于久咳肺虚,都是以气阴两伤为病机的。张元素是用在久咳肺虚方面的。李东垣把生脉散用于暑热汗多。人参、麦冬、五味子,这几味药,唐代用得比较多。《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里的这些药就比较多。特别五味子的使用在唐代用得很多。孙思邈直接提出来五味子是个保健药,可作为热天保健药。唐代比较气候温暖,夏天较热,所以耗气伤津汗出多。孙思邈说:“夏月常服五味子,令人延年。”说明唐代就已经认识到五味子敛阴、生津、敛气,对暑天气阴不足,气阴两伤是比较适合的。至于久咳肺虚是到了金由张元素归纳的。这个教材把两项主治都结合起来。暑热汗多,耗气伤阴,反映出暑热蒸迫津液导致多汗,多汗以后,气随汗泄造成短气、神疲乏力气虚特点。所以气阴两伤表现比较典型。

暑热耗伤气阴,这个病机跟前面清暑益气汤证是不是有一点像呢?清暑益气汤,从病机来讲,还是暑热耗伤气阴,都是汗多,都是气短,都是神疲乏力的,脉也都是虚数,舌象可以舌红少苔。那两者运用、主治区别在哪里呢?区别还是很大。虽然都可以用于暑天,但是清暑益气汤证,关键点是暑热还在,还有发热,所以它是清补兼施,配黄连、知母、西瓜翠衣、荷梗、竹叶清暑热,这方面的药力还是很突出。而生脉散益气养阴,是纯补无泻,用于暑热之后引起的正虚,暑热一般不明显。这是两个主治的一个差别。

在久咳肺虚气阴两伤方面,久咳肺虚,气阴两伤,还是一个以虚为主,气阴两伤。所以咳嗽虽然有,但干咳少痰,甚至于无痰。痰多不宜使用。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气短,一咳就汗出这都是气阴不足的表现。

图片

图片

治法:

从主治来看,突出强调的是正虚。它的作用就是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当然敛阴止汗更突出。

图片

图片

方义分析:

人参在这个方里,是君药。如果阴伤为主,汗多、阴伤、咽干、口燥突出,用西洋参;如果气虚症状突出,可以用人参。麦冬和人参相配,气阴双补。五味子这个药也很重要。因为它敛阴止汗,敛肺止咳,两方面兼顾。所以这个生脉散的基本结构,体现了气阴兼顾。在久咳肺虚或者暑热汗多的后期,正虚无邪状况下使用。

图片

图片

辨证要点:

证治要点是气阴两虚当中的一些共同特点,以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为主。

图片

图片

随证变化:

仍然有虚热的,热不重可以偏凉的西洋参代替人参。病情急重的,可以加重全方用量,临床可以用生脉注射液。

生脉散除了用于这种热病、暑病后期,引起气阴两伤,或者咳嗽气阴两伤之外,现代很多时候是用注射液的形式,心血管系统的病变或者休克的抢救,效果还是确凿的。

图片

图片

使用注意:

本方针对病机为纯虚无邪,外感引起的因有外邪不适用;本方针对气阴两伤证,虚热盗汗这类不适合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