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第七章补益剂—补血—当归补血汤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5-26 发布于甘肃

图片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黄芪一两(30g)

 当归酒洗,二钱(6g)

【用法】

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时温服。

图片

图片

【功用】

补气生血。

【主治】

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当归补血汤是一个代表方。我们临床上现在单用这两个药的确很少。它重点是个代表方,代表了一种学术思想。

图片

图片

病机分析:

主治证是血虚阳浮发热。是血虚,血不载气,阳气浮越于表这种发热。那首先要了解血虚为什么会发热,血虚补血为什么重用黄芪?为什么用黄芪不用人参?它为什么是代表方?代表什么理论呢?

血虚为什么发热?了解这个机制,这个方的构成才能够理解。血虚涉及气血的相互关系,血虚到一定程度,有些慢性消耗性的疾病,或者一次出血量较多的,造成了气血之间阴阳相互维系平衡被打破。在正常情况下,气要摄血,血要载气,常说的“气为血帅”,是包括了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液能在脉道里边正常的运行,靠气的固摄。一般这个方治疗的几类病,一类是慢性病引起阴血消耗;或者产后失血;或者疮疡时间长,像脓水流漓这类,它引起阴血不足,阴血不足到一定时期,当然也有月经这种情况,像经血过多也可以,造成血不载气,阳气浮越于体表,形成一个发热。我有时把气血关系比作汽车和司机的关系,汽车运行要靠司机开车,气要行血,而司机必须是坐在车上开,又使血要载气。一旦血丧失了,阴血亏了,那就气无所附,出血,就像汽车翻出去了,司机也就没有地方坐了,浮越于外,所以这类症状主要是一个发热,当然这类病人都有阴血消耗,或者阴血亏虚的病史。从症状来看,古人说它证像白虎,有的说证同白虎。就是说它表现出来的临床证候类似于白虎汤证,但不是白虎汤证。它可以有发热,甚至有的还很高,可以有出汗,阳气外浮,可以有口渴,但这种口渴呢,一般是喜欢喝温热的。脉,白虎证脉洪大,而当归补血证这种血虚阳浮的发热,洪大而虚,按之无力。所以从现象上看,类似于白虎证,但从本质和四诊的体查,它就有很大区别。特别是发热,从我自己几十年用当归补血汤的例子当中,真正像白虎汤那样的高热,我觉得只有一例,多数热象并不高。

这个方里边重用黄芪,为什么重用黄芪?一般的血虚证,有血虚失去濡养的基本病机,跟当归补血汤证病机是不同的。当归补血汤证病机是血虚以后,血不载气。血失濡养和血不载气在病机上是两个概念。所以黄芪在这个方里既能补气生血,又能补气摄血,要用它的固摄力量,因此用量较大。原方黄芪五倍于当归,用黄芪多的原因是因为主要目的是固摄浮阳,同时还有益气摄血作用,并不是单用来生血。后面要讲归脾汤里的黄芪,那主要是补气,气血双补,补气以生血,这两个方作用重点不同。当归补血汤里谁作君药?多数认为从益气摄血、固摄浮阳角度,应该是以大剂量的黄芪作君药,如果黄芪量减少了的话,黄芪补气生血,当归本身是养血的,那这样的结构就应该是当归为君药,以补血为主,而不是固摄浮阳为主,所以对这个方来说,量具有决定性。这是血虚发热证为什么重用黄芪的原因。

这个方补气为什么用黄芪而不用人参呢?用黄芪在这里不仅仅补气,更重要是固摄,从固摄力量来讲,黄芪是很突出的。历来用黄芪,除了补气固摄,过去还用黄芪来活血,包括黄芪桂枝五物汤这类治血痹,特别唐以前,除了补虚治虚劳,很多利用它活血方面作用。像外科的专科方书《刘涓子鬼遗方》里边十多个地方都用黄芪,一共用一百几十个方,用的比例就很高,用在外科疮疡这些里头,除了补气,托里排脓,它还很多涉及一个畅通血脉的问题。所以在这个方里,它既能固摄,又能活血,和当归同配以后,补而不滞。当然有人说黄芪偏温,甘温,温燥,在临床使用当中,我们实际用时还是注重配伍,制约它的温燥。因为它用量大了以后,容易助热。这个方在临床使用中退虚热,有时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张方是李东垣的,在血虚阳浮当中,通过大剂量的补气固摄浮阳,也是代表了甘温除热的创造,这个方病机为血虚阳浮。主证中,发热是它的一个主证。证像白虎,类似于白虎的意思。就从我们刚才讲到的,它的发热特点一般来说没有白虎汤证高。口渴,不喜冷饮,咽干口燥,喝水量不多。脉呢?看起来脉大,按之乏力,有这个特点。所以病机是血虚以后,阴不能维阳,阳无所附,阳气浮越于体表。

这个方临床上用于像中医外科痈疡肿毒,特别是化脓时间长,脓水流漓,这时候发生的热,虽不高,但是有很多带有血虚阳浮的这种特点。当然,当归补血汤证,有人说是有汗,有人说是无汗,阳气浮越于表,不能固摄,加上虚热热势蒸迫,临床可以有汗的,这也是讨论当中的一个疑点。发热,可以是无形消耗可以引起劳倦内伤,引起阴血不足所致;也可以是急性大出血,气无所附,导致阳气外越,造成发热。这是具体的像脉洪大,脉虚,按之无力产生的机理了。所以这里多数伴有汗出,是阳气外浮,机表失固以后,津液外泄造成。

图片

图片

方义分析:

这个方里的黄芪,历来的看法是它除了固摄浮阳,益气摄血外,还能益气生血,但主要的是固摄浮阳。如果用来益气生血的话,用不了那么大的量。这两味药如果从益气生血出发理解的话,和当归在一起,那一般认为当归应该作为君药。失血用补气方法来是强调,强调固摄,“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从这个角度它也有摄血的作用,益气可以摄血。这是黄芪的作用。

图片

图片

用量特点:

原著要求黄芪比当归是5∶1。在一些补血的方里,当归和黄芪用量都是中等用量,用来补血。当归在临床上,我们一般用做臣药、佐药这些都是6g以内,所以用量当归是不宜过大的。

图片

图片

辨证要点:

肌热。肌热就是说发热,但不强调这个热非常高。口渴喜温饮,面赤。脉大而虚,重按无力。脉可以洪大,重按起来偏虚,无力。

图片

图片

随证加减:

妇女经期月经过多,或者产后兼一些外感的发热,头痛,产后本来有血虚,兼外感,那更加容易形成头痛发热,可以加一些温和的疏散表邪药。在外科疮疡久溃不愈,难以收口,气血两虚又有余毒的,加一些清热解毒药,那这时候的黄芪不仅可以治疗这类发热,还有帮助生肌,托毒排脓的作用。在遇到出血,用它来益气摄血的时候,还可以加一些收涩止血的药,像龙骨、山茱萸、阿胶这类。

图片

图片

使用注意:

这种虚热要和阴虚发热在发热的特点、脉象、兼夹证这些方面进行区别。

图片

图片

病案举例:

至于出血引起阳气外浮的发热,我过去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而且是高热,印象很深。我当时给函授大学的学生上课。函授大学的一个女学生,她和丈夫都在卫生系统工作。这个女学生坚持读书,同时又工作,怀孕后在西医医院生的孩子,产后感染,发烧,一下就到39℃,出汗也多,发烧较高,心烦,面红。那西医院有中医科,就用银翘散、白虎汤这一类清热泻火,同时也结合一些清热凉血的。用药后热势起伏,降下来一些又升上去,到产后一周的时候,小孩子都出院了,产妇还出不了院,家属就请我去看。我当时想了想,要结合益气摄血、固摄浮阳,于是就开了一个方,还是用石膏、丹皮这些,但是与黄芪、当归合用,黄芪量相对多一点,用到20g,还没有到当归的5倍。因为医院的规矩,开了处方要当地医院医生签字,那里医生就说,哎哟,黄芪这么大量,她发烧这么高,这怎么行呢?我说她是血虚阳浮,阳浮火旺,要清热泻火和益气固摄浮阳相结合,双向调节。但是后来他们还是不敢签字。结果后来学生自己拿这个处方,到外面药房去抓了药以后,自己熬了送来。吃了药以后,逐渐烧就开始退下来,而且出很多汗,后来热势控制了以后,休息几天就出院了。后来他们家属才跟医生说,我们吃了邓老师有黄芪的方,我当时看这类病也还五十岁不到。通过这个例子,大家可以体会,证像白虎,这种特点是有的。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