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蜡纸这行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我不清楚,但在1970年代,各个单位、部门或学校,还普遍存在。 刻蜡纸,是在钢板上用钢针笔把字刻在蜡纸上。再拿刻好蜡纸,用刷帚或转轮上涂抹油墨,接着就手工印制,一次印一张,很累人的,如果中间蜡纸烂了,就要另刻打一张。虽然现在这种油印技术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当我回想起刻蜡纸的那些年月,仿佛就在昨天。无论是在大队,或在公社,或后来的乡政府,以及副业公司、农业公司……等,我都做过这个活。 最初,我学刻蜡纸的老师是插队在我队的知识青年杨老师。他练就了一手好字,刻起蜡纸来也不例外。当时,我陪他住在一起,看到他从外面带回来材料在刻,便受好奇心驱使,上去问这问那。他见我很感兴趣,也就让我亲手动手试。真是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只有刻的人才知道,并非像平时在稿笺纸上写字那么简单。钢针对着钢板的蜡纸写字滑得很,一开始自然不行。用力过猛,蜡纸会被划破,或印刷时漏油墨;用力不够,字刻不上去印不出来。一笔一画都要仔细琢磨认真体会,心不能慌,手不能猛,一撇一捺使劲要均匀,不得马虎。不小心怕刻烂蜡纸前功尽弃。刻蜡纸虽说不是蛮力活,但它需要有细心、耐心和毅力的高度融合。于是,他就告诉我不少刻蜡纸的知识和技巧。 后来,我参加了□□大队通讯组,有了刻蜡纸的机会。当时,全大队24个小队,传达信息除开会外,要印发一些小报式资料,由通讯组搞一份“□□通讯”。办这种小报也不要上面什么许可证,纯粹属于自己写自己刻自己印自己发的那种内部情况交流。每年三个大忙还要搞“战报”;碰到政治运动要搞“宣讲材料”,如批林批孔之类。等等。 一般在刻蜡纸之前,要根据文稿排版。有先印套头的,注明19几几年几月几日,该报由某某单位主办,再按套头的空白处安排。如:一版都是要闻政治版,刻些重要新闻,领导活动等。二版基层要闻,介绍社会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信息等;有关管理技术知识和经验介绍等。很少有三版四版。为活跃气氛,提高小报的文化品位,还设计一点填补空白的简笔画,刚刻好蜡纸还没有完工,最后要校对,改错,正确无误后,才将刻好蜡纸印刷出来。每次印量要好几十张,甚至上百。印一份材料,对经验不足的人来说常常因为换蜡纸重刻,加油墨不小心还会弄得满身、满手、满脸黑乎乎的。 其实,刻蜡纸不仅是个技术活,而且辛苦程度很高。在大冬天工作也往往刻出一身汗来;加班一个晚上,刻好一张蜡纸算快了,有时不小心把字刻错了,就必须用火或点着的香烟头把错字烤化,再重新刻写;碰不巧刻坏的字多,蜡纸必须报废。一旦刻蜡纸的时间久了,还会手腕酸痛、手指起泡。所以,刻蜡纸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 刻好蜡纸印刷出来后要分发。上送有关部门去,下发基层单位生产队大队场,当然大队大小干部都得发,影响力也不小,故对提到的人和事事先领导每次都有要求的,也不能随意去写写刻刻印印;一般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农业生产技术,传播先进经验人物等,这时候人们拿着散发出油墨香的小报,都喜欢发生在身边的新闻消息,所以也起到了一些大报所起不到的作用。从形式和内容上是受干部群众好评和欢迎的。每次印发后我们都感到自己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对刻蜡纸人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在第三次人口普查期间。我担任公社人口普查宣传组组长和统计组组长,那时自己写稿审稿,还要刻蜡纸,每星期出一张。不过印刷有了进步;蜡纸刻好之后,我只要小心地把它装在滚筒上,给墨、加压、装纸......,然后轻摇手柄,一张张较为清晰的小报就缓缓出来了,实际上是半自动油印机了。当时我刻蜡纸也有了门道,刻印出来的一期期小报,宣传成效显著,曾受到领导们的赞许。 到副业公司、农业公司工作后,虽说也刻过不少蜡纸,但大部分由打字机打了,在农科站有专设打字人岗位。就因打字机打的速度不太快,有时材料一多又急着发,就依然耍刻蜡纸代替,这主要是因为农、副业技术推广资料,季节性较强。 1990年10月,我兼职为乡科协秘书长。一开始也刻过不少蜡纸,在《□□科普》的套头下刻印,不久也用打字机打印。 就这样,刻蜡纸现象随着社会进步发展而逐渐消失。在若干年后的一天,我队里有个泥工匠要向我讨刻蜡纸钢板,因人家知道我是刻蜡纸老手才有备而来;我说有,要干什么用?他就说要讨一块去做一把泥水匠用的泥刀。鉴于当时很少用这个东西了,我也就送给了他。 现在,电脑应用技术已经普及。说起刻蜡纸,年轻人恐怕已听不懂,而作为我亲身经历过的人,却在告别中无形地树立起那种刻蜡纸的精神,那就是,无论做什么工作,要想学一点东西,一定要有毅力和信心去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做好。 |
|
来自: zhongsy1213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