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科学 The science of theory ![]() “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科学?”这是我第三遍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时脑中频繁出现的问题。从一个人读,到三个人读,再到一个团队一起接力读,对同一本书这样的读来,对“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了一点感悟,我觉得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体现在“教师的科学”、“目标的科学”“理论的科学”、“方法的科学”、“结果的科学”。 教学设计科学性的“理论的科学” 理论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所持有的信念。可以是已经被证实的,也可以是正在被证实的。 信念1: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而育人 把教育目的确定为“培养完整而丰富的人”是需要勇气的,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这句话只能是个人的憧憬,也只能在身边实践。今天,中国共产党正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引擎创造人类世界治理新秩序,让“培养完整而丰富的人”成为可能。“培养完整而丰富的人”不仅为人类世界治理提供智力支持,更重要的是由于彻底改变了人,所以会建立起新的人类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教育强国具有了新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的推动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号角,培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缔造者——“完整而丰富的人”。 中国是一个组织,世界也是一个组织。当组织里的领导者描绘了美好的未来的美景,组织里的人就会调动起来,从思想到实践,一点一点,一天一天,每个人都在创造着美景。每个人的美景组合起来就是新的文明,新的世界。 把理解学科大概念确定为目标,这让教学设计有了价值。把建立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目标,这样教育有了灵魂。 信念2:课程要先“为什么”后“是什么”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而丰富的人”,让学生在“积极活动的过程中使德、智、体、美诸方面的需要和兴趣得以发展、形成和满足”等“无用”价值要居于首位,“升学、就业、出国、晋级、升迁”等“有用”的价值要后退, 我们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着清晰的目标和期待。 德育可以满足个人追求道德生活和道德上自我完善的需要,崇高的理想、虔诚的信仰、纯洁的情操、善良的心地、助人的乐趣,都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智育可以满足个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快感。爱因斯坦:“有许多人之所以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智力的快感,科学是他们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心壮志的满足”。 体育可以满足健美身体的需要,使人获得身心快乐。 美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人获得欣赏美、鉴赏美和再现美的能力,以满足人对美本能的向往和追求,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福禄倍尔:“绘画配色的作业,并不是要培养一个未来的画家;进行唱歌的教学,也不是有意地训练一个未来的音乐家。设置这些功课的目的,只是使年轻人获得全面的发展,并且揭示他的本性”。 劳动技术教育可以促进人产生追求超越职业和物质生活范围的广泛而丰富的知识的需要和冲动。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都达到育人效果的关键是课程目标是否聚焦到“完整而丰富的人”的培养上,而“培养完整而丰富的人”的关键是课程资源是否围绕“为什么”展开。 A类问题:“什么是磁力?什么是电力?什么是重力?” B类问题:“如果某种力不能被直接看到,那我们怎么知道定是存在的呢?是什么使得一种理论是'科学的’,而不仅仅是'揣测的’?物理上的'力’与人类行为中无形的'力量’有哪些相似之处?心理学更像物理还是历史?” 吸引学生并保持他们注意力的是B类“为什么”的问题,不是A类“是什么”的问题。A类问题指向的是具体的知识,知识明确了,注意力就截止了。B类问题引发的是对真理的探究;激发的是对更多问题的深度思考、热烈讨论;引发的是对其他不同观点的考虑,权衡证据,论证自己的想法和回答;激发的是对大概念、假设和过往的经验教训进行必要的、持续的反思;引发的是与先前所学知识和个人经历的有意义联系;激发的是重返自然状态,在真实状态中思考抽象状态,为将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和学科创造机会。 这种“为什么”的问题各个学科都有。 语文学科: 标点符号是必要的吗? 是什么让文章值得一读? 故事必须要有开头、中间和结尾吗? 数学学科: 数字是真实的吗?代数在哪些方面是真实的,在哪些方面是不真实的? 欧几里得几何学为我们所生活的空间提供了最好的地图吗? 是什么让一个数学论证具有说服力? 科学学科: 一切事物都是可以量化的吗? 宇宙正在膨胀吗?大爆炸理论的优势和局限性是什么? 我们必须精确到什么程度?测量中什么误差是不能避免的,多大的误差率是可以容忍的? 思政方面: 谁来领导? 谁有权拥有什么? 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我们应该担心什么? 如何获得B类吸引学生并保持他们注意力的“为什么”的问题呢?“为什么”的问题也要靠不断追问去寻找。我试着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模板去追问: ![]() 为什么要研究“静电场”?不研究会怎样? 是什么样“静电场”的研究更有普遍意义? 如果“静电场”是一个故事,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在“静电场”展开的过程中暗含的大概念是什么? 构成“静电场”的较大的概念或者问题是什么? 如果我们不理解“静电场”,我们就不能做什么? “静电场”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应用的? 关于“静电场”的真实观点是什么? 研究“静电场”的价值是什么? 每一个问题侧重点不同,但是九个问题指向一个问题:静电场的育人价值是什么?这里应该有答案,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但是都有价值,不管是“取最大公约数”,还是“排列优先级”,一定有一个“为什么”因为被公认而被确定下来。 一旦“为什么”确定了,“是什么”就是围绕在“为什么”周围的概念体系。依此概念体系确定核心概念,然后对学习结果设定层级,并对每一层级的目标作出可理解、可传播、可实施、可评价的陈述,这就是课程目标,然后根据课程目标去开发课程资源,这就是教材。 信念3:课堂以理解为锚,激发创造性 从研究的历程来看,将教育目标分类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在“认知、动作技能、情感”领域的研究成果要在“培养完整而丰富的人”的伟大实践中去检验和完善。尤其是“学习者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之间的规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之间的规律”需要进一步探索。《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在思考“学习品质-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一致性”的过程中萌发实践的热情。 理解是学习目标,是学习结果。如何证明学生理解了?如何为不同的学生确定理解的证据?如何评估不同学生的理解证据?如何评估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理解证据?如何让学生的思考处于开放状态,不断地打开、展开、进化?可以尝试从“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六个方面设计问题。 ●侧面1:解释。 解释是选择科学的理论去解释。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以一个合理的理论揭示事物的内涵,搞清楚那些令人困惑的、孤立的或含糊的现象、数据、情感或者观点的含义。 ●侧面2:阐明。 阐明是建构自己的意义。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 ●侧面3:应用。 应用是对概念和理论的再造。应用是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当面对不同的约束条件、社会背景、工作意图和受众群体时,如果我们理解了,就会表现为知道怎么做,能够在压力下从容机智地成功完成任务。 ●侧面4:洞察。 洞察是发现专家们在同一观点上的不一样、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将答案(即使是教师或课本上的答案)看作是一种观点,这体现了一种极具力度的深刻见识,因为通过转换视角及用全新角度审视熟悉的想法,人们能够创建新的理论,构造新的故事,开发新的应用 ●侧面5:神入。 神入是将深刻思考置于体验之中。神入是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就是我们从当事人的立场看待事物发展,将自己带入当事人的处境,我们完全认同通过自身参与而得出的见解。 ●侧面6:自知。 自知是自觉地质疑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智力盲区使我们比较容易受合理化作用的影响:不停地为自己所信仰的东西提供经验支持,由此把模棱两可的观点变成了客观性的真理。我们很容易持续地验证那些我们喜欢的、但未经仔细推敲的模式、理论、观点和看法。 ![]() ![]() 信念4: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价值:动态中的平衡 目标确定为“培养完整而丰富的人”,但是由于生理心理、成长环境、学习习惯等原因,学生不会主动追求“完整而丰富的人”。对于生理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也许不被歧视,得到关照、关心,感到自己像一个正常的人就会“心善而自立”。对于成长环境存在问题的学生,也许有人倾听,有人能够倾诉就会“心善而自主”。对于学习习惯存在问题的学生,也许及时纠正,持续被关注就会“心善而自强”。“完整而丰富的人”一定是积极主动的,一定是自立、自主、自强的。在成为“完整而丰富的人”的动态过程中,以适合的目标达到阶段性的平衡才是有效的目标。 以“为什么”为统领建立课程,课程里面也有“是什么”的内容。正是若干个“是什么”的组合才支撑起了“为什么”。什么时间提供“是什么”?如何组合“是什么?遇到什么情况如何调整“是什么”?如何证明“为什么”已达到?如何证明“为什么”已突破?可以看出,在课程育人的动态过程中,要不断地根据搜集证据,通过“是什么”的调整,让学生在一个个平衡中反思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联。当观点发生改变,学生的眼睛自然看向远方。 理解的结果和表现形式有多种,“追求理解”的本质是“学习品质-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一致性”。但是,人类依靠视觉接收海量的信息,通过专注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量更是极小,这就决定了人不可能穷尽知识(这不是脑容量所能决定的)。在人类各自创造知识,通过社会建构知识的今天,知识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知识在学生心中的样子——理解。在“追求理解”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忆、背诵、训练知识,只有一个个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达到了,才能追求理解目标,才能兼顾考试目标。知识、技能、考试是追求理解过程的平衡点,一定要重视,否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教学设计需要带着一腔热血和满腔热情的去设计,追求教育的最高目标去设计,但是教学设计就是设计,就是规划,就是蓝图,就是憧憬,就是方案。进入到教育实践中,教学设计提供引导不是禁锢;教学设计让教学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教学设计让教师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教学设计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学设计对差异满怀激情,让生命变得无限可能;教学设计就是给学生成长提供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