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庸

 直尾昂述 2024-05-27

​走向平庸:

-

海德格尔

继续挖掘

“在世”

的状态

-

此在的

“在世”

-

具有,两种

可能的状态:

-

本真状态

非本真的状态

-

此在

可以选择,成为自己,以,本真的,状态存在

也可选择,失去自己,以非本真的,状态存在

01.

本真状态:

筹划自身

面向未来

-

本真状态即

此在本来的

“去存在”的

状态

——

面向未来时

-

不断

筹划自身

超越自身

-

而在这种

状态之下

-

人的

生存立足于自身

不受外界的干扰

-

人的行动

乃是出于:

自己的意愿

-

人的选择

也是出于:

自身想法

使然

-

而当人从

“去存在”

的角度

-

看待自己

定位自己

-

而不是

把自己,当成一个

现成的,存在物时

-

人就处在

本真状态

-

用我们,日常的语言来说就是

人处在,“活出自己”的状态里

02.

非本真状态:

-

丧失自身

走向众人

-

非本真状态

即乃就系是:

-

此在,丧失

自己的状态

-

丧失了,“去存在”,的本质

丧失了,“筹划自身面向未来”,的冲动

-

人不再把自己当作一个

“去存在”意义上的在者

-

而是

把自己

视为是

与外物

一样的

存在者

-

把自己定位为

一个凝固化的

现成的存在者

-

因此人也就丧失了

自身的各种可能性

-

就比如说:

人会给自己,贴上标签,去生存

并将这标签,当作定义自己的符号

-

见陌生人

人们将会

怎样去做

自我介绍

-

人们可能会说:

“我是某某公司的销售员”

“我是一名老师”

“我是司机”

“我是医生”

等这些职业符号

其实就是一个个

凝固化了的标签

-

人们

通过这种

凝固化的

存在方式

定义自身

-

而这个即就是

非本真的状态

-

人们总是

想着自己

就是一个

么样的人

-

或者想要

成为一个

么样的人

-

人的焦点总是放在“什么样”上面

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现成的存在者

-

而非一个时刻流动着的、

具有筹划自身能力的在者

-

而在这种状态下

此在的本真存在

被遮蔽起来

-

此在

不再立足于

自身存在

-

而是以一种“众人”

(也译“常人”)

的身份存在于世

-

日常生活中

-

人消融于

“众人”中

-

消融在大众化

的生存活动中

-

的行动

和选择

-

都会受到

“众人”的

影响

-

因此丧失掉

自己的个性

-

人们

趋向用

所有人

都接受

的方式

去生存

-

从而变得

人云亦云

--

《存在与时间》:

-

常人,展开了

他的真正独裁

-

常人,怎样享乐

我们就怎样享乐

-

常人对于

文学艺术

怎样阅读

怎样判断

-

我们也就

怎样阅读

怎样判断

-

竟至常人怎样

从'大众’抽身

-

我们也就

怎样抽身

-

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

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

……

一切人

——

却不是作为综合

——

倒都是这个常人

-

就是这个常人指定着

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

-

在日常

生活中

有一个

所谓的

“众人”

(“常人”)

指引自己

如何生活

-

有时候

人不用自己做选择

会有一个“众人”来

“帮”(影响)

自己选择

-

人总是会

受到束缚

没有办法

完完全全

去做自己

-

这个“众人”即就是

大家、公众和集体

-

从小到大

一直受到

集体影响

-

我们,总是

按照,某种

集体的标准

要求,自己

-

自己总是

不自觉地

走向集体

-

向集体看齐

-

小时候上学

融入班集体

和同学们

打成一片

-

长大参加

工作之后

需要讲究

团队合作

-

处在社会,当中

也总是会,按照

社会大众的标准

来去要求,自身

-

可以说:

人们日常生活

的,方方面面

-

总是

有一个

所谓的

“大众”在

左右自己

去做决定

-

正因此,此在

走向了,“大众”

-

惨被

“众人”的

意见左右

-

从而

变得平庸

没了个性

-

此即此在的:

非本真状态:

-

此在

以“常人”

或“大众”

的身份

-

逃避自身

本真的

存在状态

-

此在

走向了大众

迷失于大众

-

海德格尔又将

这种状态称为

此在的“沉沦”

03.

沉沦:闲言、好奇和两可

-

“沉沦”:

并不是说,从某一个

高的地方,跌落下来

-

而是说:

此在,从它本身

跌入,到它自身”

-

因为此在的

本真状态是:

“去存在”

-

而当此在,不再以

“去存在”,的方式

看待自己

-

而是选择了

“走向大众”

-

而以“存在者”

的方式生存时

-

这就是陷入

“沉沦”之境

-

日常生活中“沉沦”

的三种表现形式:

闲言、好奇和两可

--

闲言:

闲谈中

说的话

-

这一点是从

“说”的角度

来去谈的

-

人们

总是喜欢

聚在一起

漫无边际

-

你一句,我一句

东扯扯、西扯扯

-

别人怎么说

我也怎么说

-

或者通过

不求甚解的

书本阅读

汲取养料

-

书上怎么解说

我也怎么传达

-

如此一来

说出来的

都是一些

闲言碎语

-

人们从

闲言中

领会到

的东西

-

离言谈本身

所要显现的

“存在”

越来越远

-

一旦陷入

闲谈状态

-

便也陷入了

“沉沦”之境

--

好奇:

就是去看看有什么

新鲜、好玩的东西

这是从 “看”的角度

来说的

-

这里

的“好奇”

同“惊奇”

并不是

一回事

-

哲学上说:

“哲学始于惊奇”

-

此“惊奇”蕴含着

一种探究的意味

-

但“好奇”不同

不是深究真相

而是一种

流于表面

的“看”

是为“看”

-

海德格尔说:

好奇也不

寻求闲暇

以便有所

逗留考察

-

而是

通过不断翻新的东西、

通过照面者的变异

寻求着不安和激动”

-

好奇意味着:

一种从这一新奇

跳到,另一新奇

-

浮于表面

凑热闹

的状态

-

哪里有热闹

就往哪里凑

-

大街上

看到有人吵架

赶紧上前围观

-

若看到车祸

又上前围观

-

同时,好奇

还有着一点

八卦的意味

-

总是想去打听别人的八卦故事

然后从中获得一种满足的快感

-

这是沉沦的

第二个表现

——好奇

--

两可:

“模棱两可”

这样,可以

那样也可以

-

人在大众之中处于

“似是而非”的状态

-

并且总是“似是而非”

-

人的状态就是一种

什么都可以的状态

-

前面说到了

闲谈和好奇

-

在说的状态之下

说什么也都可以

穷尽所有可能性

-

而好奇也是一样

既觉得这个热闹

也觉得那个热闹

-

不断地追逐

新奇的事物

-

闲谈和

好奇的

共同关系

构成两可

-

而在说的层面:

说,什么,都可以

什么,都可以,说

-

在看的层面

什么都要看

看什么都行

-

在这种两可的状态里

人就陷入“沉沦”之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