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律诗粘对口诀及应用

 文冠厚朴 2024-05-26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图片

格律诗粘对口诀

(平起平收句式,不拘泥此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开篇定调韵悠扬。

仄仄平平仄仄平,反初句意韵成双。

仄仄平平平仄仄,二句之粘意悠长。

平平仄仄仄平平,三句反调声韵扬。

平平仄仄平平仄,四句再粘情更切。

仄仄平平仄仄平,五句反调意更深。

仄仄平平平仄仄,六句之粘情难舍。

平平仄仄仄平平,终篇归韵意犹存。

(一)粘平仄之精髓

  学诗之初,须明平仄。否则,虽句句工巧,终难入诗家规矩。七言律式,首句平起平收,以二、六字为关键:

平平仄仄仄平平,开篇定调韵悠扬。

仄仄平平仄仄平,反初句意韵成双。

仄仄平平平仄仄,二句之粘意悠长。

平平仄仄仄平平,三句反调声韵扬。

平平仄仄平平仄,四句再粘情更切。

仄仄平平仄仄平,五句反调意更深。

仄仄平平平仄仄,六句之粘情难舍。

平平仄仄仄平平,终篇归韵意犹存。

  二三句同,四五句同,六、七句亦同,首尾相应,是为不失粘。一处差池,全诗难谐。

  平对仄,仄对平,音韵分明。虚实相宜,轻重兼备。上去入音皆属仄,东西南字俱为平。

  律诗之中,七言第2、3句;4、5句;6、7句相粘,五言则为2、4句相粘。此乃诗词格律之要义,声韵之美,皆由此生。

  平仄之分,诗词之基。平者,上平下平;仄者,上去入声。仄字本不平,与平相对立。作诗填词,巧妙运用,使声调多变,读起来如音乐般悦耳。

  平仄之变,本句中交替,对句中相反。古之诗歌,如《诗经》、《楚辞》,韵律自然,未有严格之规。南北朝时,因翻译佛经,音韵学兴,四声被发现。于是作诗讲求平仄,唐初形成完备的今体诗(律诗)。自此,中国诗歌踏上音乐性更强的格律化道路。

(二)对粘之精妙

  对仗者,律诗颔、颈两联之内容与词性相配也。而“粘”者,则律诗平仄之规则。每联两句,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称之为“对”。若不符合,则为“失对”。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平仄相同,则称之为“粘”。不符此规,则为“失粘”。

  辨别“粘”与“失粘”,需盯住五言后联出句第二、四字,七言则还需看第六字。如:

欲绘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拈与惊平平相粘,镜与索仄仄相粘。)

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觉与眼仄仄相粘,凋与将平平相粘。)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肠与君平平相粘,出与忘仄仄相粘。)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此中平仄之粘,使诗句音韵和谐,如歌如诉。

  俗语云: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七律之中,平粘平,仄粘仄,严守此规,则声调韵律之美自现。绝句亦然,五言绝句二、三字相粘,七言绝句二、四、六字相粘。作诗之道,粘字为基,愿诸君细品之。

(三)不论处须谨慎

  深解“一、三、五”字平仄可灵活,但须谨慎。谈及七律,我们不得不提及其严谨的平仄规律。例如:

1.三年谪宦此栖迟,

2.万古惟留楚客悲。

  古(仄)留(平)客(仄)

3.秋草独寻人去后,

 草(仄)寻(平)去(仄)

注意,2、3句仄平仄相粘

4.寒林空见日斜时。

 林(平)见(仄)斜(平)

5.汉文有道恩犹薄, 

文(平)道(仄)犹(平)

同样,4、5句平仄平相粘

6.湘水无情吊岂知。 

水(仄)请(平)岂(仄)

7.寂寂江山摇落处,

 寂(仄)山(平)落(仄)。

此处6、7句仄平仄相粘

8.惟君何事到天涯。

  在七律中,“一、三、五”字的平仄往往被视为可灵活处理的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忽略。而“粘”这一规则,即在特定位置,平声粘平声,仄声粘仄声,是确保律诗声调韵律美的关键。严格遵守这一规则,方能使诗作具有和谐的美感。

  对于绝句,虽仅有四句,但其平仄规律与律诗相通。五言绝句仅要求2、3句的第2、4字相粘;七言绝句则要求2、3句的第2、4、6字相粘。

  前人关于律诗、绝句平仄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虽广为流传,但并非完全准确和科学。这一口诀主要是指七律和七绝而言,意味着律句、绝句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较为灵活,但二、四、六字必须分明。然而,对于五言律诗和绝句,这一口诀则变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口诀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在特定格式下,如五言的“平平仄仄平”或七言的“仄仄平平仄平仄”,某些字的平仄是不能忽视的,否则会影响整首诗的音韵和谐。因此,初学者在运用这一口诀时,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综上所述,学习律诗的格律需要认真钻研,真正理解其精髓。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先从简单的规则入手,逐步深入。但无论如何,都要保持对诗词的热爱和敬畏之心,不要为了追求形式而忽略了诗词的内在美。

图片

感谢阅读

—— The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