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止学》原文译解

 禹杰 2024-07-10 发布于四川

天安文集 2024年04月15日 07:30 广东

《止学》原文及译文(自足的智慧)


图片

王通,号文中子,隋朝人。隋文帝仁寿三年,王通西游长安,献《太平十二策》,隋文帝杨坚虽然表示赞赏,但未采纳。王通于是回到故乡隐居,专心做著述讲学。隋政府后又几次召他入朝作官,但王通都没有出山。他门下弟子众多,如魏征、李靖、房玄龄、杜如晦等等,要说王通是隋唐之际的名师鬼谷子,只怕也不为过。可惜的是,王通三十多岁就身染重病英年早逝。他弟弟王绩是著名的隐士和诗人,儿子王福在历史上也有所表现,孙子王勃更是个文学天才。

王通现在留下的作品只有《止学》、《文中子中说》、《元经》三部,俱为不可多得之作。

《止学》讲的就是自足的智慧,现在的人注重外求,却总是不满足;如果注重内求,却是容易满足的。而一个人要内求,那就是明白世界上的许多外在事物,并不是必须追求的。明白在什么情况要放下,明白在什么时候要抛弃,明白什么时机要停止,这对于个人与机构都是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成败,影响存亡的。

图片

智极则愚。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
【译解】聪明过头,则变成了愚蠢。智慧的人是不在乎自己的智力水平不高,他在乎的是自己德性方面有什么缺失。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译解】才能高的人,不一定聪明。因为聪明的人,不一定会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地位高的,实际上可能是危险的,所以聪明的人是不会贪恋权位的。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穷哉。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译解】有大智慧的人,懂得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只知道不停地谋划算计。可人的计谋是有限的,而天道则是无穷的。算计的人,取得成功是靠的计谋,而招致失败,往往也是因为计谋。也就是说,为自己谋名利的人,靠的是自己的计谋,靠不住的也是自己的计谋。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
【译解】因为人的计谋都会存在缺陷的,它的深处都会存在它的对立面。所以一定要小心谨慎,小心谨慎会减少灾祸的。聪明程度不够,却想谋划自己能力以上的大事,往往会招致毁灭。计谋不是源源不断的,却想谋划长远的事,往往会招致相反的结局。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力制智,智也。
【译解】聪明的人,说话都是聪明的;愚蠢的人,说话都是愚蠢的。用愚蠢的样子来掩饰聪明,用聪明来限制聪明,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仁者勿衿。
【译解】得势不可能一直保持不变的,仁德的人是不会靠它为人处事的。得势是藏着凶的,仁德的人是不会将它抱在怀中的。

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于力,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也。
【译解】故得势的姿态是不会在君子身上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德行是不会在小人的身上表现出来的。因为君子有势,却不会给它施加力量,没有力量,势自然就消失了。小人得势是不会给别人好处的,所以小人得势,必定会带来灾祸的。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强者凌弱,人怨乃弃。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译解】人的得势,是靠众人的合力造成的,如果有一人不出力,势都有可能消失。得大势,而又不懂得谦让的人,会让人不敢信任;地位高,而又不懂得恭敬的人,会让人产生猜忌。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译解】得势,有时也会失去;得名,有时也会遭人毁谤。一个少抱怨的人,才可能失而复得。得势本来就会消失,人本来就会死亡。一个不自高自大的人,他才可能惠及子孙。


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译解】诱惑人的莫过于利益了。人不求利益就不会获得利益,德行不够则不能积累财富。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译解】众人都爱追逐利益,可真正富裕的人却很少。贤德的人不争功劳,名声反而很高。利益大的事容易伤害自身,利益小的事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选择时一定要小心啊。天道贵在有自己的规律,人贵在是有自知之明,做事时一定要有自己不能违背的原则。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译解】大家都看得到的利益,并不是真的利益。大家都看得到的坏处,则可能背后有益处。君子重义轻利,小人贪利而不守信。利益控制了小人的行为,却控制不了君子的行为。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利无独据,远有兴衰,存畏警焉。
【译解】利益是占不完的,生命是有终点的,不要让自己处于疲惫之中,要让自己做到适可而止。利益不要自己独占,运气有好还有坏,要心存畏惧,就能保持警醒。

物朴乃存,器功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译解】物品朴实,才容易保存;工具精巧,就容易破损。不善说话,你的意思,别人就会弄不大清;你的话说得太尽,你显露的锋芒,就会伤人。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译解】见识没超过别人,就不要轻下结论。势力不如别人,你就不要说别人的忌讳。力量不如别人,就不要在口头上争强好胜。

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也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解】称王的人一般不与人争辩,因为争辩会降低他的权威。聪明的人一般说话迟钝,因为说话迟钝可以迷惑敌人。勇敢的人一般没有言语,因为说话会让他的行动变笨。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译解】忠臣不会对人表功,窃取他们功劳的人肯定是奸诈之人。君子会隐瞒他人的缺点,诽谤贤德之人的一定是小人。


好誉者多辱也。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惧焉。
【译解】喜好名誉的人,多数会受到别人的侮辱。名誉太满的人,会让他的领导不能容忍。名誉太高了,众人就会忌恨。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名不由己,明者不自赞。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译解】名誉也有虚假的,拍马屁的人常以这种虚假的名誉骗人。名誉不是由一个人自己决定的,故明智的人不会自己赞扬自己。如果靠投机取巧得来的功名,上天也不会保佑。

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誉贱则无功也。受誉知辞,辞则得显,显则释疑也。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译解】不要轻易给人名誉,轻易的给予会让人轻视,让人轻视的名誉则没有了什么意义。接受名誉,要懂得谦让,谦让就能显现良好的品质,良好的品质就解除别人对你的猜疑。上级下级之间不要去争名誉,那么他们的名誉都不会有损失。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译解】人没有名誉,也是可以好好活着的。如果不是正当算途径得来的名誉,还是不要也罢。何况追求名誉没有得到,说不定还是人的福气。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译解】感情泛滥,说明品行不好;欲望太多,说明难守规矩。如果面对各种情况都能始终神色一样,鬼神对他也没办法。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自殃。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译解】做上级的没有度量,就容易失去威信,做下级的不能克制自己的感情情绪,就不容易成就事业,建立功勋。上下级之间要懂得保持距离,各在其位,也就能各自安心。君臣之间如果过于亲密,做臣子的反而容易倒霉。面对得意的小人,不要与他攀附交情。

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译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有亲疏远近的,再亲近也不可能超过对自己的感情,所以聪明的人不要对他人痴迷。感情是很难追到的,逝去的就不会再回来,所以明白的人不要为感情而懊悔。

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艰。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译解】多情的人生活会过得难难,少情的人生活会过得平顺。一个人如果不对自己的感情情绪加以收敛,运气往往不是那么让人如意。

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译解】人生中遇到困难,那是很正常的事;命运顺利,反而是很少见的事。如果追求命运顺利,那就是想把不正常的事变为正常的事,而能做到止就是最关键的秘密。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阻害之蔓焉。
【译解】世事改变了,不聪明的人往往是不知道的。事情该不该做,确实很复杂,但你不能不记住那些千万不能做的事。天灾往往会提前示警的,但你如果故意不管不顾,那是自取灭亡的。人祸往往会提前警诫的,但你如果能提前明白警诫,肯定会得到益处的。冒进会产生无穷祸事的,困境会让人产生邪恶的念头的,如果不停止下来,就会让害处扩大的。

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译解】如果不把自己看得太重,就容易得到别人的看重;如果自己看轻别人,就容易被别人看轻自己。各种祸患都是从人的内心开始生根发芽的,如果能视困境为乐事,困境就不是困境了。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忍辱为重,不怒为尊。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译解】穷人不说富人的事,地位低的人不巴结地位高的人。一个人能忍受侮辱,则可能增加他的份量;一个人不发怒生气,则可以提高他的地位。困境不是人生中的敌人,人生中的敌人是一个人自己放纵自己,胡乱作为。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祢祸不消。
【译解】世道不公,人们的抱怨就会不断。穷人富人互相仇视,国家就会动荡不安。

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译解】君子不会记挂旧恶,因为旧恶会妨碍人的德行的进步。小人有一点小过节都要报复,报复常常自己毁灭自己。和平解决问题,而不是争斗解决问题,这是谋略首先要考虑的。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也焉。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不结焉。
【译解】名义上不合适,非议就会产生。要正名声,必定要先委曲自己。人们的猜疑没有解除,仇恨就会加重,而要解除猜疑,一定要先批判自己。一个人只要没有私心,仇恨就不会针对自己。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译解】宽厚不能讨好所有的人,那就用严厉来做它的补充。礼貌不能劝解所有的人向善,那就选用直接指出人的过错来教育人。

欲无止也,其心堪制。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译解】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但自己的心可以控制它。人的迷惑是没有尽头的,但人用行动可以解决它。

不求于人,其尊弗伤。无嗜之病,其身靡失。
【译解】一个人不求于人,自尊就不会受到伤害。一个人不贪求享受,他就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他的身体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自弃者人莫救也。苦乐无形,成于心焉。荣辱存异,贤者同焉。
【译解】自己放弃自己的人,别人是没法挽救他的。痛苦快乐没有固定的形态,它们都是人的心中产生的。荣誉与侮辱看起来不一样,高明的人明白它们是一样的。
  
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忧,患弗加矣。
【译解】事业没有成就,理想没有达到,心中也没怨恨与忧愁,灾祸是不会降到人的身上的。

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译解】仁德的人讲礼,是不想欺骗自己的内心。聪明的人显得愚钝,是不想表现自己的内心。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译解】让人佩服的是人的德行。一个不修德行的人,他的才能必定是不正派的,他这个人是不善良的。

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疵,大节堪毁。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译解】听取他人意见,就会减少过失;不停止错误的行为,就会造成毁灭的结局。小的地方可以容纳缺点,大的节操就可能无法保持。一个人真正让人敬佩的,是他内心中德性的深厚。

诚非致虚,君子不行诡道。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验其德焉。
【译解】真诚不能靠虚假的手段得到,所以君子不使用阴谋诡计。灾祸是人自己招来的,小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对流言蜚语不惧怕,对强势的人不放纵,从这确实可以看出一个人德性的高低。

不察其德,非识人也。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译解】不能看清一个人德性的高低,那就不能说看清了一个人。如果看清了一个人德性的高低,却不能量德任用,那你就不是一个大德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