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五下七单元教材的一些思考

 小赵作文 2024-05-26 发布于重庆

现在教学感觉越发谨慎了。如果这一部分教材没有完全读懂(我自己意义上的),真的就不敢站到台上讲给学生听。

比如读懂五下七单元,对我来说真心不容易。

这个单元从语文要素来看,教材内容可以很明显地分为达成“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表达效果”的文本和达成“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的文本。

《威尼斯的小艇》和《牧场之国》则是为了达成阅读要素目标,园地中的词句段练习也是对应这一阅读要素目标达成。这部分内容,无论是对教材的解读和教学的执行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金字塔》《我是小小讲解员》《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三个教学内容让我琢磨了好些时间。

1.《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中旁批的作用

《金字塔》这个文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穆青的散文《金字塔夕照》,一个是非连续性文本呢《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这两个文本放在一起学习,从语言风格以及表达效果上来说对比是很明显的,各自的特点学生基本能够自行区分。

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中,首先是文本第一部分的旁批和第二部分旁批编写价值让我想不明白:

第二部分的2个旁批及最后的尾批意图比较明显:围绕问题借助材料进行大胆假设。第一部分旁批则不是那么清晰,这些问题借助这一篇文本其实是不能很好解答的。那么编者的目的是锻炼学生借助本文的材料大胆推测吗?是由此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然后这些问题很好地印证了题目中的“不可思议”,难道是帮助学生理解课题?应该有这样的考量。最终,我就把第一部分的这几个批注作用定位为:带着学生学会质疑,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2.对呈现信息的归类整理

不管什么样的文本,读了之后我们要明确读懂了什么或者是读出了什么。教材给出的问题导引是: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我能借助课文内容进行推测。

“借助课文内容进行推测”,那么课文到底介绍了哪些内容呢?需要对课文中涉及到的信息进行归类整合。这一点,在自读教材的时候,我是没有思考到的。我觉得这些材料就已经是归类好了。事实上,有的材料没有标示出介绍的方面,需要自己概括;关于尼罗河的材料是并没有归类在一起呈现,需要整合。

3.《金字塔》《我是小小讲解员》《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三者关系及逻辑推进

《金字塔》一文是后两者的教材示范。讲解的时候,既需要理性的介绍,也需要情感的表达。介绍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一样的,既需要理性的介绍,也需要情感的表达。那么,呈现形式就可以是《金字塔》一文中两篇文本形式的结合或者是选用。

口语交际和习作都涉及到资料的搜集整理。对于资料搜集整理,在三单元已经进行过指导练习,千万不要以为孩子们就已经会了。这里一定是要指导的,尤其是资料的整理。习作情境相对来说比较单纯,那就借习作指导资料的整理以及撰写。口语交际就作为这个能力点的再次练习,进入复杂情境中,集小组的力量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撰写,然后再练习讲解。

理清了这三个问题,才觉得有了去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勇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