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第八十六方,附子汤

 铁毛l 2024-05-27 发布于四川
图片

1高血压眩晕——蒲甫周医案

陈某,女,48岁,1964324日初诊。1960年起经常有头晕,血压不稳定,波动在25.3~18.7/16.0~12.0千帕(90~140/120~90毫米汞柱)。心慌,虚烦懊恼,胸膺有时发闷,形体逐渐发胖,四肢自觉发胀,腿软沉重。腰部酸痛,睡眠欠佳,入睡困难多梦,小便频而短,大便正常,据某医院检查为: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脉沉迟舌质正常,舌根苔薄黄腻,血压22.4/13.1千帕(168/98毫米汞柱),病由阳虚湿盛,治宜温阳利湿。处方:党参6克,生白术6克,茯苓6克,白芍6克,川熟附子(打)4.5克,桑寄生9克,狗脊(炮)9克,杜仲9克,龙骨(打)9克,牡蛎(打)12克。
46日复诊:服药后腰已不痛,上午头晕已微,下午尚晕,晚间少腹隐痛,脉沉细迟,舌黯红无苔,虽阳虚湿盛,阴亦不足,治以阴阳兼顾,温阳益阴法。处方:党参6克,连皮茯苓9克,白芍9克,川熟附子(先煎)18克,龙骨(打)9克,牡蛎(打)12克,熟地黄6克,桑寄生9克,狗脊9克,杜仲9克,川楝子(炮)4.5克。5剂。
414日三诊:服药后头晕又减,虚烦懊恼,脐下腹痛俱见好转,纳谷尚可,睡眠不佳,血压15.7/10.4千帕(118/78毫米汞柱),脉弦缓,舌正常无苔,病势已减,仍宜温阳益阴。
处方:党参6克,生白术6克,连皮茯苓9克,白芍6克,川熟附子(先煎)4.5克,熟地黄8克,龙骨9克,牡蛎12克。5剂。
611日四诊:服上药后头晕心烦未作,血压稳定而正常,最近胸膺憋闷不舒,睡眠欠佳,有时因憋气而惊醒,饮食尚好,大便正常,小便次数多,脉左沉微弦滑,右沉迟,舌质正常无苔,服温阳益阴之剂,头晕心烦虽解,而胸中阳不足,以致湿痰阻滞,心气不宁,治宜调心气,温化痰湿。处方:茯苓6克,法半夏6克,枳实(炒)3克,竹茹3克,远志(炙)3克,九节菖蒲9克,大枣(璧)3枚。5剂(隔日),随访诸证皆愈。(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8
按:此例高血压,据中医辨证分析,系阳虚湿留,肾虚肝亢之候。命火不足则舌质淡红,脉沉细迟;寒湿泛溢则体胖、四肢发胀沉重倦怠、尿频;肾虚肝亢则腰酸、头晕、眠差、多梦、虚烦懊恼。故治疗时,一方面用附子汤温经扶阳、健脾除湿;一方面用桑寄生,杜仲、龙骨、牡蛎补肾潜阳。服药证减,以后仍以此方进退,服15剂,诸症消失,血压正常。《经方临证集要》
论:脉沉迟,虚烦懊恼,胸时发闷,此是干姜附子汤的提纲证,昼日烦燥不得眠之意。阳气拔根,所以虚烦,心火逆升,心宫热烦,所以懊恼。上阳之虚,浊阴上侵,所以心下逆满。此高血压者,就是气厥不降。
也可以研究甘草干姜汤与四逆汤的虚烦躁烦,对比栀子豉汤的虚烦懊恼。四逆汤,附子汤,都是对症之方,脉沉细者,是为依据。本案貌似不敢用附子一样。

2眩晕恶寒——张志民医案

患者女性,四十五岁。初诊: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五日。一周前患感冒。三天来,在清晨起床前,头晕,动则晕更甚,起床后,头不晕,上班工作正常。近二、三个月来,背恶寒,两小腿至脚踝微肿,日暮时较显著。饮食如常。舌质淡,苔薄白,边有齿印。不渴,手足不温,脉沉缓。患者现无显著表证,头晕、脚肿是真武汤证,背恶寒可用附子汤。于是两方合用:炮附子12克、白芍9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生姜10克、党参12服一剂。
二诊:三月二十六日。昨天下午服头煎,今晨不感到有显著的头晕,今晨服了二煎药。其余证脉同前。续予原方一剂。
三诊:三月三十日。服上方两剂后,头晕、脚肿、背恶寒等症均除。昨天下午忽感到少腹痛,似有冷风吹袭少腹的感觉。诊其脉舌同前。乃续服上方两剂。次日,少腹冷痛已除。《伤寒论方运用法》
论:背恶寒,督脉之阳虚。手足不温,脉沉缓,此是脾肾虚寒证。小腿微肿者,阳气虚而水气不化也。

3失眠——闫云科医案

谢某,女,28岁,唐林村人。感冒后不欲食,本属脾胃虚弱,应补之益之,却以为胃中积滞,用盐卤泻之。泻后胃纳有减无增,并出现夜间不寐,迄今已十四日矣。询知胸闷心悸,倦怠畏寒,身重浮肿,四末发冷,食后心下沉闷,大便溏,小便不利,口不干苦。视其舌,淡红无苔。切其脉,沉缓无力诊其腹,心下痞满,无抵抗。
脉症分析:温病伤阴,伤寒损阳,《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今伤寒后阳气不足,复经攻下,阳气更虚,致水饮泛滥,凌心则神不安宅而心悸不寐;饮邪弥漫,中州无光,土不制水而水肿便溏。治当温阳健脾,化气利水,阳气旺则阴自消,脾土健则水自落。调兵遣将,真武汤、附子汤皆可胜任,然本案脉象无力,似更宜附子汤也。拟:附子10g 白术15g 茯苓15g 白芍10g 党参10g生姜10片二剂
二诊:夜寐可达5小时,小便增多,身重浮肿大减,畏寒亦轻,四肢转温,纳化仍差,脉舌如前。阳气恢复一分,水饮退却一分,今效已昭然,恢复健康,企踵可待。原方三剂。
三诊:夜寐甘甜,纳化几近正常,令服归脾丸以善后。
按:不寐一证,以血虚阴亏、心神失养及痰火扰心为多。阳虚阴盛,水饮不化,致多寐者有之,致不寐者,之前余未尝得见。本案根据畏寒、肢冷、浮肿、小便不利等阳虚水饮不化症状,拟用附子汤温阳气,消阴霾。仅五剂,便阴阳交泰,睡寐甘甜。特志之。《临证实践录》
论:四末发冷,食后心下沉闷,此为中气虚败,浊阴上逆,心下逆满也。脉沉缓无力者,阴盛太过,阳之不及也。心下痞满者,浊阴上逆,热结不降也。胃气不降,热结心下,阳不入阴,所以不寐。四逆汤、附子汤,温下寒培中气也。

16脾肾虚寒——俞长荣医案

陈某,男,30岁。初受外感,咳嗽,愈后但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微怕冷,偶感四肢腰背酸痛。自认为病后元气未复,未即就医治疗。拖延十余日,天天如是,甚感不适,始来就诊。脉象沉细,面色苍白,舌滑无苔。此乃脾肾虚寒,中阳衰馁,治当温补中宫,振奋阳气,附子汤主之。处方:炮附子9克,白术12克,党参9克,杭芍(酒炒)6克,茯苓9克。水煎服。
1剂后,诸症略有瘥减,次日复诊,嘱按原方续服2剂。过数日,于途中遇见,病者愉快告云:前后服药3剂,诸症悉愈,现已下田耕种。[《伤寒论汇要分析)1964148-149]
《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100首经方》

图片

17阳虚发热证

伊某,男,51岁。素质虚弱,七、八月间患发热不退,自汗如雨,渐至昏沉,舌燥而裂,小便点滴,脉微欲绝。余日:此中州虚寒,阳气外越,故发热汗多,津液外泄,故舌燥裂;小便短少,'乃虚热也,宜用甘温以退大热,病家因症似实热,不肯服用。余日:果系实热,当有烦渴引饮,非脉可凭,今口不渴,脉微,汗多,神昏,乃元气欲脱之征。且津液非气不生,膀胱非气不化,万物以土为根,元气以土为宅,急投甘温使中土有权,虚阳内引,诸症可愈,病家始信服,遂以附子汤加黄芪小麦、当归、肉桂,服三剂,汗止热退,舌润便佳,改用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附子、牛膝调理全安。(录自《福建中医药》1958.8)《经方应用》
论:发热不退,自汗如雨,此是汗漏,桂枝加附子汤证。少阴亡阳,所以脉微欲绝。

33腰痛痹着——李培生医案

患者,男,38岁。腰痛10余年。患者因久居潮湿之地,遂患腰痛。开始腰部两侧疼痛,后逐步加剧,竟连及脊脊等部,拘挛而不得舒展,伛偻而行,极为痛苦。腰部有沉重感,寒暑无间,但遇阴雨则发病更重。时值农历七月,见其面部苍白、微肿,怯冷畏寒,食欲一般,大便带稀,小便微黄,舌苔白,脉缓而涩,认为脾肾阳气不足,又感寒湿,是痛痹重证。治法当以温经扶阳、健脾燥湿为主,佐以走腰背、通经络、除湿痹之品。处方用:熟附块7g,党参、焦术各14g,茯苓、桑寄生各18g,炒白芍、炒狗脊、炒补骨脂、杜仲、防风、独活各10g。此方前后共服3月余,约60余剂。以后,虽略有加减,仍以一法坚持到底。至12月,病已愈十之八九,已可全日出工。
按:附子汤可治疗因阳虚而导致风湿痹痛。患者少阴阳气素虚,或感受寒邪之后,形成阳气虚衰、阴寒邪盛的征象。背为督脉循行流注之部,督脉总督诸阳,阳气不足则背恶寒,肾为寒水之脏,脾主运化水湿,火不暖土,水寒不化,阳气虚弱而不能运行,阴血受阻而不得畅通,故手足不温,身体、骨节疼痛。治法宜温经逐寒,益气和营,健脾利水。方用附子汤,以附子为主药,重在温暖少阴肾命真阳,而消除内外阴寒,人参益元气,芍药和营血,白术、茯苓健脾利水,是为温补少阴阳气的常用要方。李培生,附子汤的临床运用[J].湖北中医杂志,198025):20-21.《经方治痹》

图片

34腰困——武永军医案

王某,男,80岁。首诊:201689日。主诉:腰困伴双下肢酸冷1年,加重1月。脉证:既往冠心病史5年。眼科眼底检查示:黄斑病变。刻下症见视物不清,眼睑微红,大便不畅,腰困,双下肢酸冷麻木,但欲寐,足部冷,舌淡苔白有齿痕,脉沉细。方证:
附子汤茯苓15g、生白芍10g、焦白术15g、附子6g、党参6g7剂,水煎服,11剂,分早晚服。
2016811日,其子来电诉:口服上方后自觉下肢如蚁虫行,有微热感,口中微麻,担心老人年迈,恐药力过甚,故嘱其每两日服用1剂,11次,每晚口服。
二诊:2016830日。脉证:患者服药后双下肢发热,小腿酸困明显减轻,大便日1行,无明显不适,足冷症状消失。方证:附子汤。处方:茯苓15g、生白芍10g、焦白术15g、附子6g、党参6g10剂,水煎服,21剂,分早晚服,并嘱其防寒保暖、禁生冷。《门氏中医经方传承实录》

图片

53子宫肌瘤——苟鼎立医案

张某,女38岁,198736日因腹痛急诊入院。入院后诊断为:1不完全流产;2子宫肌瘤。治疗3天服中药清热理气、活血化瘀之剂而头晕呕吐,恶寒身重,药食拒进,要求会诊。患者3个月前因地上冰滑跌挫损伤,腰腿疼痛卧床2月。月经过期未至,小腹疼痛,逐渐加重,过期至35天,阴道流血,色淡量少。头晕恶心,纳差食减,至50天,剧痛不已,前来住院。患者面色青暗,恶寒倦卧,四肢冰冷,昏晕恶心,时吐清水,药食难入,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青淡,苔薄白,脉沉涩小腹有拳头大一块物,疼痛拒按,推之不移。四诊合参,辨为阳虚寒凝、气滞血瘀而闭经,经闭日久,酿成癥瘕。急投附子汤加当归助阳温经、散寒止痛。处方:附子6克,人参6克,茯苓9克,白术12克,白芍9克,当归9克。嘱急火煎,分2次温服。
翌日复诊,自述服药后全身逐渐温暖,头晕恶心亦减,腹痛微减,唯小腹块物尚无明显变化,晨进稀粥一碗。脉沉弱,舌淡红,皆阳气回转佳象,嘱原方照服2剂。3诊时,疼痛和块物豁然消失,饮食正常,痊愈出院。[甘肃中医1992,(3):29]
按语:常年劳累,阳气日耗,复因跌挫损伤腰肾,阳虚不运,月经停闭,气滞血瘀,久成癥瘕。本案以阳虚为本,血瘀为标,故不用活血化瘀,而用助阳抑阴之附子汤,以达温经散寒而振胞宫之功。《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时吐清水,是上焦有寒。四肢冰冷,吐清水者,即为气厥不降。见吐清水者,也为气厥不降之象,气厥不降即为水,气逆而吐。

54不孕不育症——门纯医案

班某之妻,32岁,曾于婚后第二年生一女,逾十三年不孕,多方求治,仍不效,经服益肾”“补肾之方药,亦未能如愿。夫妇二人心不安,邀余诊治,妇云,四肢常冷,小腹痛胀,月经不至,全身困倦,嗜睡不眠,已年久,诊其脉沉而无力。处以附子汤令其隔日一剂,以一月为疗程,再视动向,服药月余,自谓周身活畅,诸痛消失.经期准,经色暗红,诊其六脉皆沉,令其再服一周.追至翌经夏,顺生一男婴
按:有徒求教此理,余云附子汤非能得子,此因妇人纯系下焦虚寒,全身阳气运化不足,治宜兴肾阳,促心阳,周运全身,使后天气血旺盛,自生化育之机,故阴阳搏,方能得子
另外治疗子宫下垂,此症多因产后劳损伤及肾阳,引起脾气下陷.症见少腹隐痛,腰困肢软无力,阴部坠重,恶寒,心悸者,可以附子汤治之。治疗性功能衰退、肢冷,尺脉沉者。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冷痛明显,患指(趾)局部缺血期,疗效很好。治疗肾萎缩见四逆汤证例。治疗慢性肾炎,身痛肢冷、肿满、不欲饮,脉沉者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肢节疼痛、畏寒、心悸、脉沉者。《名方广用》
论:阴盛脏寒而宫冷,所以不能受孕。(参考胎胀半产解)

图片

55子宫下垂——权依经医案

朱某某,女,32岁,1980310日初诊。患者自感小腹下坠,白带多,质稀薄,无臭味,已一年余。活动后病情往往加重,伴有小腹冰凉,腰酸,疲乏无力。西医诊断为子宫脱垂1度,宫颈糜烂11度。舌体胖质淡白,苔薄白,脉沉迟。辨证为脾肾阳虚。方用附子汤治疗:附片6克,白术12克,白芍9克,茯苓9克,党参6克。水煎二次服,3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自感白带减少,下坠感轻,小腹冰凉有所好转,舌脉同上。仍用上方,继服3剂。
三诊:患者又服3剂后,自感病情更为好转,白带已转正常,小腹转温,腰酸、乏力亦明显好转,唯活动后有小腹下坠之感,脉转为和缓有力。继用上方,再服3剂。
四诊:患者服上方共9剂后,诸症消失,已能参加轻微劳动,小腹不再感觉下坠,舌脉亦转为正常。故令其停药观察,至今病未复发。[《古方新用》198170]《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脉沉迟者,阴盛脏寒,脾肾俱虚。肝脾左路主升,升气不足,所以沉陷。温燥脾肾,培木气之根,则左路升气充足,自不沉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