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辅行诀》相关书籍的时候发现,主要还是讲症状,舌脉比较少。(应该是之前没有照相,舌头只能靠描述)感觉如果深入研究可以补充这一块的资料,而不是仅仅在考据历史上。或者纠结于真假。至少读下来,觉得逻辑是完备的,与伤寒论的药方也有很多互通,至少也算是可以帮助理解伤寒论的药方吧。 写天行病前,再补充一下“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阴退为泻其数六,水数也”。(阳进,阴退,阳对应功用,阴对应物质基础。) ![]() 1 辅行诀讲体用,当体或用有一方不足时,两者失去平衡,就会生病或者说叫展现病态。 2 用病是功能病,症状出现的快而早,体病为器质病,症状出现得慢而迟。 3 本脏用病之发生到子脏之用气旺时,需要经历七次变化。(举列-肝木:子脏(心-火)用气,所克制脏用气,其克制脏用气,木克土,金克木,母脏用气(水),本脏用气的恢复(木),子脏用气旺 (火),刚好七个且顺时针,治疗时需要药补助其个脏的用味) 4 体病(体实病)为本脏之气虚所致,(以肝木为例子,(水)母脏体气损,(木)本脏之正气不敌邪气会发病,) (功能先出问题,然后才会显示器质实体的,但是好起来要器质先好,功能才会恢复,这个常理自己想一下即可理解)(体实症出现后,依次逆向而动,分别经过母脏(水)体气影响,克其脏(金)体气影响,子脏体气影响,又到本脏气旺时痊愈,所以用药补各脏体味共六种,一般为大泻方。酸苦咸辛…逆时针-泻其数六之意。) 以上主要针对五脏补泻方, 其他证状兼杂,不合此式。 5 地球70%是水,地球主要靠太阳的热能,因此水火是五行中最大的一组阴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所以七为火数,六是水数,阳顺,阴逆。 6 《周易》七日来复。 ![]() 接下来说本次主题,外感天行12方: 1 古人把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邪气导致的疾病叫天行病。 2 12个方有阴旦,阳旦,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共六个名称,这是由五脏辩证改进而成的六合辩证。土分上下(阴阳),所以五分变成六分。具体来说就是脾土剂分为阴旦和阳旦,分别统木火和金水之剂。这样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有所结合。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和这个不一样,但也算是阴阳学说结合了五行学说。 3 这十二方也被叫做六神方,对于一般外感病和急性传染病都有良好效果,比如小白虎汤加减用于乙脑,大阴旦汤治疗传染性肝炎。 4 风-肝,寒-肾,湿-脾,燥-肺,火-心,脾土之阴土-湿,阳土-热。 小阳旦汤: 症状:发热,汗自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脉弱者。 方药: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切 三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随啜热粥一器,以助药力。稍稍令汗微出,不可令流离,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差止。 1春夏-阳,秋冬-阴。立春点在东北方向,(立春到立秋属阳),阳旦在时间上对应立春。为阳土剂。 春气本该温升,如果当升不升,阳气就会内郁发热,热迫阴液外出则自汗,卫阳不固而恶风。 2胃为阳土,胃经循行过鼻,胃腑上逆则干呕有声,欲吐不吐。土在地,其期湿,风在天,其气燥。 3 君:桂枝温升助阳 佐臣:生姜 辛散合营 君臣两药使得郁闷的阳气宣伸,则郁热可以从毛窍出。 监臣:芍药 酸敛阴液,防止出汗过度,且可止汗。 佐:大枣,味甘多汁,缓和姜桂辛烈。 使:甘草 调好诸药。 佐使药是甘味,助脾土之体,体用调和则营气和,鼻鸣干呕就会好。 喝热粥是借助水谷之气以益营,而且热的可以扶阳,稀粥中的水可以补充流失的汗液。出汗太多容易竭阴。 4 这个基本就是《伤寒论》的桂枝汤。道理相似。 小阴旦汤 症状:身热,汗自,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方药: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切 三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扶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者温饮白酨浆一器,以助药力。声热去,利自止。 1立秋点在西南,秋季凉爽,寒凉属阴。药方的意思有收敛性质,故名阴旦。而且西南方是月亮每月初升的方位(初三)。月亮又被称为太阴,足太阴脾经,这样小阴旦汤为阴土剂也比较合理。 2 如果阴凉不至,湿热不去,则生热。这个时候的汗是阴不恋阳,湿气外泄。热腾于上则头痛目痛。阴土为脾,脾气不足则营运内结而腹痛,脾失健运则大便稀薄,脾胃失和则干呕。 3 君:黄芩 苦可燥湿,助秋凉之气,清暑热。 佐臣:芍药 酸收助秋气,对应热腾于上的头目痛,芍药可止(芍药止痛很好,伤寒论中胸闷不可用芍药,与方中甘草一起解营血结闭的腹痛) 监臣:生姜 止呕 佐:大枣 佐芍药和营 使:甘草 调好诸药。 啜白酨浆(白醋)与桂枝汤啜服热稀粥相仿。 4 类伤寒论黄芩汤加生姜,或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去半夏。(伤寒论172条) 大阳旦汤: 症状:自汗出不止,气息怯怯,身劳无力,每恶风凉,腹中挛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脉虚大者,更为切证。 方药:黄芪五两 人参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 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饴糖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1 比小阳旦更补中气。(症状比小阳旦更加温升力不足) 2 病因病机:表阳虚和卫阳虚(卫气虚发展而来)可见汗出不止,恶风。脾气虚可表现为身体疲劳无力,呼吸微弱,食欲不振。(脉虚且大) 3 君:黄芪补中气 佐臣:人参 补脾益阴 桂枝(小阳旦君) 监臣:芍药 缓解腹痛(原因见上一条) 佐:生姜佐桂枝,大枣佐人参。 使:甘草 调好诸药。佐使:饴糖可助芍药止痛。 4 这个与《金匮要略》的黄芪建中汤相似,但药量略不同。 大阴旦汤 症状: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心中烦懑,胸胁支痛,往来寒热者。 方药:柴胡八两 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生姜三两 炙甘草二两 芍药四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煮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 小阴旦方的加强,因为除了收敛之力不足,还有阴气的虚损。因为阴气损伤,所以阳亢于上导致头目眩晕。津液亏乏不能上承则咽中干。胃气不合则干呕,食欲不振。胸胁的不舒服是经脉气逆,卫气运行的阻塞。寒热往来是脾病涉及了肝胆。 2 如果阴凉不至,湿热不去,则生热。这个时候的汗是阴不恋阳,湿气外泄。热腾于上则头痛目痛。阴土为脾,脾气不足则营运内结而腹痛,脾失健运则大便稀薄,脾胃失和则干呕。 3 君:柴胡 苦平升阴 佐臣:黄芩 人参 佐监臣:芍药 佐使:甘草 半夏 大枣 和降胃气 4 类伤寒论小柴胡汤加芍药(柴胡和胃) 5 去渍重煎,取浓度较大的药液减轻胃的负担。胃有积热会消谷善饥,胃气虚寒则完谷不化。浓度大的药液有利于痰液的消除,浓度低会使胃中之液增加,不利于胃气和降。 四个大小阴阳旦方总结:阳旦取象于立春之日,太阳初升之时位,阴旦取象于月亮每月初升时位,所以有启动阴阳的含义。 ![]() ![]() 大青龙汤 症状:表不解,发热干呕,喘咳不已者。 方药:麻黄三两 细辛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炙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 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掠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方无干姜,作七味,当从。 1 外感天行病之邪气在表,人体阳气温升之力不足抵御外寒。平素中阳虚弱之人,水饮不化结于心下,寒束阳气不升,则郁而发热。寒邪与痰饮同气相合则气机阻滞。胃气上逆则干呕,肺气上逆则咳喘。这个看起来像是治肺的,为什么要以春木生发的青龙为名呢?因为肝木和肺金是一对阴阳。 2 君:麻黄 佐臣:细辛 (辛助麻黄祛除寒邪)干姜 佐监臣:五味子(收敛 麻黄 细辛,防止正气走散) 佐使:炙甘草 半夏 桂枝 芍药 3 辅行诀大青龙汤组成,在伤寒论则名为小青龙汤。伤寒论小青龙汤以解表散寒,祛湿化痰为功效。主治痰多吐不完,咽炎,慢性咽炎,咳嗽,胸闷气短,手脚发凉,手背冒凉气等症状。适应于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小青龙汤: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法半夏10-15g。 顺便把伤寒论的大青龙汤放在这里做对比:辛温解表。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流感、暑热、急性肾炎、瘾疹、小儿夏季外感高热。现代研究表明,大青龙汤具有解热、抑菌、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等作用。麻黄(去节)18g,桂枝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四十个,生姜(切)9g,大枣(擘)十枚,石膏(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身痛脉紧者。 方药:麻黄三两 杏仁半升 桂枝二两 炙甘草二两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掠去沫。次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令汗出彻身,不然邪滞不散尽也。 1 这个病就是伤寒论里的麻黄汤主治,青龙对应春天气候温暖的象,就好比是春风吹化了冬雪。 2 君:麻黄 发汗解表 佐臣:杏仁 益心火,抑寒水。 桂枝 合营 佐使:炙甘草 调和诸药 3 发汗是为了帮助把邪气驱散出去,如果汗出不透,邪气就会残留。 4 伤寒论中的麻黄汤比本方少用甘草半两,杏仁的用量为70枚。 ![]() 小白虎汤 症状: 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 方药:石膏 如鸡子大,打 知母六两 炙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煮粳米,熟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1 春分的黄昏,白虎星宿位于西方。白虎的对应西方对应秋天。象征着秋气凉降。如果秋气不足,则湿热不去。暑热不得大降,就会变成大热,湿气不得凉凝则大汗不止,水液不能内收,则口干舌燥。脉道因为有热,所以宏大有力。(石膏的水溶率比较低,所以这里水用的比较多) 2 君:石膏 清热 佐臣:知母 增液益阴,止湿热沸腾 粳米 肺之谷,种于水,茂于暑。于药中可救燥。 佐使:炙甘草 3 《伤寒论》白虎汤主治阳明经证。 大白虎汤 症状: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口舌干燥,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咳嗽而气急),久久不解方。 方药:石膏 如鸡子大,麦冬 半升 炙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半夏 半升 竹叶 三大把 生姜二两,切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去米。内诸药,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1 和小白虎汤比,如果余热未清,残湿未除,仍有烦热而汗出。一般病程时间久了,阴液就会缺乏,所以口渴欲饮。这个咳嗽是有点燥咳的。 2君:石膏 佐臣:麦冬 引胃中阴津上达,泽润口舌之燥 粳米(同前) 监臣:半夏 下去去痰 佐使:竹叶 可散上焦湿热之余邪 生姜 散饮降逆 炙甘草 3 《伤寒论》,人参替代这里的生姜,又增加麦冬的量,就是竹叶石膏汤。 青龙白虎大小四方,均治外感天行病,其中小汤所治为外感实症,大汤则为外感内伤兼治之方。(青龙为木,属于阳旦系统,白虎为金属于阴旦系统,这里是金木一对阴阳) 小朱雀汤 症状: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 方药: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上五味,以水先煮黄连,黄芩,芍药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胶,更上火,令烊尽。取下,待稍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1 春分日黄昏,朱雀星宿位于正南方。南方属火,火色赤,所以名叫朱雀。火邪内扰,伤心真阴之气,则内生烦热,坐卧不安。心和胃的位置很近,所以会影响胃肠,同时,热迫血行,可能使血溢出脉络,导致出血。火克金,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肠里面出血,时间久,氧化后就出来是紫黑色像鸡鸭肝。 2 君:鸡子黄(真阴受损,非一般草木之品力所能及,需要一些血肉有情之品,五畜之中为鸡有鸟形,而且鸡是肾畜,鸡蛋里面蛋白是阳气之精,滋补阴精的是鸡子黄) 佐臣:黄连 苦为水之用味,火之体味,清热邪而不损心气。而且黄连还能厚肠胃止泻。 监臣:阿胶 (黑驴皮和山东阿胶井水熬制而成,井水可以归肾,黑色对应肾水,可以滋肾阴血,皮毛对应肺) 解鸡子黄的腻,去黄连的燥。还有补血的作用,毕竟便血很多。 佐使:黄芩,白芍,清气分热。 3 《伤寒论》中叫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大朱雀汤 症状: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瘦弱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方。 方药: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人参二两 干姜二两。 上药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黄连,人参,姜等五味,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一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内胶于内,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1 因为误下,比如表热被当作里热,用了寒凉的泻法,损伤了肠道。大便就便血了。失血后就会心神失养等一系列的症状。这个症状比小朱雀汤症重,比如心中不安变成了怔忡。 君:鸡子黄 佐臣:黄连 阿胶 人参 帮扶中土之气 佐使:黄芩 干姜 (与黄连一起止腹痛) 芍药 小玄武汤 症状:天行热病,肾气不足,内生虚热,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 方药: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干姜三两,炮附子一枚,去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1 春分日黄昏,玄武星宿位于正北方。玄武合北方冬寒之水相。肾阳虚,下焦之水湿不得化气,所以小便不利。同时下焦的水湿可以阻止阳气的散布,因此四肢冷。阴寒结于内,气机不通则痛。 君:附子 ,色黑入肾。性大热可以补肾中阳气的不足。 佐臣:茯苓 水去则阳畅 生姜 温脾 佐使:白术 枯燥制水,助肾行水 芍药 止痛 3 《伤寒论》真武汤与此方药同。 小玄武汤 症状:肾气虚疲,少腹冷,腰背沈重,四肢清(冷),小便不利,大便鸭溏。 方药:茯苓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芍药二两,干姜二两,人参二两,炙甘草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七一升,日三夜服。 1 肾气不足比小玄武汤症更严重一点。有脾土虚寒的症状。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因寒运行滞涩,所以腰背沉重。 药物组成是小玄武汤去生姜加干姜(助脾阳),再加人参和炙甘草(助脾)。 朱雀玄武大小汤证体现水火的阴阳。 六神方药主药概括: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是宣发之方,麻黄为主。白虎是收敛之方,石膏为主。朱雀是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是温渗之方,附子为主。 ![]() 附录: |
|
来自: 昵称6271731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