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之生命启示录——《道德经》悟读【第五十八章·福祸相依】

 新用户97560OBk 2024-08-16 发布于江西

祸祸福福总相依,

沟沟壑壑勿悲泣。

欢欢喜喜莫忘形,

得得失失不迷离。

【原文】

其政闷闷(宽厚),其民淳淳(淳厚);其政察察(苛刻),其民缺缺(狡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终点):其无正也(标准)。正复为奇(邪),善复为妖(恶)。人之迷(迷于祸福),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方正)而不割(伤害别人),廉(棱角分明)而不刿(gui戳伤),直(直率)而不肆(放肆),光(光芒四射)而不曜(刺眼)。

【悟读】

我心合天心,

天心即我心。

古人把心分为“天心和人心”两部分。天心即天道,至简至正,而人心受环境之影响,多念多欲,与天心渐行渐远。故庄子曰,“唯虫能虫,唯虫能天”,只有动物才能活在天性和自然中。

本章老圣人表面言及治国之道,其实是继续宣说其“以无事取天下”道治思想,老圣人赞之为无为妙理。悟透无为之道,方能达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之圣人境界

“无为无不为”,道家之基本精神,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辨证逻辑,取法于“道法自然”。道,正是由于这种无为之特性而备受世人尊崇。

无为无不为,以无为之心态达到有为。其内涵大致有三。其一,不妄为;其二,顺其自然而为;其三,不为一己之私而为。

“世人不解无为法,遍读诗书也枉然”。《金刚经》有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开悟之本质,其实是一致的。一切圣贤只是因为证悟“无为法”之深浅而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别。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人活于世,无固定之法则,而无固定法则,就是一种法则;天下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了犹未了,不如不了了之。此言颇得“无为三昧”

本章老圣人还重点阐明了“福祸相依”之生命智慧,也是辨证法的一个侧面。在《道德经》第二章曾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事物之发展是对立统一又相互转化。明白于此,便能更好的践行“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之相因,犹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勿庸置疑,福中潜伏着祸之根子,祸中含藏着福之因素,祸福相依,相生相克。正与邪,善与恶,乃至万物,概莫能外,一切事象皆在对立中反复交替循环。圣人通达,无碍无障,风轻云淡,春光无限;世人迷惑,不解不察,纠结不已,痛苦不断。

历史上伟大之李斯和韩非子皆非死于伟大之事业,而是死于伟大之“不明”,即未能真正悟懂老圣人“福祸相依”之生命真谛。

“水到尽处是风景,人到绝处是重生”这句诗就蕴含了人生之辩证法。

一个女孩长得漂亮,乃上天对她的眷顾,然未必一定是好事。恃美而骄,或会铸成祸害。历史上西施、貂蝉、杨贵妃、陈圆圆之辈,被权势者争来夺去,沦为政治祭品,有的早殒,有的骂名千古。

“外圆内方”,也是本章之重要思想。处世外圆,为人内方;不苛求别人,不伤害别人,则容易保全自己。

“光而不曜”,是老圣人人生智慧的又一大贡献。为人低调,谦而不傲,终得人和,这是老子一贯强调之“处卑、处下”思想的具体化。三国之杨修演绎了一出恃才傲物终为所害之标准教科书。

“皆想着把生活演绎成一首温婉的诗,皆想着把日子雕刻为一朵烂漫的花”,此众生之孜孜追求。然而,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是现实的,生活是客观的。“酸甜苦辣是生活,喜怒哀乐乃人生”。面对生活之变幻莫测,须保持良好之心境。“境随心转,是觉悟;心随境转,是俗家”。

“莫为无名起风波,是非得失又如何;经年高唱欢乐曲,几度沉吟共勉歌”,生活中,多一份理性,多一份辩证,多一份淡然,便会多一份觉悟,多一份自如,多一份灵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