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导读:余秋平老师在凭脉辨证,中医会诊ICU危重病例一文中,用经方抢救危重患者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医案给了我们很大震撼,他说自己研究《伤寒论》近30年,每读原文,都感觉仲景在对他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把人的生理病理条分缕析地说给他看。本文是余老师一次讲座的文字整理,是余老师把仲景讲给他的故事讲给我们听。文章很长,值得我们打印出来学习。 《伤寒论》少阳病串讲 作者/余秋平 1、小柴胡汤证 你看他的人参用了3两,甘草也用了3两,按教材的很多方子,甘草用了多少啊?用6克,用6克才是2两,这个比例就不对了。半夏我一般是用15克到30克。你看如果半夏的质量好就用15克,如果质量不好就用30克。如果病人咳嗽呕吐比较明显,甚至口吐粘涎的时候,半夏用到30克就比较好。大枣他取的是12枚。 2、关于古代度量衡与今日度量衡的比较 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传说,中医有神农秤。神农秤大致相当于当时政府秤的一半。有的人经过考证,认为没有找到神农秤的存在,就否定了神农秤。考古中没有发现的东西很多,没有发现的东西并不等于古代没有存在。所以唐宋之后都有这种说法,就是用量都用到一半。如果说1两是15.625克,那么一半儿,就是7.8克。 3、伤寒论中的煎服法 第一,他是一次水加就,冷水煎。第二,不管是什么方,任何方都是微火煎取,就是小火慢煮。 去滓重煎的方子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姜汤。柴胡加芒硝汤没有提到去滓重煎,只提到芒硝最后放进去。再就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也没提到去滓重煎。 那么去滓重煎的,就是几个方: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黄后下;柴胡加芒硝汤芒硝后下,没有提到去滓重煎。有时你开的方子,如果效果不太明显,要考虑到煎服法的问题。 我一般让病人把药煎两次,第一次从头到尾都是小火煎,煮取200ml,第二次煮取100ml,第二次大火小火无所谓,可以煎得少一点。煎两次的药汁到在一起,分三次喝。 4、什么人外感后容易得少阳证 “血弱气尽,腠理开”就是气血亏虚的人,脾胃弱的人,这些人卫外功能比较差。 “邪气因入”因为什么入啊?因为气血亏虚,腠理疏松,就进去了。 “结于胁下正邪分争”,正气旺他就驱邪外出。 这是张仲景在解释,他为什么会出现往来寒热?如果正气再虚,比如误吐误下之后,他就会寒战发烧,先寒战,蓄积能量再发烧。恶寒就是自己蓄积能量,攒着劲儿,等着力量够了之后,就会发烧、再汗出。这就是正邪斗争。说明这个人的体质有能力跟邪气斗争,但还不够。我们先恶寒再发烧也是这种情况。说明机体的免疫力还是差了,气血还是不够了。 5、小柴胡汤方解与病机分析 我们用柴胡、黄芩是为了解决邪的问题。我们用人参、大枣、甘草,是为了解决正气不够,无力跟邪斗争的问题。 “腑脏相连,其痛必下”,脏和腑本来是相连的。就是脾和胃,他们本身是相连。如果脾胃的阳气虚了的话,胆热少阳热它不仅是会犯胃他还会乘脾,他还会出现腹痛,下面的腹痛。 “邪高痛下,故思呕也”,这个痛是因为邪高,邪在哪儿高?邪在上焦胸膈这个位置,少阳三焦经,少阳胆经,他的位置比胃肠的位置高,所以称为邪高。这个邪结在胁下、胸膜、少阳胆经。这个邪犯胃,所以出现呕,这个邪乘脾所以出现腹中痛。 这一条来解释病机,告诉我们少阳病是怎么得来的?他告诉我们几个问题。 第一个,出现呕吐,腹痛、默默不欲饮食,他一定气血亏虚、脾胃虚弱,不然的话不会有这些症状。 如果没有胃气虚,这些邪少阳胆经的火,只会往上攻,出现上窍的病变。往上窍,口眼鼻喉耳目咽喉,往上面走,他邪高,也不会痛下,犯胃,所以,少阳伤寒证、少阳中风证,如果没有胃虚,他就不会用小柴胡汤原方。邪在高,犯胃乘脾,他的处方是小柴胡汤。没有胃虚,没有气血亏虚,腠理开。 有些人用小柴胡汤,并不是因为气血亏虚、胃气虚,而是因为腠理开。 比如说许多小孩,他跑来跑去,汗出比较多,腠理开了,受了风,邪气因入,趁虚而入。有些老年人,他本身就气血亏虚,脾胃弱,这些人就更容易受邪,受邪之后,邪入少阳,出现少阳证,而且是典型的小柴胡汤证。 以后我们看病,如果看到一个感冒的病人,是老人小孩体质比较差的人,还不是特别虚的人。他得了感冒以后,特别容易邪陷少阳,特别差的人,他不会邪在阳经,而是直接邪入三阴,出现少阴病呀、太阴病、甚至是厥阴病的情况。 6、邪由少阳入阳明 如果兼有面色通红,唇色鲜红,前额发烫,出现这些情况,说明已经有阳明里热了,不仅是邪陷少阳,邪气已经入了阳明。 如果特别口渴,就是用小柴胡汤与白虎人参汤的合方,因为小柴胡汤里已经有了人参,所以就不存在加人参的问题。 7、邪由太阳入少阳的特点 这是吐下以后的情况,如果没有吐下、没有伤胃,没有出现坏病,病机没有搞得更复杂。“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这条就是第二次补充,少阳证的主脉,是一个沉紧脉。 8、少阳证的脉象特点 少阳证有几个脉啊?弦细脉,沉紧脉,也就是沉弦脉,沉弦细脉,都是它的脉。 外感病出现一个弦细脉,就是少阳证。 ![]() 有一个病例,他当时发烧,但没有告诉我发烧,他当时的左脉就是一个典型的沉弦细数脉。数就是说明发烧,关脉是一个弦细脉,说明邪入少阳,有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这些症状有其一。后来问了他一下就是一个少阳证感冒。 所以一个病,拿脉是非常重要的。张仲景没有说他左右拿脉,我的体会,他就在左脉,特别是关脉,它沉弦细。他也可以见浮弦细,如果是浮弦细,你就要问他有没有太阳表证的情况。特别是寸关都是浮的时候,他不仅有少阳证的情况,还有没有太阳证的表证啊,应该问一下。如果脉沉弦细,那要问它是郁得很重,还是兼有阳明、胆腑的里热、腑实证?或者阳明里实证?要问一下是否兼有胆腑里热的情况,要问有没有心下按着疼痛的情况。 总之,脉沉脉浮都要问,脉浮有无兼表的情况;脉沉有无里实的情况,这些都要进行鉴别。脉沉不一定兼有里实的情况,因为胆经郁证、肝经郁证,郁得越重,他的脉就越沉,这是一个基本规律。第二种情况,兼有里实的情况,也会见有脉沉,沉实有力。第三种情况,这个人他的正气比较不足,他很难鼓起来,他的脉也会见有沉的情况,他都脉偏沉偏软一些,那么它的弦有力无力,大概与邪郁得重与不重、正气虚不虚有关系。 同样是少阳证,有的人他的脉,弦得很典型;有的人,他的脉不典型,有些弦但很无力的样子,他是虚带弦象。 张仲景也没说弦有力、弦无力这些问题,他是与正气的旺不旺有关系。正气不旺,脉是带点儿弦,但不是特别弦,如果正气比较旺,他是弦而有力,他比较容易发热。所以,见到弦脉细脉你就考虑,可能会有少阳证。所以你要问,很有力,说明有化火的表现,不是很有力,说明他有郁,或正气不是很足的情况,在加药的时候就要考虑。不要看这些小的细节,都是决定你今后用药的重要细节。 9、三阳合病从少阳治 正气旺祛邪于外,阳气里热的情况,容易传阳明;气血亏虚容易传少阳。 手足是温的,他不是烫。如果手足都烫,那毫无疑问,他已经传阳明了。手足自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这是一个典型的三阳合病的病人。三阳合病,他大概有几个问题在里面?一个问题就是有口渴的问题,口渴是热郁伤津液,他有没有兼有阳明的问题,这是需要我们去进行辨别的地方。这个三阳合病以少阳为主。因为少阳主枢机,柴胡能透邪、能发汗,所以轻微的太阳表证,这个方子就能管用。 10、三阳合病的加减 葛根这个药是一个很特别的药,它能够解阳明的表证,同时能够把阳明胃肠的津液上升,解决经脉的拘急,也能清热。 所以高血压的病人,不管什么病机,如果出现脖子发僵硬,都可用。许多高血压的病人,没有头昏,眼睛干涩、耳鸣都没有,但是他说有颈椎病,他血压高的时候颈椎就会发僵、发硬、头昏,后脑勺发僵。这是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颈椎病的病人,他体位变动,都会有一些不舒服,这些病人都是在血压高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加些葛根,降压效果才会好。 但是另外一些情况,所谓颈椎病引起的高血压,这些病人,你用葛根汤了或者柴胡葛根汤治疗之后,发了邪之后,他的脉可以恢复到柔软,血压可以恢复正常。有时候颅压升高我们也加葛根,不加葛根效果就不好。 这些病人他的热型不是往来寒热的热型,热是身热,从张仲景行文来说,如果表证叫发热,阳明热都叫身热,就是全身滚烫的意思。多半阳明主肌肉。表证是体表热,发热是在体表,你触摸一下,这个病人身上很烫,体温是39度40度,你再摸一摸又不是太烫,它的发热发在表。 身热是什么问题,就是头上烫身上也烫,而且你越摸越烫,就像蒸笼一样,蒸蒸发热,这说明阳明里热已经起来了,只在肌表。手足温,他没有说手足烫,如果手足烫口渴,以我的临床经验,大半是用小柴胡汤加石膏。如果是颈僵,加葛根。如果他体温很高、无汗出,我们还要加麻黄。 郑钦安有一个柴胡葛根汤。这个方子大致就是一个三阳合病的方子。高烧的病人不退,柴胡加葛根汤治疗小孩高烧,特别有效果。这是不辨证的一个方法。 按张仲景的路子就是一个三阳合病的病人。体温很高发烫,越摸越烫,这是一个特点,第二个是无汗出、脸上通红、高烧不退,还有不想吃饭,就是少阳证,太少阳明三阳合病的情况,邪是在阳明经,所以他烧得很高。用这个方子都是吃的效果很好。 但我认为还要辨证不能套用这个方子。不能见到高烧都用这个方。为什么高烧?因为表闭了吗,因为阳明里热已经起来。汗不出加麻黄。所谓体若燔炭,汗出则散。不出汗,烧退不了。柴胡你用到15克用量比较大,也有透汗作用、透表作用,所以张仲景为什么没有加麻黄,如果这个病人身上痛无汗我是一定要加麻黄。 11、少阳证的特点 前面我们讲过柴胡汤的四大证:往来寒热、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胸胁苦满,包括口苦咽干目眩、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耳朵胀痛、包括脉细弦、脉沉弦,这都算。 抓住这些证,包括病人所说的头痛,太阳穴的疼痛,只要抓住其中一点就可以。包括前面说的脉弦细、头痛,这个头痛是少阳的头痛,两侧头痛,包括耳后淋巴结肿痛,也算。 还有一个特点,少阳证的鼻子堵塞,是单侧鼻孔堵塞,它很少两个鼻孔堵塞,这是我摸索出来的辨证要点。 12、服小柴胡汤后的特点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予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下了之后正气受损、胃气受损,胃气受损之后,他要调动全身的机能,聚集能量,才会战汗而解。所有战汗而解都是卯足了一股劲儿,有时一战而不解,那告诉你什么?他的胃气虚得比较重,如果两战而不解,那你肯定毫无疑问人参要加量,饮食要清淡。 一战而不解,脉弱的病人你最好用人参,用党参要加量,这说明他的里气已经虚了。加黄芪不行,加黄芪要助少阳的热,他有不利的一面。因此,不管是用过吐下的病人,还是用过清开灵清热的病人,体质比较差的人,或者脉弦细带无力这样的病人,你都要考虑扶正药要适当加量一点。人要活,机法要圆活,这个活是要根据病情的情况、体质的情况。另外饮食要清淡不要凉的,有的病人没有经验,吃完药以后接着吃个橘子,吃个苹果,好了,这个药就整个凉了,卫气就鼓舞不起来了。 13、伤寒后胃气虚的特点 像《伤寒瘟疫条辨》的升降散主要是透,透邪外出、清热解毒。关键是用这些方法都不能死,要掌握它的精神,我们的基础还是打在伤寒温病这一块,升降散关键是要透,只要掌握他的精神——透就可以了。把这些思路用好,融会贯通了。《伤寒瘟疫条辨》的十五个方子,都是升降散的加减。在温病里面用的多,透邪、搜风透邪。 14、病案分析淋巴结肿大——兼谈消瘰丸的组方规律 柴胡剂,说的是在这个经络上有问题。柴胡剂说的是这个病在少阳。消瘰丸说的是病在后面,消瘰散是陈锺龄发明的方子,他拟这个方子的思路是什么呢?因为肝主筋,当肝的阴血不足了之后,肝经的风火内动,风火内动之后,就会郁热生痰,痰结在那个地方,这是筋的病变。 所以他用元参滋阴降火,第一滋肝肾之阴,因为元参是黑色的嘛,可以入肾,它可以滋肾阴、养肝阴,同时降火,解决阴虚,肝血不足,血虚生风,筋的病变。第二个牡蛎咸能软坚,能化痰散结,还能滋阴平肝息风,这个药一药多用,它能滋阴平肝熄风,又能化痰软坚散结,第三个药是贝母,他没有说是川贝还是浙贝,贝母能够清肺平金,清金平木,而且也能化痰散结,所以选择这三个药打成粉。这个方子的组成是肾肝肺同时治,滋阴平肝熄风化痰软坚散结,对肝肾阴不足有效。 我们说,淋巴结肿大有很多原因,如果是外邪引起来的,感冒引起来的,多半邪入少阳,那用柴胡剂。如果是内伤生气激起来的话,多半是从厥阴治。 消瘰散是从厥阴治。另外,如果老吃清火的药,是不是也要用消瘰散治疗,有没有肝气郁、脾胃寒或肝寒的问题。这个只是经络有些不通,同时有中焦痰饮上逆的情况。 我们学经方学古方主要是学有思路,为什么用它?他的体质符合不符合?他的病机符合不符合?套用古方必须先病机要符合。 像这个病例,病人比较胖,胖说明什么问题啊?胖说明脾虚,她的月经也不好,她三十多岁也没有家庭,可能会有肝郁痰结。在此之前她曾有过发烧。如果是内伤起病的,可以用半夏厚朴汤打底去治,或者再合消瘰散、夏枯草,这是有热的话。如果没有热的话,说不定这些都不能用,还要用些温性的药。 15、少阳病腹痛治疗思路——兼谈阳脉阴脉及涩脉 伤寒论第一百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二个解释,浮取为阳,沉取为阴,当然指的是右脉,如果说右脉脾胃的脉,浮取是涩弱之象,重按下去带弦,这也是肝乘脾的现象。如果右脉是弦弱之象,特别是右关脉出现弦弱之象,都有可能出现腹中急痛。这种病人是因为肝乘脾,脾胃虚,这种病人应该先用小建中汤治疗。 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加重白芍,白芍是一个养肝平肝的药,桂枝汤是一个治疗脾胃的药,我们知道桂枝汤里面的生姜大枣甘草桂枝,都是温脾胃养脾胃的药,芍药是一个养肝的药,桂枝汤就是一个典型的肝脾两调的方子,小建中汤更是肝脾两调。 小建中汤怎么调肝脾?肝血虚就会肝旺,肝旺就会乘脾,乘脾就会腹痛腹胀,所以这种脾胃虚寒的人,腹中急痛就是肝乘脾,所以这种病人就是用小建中汤温脾胃,养肝血来治疗。如果这种病人还没有好,仍然还有腹痛左脉弦,说明这个病人还有少阳证。 因为伤寒起病,受寒起病,出现阳脉涩弱,脾胃的脉右脉是一个涩弱之象,为什么涩脉是指阳气不足呢?什么叫涩脉?如病蚕食叶,这个脉很缓带有无力,流得不畅通,一主气血亏虚,二主血脉瘀阻。还有一种说法,涩脉主什么呢?涩脉的形象如轻刀刮竹叫涩,轻刀刮竹子,你会发现很不流利,很难快速地刮下去,这就是涩。那多半是有邪郁,邪阻滞在里面,如果你细问下去,多半会有气血亏虚,正气不足,所以,血液流行的特别缓,带有缓慢无力。 如果右脉出现一个涩弱无力,左关脉出现一个弦脉,特别是右脉出现一个涩弱,多半提示这个人有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左边关脉是弦可能是肝乘脾,可能是少阳证还没有好,兼有少阳证。 那么针对这种人不管他有少阳证,还是没有少阳证,但是因为右脉涩弱,这个人虽然是感冒了,但是因为他气血亏虚了,脾胃不足,脾胃虚寒,所以我们要先用小建中汤,补气血温脾胃,不能先用小柴胡汤。 张仲景前面说了,如果没有涩脉,阳脉涩弱的情况,这种出现腹痛的病人,就去黄芩加白芍就可以。因为他腹痛,肯定有肝乘脾,胆乘脾,脾胃本身又有虚寒的情况,所以去黄芩加白芍,就行了。柴胡配白芍,既能解外邪又能防止肝乘脾,所以一箭双雕都能解,而且把脾胃虚寒顾得了。如果用了小建中汤温中健胃补养气血,这个腹痛仍然没有好,脾胃恢复的差不多,腹痛还在,左关脉还是弦,还是有邪在少阳不好,我们这个时候再与小柴胡汤治疗。 这里面强调什么问题,从这两条来看,一个是小柴胡汤证出现了腹痛,要去黄芩加白芍;小柴胡汤出现了心下悸有停饮,脾胃虚有停饮的病人,要去黄芩加茯苓;从这一条来说,说明了一个问题。 16、黄芩的特点——从两个病案看黄芩 厥阴病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为除中,必死。” ![]() 下面举个病例这样比较有说服力,有一个花工,他就是长期胃痛,总治不好,他找我看,他的左脉,弦滑有力,右脉也是弦偏无力,但也不是那么无力,他有胃痛口干苦,有乙肝,我就是用了一个小柴胡汤,合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没用饴糖,他疼的不是那么厉害,也不是那么严重,怕吃凉东西,口干苦,就是少阳证肝胆郁火同时有脾胃虚寒的这些特点,但是以胃痛为主不是腹痛,第一不是腹痛第二个是两边的脉都比较有力,我就给他用了小柴胡汤,加上桂枝加芍药汤,他的体质还挺好,吃了之后,他的疼痛马上明显缓解。 这个方子没去黄芩,为什么没去黄芩呢?这位病人虽然有胃痛他也怕吃凉东西,但是他是胃痛不是腹痛,这是第一点,他在上不在下,脾阳还没有太受损;第二点他没有心下悸,而且右脉也比较弦有力,更不带迟缓之象,更不带无力之象,所以我没有去黄芩。这个病人吃了效果非常好。 ![]() 下面我再说一个效果不好的病人。她是我的婶娘,我堂兄的母亲。他有甲减,消瘦贫血,体质特别差,她有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想吃东西,发烧这些都有,我用了小柴胡汤,后来我用了附子30克、人参30克,加进去,吃了之后,腹泻得非常严重,差点儿就要拉死了,病人就不敢再吃。 老年人你看他的精神状态,看他的体质,看他的面色,他都不是太好,但他的脉会是浮中弦滑有力,但是真正按下去都是芤象,这时候用黄芩要非常慎重。尤其有很明显的迟脉、涩弱脉、腹中痛心悸的时候,是不能用黄芩的,用了就会出危险,病情就会加重。 张仲景讲了,彻其热,腹中冷还不能食,甚至还会出现除中,除中是什么呢?脾阳衰败就要死人。有些医生发现,小柴胡汤吃了以后通便特别好,原先大便秘结,现在大便通畅,再过几天大便稀溏稀薄,这就说明已经伤了脾阳了,这就是说明治过头了。 17、小柴胡汤治疗禁忌 下重就是想排也排不出来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肝胆郁滞的表现,另一方面脾肾虚,这个黄疸好不了。同时出现了迟弱脉的病人,要小心,用黄芩要非常谨慎。吃了之后不仅不好,把人家搞成一个肝炎、肝损害,也可能是一个药物性肝损害,出现一个黄疸,这种病怎么治呢?这个病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茵陈术附汤。 18、谈疏肝药的选择问题——谈柴胡、茵陈与川芎 茵陈是一个非常好的利胆的药。它也可以疏肝利胆,他对于胆经不利,肝经不畅它有疏肝利胆的作用,也跟柴胡一样的,它只是不朝外面透,他往里走,顺着胆腑把这个肝胆郁火、湿浊排出去。所以也有很好的利胆降黄疸的作用。 利就是朝下面走,柴胡是朝外面透,像发汗一样朝外面透,茵陈是疏肝利胆,让肝胆这个炎症消除,同时能让这个胆汁排泄畅通,从胆腑从大肠排出去,达到降黄疸的作用。这时就不必强行朝外透,顺着从胆腑把胆汁排下去。只要排泄畅通就能达到很好的退黄作用。如果这个病人还有表邪的情况,那是需要朝外透,需要用柴胡透。 如果有黄疸的病人,是一个有表证的病人,那么张仲景也会用别的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包括茵陈五苓散,里面有桂枝,他都是强调,邪有在表的情况要透出去。如果没有在表的情况,如果在太阳表可以用麻黄去透,如果在少阳表用柴胡去透,如果是在阳明的表,葛根啊、桂枝都是透表的药,都是从表走的药。如果这个邪已经归腑,归胆腑了,黄疸已经没有表证的时候,你就用茵陈就比其他药都管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也是,透黄疸的。也就是说黄疸的病人,如果有表邪的时候,他是另外一种路子回头再讲。他是伤寒郁热在里,身体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那是有表的情况。一方面要表邪透出,一方面要利胆祛湿。如果邪已经完全归胆腑了,没有表邪,没有恶风,没有寒热往来,没有经证的表现的话,就不必透邪于外,使用茵陈就可以了。 我的意思是说不要学药学僵化了,不要见到胁痛就要用柴胡、见到黄疸就用柴胡。不要学得教条了。舒肝的药柴胡能发表透邪,就把邪像发汗一样发出去。茵陈是邪归于腑,胆腑,胆腑不利,梗阻了,出现黄疸。茵陈也能利湿退黄,也能疏肝利胆,它也有很好的疏肝作用。 正确恰当理解疏肝药,比如说酸枣仁汤,里面的川芎就是一个很好的疏肝药,川芎叫做血分气药,酸枣仁汤中的酸枣仁,养肝血养肝阴安心神,那么肝旺它肯定就会乘脾,它就会影响脾胃,影响脾胃之后它就会生痰,生痰就会痰迷,就会出现心悸,睡着之后老惊醒,所以茯苓这个药即能宁心定悸,又能除饮,也能安神。另外,生甘草还能缓急,还能清热,既能缓肝急又能清热。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川芎,按理说肝血不足应该用枣仁柏子仁当归白芍,用枸杞子都合适,那你为什么用川芎?川芎是血中气药,它对血分的瘀阻有效。 我们讲失眠,虚劳虚烦不得眠,肝阴虚肝血虚失眠,就是肝血虚血不归肝,你长期血虚了之后,失眠了,焦虑啊,这个血就很难归到肝,这个时候养肝的药有枣仁,宁心定悸的药有,缓肝急的药有,就缺一个什么药,就缺川芎这样一个引血归肝的药。川芎就是把通路打通,肝血有不足,人又睡不着,就是用川芎把这个通路打通。通路打通了这个血就自然归肝了。 19、少阳转阳明的情况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依法治之”。 20、不适合用小柴胡汤的情况——兼谈吴茱萸汤证、五苓散证 五苓散证也说了:“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说的很清楚,胃虚有停饮,心下痞满,包括后面说伤寒脉浮发热,“脉浮微热,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还有一条:“口渴欲饮,水入则吐,饮热水,五苓散主之”。 如果很口渴饮水又吐,那就是五苓散证。如果说没有口渴饮水则呕,食谷则哕,这是一个吴茱萸汤证。有的时候两方兼有都有可能。 21、少阳病出现脾胃虚寒情况的处理 如果一定要用小柴胡汤,有两种办法:去黄芩用,用柴胡生姜透邪,表也能解火郁发之,这样,肝胆有郁火,少阳有郁火,一升散,一透,大致也能解,因为他化热化得也不是太重,这是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脾胃虚寒特别重的人我们仿照张仲景的经验,先用小建中汤,或者是用其他的方子,附子理中汤啊,桂枝人参汤啊,先治脾胃虚寒,回头再治少阳证。 22、柴胡桂枝干姜汤条文讲解——兼谈什么是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是什么意思我问了很多人,许多人都搞不清。正确理解小便不利,对于临床辨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点。比如说平时,一次尿量很大,最近几天,一次尿量没有那么大。你喝进去五杯水,解出了一杯水,这就是小便不利。 再有一种情况就是自己的感觉。比如说老年人,前列腺肥大,排尿的时候嘀嘀嗒嗒的,也叫小便不利。尿路感染之后,小便的时候,有很明显的不舒服,也叫小便不利。总之排得不畅通就叫不利。 张仲景说的小便利,都是指得小便特别频,叫小便利。小便自可是正常。他对小便,有几个形容,一个是小便自可,指的是小便正常。还有一种情况是小便利,指的是小便次数特别多,喝了水就马上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小便不利,喝点水它排出来的比较少,尿量减少就是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这个人有口渴的情况,但是不呕,说明这个人没有胃虚停饮的情况,但是他有脾虚,胃不虚,但是脾受损了。“但头汗出”,这个病人郁火都往头上攻,头上有郁火,因为他胃不虚,“往来寒热”,寒一阵热一阵,寒热交替,“心烦”,少阳胆经、少阳三焦经有火。 这个病人所有的表现,指向一个问题,指向少阳胆经、少阳三焦经,出现郁火向上攻,心烦喜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火在表在躯壳,甚至热有伤津的表现,从大便微结、小便不利来看。上焦郁火,中焦没有明显的症状,下焦有二便不利。 这个病人是一个少阳胆经有郁火、少阳三焦经也不畅通,同时这个病人火都往上攻,口渴心烦,但头汗出,甚至口苦的情况,这个病人的阳气往上面走,下面的阳气就会少,所以就会影响大小便,我们知道膀胱是州都之官,气化出焉,没有阳气津液也下不来,所以大便也干结,小便也不利。 这种病人容易出现一种上热下寒,这个下寒并不是下焦的阳气虚,它只是脾阳受损了。火都攻到上面了,所以下面的阳气相对不足。 23、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症 这个方子基本病机,就是少阳经的郁火往上攻,同时阳气不能达于下,临床上多见上热下寒,上热是因为郁火往上攻,下寒是因为阳气不下来。 你看这个方子,是这样的:柴胡半斤,半斤是透邪嘛,透邪透热把这个邪气引出去。黄芩直接清降这个热,柴胡黄芩清少阳胆经的火,少阳三焦经的火,这个火就去了。天花粉、牡蛎,清热生津散结,也可以养阴,天花粉可以养阴,牡蛎也能养阴,这两个药都能止渴,清热生津止渴,还都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对于火结痰结它都有效果。 所以他不管是胸胁满微结、痰结在肝经,如果你理解成邪结在胁下也可以。你理解成肝经也可以,总之是这种火痰火结都可以。从这个条文来看理解成阳微结是恰当的。后面马上解释阳微结。 从临床上来看,大便结的多一些。另外干姜甘草就是半个理中汤。因为脾胃虚寒,虽然目前没有其他症状,没有腹痛,没有脉迟,没有脉涩弱,但是张仲景还是要干姜甘草温中来保的。因为下了之后伤了阳气。 另外桂枝用了三两,桂枝起到一个什么作用?桂枝起了一个引阳,把阳气引下来,平冲降逆,桂枝引阳入下焦,奏膀胱气化。桂枝对膀胱气化不利的病人有效,像五苓散,桂枝它能升能降,郁火一清,当然这个阳气容易下来,再加桂枝,朝下面引,小便就自利了,阳气就下走了,所以阳痿也缓解了。 同时从这个药来看,它一边清少阳胆经的热,热久了会伤津,热气郁结久了会生痰,它是少阳三焦经、胆经有郁火上攻,火热伤了津液,津伤了生了痰结,可以治。如果是它兼有脾阳虚,他也能治,但是这个脾阳虚,症状不是太重,因为它里面有干姜桂枝甘草,一个是桂枝甘草汤,一个是干姜甘草汤,所以能温心阳温脾阳,我们知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4、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本质 如果这个病人大便干结,黄芩三两、干姜二两就行。如果这个病人大便溏,那就要反过来,黄芩就要减少,干姜就要加重,甚至加人参,加白术,这就变成理中汤了,甚至要加附子。 25、柴胡桂枝干姜汤在内伤病中的应用 总之是,有肝血不足内伤体质,要加养肝的药,归芎芍;如果偏于脾阳虚脾肾阳虚的,要喝理中汤或者附子理中汤,黄芩要减量,黄芩加量之后腹泻会很重。 这样的病人临床上非常多见,慢性肝炎的病人、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乳腺增生、淋巴结肿大的病人,甲状腺肿大的病人,这样的病人多了去了,因为他老用清火。 还有,小姑娘小伙子青春痘,老用清火药清不掉,如果确实有少阳胆经的火,这时也用这个方子,都是很好使的。 一方面有少阳胆经的火,一方面脾胃受损的,少阳胆经的火兼有脾胃受损明显的病人的机转,机转是什么意思?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他已经有这个机转,伤了阳气了,这叫机转。机,未发之前叫做机;已发已经显现那就不叫做机。 26、六经辨证的实质 比如说我们的教材就是从足六经来解六经辨证,特别是太阳病用足太阳膀胱经来解,和伤寒论本义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说足太阳膀胱经,因为它的经络主表,所以,足太阳膀胱经主表,这些解释都非常的牵强,太拘泥在经络上了。单纯拘泥在经络上就牵强附会。 27、论吴茱萸汤 它主要是因为肝寒而郁,反胃,胃虚停饮,这是它的主要病机。 它主要应该算厥阴病,而不应该算阳明病,但是因为他影响了阳明,称为阳明中寒证,阳明经病也讲了,在厥阴病中也讲了,在金匮中也讲了。在严格意义上它也是厥阴病,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厥阴病。肝寒而郁,这种郁之后出现的问题,反胃、呕吐、吐涎沫、巅顶头痛。而且能够很好解释的,后面少阴病中也讲了,烦躁欲死。 28、研究伤寒论需要什么素质 研究伤寒,要研究透,重点两点,主要是方法要对,再就是悟性很重要。做任何行业,艺术绘画,科学比如说物理,像爱因斯坦,都是需要悟性,没有悟性的人很难学得特别深。到了高深尖,特别需要悟性。 29、杂谈——小青龙汤与金汁 金汁的制造:取健康儿童,过去还讲男孩子的粪便,收集起来,装入陶瓷坛子,密封好,口用蜡或者泥土密封好。在行人走在大路上,挖土三米深,把坛子埋在里面。埋藏三年之后,粪便完全变成清澈透明的水,一点臭腥都没有,时间久了一点沉淀物都没有,如果年限不够,下面会有沉淀物,放的年限越久越沉,它就完全变成金汁,连渣滓都没有。 过去老师讲,曾经有大的瘟疫,病人出现高烧高热,好多人看,总是看不好。有的医生说,可以有办法,但是需要找到金汁。但是哪儿能找到金汁啊,就问,果然有一个老先生,储存了金汁。给病人用上一两天,高烧马上就会退,应该是脑炎这一类的病,具体我忘了。 30、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条文讲解 前面我们讲了少阳证是不能用下法的。前面我们讲过“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吐下以后就容易出现悸和惊。心烦,惊恐,心悸,谵语,据这些都是精神方面的问题,出现精神神经症状。“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说明问题在哪里?不管是发汗,还是吐下伤了胃,伤了胃就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呢?烦惊谵语,心烦惊恐惊悸谵语,会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少阳证为什么不能吐下发汗呢?发汗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张仲景说,此属胃,伤了胃。伤了胃就有个毛病,伤了胃就容易出现胃虚,停痰生饮,那么肝胆经的这个火啊,肝木胆木本身就容易克脾犯胃,胃一虚,它抑制了,容易造成胃里面的痰浊变得黏稠,这种痰火风火上逆,本身火性上炎,痰火上逆扰心,就会出现心烦,出现惊恐惊悸说胡话,痰浊上蒙心窍,扰心出现心烦谵语,惊恐心慌心悸胸闷。 另外小便不利说明什么问题啊?少阳三焦不利。出现这个问题,火往上面走,阳气郁三焦不通畅。三焦不通畅说明小柴胡汤不仅是少阳胆经的方,也是少阳三焦经的方,少阳三焦一通畅了之后啊,上焦通畅胸闷缓解,中焦通畅胃和;下焦通畅,大小便通畅。 三焦在温病里面辨三焦怎么辨呢?胸膈以上的症状叫上焦;胃脘,脐腹这个部位的症状,叫中焦;二便叫下焦。这样以部位分上中下三焦。 3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应用—兼谈铅丹 所以我们学中医学伤寒论那个少见的药,他为什么加进去?这个药一般都有特效。 这个方,它一个关键是胃已虚,所以张仲景说此属胃,就是说这种病在里面很重要,出现精神障碍,是有胃虚停痰的情况,胃火重狂躁为主;胃火不重痰浊重以癫为主、静为主。痰为主分两种情况,总之都是胃虚有痰浊在临床上是很多见。 你看它的组方最大的关键是铅丹,核心的核心是铅丹。铅丹这个药就是铅粉、红丹,它不是铅。铅丹这个药也不是说它没有毒,有非常微小的毒,它不溶于水,但是煎了之后非常细,达到一定治疗效果。 铅是有毒的,铅过去叫做黑锡丹,黑锡丹是对重度哮喘喘脱的病人有特效,那真正就是用铅粉做的,它是铅跟硫磺一起熬,熬了之后用那个新做的大铁瓢,烧,烧红之后把锡壶丢进去,锡就是铅,把雄磺放进去一起熬,结成块之后,放一宿,冷了之后去火毒,再把它碾成粉,再加入肉桂茴香,补骨脂肉豆蔻,补肾的一些药,黑附片温阳的,这些药放进去,一起做成叫黑锡丹。 那个严格从西医讲是有毒的。但它对喘脱救命是非常好的,肾阴虚肾阳虚喘脱的病人、痰多呼噜呼噜响,上实下虚,这样的病人它是特管用的。 我们这儿用的铅丹,和那个还不同,这个铅是氧化了的,四氧化三铅,是那个氧化剂,这个药有几个大的特效,在这里面主要是泻火降火,有镇静,安神的效果。第二个,它可以坠痰,少量它可以止吐,大量就可以用涌吐黏痰黏涎。第三个它有杀虫作用。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镇静安神。对精神狂躁的病人、焦虑烦躁的病人有特效,它有泻火的作用。有泻火、有化痰、有去腐生肌作用,外用在湿疮、疮疹有特效。 这个药是关键的药,用和不用两重天。它用多大的量呢?用的是1.5两,相当于现在的4.5克,如果按古人来说一两等于7.8克,用8、9克也行,如果按小量来说大致就是4.5克,但是古人也有用到1.5克的也有用到9克左右,总之,这个药是一个关键性的药。没有它很难有神奇效果。但是如果没有到了癫和狂的程度,用其他的如生铁落也有效果,不是没有效果,不用也有效果。这个方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方。 这个方在临床用的很多。有高血压的有冠心病的、有焦虑的有癫痫的,还有就是心律失常的,这个方子都很好用。 只要符合肝胆郁火夹痰浊扰心上扰的都有特效,你只要以这个为辨证要点,大便结不结不作为主要辨证要点,不一定出现阳明证,以精神神经症状为主,有阳证痰火的都管用。 关键是用铅丹,少点是用1.5克,我一般是用3克,张仲景是用4.5克,3克到6克左右,大致都管用,不包煎。 32、病案分析—狂躁证 我和他说这很正常啊!男的里面70%都有。他说他有非常大的负罪感,造成精神出现问题了。后来讲了之后他一颗心就放下来。另外就吃药,很快就好了。而且小孩抽动秽语综合征也用这个方。另外病久了的病人,我一般要加养肝的药。这个方子没有加养肝,他都是实证治。 33、铅丹的替代品 我们也曾试验过用金戒指代替铅丹,拿个金戒指掉在里面,也有效果,但是慢一些。金戒指还有生铁落、珍珠母只有镇静效果,没有坠痰作用,痰是他发病的很重要的原因,这里面有半夏生姜化痰、龙骨牡蛎化痰宁心,但是核心的药是铅丹,但是很多医生,没有经验嘛,就会把这个药去掉。如果没有精神症状的人去了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我的体会如果是用常山也可以,也有很好的坠痰作用,这里面主要的是截痰,截痰才能断病根,截不了痰断不了病根儿。 34、病案分析——心律失常 这个方子临床用多了,比如说心律失常。有个病例,是我同学的父亲,高血压冠心病。他的父亲做了肛瘘手术,术后感染,并出现典型的胸闷心烦失眠,容易出现惊吓惊恐,口干口苦血压高,脉弦滑有力。就开这个方子,但是没用铅丹,没有铅丹,一样效果很好,因为他不是以精神症状为主,如果是癫狂,这些顽固性疾病,他都有痰浊阻塞,你不用特效坠痰的药,不会有特效。 35、再谈铅丹及其替代品 这个方子必须去甘草,不去甘草好不快。这个方子就是要一鼓作气,把痰火一清、把痰坠者清出去,加甘草缓,这个病就缠绵难愈,不容易好。所以核心去甘草。所以这个方子有两个关键,一个关键去甘草,一个关键加铅丹。 铅丹是铅的氧化剂,四氧化三铅,一种就是烧嘛,烧红了以后就自己氧化了。工业上也有卖的。也叫黄丹红丹。也叫红粉就是氧化铅。因为说这有毒那有毒,就有没有人用了。实际上,中医自己没有把机制解释清楚。 张仲景把铅丹和大黄配在一起,大黄本身就有一种去铅的作用。既发挥了大黄的作用,降颅压降血压、降痰火,降火的作用,同时也防止吸收少量的铅丹,他就不会中毒。 这个方子对于儿科,小儿患有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效果特别好。多半是什么情况呢?感冒之后没有好,伤了胃,胃虚停痰;肝木是风火之脏吗,肝胆的风火把痰搅上去,出现癫和痫的问题。西医认为是脑子的异常放电。这多半是肝风造成的,肝风夹痰上去了,所以他不老发,定时而发,这都是说明肝胆病变的问题。 36、怎么研究中医 还有病人她老是埋怨,埋怨就会影响医生。病人一定要心静的如实的跟医生反映自己的症状。有的时候会让病人停几天药,让病人能仔细的观察一下自己的症状,有什么变化也可以写下来,把症状写下来。然后我再看,这样我就有可能重新找到路子。看外感病与内伤病不同,因为内伤病有的时候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体质的影响,医生看病要尽人力而听天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